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前人研究成果和野外调查基础上,对新资深大断裂变质带特征进行系统总结,从宏观构造、显微构造与组构、岩石矿物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多学科角度综合研究,分析了新资断裂带各类岩石组构成因,并建立了其活动演化期次。新资深大断裂变质带构造岩主要包括定向组构系列岩石和块状系列岩石,主要是由早期的韧性变形变质作用阶段和晚期的脆性破碎作用阶段先后作用形成。越城岭岩体西侧规模巨大的花岗片麻岩带应属新资深大断裂变质带的一部分,属早期活动的产物,其原岩为越城岭岩体,为断裂变质和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形成。韧性剪切系列岩石按变形变质强度可分为高温高压韧性剪切带和中温高压韧性剪切带,表明韧性剪切作用具有多期性。新资断裂带活动演化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始于加里东期,至喜山期均有活动,现在的新资断裂带是经过多个阶段不同类型变质作用由东向西不断迁移和相互叠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后龙门山变质带的变质时期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青藏高原东缘之后龙门山变质带的变质作用时期问题,争论日久.笔者通过变质作用、同变质变形作用、岩浆活动等特征分析,结合同位素测年资料,提出后龙门山变质带应属两期区域变质作用之产物.中压相系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属华力西期,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属印支期.  相似文献   

3.
西藏墨竹工卡县门巴地区松多岩群经历了3期变质变形作用,主期变质作用的温度为500~553℃,压力为0.93~1.15 GPa,属中低温、中高压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相似于板块碰撞带变质作用的特征。同位素定年资料表明,松多岩群主期变质为加里东期变质作用的产物。阳起片岩1 516 Ma的Sm[CD*2]Nd表面年龄可能反映了松多岩群的原岩年龄。  相似文献   

4.
新疆阿尔泰阿祖拜地区发育两种类型区域变质作用,第一种为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第二种为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阿祖拜地区递增变质带是后者的典型代表之一,从花岗岩体外接触带依次发育矽线石-堇青带、红柱石-十字石带、黑云母-石榴石带,递增变质作用强度呈逐渐减弱趋势.结合变形变质作用特征和同位素年龄,可识别出3个变形变质阶段.早期阶段以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为主,形成绿片岩相变质岩石组合;峰期阶段为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形成典型的递增变质带;晚期阶段则属退化变质作用.不同变质作用类型代表了不同大地构造环境,记录了造山带演化历史年和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5.
相山铀矿田变质基底的变质作用期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山铀矿田的变质基底,自晋宁期以来经历了长期而复杂的变质变形演化历史,至中生代为止,共经历了4个期次变质作用的叠加改造:中元古代区域热动力变质作用,中元古代后的热接触变质作用,中生代动力变质作用,中生代晚期的热接触变质作用.多期次变质作用的叠加改造,反映了本区自元古宙以来一直是一处地热异常区.相山地区铀成矿期的成矿作用,是一系列构造-岩浆-变质作用叠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鲁西地区石门山岩体主要岩性为片麻状花岗闪长岩,原划为新太古代早期侵入岩。根据新测锆石SHRIMPU-Pb年龄为(2530±8)Ma,其形成时代确定为新太古代晚期。凤仙山岩体为中粒二长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2513±12)Ma,并侵入片麻状花岗闪长岩。石门山岩体属峄山岩套,为TTG质花岗岩,是地幔岩浆侵入混入地壳物质形成的。凤仙山岩体属傲徕山岩套二长花岗岩,为上地壳物质重熔(深熔)作用形成的。峄山岩套TTG类岩石是2560~2530 Ma壳幔岩浆活动的产物,岩体普遍具有片麻状构造,表明经历变质变形作用。未受区域变质作用的傲徕山岩套大规模壳源花岗岩是2530~2500 Ma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与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末超大陆拼合有关,2530 Ma是鲁西地区重要的构造热事件发生时期。  相似文献   

7.
大阜山以赋存金红石矿床而闻名,主体为基性变质岩体,以榴闪岩为主。主要矿物石榴子石、角闪石、斜长石、金红石等主要经历了3个发育期次,不同期次具有不同的产状特征。根据野外地质、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资料,认为含矿岩体原岩为辉长岩,具正铕异常,低温中高压环境下变质而成。受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后快速折返的影响,含矿岩体经历了退变质过程,金红石矿床形成。因此,金红石矿床是变质原岩(辉长岩)在区域变质作用下,经构造演化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洪吉安  马斌  黄琦 《地质科学》2009,44(1):231-244
湖北省北部枣阳市境内的大阜山镁铁/超镁铁杂岩体主要由未变质的纯橄岩和橄长岩组成,伴生变质的石榴石角闪石岩、石榴石钠黝帘石角闪石岩和角闪石钠黝帘石岩.杂岩体的围岩为大理岩.该岩体中的金红石矿床产于变质的石榴石角闪石岩或蚀变的石榴石角闪石岩中.橄长岩中锆石SHRIMP U-Pb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的成岩年龄约为600Ma.变质的岩石和未变质的岩石几乎具有完全相同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前者的原岩应为橄长岩,整个岩体是一个分异的镁铁/超镁铁侵入体.金红石赋存于角闪石解理中等岩相特征表明矿床的含矿岩石就是石榴石角闪石岩,不是由石榴石辉石岩退变质形成的;且其中的石榴石为钙铁榴石,不是富镁、富铝的与高压/超高压作用有关的石榴石.金红石矿床的形成和岩体的局部变质应该与由北向南的近水平推覆构造有关,动力变质作用提供的热和流体,结合推覆过程中的变形作用,导致围岩大理岩和镁铁质岩体发生交代作用,形成石榴石角闪石岩和金红石矿床.  相似文献   

9.
琉璃庙地区变质杂岩主要由变质上壳岩、变质深成侵入杂岩及其脉岩群组成.它们多数经韧性变形改造形成各种类型糜棱岩和构造片岩.研究表明,变质上壳岩原岩主要以钙碱性火山(熔)岩为主.本区变质杂岩经历了三期变质变形作用,即高角闪岩相区域变质作用形成大型复式同斜紧闭褶皱;绿帘角闪岩相动力变质作用及强烈的韧性变形,形成了以蓝闪石为特征的不同强度的糜棱岩带;绿片岩相动力变质作用和韧脆性变形作用.  相似文献   

10.
研究表明,松树沟岩体为一受到角闪岩相变质作用改造再结晶的层状超镁铁岩体,并保留着某些原岩面貌痕迹。其变质作用不仅导致微观上矿物变形和宏观上岩体的构造变形,而且也引起岩体内部矿物重新组合和再造,形成以含角闪石(直闪石和透闪石)为特征的Anth- Ol- En和Tre- Ol- Di两个变质矿物共生组合。其形成温度大约为70 0~75 0℃,压力为0 .6~0 .7GPa以下。岩相构造分析表明,该岩体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透镜体。实际是由三个呈对称分布的岩相带组成的层状杂岩体,遭受同构造变形形成具有紧密褶曲特征的同斜向斜岩体。该岩体为一蛇绿岩构造岩块,其原岩来自大洋岩石圈板块壳层下部单元——由纯橄榄岩-透辉橄榄岩-透辉岩组成的层状超镁铁堆晶岩。它在遭受角闪岩相变质作用之前,曾经历过低变质蛇纹石化阶段(形成蛇纹岩)。恢复其原岩的原始层序具有垂直分异和多旋回岩浆演化的特点。故松树沟岩体不具有阿尔卑斯型橄榄岩,或地幔橄榄岩的成因属性。  相似文献   

11.
对内蒙古那干楚地区大民山组细碧角斑岩岩石特征、岩石化学特征、成因等3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细碧角斑岩经受了钠质交代变质作用和残余气热变质作用,经历了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成因是多阶段次生变质作用形成.  相似文献   

12.
南天山榆树沟麻粒岩地体的尖晶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榆树沟麻粒岩地体中发育两类尖晶石:一类见于中、基性麻粒岩体中,其化学成分富 Al 贫 Cr ,属铝尖晶石,镜下为深绿色,呈半自形至他形粒状,与其它变质矿物共生,表现为麻粒岩相的新生变质矿物;另一类发育在空间上与麻粒岩体紧密相邻的超镁铁质岩体中,为铬尖晶石,镜下为深褐红色,呈不规则粒状分布于橄榄石、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之间,为麻粒岩相变质过程中稳定的残余矿物。后者属于 Dick 等人划分的 I 型尖晶石,它的存在说明超镁铁质岩体为大洋岩石圈地幔的组成部分。这两类尖晶石的特征一方面说明该地体遭受了麻粒岩相的变质作用改造,另一方面也提供了榆树沟麻粒岩相蛇绿岩套属洋盆构造环境的直接矿物学证据。  相似文献   

13.
毛北超高压变质岩体位于苏鲁造山带南部,是由石榴石橄榄岩、榴辉岩、硬玉石英岩和石榴石多硅白云母石英片岩组成的层状岩体.富金红石榴辉岩和富钛铁矿榴辉岩在岩体中呈连续的层状产出,总厚度达200m,深度>700m,构成了一个大型的钛矿床.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表明,毛北岩体的原岩形成在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裂解过程中,基性岩浆经历了强烈的分异结晶作用,形成了由橄榄辉长岩-辉长岩-闪长岩-花岗岩组成的复杂层状侵入体,并在新元古代的全球冰期与高纬度大气降水发生强烈的水-岩交换作用.在印支期的大陆深俯冲过程中,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其峰期变质温度>800℃,压力>4.5GPa,富钛磁铁矿辉长岩转变成了富金红石榴辉岩,形成了超高压变质的钛矿床.  相似文献   

14.
滇东南南温河地区猛硐岩群变质作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滇东南南温地区猛硐岩群经历了两期区域变质作用,加里档期质矿物有十字石,铁铝榴石,黑云母等,最高变质温度约690℃,压力0.5GPa,是一期中压区域动力热流变质,印支期变质矿物主要为绢(白)云母,绿泥石等,为区域低温动力变质。  相似文献   

15.
张德会 《地质论评》1997,43(5):490-497
银山多金属矿床是一个特大形火山潜火山热液矿床,具有复杂的多期多阶段的成矿分带,成矿作用主要为火山、-潜火山热液作用,但在此之前,还经历了一期由韧脆性剪切带形成而引起的动力变质热液作用。根据矿体与3个旋回潜火山岩体的时空关系,火山潜火山热液成矿作用又可分为两个成矿期和5个成矿阶段。  相似文献   

16.
东昆仑造山带清水泉超基性岩已蚀变成蛇纹岩,部分浸染状铬铁矿颗粒具有环带结构,这将为研究铬铁矿形成后所经历的变质过程及其寄主岩体的构造演化提供可靠的信息.通过对铬铁矿进行显微结构观察和电子探针分析得出:所研究铬铁矿的环带结构从核部到边缘依次为铝铬铁矿、高铁铬铁矿和铬磁铁矿,被绿泥石所包裹.从铝铬铁矿到高铁铬铁矿,Cr2O3,Al2O3和MgO含量下降,Fe2O3和FeO含量升高;Cr#,TiO2含量,YFe值以及Fe2+#值明显具有升高的趋势,而Mg#值却急剧下降.以上变化规律表明本文所研究的铬铁矿经历了由高温到低温,同时氧逸度上升的过程,并伴随有蛇纹石化作用、热液流体以及区域变质作用等改造,最终形成环带结构.此过程与铬铁矿寄主岩体经历的由地幔抬升至浅部地壳以及相关的变质作用过程相对应.  相似文献   

17.
内蒙凉城2.0Ga变质花岗岩对超高温变质作用的制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华锋  罗志波  王浩铮 《岩石学报》2013,29(7):2391-2404
内蒙凉城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孔兹岩带的东端.本区孔兹岩系内存在着大量的古元古代变质花岗岩,彼此呈构造接触.根据野外地质特征、岩石学和矿物学特征,可将其分为三类:Ⅰ)二长花岗岩;Ⅱ)深熔花岗岩;Ⅲ)似斑状紫苏花岗岩.本文针对Ⅰ类花岗岩进行详细的锆石和岩石成因研究.结果显示该类岩体形成于大约2.0Ga左右,并记录了1.95~1.90Ga的变质作用年龄,对应的岩浆和变质锆石结晶温度(采用锆石Ti温度计)分别为856~964℃(平均912℃)和861~900℃(平均879℃),暗示该花岗岩体源区曾经历了高温熔融事件,同时也说明它们与围岩孔兹岩共同经历了古元古代的超高温变质作用.该类型岩体的岩石化学特征类似太古宙TTG或Adakite,而深熔花岗岩类(Ⅱ类)的地球化学特征则类似岛弧岩浆岩.这种差异说明凉城2.0Ga变质花岗岩的原岩非孔兹岩重融而成的S型花岗岩.锆石Lu-Hf和全岩Nd同位素组成则指示形成岩体的物质主要来自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下地壳的熔融.  相似文献   

18.
一、7263矿床硅质蚀变围岩剖释 7263矿床,是产于某一老岩体中的较年轻的铀矿床,成矿年龄为47×10~6—54×10~6年,属喜山期。但它赋存的岩体,形成于760×10~6年,属雪峰期。在加里东期,该岩体曾发生过强烈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19.
苏北中—晚元古代云台岩群变质作用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火根 《江苏地质》1997,21(4):204-211
苏北中-晚元古代云台岩群属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一部分。它经历了三期主要变质作用,即低绍片岩相,蓝闪绿片岩相和高绿片岩相变质作用,变质作用,变质时代分别为泥盆-石炭纪。  相似文献   

20.
北京云蒙山岩浆杂岩体的岩石学和构造变形特征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位于北京市东北部的云蒙山岩浆杂岩体由十余个侵入体组成 ,它们普遍遭受了强烈韧性变形改造 ,与太古宇杂岩和变形变质的中 上元古代沉积岩共同卷入了云蒙山背形的构造系统中。野外调查和对岩石薄片的观察表明 ,岩浆杂岩体中各侵入体均具有变形变质特征 ,主要造岩矿物间具有明显的交代关系。虽然各侵入体在形成时代上存在明显的先后关系 ,但它们具有的片麻状构造是共同的 ,并且与围岩的变形是统一而协调的。这表明云蒙山岩浆杂岩体的片麻理不是岩体侵位时形成的 ,而是在岩体冷凝固结后受到构造变形作用改造的结果。即杂岩体侵位与其发育的片麻理构造所反映的变形事件在时间上存在明显差距。根据同位素年代学资料 ,岩浆侵位发生在燕山中期 ;但其与围岩一起卷入云蒙山背形构造系统的变形事件发生得较晚 ,可能形成于燕山晚期。云蒙山杂岩体中长英质侵入体的矿物学特征表明其在侵位后曾经历麻粒岩相区域变质作用 ,而在燕山晚期随变质核杂岩下盘的抬升又经历了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云蒙山岩浆杂岩体可以代表燕山造山带新生的中部地壳的部分岩石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