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50年安徽省暴雨气候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谢五三  田红 《气象科技》2011,39(2):160-164
利用安徽省71个台站1961—2008年近50年的逐日降水资料,统计出每年各站暴雨量及暴雨次数,通过趋势分析、EOF分析、功率谱分析、小波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安徽省暴雨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安徽省常年暴雨量呈纬向空间分布,常年暴雨次数与其分布非常一致,暴雨量及暴雨站次最多出现在6月下旬和7月上旬;全省绝大部分地区的暴雨量呈现上升趋势,上升幅度较大的地区集中在淮北西部及江南南部,但绝大部分地区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暴雨量距平场EOF第1模态全省一致为正,大值区位于安徽西南部,第2模态表明南北暴雨量呈现相反的分布,北多(少)南少(多),第3模态表明安徽暴雨量有南北多(少)中部少(多)的分布特征;暴雨量存在9~10年的主周期,此外还存在3年左右的次周期,在9~10年的时间尺度上,近50年安徽暴雨量经历了由多到少5个循环交替;在1978年前后暴雨量存在一次突变,1979—2008年年均暴雨量比1961—1978年年均值增加了58.3 mm。  相似文献   

2.
1961-2009年新疆伊犁地区暴雨日数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61-2009年伊犁地区10个自动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累积距平、M-K 突变检验、以及周期分析等方法,分析近 49 a暴雨日数的年代际、年际、月、旬、空间的变化规律及其周期变化,并对该地区近 49 a暴雨日数进行突变检验。结果表明:近49 a来伊犁地区的暴雨日数呈上升趋势,其线性倾向率为0.107 d/10 a;暴雨主要发生在5-7月,约占总数的73.2 %,其中6月最多,7月次之;暴雨异常偏少年为1995年,暴雨异常偏多年为1996、1999、2002、2003和2007年;暴雨日数由西向东、由北向南均呈逐渐增加趋势;暴雨日数发生频次存在显著2.8 a左右年际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3.
利用宜昌市9个观测站1966-2010年的逐13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法等方法分析了近45a来宜昌市暴雨日数的变化趋势、多时间尺度的时频特征和气候突变特征。结果表明:宜昌市暴雨日数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基本表现为南多北少;近45a暴雨日数呈现不明显增加趋势,且存在明显的两次波动;暴雨日数存在2-4a、6a、准10a、准16a的4类尺度的周期变化规律,其中在2-4a时间尺度下周期振荡最强,从准10a和准16a时间尺度来看,在2010年后一段时间宜昌市暴雨日数还是处于相对偏多期;突变检测显示,暴雨日数在1979年前后发生了气候突变。  相似文献   

4.
利用宿州地区5个气象观测站1981—2015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将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应用于宿州地区年暴雨发生频次的统计分析,提取其时间序列的振荡周期,考察在不同时段上的变化特征;运用Mann-Kendall (M-K)非参数检验,对宿州地区35 a来的暴雨日及暴雨量进行了时间序列的特征分析和突变检验。结果表明:宿州地区1981—2015年暴雨日具有南多北少的特点,集中发生期为6—8月;近35 a来宿州地区暴雨日和年总暴雨量年际波动虽然较大,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宿州暴雨发生频次存在多重时间周期尺度上的嵌套复杂结构,存在着5~12 a、3~7 a的短期周期变化规律,1998年以后生成的5 a左右的震荡周期及27 a左右的中期震荡周期;宿州暴雨在2002年发生显著突变,至2008年,增加趋势接近α=0. 05上显著性水平的临界线,2008年以后又缓慢减少。  相似文献   

5.
江淮梅雨期极端降水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应用1959—2000年江淮地区76站逐日降水资料,对梅雨期月降水量进行REOF分解。将江淮区分为4个具有不同梅雨期降水空间分布特征的区域,进而分别分析这4个区域梅雨期暴雨以上极端降水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以及周期振荡和突变性质。结果表明:4个区暴雨以上极端降水总量和极端降水日数最大值均发生在梅雨期,梅雨期极端降水呈上升趋势,且具有不同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江淮西南区梅雨期暴雨总量和暴雨日数在20世纪90年代还存在明显上升突变现象;4个区梅雨期极端降水存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振荡。  相似文献   

6.
贵州夏季暴雨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贵州52个测站的1961-2006年历年夏季(6-8月)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贵州夏季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周期振荡及其突变特征。结果表明:46 a来贵州夏季暴雨量呈增加趋势,并存在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暴雨日数和暴雨量在1985年发生突变;暴雨日数和暴雨量均存在15 a和准10 a的周期振荡;暴雨日数和暴雨量EOF分解的第一特征向量的荷载场空间分布基本一致,表明全省呈偏多(少)的一致型同位相分布。  相似文献   

7.
利用贵州52个测站的1961-2006年历年夏季(6-8月)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贵州夏季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周期振荡及其突变特征。结果表明:46 a来贵州夏季暴雨量呈增加趋势,并存在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暴雨日数和暴雨量在1985年发生突变;暴雨日数和暴雨量均存在15 a和准10 a的周期振荡;暴雨日数和暴雨量EOF分解的第一特征向量的荷载场空间分布基本一致,表明全省呈偏多(少)的一致型同位相分布。  相似文献   

8.
使用呼伦贝尔市16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71—2010年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近40 a呼伦贝尔市暴雨次数和暴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市暴雨具有我国东北地区暴雨的特征,即局地单站暴雨发生最频繁(占81.3%),其次是区域性暴雨(占13.3%),连续暴雨发生频次较低;该市暴雨次数和暴雨量年际变化趋势一致,并在时间序列上均存在一致的3个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暴雨较少期、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暴雨较多期、21世纪初暴雨较少期;该市暴雨开始于5月,结束于9月,主要出现在夏季,集中在7下旬,8月上旬次之;暴雨总量沿大兴安岭山脉自西北向东南方向递增,大兴安岭东面暴雨总量明显大于大兴安岭西面,说明地形对呼伦贝市暴雨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1951—2020年罗甸县逐日降水观测资料、2010—2020年罗甸县各乡镇逐日降水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计算出要素保证率80%的值,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等值线分布、Mann-Kendal检验、Morlet小波方法分析罗甸县境内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70 a罗甸县年暴雨日数、近11 a罗甸县各乡镇总年暴雨日数均缓慢增多,区域暴雨次数逐渐减少,在年际变化中,均存在显著的3 a左右周期振荡。暴雨集中发生在5—9月,近70 a占全年暴雨日数91%,各月暴雨日数时空分布差异显著,暴雨发生最多月份为6月,近70 a平均每年1.3 d,占全年暴雨日数的36%。各乡镇年平均暴雨日数分布区域性特征明显,存在2个多值区(西北部、东南部)和1个少值区(西南部)。暴雨多发生在夜间,尤其大暴雨以上量级降水在夜间发生的概率高达93%。降水强度等级从北向南逐级减小,与罗甸县略呈“撮箕口”朝南地形较一致,从西北、北、东北向南逐级减小,在西部、东北部存在较稳定的2个极端暴雨中心。各乡镇连续暴雨次数分布差异明显,呈北多南少分布。总体而言,西部在年暴雨日数、暴雨强度、连续暴雨次数及连续降水量均居全县首位,在天气预报、防汛工作中应重点关注和防范。  相似文献   

10.
基于1980-2018年山西省太行山南麓晋城市5个站点的降水资料,利用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方法,研究了太行山南麓暴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9年平均年暴雨日数有0.9个,年际变化幅度较小。暴雨量与暴雨日数的空间分布并不一致,1980、1981、1982、1995和1996年暴雨日数较多。分析50-59、60-69、70-79、80-89、90-99、100以上6个暴雨量区间空间分布发现,暴雨的空间分布在不同区间并没有明显的趋同性。年暴雨降水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晋城市下辖5站暴雨量趋势均存在突变,突变时间存在差异,暴雨量在19811983年和19921995年为两个峰值时段,之后有所缓和。39年暴雨时间序列的小波波谱显示,太行山南麓暴雨呈现0~3 a、3~7 a、8~24 a等3类周期准振荡变化规律,各波动周期稳定性和显著性不同。3~7 a出现5个多少准周期振荡,该周期表现较为显著,8~24 a出现2个准振荡周期,且这两个周期非常稳定,具有全域性的特征。晋城市3~7 a的暴雨振荡周期和8~24 a特大暴雨振荡周期与现实非常吻合。  相似文献   

11.
《气象与环境学报》2017,(辽宁省汛)
利用1960—2014年辽宁省54个国家气象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对近55 a辽宁省汛期(6—9月)暴雨日数和暴雨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60—2014年辽宁省暴雨集中出现在汛期(6—9月),其中尤以7—8月暴雨出现最多,7—8月暴雨总量占年暴雨总量的72%。近55 a辽宁省汛期暴雨日数呈由东南部地区向西北部地区减少的分布,暴雨强度则自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减小;辽宁省汛期持续性暴雨主要为连续2 d的暴雨过程,暴雨发生次数不同区域差异较大。1960—2014年辽宁省汛期平均暴雨日数、暴雨强度和暴雨范围均无明显变化趋势,汛期暴雨日数和暴雨强度序列主要变化周期均为12 a,在20世纪90年代二者还存在显著的2 a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60—2014年辽宁省54个国家气象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对近55 a辽宁省汛期(6—9月)暴雨日数和暴雨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60—2014年辽宁省暴雨集中出现在汛期(6—9月),其中尤以7—8月暴雨出现最多,7—8月暴雨总量占年暴雨总量的72%。近55 a辽宁省汛期暴雨日数呈由东南部地区向西北部地区减少的分布,暴雨强度则自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减小;辽宁省汛期持续性暴雨主要为连续2 d的暴雨过程,暴雨发生次数不同区域差异较大。1960—2014年辽宁省汛期平均暴雨日数、暴雨强度和暴雨范围均无明显变化趋势,汛期暴雨日数和暴雨强度序列主要变化周期均为12 a,在20世纪90年代二者还存在显著的2 a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上海金山站1959—2016年的逐日降水序列,采用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近60 a金山地区暴雨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对暴雨雨量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1)近60 a来金山暴雨日数和暴雨强度分别呈缓慢和不显著的增加趋势,暴雨日数于1988年发生由"偏少到偏多"的突变;暴雨初日呈现逐年提前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起金山进入暴雨早发期,21世纪以来暴雨终日呈现较明显的推后趋势。(2)台风暴雨的风险概率和致灾强度是最大的,其次是低压暴雨;暖区暴雨、静止锋暴雨、低压暴雨和台风暴雨的高风险水平分别为50~75 mm、50~75 mm、50~90 mm和50~100 mm,对应的风险概率为28.4%~100%、28.9%~100%、32.3%~100%和33.6%~100%。  相似文献   

14.
利用昌都市1980—2015年逐日降水资料统计分析其降水量与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应用Morlet小波分析、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对暴雨日数时间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36 a昌都市降水量、暴雨量、暴雨日数空间分布一致,总体呈北多南少分布,暴雨强度呈西弱南强分布;暴雨在西北部最早开始,东南部最早结束;降水量、暴雨量、暴雨日数、暴雨强度均呈增加趋势,增加趋势不显著;暴雨日数存在准7 a、准12 a、准22 a三个变化周期,时间域上无明显突变;夏季暴雨逐时分布不均,多发生在晚间。  相似文献   

15.
利用贵州西部6个代表测站1961—2007-05-09的逐月降水量资料,对贵州西部汛期降水的时间变化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采用滑动t-检验法和Yam amoto法对贵州西部汛期降水进行突变检测;用Morlet小波分析了汛期降水的多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 a来贵州西部汛期降水呈下降趋势,存在着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汛期降水在2002年附近发生了突变;在年代际尺度上存在显著的16 a周期振荡,年际尺度上有一个9 a和5 a的周期振荡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74-2012年保定19个气象台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orlet小波变换、Mann-Kendall法和功率谱等方法,对保定市暴雨发生站次数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保定地区暴雨年平均发生站次数北多南少,暴雨主要集中在东北部;汛期(6-8月)是暴雨出现的主要时段,最集中的时段则出现在主汛期(7-8月);暴雨站次数从5月中旬开始呈现缓慢增加趋势,6月下旬猛增,7月下旬达到最高值;近39 a来,年暴雨发生站次数整体呈下降趋势,尤其是8月下降趋势最为明显。保定主汛期暴雨发生站次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存在着由少到多的突变,90年代末期存在着由多到少的突变  相似文献   

17.
1961-2010年雅安市暴雨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伟  钱正迪 《贵州气象》2012,36(4):22-23
以雅安市1961-2010年暴雨资料为基础,系统分析了近50a来,雅安市暴雨气候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1961-2010年雅安市暴雨存在空间分布不均,时间相对集中的特点;②暴雨次数与年降水量、夏秋季降水量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与年平均温度、夏秋季平均温度相关性不明显;③1961—2010年雅安市暴雨次数,以0.123次/10a的速率减少。  相似文献   

18.
利用了Morlet连续小波变换分析了景德镇市1953~2002年共50a年降水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并利用Yamamoto检验法对突变点进行了真假性检验.结果显示,景德镇市年降水变化包含了多个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和演变特征.年降水包含了17a、5a、7a、9a和4a的周期振荡;涝年或旱年主要取决于年际尺度(7a及7a以下)的周期变化;目前及今后2~3a景德镇市的年降水呈偏少的趋势;小波变换系数的零点不一定就是突变点,景德镇市年降水小波变化17a时间尺度的突变点发生在1958年和1992年.  相似文献   

19.
根据1971—2010年环太湖地区苏州、常州、长兴等9个气象台站日平均气温和日降水量资料,采用EOF正交经验分析法、线性倾向率法、小波分析法和Mann-Kendall检验法研究了环太湖地区近40 a来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1971—2010年间,环太湖地区整体上呈增暖趋势,环太湖地区的季节性增暖存在空间差异,西北部的气温在春、夏季明显升高,而东南部则在秋、冬季明显增暖,1990年前后该地区的增暖率存在完全相反的空间分布。2)该40 a中,降水表现为北部增加,南部减少。整个环太湖地区的降水在冬季普遍呈现增加趋势,春、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差异性大于秋、冬季。3) M orlet小波分析结果表明,环太湖地区年平均温度存在16~17 a和6 a、26 a左右的变化周期;年降水量存在15~16 a和24 a的强显著性变化周期,各地区在年均温、年降水量周期振荡的强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4) Mann-Kendall突变检验显示,1971—2010年环太湖地区各站点均表现为气温由低向高的突变,突变发生在1992—1993年。  相似文献   

20.
使用鄂东地区5市24站1961-2008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合成法、线性趋势、滑动平均、Morlet小波分析以及M-K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近48 a鄂东汛期暴雨日数的气候特征和年际、年代际变化规律及其周期变化.并对该地区近48 a不同时间段暴雨日数进行突变检验.结果表明:1)与20世纪90年代前30年相比,90年代后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