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玉溪地区震旦系陡山沱组沉积相,地层层序及其控矿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旭辉 《云南地质》1998,17(1):86-90
玉溪地区震旦纪陡山沱组是该区震旦纪的主要含铜层位。陡山沱期该区为滇中古陆南东侧的滨岸沉积区,分为浅水的海滩沉积和较深水的潮下—浅海陆棚沉积。该区陡山沱组由三个层序组成,层序地层的构成对原生铜矿的形成和保存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第二层序的海侵体系域的最大海泛期沉积,是该区震旦纪铜矿的重要成矿层位,层位控矿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2.
在对扬子板块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不同相区的25条代表性剖面野外研究基础上,通过沉积岩石学和岩相序列特征的系统分析,认为陡山沱组沉积时期曾发生3次二级海平面升降事件。依据3个海平面升降转换面,可识别出3个层序底界面:(1)陡山沱组底部与下伏南华系南沱组及其同期层位的冰碛杂砾岩之间的界面;(2)在浅水沉积区陡山沱组中部和上部分别出现喀斯特侵蚀面;(3)在深水沉积区相应层序界面为岩相结构转换面。依据火山灰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可将陡山沱组层序地层划分为2个半二级层序或超层序(SS1,SS2和SS3-TST),其中SS1时限为35Ma(635~600Ma),SS2时限为35Ma(600~565Ma),SS3-TST时限为14Ma(565~551Ma)。陡山沱组底部广泛发育的盖帽白云岩底和3个层序内的最大海泛面可以作为4个相对等时面,结合事件沉积标志层,可建立扬子板块陡山沱组从浅水沉积区至深水沉积区等时性二级层序地层划分对比格架。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地区陡山沱组四段式划分方案不适用于整个扬子板块内陡山沱组的区域地层划分和对比。因而,建议扬子板块陡山沱组应该以二级层序地层为基础,结合化学地层和生物地层进行综合划分和对比。陡山沱组新的地层划分对比格架为研究陡山沱组古地理演变和编制该时期高精度的岩相古地理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贵州江口震旦系陡山沱组沉积层序和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贵州江口桃映及邻区的坝黄、石竹溪的陡山沱组剖面的沉积序列研究,将陡山沱组划分为2个海侵-海退层序,并根据层序对比认为陡山沱期的生物群均产于陡山沱期第二次海平面开始上升之后形成的沉积中.从晚震旦世陡山沱期的第二次海侵开始是多细胞藻类、后生动物的第一次"爆发".桃映陡山沱组剖面产庙河生物群分子的沉积为局限滞流海盆沉积,进一步证明了庙河生物群型宏体生物的生存、保存环境模式仅限于局限滞流海盆中,为贫氧环境.  相似文献   

4.
重庆城口震旦系下统陡山沱组共分两段,主要发育浅海陆棚沉积相,包括过渡相和滨外陆棚两个微相。对区内钻井剖面及露头剖面进行分析,识别出岩性岩相转换面、陡山沱组与观音崖组之间界面两种层序界面类型,将陡山沱组划分为4个Ⅱ型三级层序。其中层序1为陡山沱组第一段底部,层序2为陡山沱组第一段中部,层序3为陡山沱组第一段上部和第二段底部,层序4为自陡山沱组第二段下部至灯影组第一段底部中厚层状白云岩。基于浅海陆棚的背景,研究区陡山沱组第四次海平面广泛上升至最大海泛面滞后时段内,在深水、还原、偏碱性的浅海滨外陆棚环境下锰矿才开始聚集,且在高燕、修齐等锰矿区成为重要的开采矿床。  相似文献   

5.
陡山沱组为气候变暧后的第一套沉积组合,其内化石稀少,同位素年龄数据有限,地理分布不平衡,极易造成认识上的混乱。尝试从层序地层学的角度来探讨明月剖面震旦系陡山沱组层序地层特征,继而为研究陡山沱组黑色岩系成矿性打下基础。通过野外观测和室内综合研究,并结合区域地层对比,将大巴山地区明月剖面震旦系陡山沱组地层层序划分为4个二级层序(sequence)、9个三级层序(cycle),对层序Ⅲ又进一步划分为9个四级副层序,最后得出明月剖面震旦系陡山沱组地层层序与Hoffman等1998年提出的“雪球地球”假说所描述的基本类似,为下一步找矿指明了思路。  相似文献   

6.
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发育的厚层炭质页岩为寻找页岩气的有利层位。根据岩芯观察、野外剖面实测和室内镜下岩石薄片鉴定分析,并结合各种沉积相标志研究,确定研究区陡山沱组主要发育浅水型碳酸盐岩台地沉积,进一步划分为碳酸盐岩台地相、斜坡相及若干亚相。以Vail的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通过以岩性—岩相转换界面为主的层序界面识别,确定陡山沱组发育3个Ⅲ级层序,每个层序可划分出TST和HST两个沉积体系域。在沉积相和层序地层学分析的基础上,编制了岩相古地理图并对其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不同沉积背景下的烃源岩其有机质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说明岩相古地理对烃源岩的发育和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结合各相带烃源岩物性特征,认为台内盆地相为陡山陀组最有利页岩气勘探地区。  相似文献   

7.
柯坪地区肖尔布拉克寒武系层序及沉积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峰  郭岭 《地层学杂志》2011,(2):164-171
实测肖尔布拉克寒武系剖面,其厚度达870.9m.在对剖面寒武系沉积相、露头层序地层学等方面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该剖面由下至上可以识别出9个三级层序,每个层序均由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构成,由于寒武系时期研究区处于碳酸盐台地环境,缺少低水位体系域.该剖面主要发育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海平面的升降变化是控制该区沉积相发育和分...  相似文献   

8.
碳酸盐层序地层应考虑碳酸盐"加工厂"、气候条件、构造背景、沉降速率、与陆地连接情况和底质类型等多种因素。碳酸盐层序地层模式在大多数情况下有别于Vail的碎屑岩层序地层模式,并且气候条件是一个值得多加考虑的因素。通过不同相区碳酸盐层序地层的划分,笔者建立了研究区上震旦统碳酸盐层序地层模式,即陵山沱期为缓坡背景碳酸盐层序地层模式,灯影期为碳酸盐台地(初始)背景层序地层模式。在高水位体系域中识别出早期高水位体系域和晚期高水位体系域。已识别出浅潮下和环潮坪两种不同类型的副层序旋回。通过层序地层分析,笔者认为陡山沱底部的白云岩属于低水位楔。  相似文献   

9.
川北甘南地区三叠纪露头层序地层和找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露头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川北甘南地区下三叠统以碳酸盐岩为主、中上三叠统以碎屑岩为主的5条剖面进行了重新研究,识别出11个三级层序。依据沉积层序,与国内外三叠纪的层序作了比较。最后探讨了该区三叠纪的海平面变化规律和层序地层体系域与金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侏罗纪、白垩纪是特提斯-喜马拉雅海区演化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其沉积物蕴涵着新特提斯早期演变的丰富信息。通过实测浪卡子县多久乡卡东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层剖面,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在对剖面进行层序地层分析的基础上,识别出4个三级层序。特提斯-喜马拉雅海区晚侏罗世层序地层总体上表现为海退的进积序列,反映了特提斯-喜马拉雅海区持续收缩和海平面下降的过程;早白垩世层序地层总体表现为海进的退积序列,反映了特提斯洋壳的扩张阶段。早白垩世桑秀组可以分为2个层序,第一个层序为Ⅰ型层序,镜下观察表明,早白垩世桑秀组底部的砂岩为近源沉积,属滨浅海相沉积,为低水位体系域,颗粒的定向性指示该区后期受到强烈的挤压作用;中部为次深海沉积,为海侵和高水位体系域;第二个层序为Ⅱ型层序,发育陆棚边缘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由陆棚、火山陆隆和浊流沉积组成。甲不拉组的砾岩属于新层序的开始,为低水位体系域。该剖面海平面相对变化曲线与同期全球海平面相对变化曲线基本一致。该区层序形成的控制因素包括构造沉降-火山活动、海平面相对变化和沉积物供应。结合锆石SHR IM P年代学研究可以确定侏罗纪/白垩纪的界线位于前人认为的维美组上部砂岩之底。  相似文献   

11.
根据层序地层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四川北部广元地区上三叠统小塘子组和须家河组沉积地层露头剖面的详细研究,划分出2个二级层序和6个三级层序。平均每个三级层序的时限为2.9Ma。研究区上三叠统沉积地层从下到上由滨海相、三角洲相、辫状河相、冲积扇相组成,为印支期扬子地台西缘前陆盆地形成演化及其北西侧龙门山推覆造山作用的沉积响应。根据区域不整合面和其它层序界面特征,结合沉积盆地充填序列、沉积相和沉积体系域的时空配置,建立了该区晚三叠世地层格架和4个等时界面。  相似文献   

12.
Upper Cretaceous (Santonian-Maastrichtian stages) strata of the eastern US Gulf Coastal Plain represent a relatively complete section of marine to nonmarine mixed siliciclastic and carbonate sediments. This section includes three depositional sequences which display characteristic systems tracts and distinct physical defining surfaces. The marine lithofacies are rich in calcareous nannoplankton and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which can be used for biostratigraphic zonation. Integration of this zonation with the lithostratigraphy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these strata results in a framework that can be used for local and regional intrabasin correlation and potentially for global interbasin correlation. Only the synchronous maximum flooding surfaces of these depositional sequences, however, have chronostratigraphic significance. The sequence boundaries and initial flooding surfaces are diachronous, and their use for correlation can produce conflicting results. The availability of high resolution biostratigraphy is critical for global correlation of depositional sequences.  相似文献   

13.
川滇黔桂地区石炭系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1  
川滇黔桂地区石炭系地层发育,其地层划分对比清楚,沉积类型丰富,地表露头良好,是进行层序地层研究的理想场所。本文运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在详细的沉积学研究和精细的地层划分对比基础上,对川滇黔桂地区石炭系地层进行了精细的露头层序地层研究,详细阐述了层序建立和各种界面的露头标志,探讨了川滇黔桂地区石炭系地层的层序划分、层序区域对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石炭系层序地层时空格架示意图。  相似文献   

14.
黔桂地区石炭系层序地层格架及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从石炭系到下二叠统,构成一个二级层序,其底面为紫云运动主幕不整合面及其相关面,顶界面为黔桂运动不整合面及其相关面,包含6个三级层序。研究区范围内,从连陆台地到孤立台地乃至台沟背景,沉积特征明显不同,如在连陆台地上发育煤系地层并且发育较多的白云岩地层,而在孤立台地上则以大套碳酸盐岩地层为特征,台沟背景中以暗色细粒沉积为主包括台盆相和台棚相沉积。因此,三级沉积层序的相序特征形成有规律的空间变化,虽然在不同的地点三级层序的形成时限和相序组构存在差异,但它们所代表的相对海平面变化过程基本上是同步的。在前人大量的古生物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追索各三级沉积层序界面的空间展布特征,以地层记录中的两种相变面和两种穿时性为基本要素,可以建立黔桂地区石炭系(含下二叠统)的地层层序格架。  相似文献   

15.
黔桂地区泥盆系层序地层格架及相对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志留纪末期的加里东运动,使黔桂地区的古地理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早古生代的滇黔桂古陆演变为晚古生代的滇黔桂海。泥盆纪初期,海水由南而北逐渐海侵超覆,在泥盆系的底部形成一套海侵碎屑岩系地层;早泥盆世晚期的大规模海侵事件造成了明显的相分异,在习称的滇黔桂盆地中发育了若干孤立碳酸盐台地,这种“台-盆-丘-槽”的格局一直延续到晚泥盆世早期;而泥盆纪末期的紫云运动所造成的地壳抬升,又使晚泥盆世地层产生海退尖灭。因此,该地区的泥盆系构成一个二级构造层序,其中包含13个三级沉积层序。在前人大量生物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追索和对比不同沉积背景中的三级沉积层序的相序组构特征以及由其所代表的相对海平面变化,即可建立黔桂地区泥盆系的层序地层格架。层序地层格架较为充分地表现出三级沉积层序的两大特征--空间上相序的有序性和时间上环境变化的同步性,同时也明显地显示出地层记录中的两种相变面和两种穿时性。  相似文献   

16.
赵新伟  曾伟 《中国地质》2016,(3):921-935
层序地层学是地层学研究中的第三次革命,其强调年代地层框架内的沉积相关系和地层结构。河北路通沟剖面寒武系地层连续,层序界面清楚而独特,沉积现象丰富,是进行华北地台寒武系层序地层划分的典型地点之一。该剖面岩相类型以泥晶灰岩、鮞粒灰岩及白云岩为主,发育潮坪相、颗粒滩相、缓坡相及陆棚相等沉积相。在新的年代地层框架下,依据沉积相的垂向叠加样式及其反映的长周期旋回特征,将路通沟剖面寒武系划分为9个三级层序,以第三统徐庄组组成的三级层序(TST+CS+HST)为界,整个沉积序列从混积潮坪相沉积变为缓坡型碳酸盐岩沉积,层序也从以"TST+HST"为主的沉积序列转变为以"CS+HST"为特征的淹没不整合型层序序列。芙蓉统中众多的叠层石生物丘暗示:寒武系末期贫乏骨骼的风暴海洋中微生物碳酸盐岩随后生动物辐射也在增加的特殊沉积现象。基于沉积相叠置方式及旋回特征对路通沟剖面寒武系的层序地层研究,将为探索华北地台东北部广泛分布的寒武系地层的层序划分提供一个典型的实例,为今后大范围的追索和对比提供更多的思考途径。  相似文献   

17.
应用露头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结合碳酸盐岩微相、古生物学、成岩作用、沉积相和沉积事件等理论,对江油马角坝地区上石炭统碳酸盐岩地层进行了露头层序地层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晚石炭世为典型的陆表海沉积,地形平坦,地壳下降相对缓慢,海水较浅,沉积物界面与海平面接近,主体为碳酸盐岩开阔台地和浅滩沉积环境。水体主体深度为0~50m,为低幅高频低速的海平面变化。根据沉积层序界面的露头和镜下标志,共划分出7个三级层序,反映了研究区晚石炭世具有7次相对较大的海平面升降旋回。发育TST和HST,普遍缺失LST,局部CS难以识别。平均每个层序时限约为2.7Ma,并伴随着多次四级、五级乃至高频海平面变化,共同组成了研究区简单而复杂的碳酸盐岩地层格架。动力机制主要源于晚古生代冰川型全球海平面变化,其原因可能为晚古生代冰期(大洋水体积的周期型变化或大陆冰盖的增长和衰减)和风暴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受到古地形、物源和沉积物供应量变化的制约。其中,CSQ1、CSQ3和CSQ4对应的海平面变化幅度较大,海平面变化速率主要为突发性的快递上升到缓慢下降或缓慢上升到相对下降的特点。CSQ2、CSQ5、CSQ6和CSQ7对应的海平面变化幅度不大,为缓慢上升和缓慢下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苏皖下扬子区震旦纪—中三叠世海相层序地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运用板块构造和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从露头区精细研究开始,寻找层序地层单元的识别标志和沉积相标志,拟建立起研究区综合层序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资料和沉积背景分析,对苏皖下扬子区的震旦纪-中三叠世的层序地层进行划分,共认识别出11个二级层序,64个三级层序。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高频波识别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国章  金之钧  刘国臣  张宝民 《沉积学报》2001,19(2):245-248,270
以测井资料为纽带,把小波分析与米兰柯维奇旋回结合起来,实现了地层持续时间的精确确定,进而计算了研究层段的沉积速率。利用滑动窗口和小波分析的方法找到了控制和影响盆地沉积演化的两种高频波动过程,高频波的识别为波动过程与层序地层学、与储盖组合的结合奠定了基础,提高了与波动分析有关的各项研究的精度,为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20.
根据海相层序地层理论和研究方法,通过对四川北部广元地区早、中三叠世沉积地层露头剖面的详细研究。划分出1个二级层序和6个三级层序。根据沉积层序和体系域的演化特征,编制了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通过区内沉积层序的划分对比,初步建立了广元地区早、中三叠世海相地层的层序地层格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