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陆相生油岩的若干基本地质特征及其形成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石油工业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得到了高速度的发展,形势大好。中国丰富的陆相油气资源是由陆相生油岩形成的。这些生油岩在空间展布上具有广泛发育的特点,形成了晚二迭世、晚三迭世、早白垩世和早第三纪四个主要生油期。文中第一部分概述的陆相生油岩的若干基本地质特征是:一、大型沉积盆地是陆相沉积和生油岩系发育的广阔场所。二、陆相沉积发育有多时代和多层组的生油岩系。三、陆相生油岩系具有多种生油建造类型。四、陆相沉积盆地内的生油凹陷是油气聚集的主要供给体。第二部分论述了陆相生油岩的主要形成条件:一、古湖盆的存在和发育是生油岩系形成的首要前提。二、丰富的生油母质是生油岩形成的物质基础。三、生油母质的良好的保存和转化是生油岩形成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陆相沉积盆地中不仅能生成石油,而且能形成大型油气田。正在发展中的我国石油地质事业,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必将取得更大的胜利。  相似文献   

2.
我国石油地质学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关学科的进展促进了石油地质学的发展;构造地质学和沉积学的进展从理论和实践上推动了油气的勘探开发,油气地球化学研究丰富了陆相生油理论。油气运移机理研究仍是今后石油地质学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学院在资源环境领域有着长期的科学积累 ,取得了许多重大学术贡献 ,提出和建立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理论 ,解决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限于篇幅 ,本文无法对多年来所取得的大量成果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和归纳 ,只能在对各个领域进行总体概述的基础上 ,列举若干重大成果进行介绍。1 资源环境领域学科发展及其贡献1 .1 地球科学的发展及其贡献( 1 )固体地球科学。进行了石油、天然气、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勘察研究 ,在中国陆相生油理论、碳酸盐岩生油理论、金矿地质与选冶的成矿理论以及找矿 (油、气 )…  相似文献   

4.
中国海相层系油气地质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之钧  蔡立国 《地质学报》2007,81(8):1017-1024
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分布面积广,残余厚度大,油气显示多。由于我国海相碳酸盐岩的复杂性和勘探难度大的客观条件,制约了对碳酸盐岩层系油气资源潜力的认识。陆相生油理论的建立以及陆相盆地的成功勘探,使我国的石油工业走上了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经历了几多兴奋,几多困惑,勘探实践表明,随着理论认识的升华、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发现的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田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是我国油气资源战略接替的重要领域。中国东部的陆相油气勘探理论及国外海相油气勘探理论均不能有效的指导我国海相层系的油气勘探,海相油气地质理论必须在继承陆相与国外海相油气地质理论基本要素基础上,进一步创新适用于我国海相碳酸盐岩特点的油气地质理论。  相似文献   

5.
中国石油地质学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李德生 《地学前缘》1995,2(3):15-19
中国石油地质工作者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在陆相生油理论、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分析、中、新生代陆相湖盆沉积储层研究、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古潜山油气藏理论、煤成烃研究及海相古生界油气藏理论方面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并从中国油气勘探实践出发,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及程序,对中国的油气勘探开发工业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2019年是地质学界一代宗师、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黄汲清先生诞生115周年。为纪念这位对我国地质事业作出了杰出历史性贡献的地学大师,我刊特邀著名地质学史专家、中国科学院大学潘云唐教授撰写此文。黄汲清先生是享誉国内外的地质学大家,他在开创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和地质制图事业、创立中国大地构造理论、提出陆相生油和多期多层生储油理论、勘查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创造了突出业绩。黄汲清先生把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地质和科学事业,他爱国无私的奉献精神、求真创新的科学追求,值得我们永远尊敬、怀念和学习。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地质学界一代宗师、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黄汲清先生诞生115周年。为纪念这位对我国地质事业作出了杰出历史性贡献的地学大师,我刊特邀著名地质学史专家、中国科学院大学潘云唐教授撰写此文。黄汲清先生是享誉国内外的地质学大家,他在开创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和地质制图事业、创立中国大地构造理论、提出陆相生油和多期多层生储油理论、勘查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创造了突出业绩。黄汲清先生把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地质和科学事业,他的爱国无私的奉献精神、求真创新的科学追求,值得我们永远尊敬、怀念和学习。限于篇幅,本刊将分期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地质学界一代宗师、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黄汲清先生诞生115周年。为纪念这位对我国地质事业作出了杰出历史性贡献的地学大师,我刊特邀著名地质学史专家、中国科学院大学潘云唐教授撰写此文。黄汲清先生是享誉国内外的地质学大家,他在开创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和地质制图事业、创立中国大地构造理论、提出陆相生油和多期多层生储油理论、勘查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创造了突出业绩。黄汲清先生把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地质和科学事业,他的爱国无私的奉献精神、求真创新的科学追求,值得我们永远尊敬、怀念和学习。限于篇幅,本刊将分期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地质学界一代宗师、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黄汲清先生诞生115周年。为纪念这位对我国地质事业作出了杰出历史性贡献的地学大师,我刊特邀著名地质学史专家、中国科学院大学潘云唐教授撰写此文。黄汲清先生是享誉国内外的地质学大家,他在开创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和地质制图事业、创立中国大地构造理论、提出陆相生油和多期多层生储油理论、勘查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创造了突出业绩。黄汲清先生把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地质和科学事业,他的爱国无私的奉献精神、求真创新的科学追求,值得我们永远尊敬、怀念和学习。限于篇幅,本刊将分期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地质学界一代宗师、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黄汲清先生诞生115周年为纪念这位对我国地质事业作出了杰出历史性贡献的地学大师,我刊特邀著名地质学史专家、中国科学院大学潘云唐教授撰写此文。黄汲清先生是享誉国内外的地质学大家,他在开创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和地质制图事业,创立中国大地构造理论,提出陆相生油和多期多层生储油理论,勘查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创造了突出业绩。黄汲清先生把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地质和科学事业,他的爱国无私的奉献精神、求真创新的科学追求,值得我们永远尊敬、怀念和学习。本文内容丰富,篇幅较长,本刊将分期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根据地化指标及测井资料分析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乌断裂带断理解活动以及断裂带岩性(火山岩、碎屑岩)对油气分布的影响。认为断裂活动及断裂带岩石物性对油气分布具有明显控制作用,在断裂活动期间,断裂带为油气运移提供良好通道,成熟度较低的油气通过断裂带运移至上覆地层;断裂活动平静期,断裂带碎屑岩对油气起封闭作用,火山岩断裂带仍是油气运移通道。成熟度较高的油气经过火山岩运移到断裂带内缘聚集成藏,在断裂带外缘,由于碎屑岩封闭作用及成熟度料高油气的排替作用,油气成熟度呈现“上低下高”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2.
地质力学理论对中国深层油气勘查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地质力学是我国著名地质科学家李四光创立的一门以系统论为基础,以构造体系为核心内容、跨学科的系统构造地质学理论。七十多年来,在区域地质、地震地质、地热勘查、第四纪地质、地壳稳定性评价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发展;在固体矿产、油气资源战略选区预测,指导部署勘探方面硕果累累。文章回顾了中国油气勘探历程,总结了地质力学理论在中国常规油气勘查思路和方法的成功经验,在松辽、塔里木及江汉等多个重要含油气盆地的发现中,地质力学理论起到了实用效果,并认为地质力学理论将一如既往,在我国深层油气勘查中继续发挥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3.
砂岩储层自生伊利石40Ar-39Ar定年技术及油气成藏年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气成藏年龄是石油地质学和同位素年代学共同面临的科学难题之一。本文探讨砂岩储层自生伊利石40Ar-39Ar阶段加热技术获得油气成藏年龄的可能性。样品采自南海珠江口盆地第三纪珠海组砂岩储层,采用冷冻加热循环技术缓慢碎裂样品,以减少碎屑长石混入量。释出气体首先经过专门研制的纯化装置,有效地除弃有机杂质气体,然后经过2个NP10Zr/Al泵进一步纯化。06ZJ26I伊利石40Ar-39Ar激光阶段加热分析获得了阶梯状上升的年龄谱。开始3个最低激光能量阶段加权平均年龄(12.1±2.2)Ma(2σ)解释为自生伊利石的最小年龄,可能代表了油气成藏的最大年龄;而较高激光能量阶段坪年龄(98.0±0.9)Ma则代表了砂岩中陆源碎屑长石的年龄。与传统K-Ar法相比,40Ar-39Ar法可以揭示伊利石样品更多的年代学信息。  相似文献   

14.
塔中地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塔中地区油气成藏复杂, 影响因素较多。通过对已钻井油气藏的分析, 认为该区影响油气成藏的控制因素有①烃源岩; ②运移通道(断层控制油气纵横向分布、运载层对油气的横向运移作用、不整合面对油气的横向运移控制); ③构造类型(圈闭类型、构造样式、成油期古隆起); ④构造演化; ⑤储层物性及展布; ⑥储盖组合; ⑦火成岩对油气藏的影响。成藏规律为①圈闭和油源断层是东河组成藏的必要条件; ②构造与储层控油、多期成藏、后期充注是志留系成藏的基本特征; ③储层发育程度是奥陶系成藏的关键; ④油气多期充注造成多层系含油、南北分异的成藏特点。该区油气成藏条件好, 勘探程度较高。尤其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以类型多、含油气井段长, 其形态受不规则孔、缝、洞储层的控制, 非均质性极强, 储层发育程度是奥陶系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5.
Aleksei Emil'evich Kontorovich, a titular member of the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contributes very much to oil geology, in particular, to the found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theory of petroleum generation and methodology of petroleum potential forecast.  相似文献   

16.
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油气成藏机理研究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高先志  陈发景 《地球科学》2002,27(6):757-762
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是一个以中下侏罗统煤系地层为烃源岩的含油气系统, 产油气层位主要是第三系.逆断层及相关褶皱组合构成柴北缘油气藏的主要圈闭类型.渐新世晚期(E32) 与上新世末到第四纪(N23—Q) 是柴北缘构造变形和圈闭形成的重要时期, 第三系油气成藏也主要发生在这2个关键时期.油藏原油组成和石油包裹体成分分析结果证明第三系油气藏存在不同期次的油气充注历史.下第三系的油气藏存在2期油气充注, 渐新世断层活动破坏侏罗系古油藏并连通侏罗系烃源岩, 导致古油藏中的低成熟石油和侏罗系烃源岩新生的成熟油气沿断层运移到下第三系圈闭中, 构成第1期油气充注; 上新世末到第四纪(N23—Q) 期间, 继续活动的断层导致侏罗系烃源岩高成熟油气沿断层运移到下第三系圈闭中, 形成第2期油气充注.上第三系油气藏主要为一期充注, 即在上新世末到第四纪(N23—Q) 新生断层破坏下第三系油气藏, 部分油气沿断层充注到上第三系合适的圈闭中形成次生油气藏.在柴北缘第三系油气藏形成过程中, 断层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油气资源评价单元的划分是盆地油气资源定量评价的核心,而盆地的含油气系统又为限定评价单元之基础。以复合油气系统原理和方法为指导,油气源对比判识为手段,以寻找各供烃中心和油气藏之间成因关系为目的,重新划分了塔里木盆地4个复合油气系统和5个评价单元。在详尽分析评价单元油气勘探历史和发现历史基础上,结合已发现或落实的圈闭数量和规模,利用第七逼近法和蒙特卡罗法,对塔里木盆地已知油气系统中评价单元进行了油气资源与油气田规模、数量的定量预测评价。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待发现石油可采资源量11.43×108t,预测油田数量94个,86%集中在台盆区下古生界海相评价单元;预测待发现天然气可采资源量21000×108m3,气田数量104个,58%集中在库车前陆评价单元。塔里木盆地有近91%的石油、84%的天然气资源等待发现,是我国陆上资源发现程度较低的盆地,也是我国未来油气储量增长最重要的盆地。  相似文献   

18.
The gas in a petroleum pool varies in direct proportion to the concentration of higher methane compounds. This fact,' and strongly characteristic butane‐isobutane and pentane‐isopentane ratios resulting from petroleum reservoirs chemistry, seems to serve as a reliable standard for distinguishing between pools in the Oligocene‐Miocene and Pliocene reservoirs of the Azerbaydzhan (West Caspian) basin. ‐‐M. E. Burgunker.  相似文献   

19.
洼槽区是断陷湖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烃源岩的主要富集区域,但由于其独特的沉积充填特征、埋深及储集层发育程度方面的影响,洼槽区的油气勘探程度通常较低。以冀中坳陷饶阳凹陷中的马西洼槽为研究对象,针对主力油气勘探层段沙河街组开展沉积充填模式与演化规律研究,明确了洼槽区陡坡、缓坡沉积类型与沉积模式的差异,再现了沙河街组沙三段、沙二段及沙一段沉积展布特征,建立了洼槽不同构造演化期的沉积充填模式。研究表明,断陷湖盆洼槽区具有储集层发育的沉积条件,因此是岩性地层油气藏发育的有利区带,应该成为今后油气勘探走向深层的一个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20.
焉耆盆地与柴达木盆地侏罗系成烃及成藏时期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先志  柳广弟  刘震 《地质科学》2003,38(3):361-366
焉耆盆地和柴达木盆地都发育侏罗系烃源岩,形成侏罗系油气系统。由于中 新生代两者构造运动强度的不同,导致两者油气形成时期、油气运移成藏时期以及油气分布层系不同。根据烃源岩热模拟结果和储层包裹体特征的研究,证明焉耆盆地侏罗系油气系统生烃时期主要发生在中 晚侏罗世,油气成藏时期主要发生在中 晚燕山期,为早期一期成藏;柴达木北缘则分别在早侏罗世晚期 晚侏罗世早期和早第三纪末 晚第三纪早期发生了 2次生油过程,因此存在 2期油气成藏,但以晚期为主。两盆地分别是中国西北侏罗系油气系统早期成藏和晚期成藏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