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4 毫秒
1.
汶川地震前后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景观多样性的遥感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植被类型与土地利用类型为主要依据,建立四川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景观分类体系,对汶川地震前后的两期Landsat TM影像进行了解译,得到其地震前后的景观空间格局,并对研究区地震前后景观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得到:(1)震后研究区景观斑块总数增加了2.36倍,景观破碎化严重。阔叶林与针叶林组成的森林景观呈片段化,优势度下降;阔叶林、稀疏植被,以及草甸成为新的优势景观。(2)震后 Shannon多样性指数与周长-面积分维数分别上升11%和7%,说明研究区景观异质性与多样性增多,景观结构更复杂。优势度指数和聚集度指数下降30%,表示研究区内大的景观斑块减少,景观类型聚集度下降,连通性下降。(3)研究区生境破碎,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减弱;植被覆盖度降低,边缘生境增加,水源涵养功能减弱、水土流失风险加剧;景观结构受损,生态屏障功能减弱。其表明地震及其次生灾害作为自然干扰因子,改变了研究区景观的结构与格局,破坏了珍稀动植物的适宜生境,对研究区珍稀濒危物种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威胁,将对区域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造成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黄河河口湿地景观变化影响丹顶鹤生境的评价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黄河河口湿地景观发生了显著变化,对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深远影响。本文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利用遥感技术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在对河口湿地景观变化过程分析的基础上,以丹顶鹤为指示物种,重点探讨了湿地景观变化对物种生境的影响,进而为河口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以及湿地生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本文研究表明,1992-1999年,黄河三角洲河口湿地干旱化趋势明显,芦苇沼泽和翅碱蓬滩涂萎缩严重,丹顶鹤适宜生境面积大幅度减少,近30%的栖息地生境发生退化,严重退化的生境占11%。1999-2006年,在水量调控及湿地恢复措施的影响下,芦苇沼泽、翅碱蓬滩涂,以及水面湿地面积都有显著增加,占栖息地总面积28.7%的生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受不断加剧的景观破碎化影响,生境得到较好恢复的栖息地面积只占12%。研究认为,对于退化湿地的修复,在改善湿地景观的同时,加强生境管理,减轻人为活动引起的生境破碎化影响,是一重要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生态多样性(ecological diversity)是诸如物种和景观元等研究对象丰富性和空间分布均一性的综合,其多尺度测算与模拟已经成为生态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与传统多样性模型相比,Scaling生态多样性模型能够综合反映均一性和丰富性两个方面的多样性信息,同时考虑了空间尺度因素的作用,是一个理论上完美的生态多样性模型。利用Scaling生态多样性模型对中国西部地区三期遥感数据进行模拟,结果表明:①20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末期,中国西部地区景观元多样性先减少后增加,其内部明显具有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规律;②省级行政区尺度上模拟结果说明陕西省景观元多样性最高,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最低;西藏自治区景观元多样性变化最显著,而甘肃省和重庆市变化最小;③县级行政区尺度上模拟结果发现中国西部地区存在11个景观元多样性的关键地区;④对比各尺度模拟结果,发现中国西部地区整体景观元多样性大于各省级行政区,各省级行政区大于省内县级行政区,说明Scaling多样性模型能够反映空间尺度因素与生态多样性间存在的正向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黄河三角洲人类干扰活动强度变化及其景观格局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湿地变化较为剧烈的黄河三角洲为研究对象,基于RS技术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利用人为干扰度模型,结合区域人工沟渠建设情况,从区域和局地两个尺度直观揭示人类干扰强度时空分异特征,并探究区域景观格局对人类干扰活动的响应,以期为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保护与人类活动调控提供决策支持。结果表明:① 1995-2015年现代黄河三角洲区域人为干扰度和人工沟渠密度均明显增加,空间分布呈现从西南部向东部、北部,自内陆向沿海的扩展趋势;② 随着人类活动强度增强,研究区自然湿地面积减少,区域景观多样性和空间异质性增加,景观整体连通性减弱,景观复杂性降低;③ 景观格局对人类干扰强度变化的响应关系呈现出地区和时间差异;人类干扰活动强度相对较低的保护区受人工沟渠建设的影响,也呈现出斑块团聚程度降低、景观多样性增加和景观复杂性降低的变化趋势;④ 人为干扰度指数和人工沟渠密度指标互为补充,互相印证,可以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黄河三角洲地区人类干扰活动强度。  相似文献   

5.
根据2010~2011年中街山列岛水域4个季节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水域虾类资源密度和群落多样性,并探讨了底层温度、底层盐度和水深对虾类数量分布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有虾类20种,隶属于9科18属;广温广盐种无论在种类数还是尾数密度与生物量均占主导地位;虾类生物量和尾数密度在季节分布上,以冬季最高,冬季均与春、夏和秋三季呈显著差异(p值<0.05);平面分布上,生物量与密度指数总体上呈南北高、中间低,东部高西部低的特征;生物量与平均底温显著相关(P<0.05),与平均底盐和水深相关性较差(p值>0.05);葛氏长臂虾、细巧仿对虾、中国毛虾、日本鼓虾和中华管鞭虾为四季的优势种,且均属广温广盐种;虾类群落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0.61~1.09,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76~1.31,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50~0.70,其中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春季与冬季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均匀度指数秋季与冬季存在显著差异(p值<0.05).  相似文献   

6.
广西横县土壤硒(Se)元素含量分布特征显示,硒含量范围0.03~2.62mg/kg,背景值0.57mg/kg。研究区土壤硒含量空间上呈中东高西低,富硒土壤占74.1%,主要分布于泥盆系、石炭系及二叠系等浅海—滨海相沉积的碳酸盐岩成土母质区;足硒土壤占比24.5%,空间上与白垩系、古近系碎屑岩母质的分布相对应。硒与TFe2O3、Pb、Cr、Ni、Zn、有机碳及p H值等呈显著相关性(p0.01),表明土壤硒含量不仅受成土母岩的影响,还受铁锰氧化物、硫化物成矿元素、有机质及p H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研究2005-2008年广东省湛江市英罗湾高桥3个红树林区(红坎、两头流、西村)虾类群落的变化特征,并分析虾类群落组成与水质指标(盐度,pH)和沉积物指标(pH、可溶性盐、有机质、黏土、粉砂、砂砾)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个区域捕获虾类13596尾,属3科5属9种,刀额新对虾是高桥虾类的优势种;虾类种类年际变化较大,年间相似度平均为70.4,区域间相似度平均为60.6;红坎虾类多样性较丰富,两头流虾类的优势种明显,各年优势度指数均达0.95以上;3个区域的主要生态因子年间差异不显著(P>0.05);红坎3个采样点的底质性状较复杂,其沉积物特性差异显著(P<0.05),两头流和西村的底质性状较为单一,其沉积物特性均差异不显著(P>0.05)。群落变化特征和沉积物性状有显著相关关系,表明高桥虾类的渔获量受人为因素影响,多样性和分布受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8.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的重要目标。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中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明显的尺度性,遵循基于自然解决方案(NbS)理念,在区域(或流域)尺度,通过构建核心区、缓冲区、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形成区域(或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在景观尺度,通过构建多样化、异质化的生态景观,营造良好的生物栖息环境;在场地尺度,针对不同功能空间(农业、城镇、生态),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体系和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9.
景观镶嵌结构是景观异质性的重要表现,同时又是各种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作用的结果。本文以北京市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为区域背景,以RS、GIS和GPS为技术手段,监测获取了1996-2002年研究区域湿地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景观空间格局变化,探讨了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景观空间格局变化对湿地环境的影响。故此,对1998-2000年和2000-2002年湿地资源景观镶嵌结构的动态变化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利用遥感信息多尺度、多时相、多波段的特点,在GIS、GPS技术的支持下,能够快速及时准确地反映湿地景观类型的动态变化,为湿地资源监测、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2)借助景观生态学中的相关原理,通过景观空间格局计算模型解释不同类型湿地景观的分布、变化,剖析湿地景观演化机制,为湿地景观规划与评价服务。(3)分析认为,野鸭湖湿地景观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水域面积减少严重,耕地面积增长幅度不高,旅游用地和堤坝面积明显增加。(4)湖泊和沼泽草甸是控制和影响湿地景观格局的主体。野鸭湖整个湿地景观的破碎化程度降低,人类活动干扰湿地在不断减弱,湿地景观异质性在逐渐降低,斑块之间的连通性提高,生境斑块相互之间的隔离度大大减少,湿地景观趋向稳定。  相似文献   

10.
人工堤坝影响下的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生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滨海地区,堤坝干扰对自然植被景观及土壤属性的梯度变化规律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采用统计分析和梯度分析的方法,在RS信息提取和GIS空间分析技术的支持下,从植被群落的变化入手,从样地尺度上研究堤坝对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土壤环境的影响并揭示堤坝干扰下,土壤属性的梯度变化规律.研究表明:(1)堤坝影响海岸带地区自然植被的盖度,并且...  相似文献   

11.
2010年5月,在湛江湾海域设立10个站点对大型底栖生物进行调查,分析湛江湾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栖息密度和生物多样性特征,并通过聚类(CLUSTER)和MDS排序对大型底栖生物群落进行划分。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有底栖生物共7门112种,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和节肢动物门为湛江湾大型底栖生物的主要类群。生物量分布范围为0.93~98.20 g.m-2,其中软体动物门的平均生物量最高值。栖息密度分布范围为6.11~24.80 ind.m-2,其中以环节动物门(24.08 ind.m-2)和星虫动物门(22.22 ind.m-2)最高。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物种较为丰富,但多样性差。根据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排序分析结果,可将湛江湾大型底栖动物划分为4个群落。丰度生物量曲线(ABC)分析结果,湛江湾大型底栖生物受到严重的环境污染或者扰动,群落结构不稳定。与其他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生物量和丰度的比较分析结果,湛江湾的生物量和丰度偏低。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14年冬、夏季北部湾2个航次的调查数据,采用分层聚类和典范对应分析研究北部湾桡足类群落的结构特征及环境适应性。结果表明,冬、夏季共鉴定出桡足类124种,其中冬季62种,夏季108种;冬、夏季优势种均为7种,冬季以亚强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锥形宽水蚤(Temora turbinata)、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为主,夏季则以异尾宽水蚤(T.discaudata)、高斯光水蚤(Lucicutia gaussae)为主。北部湾桡足类大致可分为北部群落、中部群落和湾口群落等3个群落;冬季多样性一般(Ⅳ级水平),夏季多样性较好(Ⅱ或Ⅲ级水平)。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冬季主要影响因子是海平面高度,夏季则是水深。温度和盐度与北部群落呈负相关关系,与湾口群落呈正相关关系。冬、夏季桡足类空间分布格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河道阻隔对滁河及其支流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方法】2015年11月对滁河及2条支流共23个采样点的浮游生物及水环境指标进行调查研究。【结果与结论】调查河段水体未受到有机污染,氮磷含量适宜藻类生长,不同区段水体营养盐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本次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57属105种,其中绿藻门种类最多(占55.24%);共检出浮游动物52属88种,其中原生动物种类最多(占65.36%)。浮游生物种类数、密度空间分布呈现支流来安河段最高、清流河段最低的趋势,而滁河干流上游段和下游段则相差不大。浮游生物多样性评价结果表明该流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稳定,多样性指数表现为下游高于上游,干流高于支流的特征。浮游生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总磷、氨氮、亚硝态氮、叶绿素a和pH是影响浮游植物分布的主要因子;总氮、总磷、溶解氧、透明度、亚硝态氮和叶绿素a是影响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的转型已成为促进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解城乡地域结构的转变特点和影响因素,本研究多角度量化了宁波市城乡结构的发展与经济转型的关系。提出量化城乡地域结构的指标体系:土地利用面积与景观格局的变化,并提出衡量经济转轨的角度:全球化、去行政化以及市场化。结果表明:城市地区受市场化和行政分权政策影响,整体景观格局趋于破碎化、不规则化。乡村地区由于财政分权,整体格局呈现破碎化和单一化。城市建筑用地扩张受市场化和全球化影响,农田的减少与市场化政策有关。本研究得到了不同城市规划区域对经济转型的响应形式,为政策制定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下游沿岸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结合研究区湿地的区域特点确定沿黄湿地景观分类系统。构建了湿地景观格局变化表征模型,综合利用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破碎化指数、景观要素斑块分布质心空间变化等景观格局指标和斑块数量,斑块面积、斑块平均面积、斑块数量等景观类型指标,比较系统地分析了近七年研究区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湿地的分布面积呈显著下降趋势;②随着人类干扰强度的增加,景观多样性上升;③湿地景观要素中,稻田湿地、滩涂面积在减少,而水库坑塘、黄河面积都在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6.
三江平原萝北县湿地农田化过程与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获取三江平原萝北县自1954年以来的六期土地利用数据,定量分析了过去50余年湿地农田化过程,并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探讨了湿地农田化过程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54-2005年,三江平原萝北县耕地面积净增21.85×104hm2,湿地是新增耕地的主要来源。在空间上,湿地斑块越来越分散,景观破碎化程度明显加剧,而耕地斑块则趋于集中分布;目前,耕地已成为三江平原萝北县的基质景观,地势低平、坡度较小、土壤条件、地貌条件良好的平原区是湿地农田化的首选区域。随着可开垦湿地资源的减少,人类的开垦对象开始转向地势、土壤、地貌等条件相对较差的湿地景观单元。气候变暖加速了湿地农田化进程,而人口数量的增加和政策的引导作用,对湿地农田化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以黄河三角洲1986,1996,2006年的三期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对近代黄河三角洲湿地信息进行了提取.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景观生态学软件,我们对20年来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以及影响其格局动态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近20年来,人工湿地面积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而天然湿地的比重在降低.其中,滩涂和柽柳灌草丛景观明显萎缩.(2)一些重要的景观格局指数的计算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斑块个数、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均匀度指数一直在增加.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在加剧,斑块类型更加多样化,湿地景观中没有明显的优势类型且各斑块类型在景观中均匀分布.(3)湿地与湿地、湿地与非湿地之间发生着类型转化.其中,18.1%的芦苇草甸转化为农田;26.6%的翅碱蓬草甸转化为盐田;11.9%的芦苇沼泽转化为芦苇草甸.(4)在黄河三角洲湿地演化的过程中,受到自然和人为方面演化驱动力的共同作用.其中,自然因素主要有:黄河断流、泥沙淤积和自身演替动力等.人为驱动力主要为农田开垦、滩涂的开发与围垦、油田开发和人工建筑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海南东部外海海域鱼类群落特征,比较其与近海海域鱼类群落的差异,为海南外海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群落参数和环境-生物的冗余分析(RDA,Redundancy analysis)研究2019年春季(4月)、秋季(9月)水深86~380 m的海南东部外海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结果与结论】春、秋季共调查到鱼类312种,隶属于26目96科195属。优势种组成方面,春季为黄鳍马面鲀(Thamnaconus hypargyreus)和深水金线鱼(Nemipterus bathybius);秋季为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黄鳍马面鲀、深水金线鱼和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macracanthus);春秋季共有优势种深水金线鱼和黄鳍马面鲀的优势体长存在明显的季节波动,黄鳍马面鲀为秋季(80~105 mm)大于春季(60~85 mm),而深水金线鱼则反之。渔获量季节变化明显,秋季多样性特征指数平均值略高于春季。RDA结果表明,水深、pH、水温、溶解氧和盐度在春、秋季对鱼类资源量(质量密度,kg/km2)空间变化的解释率分别为58.34%、53.94%。水深(P=0.003~0.004)和pH (P=0.017~0.002)在春秋季均对鱼类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盐度仅在秋季有显著影响(P=0.013),在春季则无影响(P=0.860)。海南东部外海海域鱼类种类组成、资源量优于海南近海、雷州湾、大亚湾和北部湾海域;在渔业资源开发过程中,除应关注主要经济种类种群水平上的捕捞产量外,更应关注群落水平上种类多样性及优势种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19.
于2012年春季、季、秋季分别对滨州浅海海域的浮游植物进行调查,采用香农-威纳(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c Naugton优势度指数对其浮游植物多样性及群落特征进行分析。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40个属种,其中硅藻门的种类最多,占92.50%;浮游植物丰度为(2.66~23520.27)×104 ind/m3,均值1525.13×104 ind/m3。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值分别为1.76±0.20和0.70±0.25,以秋季最高,春季次之,夏季最低,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较好,表明该海域浮游植物分布比较均匀,其群落结构处于较完整和稳定的状态。该海域浮游植物的多样性阈值等级评价为Ⅱ级,多样性一般,其中春季和夏季多样性一般(Ⅱ级),秋季多样性较好(Ⅲ级)。  相似文献   

20.
江浙典型茶园土壤有机质空间异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园土壤有机质分布有明显的空间性,如何凭借有限的采样点数据预测研究区的有机质分布,对了解茶叶种植区土壤状况、指导茶园经营管理、提高茶叶品质和产量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江浙4种名茶种植区,利用描述性统计,以及地统计学中的半方差函数模型、空间插值等方法对比分析了茶园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1)4个研究区的土壤有机质平均水平均较高,适合茶叶生长,且浙江省2个茶叶种植区的有机质平均水平高于江苏省2个茶叶种植区的有机质水平;(2)半方差函数模型拟合表明,溪龙乡种植区有机质含量表现出中等空间相关性,而其他3个种植区表现出强烈的空间相关性;(3)各种植区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以结构性因子(土壤理化性质、地形地貌)为基础,受人类活动、经营模式、茶园管理等随机性因子影响,整体趋势上表现出局部变异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