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江南造山带的东段皖浙赣交界地区发育一系列花岗岩岩体,区域上,岩体呈条带状,NE—SW向雁行排列,平行于赣东北断裂带分布;微观下,岩浆流动组构残迹、蠕英石的普遍发育及固态塑性变形证明了该地区岩体变形经历了从岩浆—亚岩浆—固态变形的一个持续转变的过程;岩体锆石年龄与邻区岩体的变质变形年龄有很好的耦合性。由此可见研究区变形花岗岩体为同构造花岗岩,是岩浆在侵位冷凝过程中受到赣东北断裂带强烈构造作用影响的产物。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灵山岩体形成于783±14 Ma;莲花山岩体形成于780±12 Ma,属于新元古代岩浆活动。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碰撞导致江南造山带新元古界的岩群普遍遭受区域变质、变形作用,同构造花岗岩的构造变形特征正是区域构造变形的表现,因此该同构造岩体的年龄可能作为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仍在挤压、碰撞的年代学证据。  相似文献   

2.
石门岩体和五垛山岩体位于北秦岭构造带的东段,侵入于下古生界二郎坪群。通过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获得石门岩体的年龄为428.3±2.1 Ma,五垛山岩体的年龄为414.5±2.3 Ma。两个岩体岩性均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石门岩体和五垛山岩体均显示出I型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属性,两个岩体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具有弱的Eu负异常,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源岩物质均以地壳为主,并可能有幔源物质参与。根据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年代学特征,结合区域地质构造分析,认为这两个岩体的形成与早古生代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之下的俯冲碰撞作用有关,石门岩体形成于碰撞抬升阶段,五垛山岩体形成于碰撞晚期阶段。  相似文献   

3.
颗粒锆石U-Pb同位素年龄测定表明,位于西拉木伦河-长春-延吉板块缝合带上的吉林大玉山花岗岩体形成于晚二叠世末期,并非以前认为的加里东期.岩石学、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岩体属于高钾钙碱性Ⅰ型花岗岩,岩浆来源于加厚地壳底部基性玄武质岩石的部分熔融作用,属同碰撞型花岗岩,是板块碰撞拼合的直接岩浆岩证据.结合该区呼兰群变质作用的研究成果认为,兴蒙造山带东段的西拉木伦河-长春-延吉板块缝合带应于二叠纪末期最终闭合.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查干哈达音亨嘎强过铝质岩体位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中亚-蒙古造山带中东段的兴蒙褶皱带,主要岩石类型为含石榴子石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基于锆石U-Pb同位素定年、地球化学分析和构造环境判别,结合区域对比,认为查干哈达音亨嘎岩体源区可能与变质泥岩部分熔融有关,晚古生代,强过铝质花岗岩形成之前,二连—东乌旗一带已经发生了碰撞造山作用,之后为后碰撞-造山后的伸展扩张时期。经研究确定,查干哈达音亨嘎岩体为鲜有报道的石炭纪—早二叠世具有典型后碰撞特征的高温型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类。  相似文献   

5.
靳胜凯  刘博  马明  殷嘉乐 《地质学报》2024,98(1):116-137
本文对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内蒙古化德地区二叠纪—三叠纪5个花岗质侵入体进行了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 Pb年代学以及Sr Nd 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本次所研究的岩体主要起源于华北克拉通古老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八音察汗岩体形成于早二叠世(276±1 Ma),在岩浆上升过程中发生了岩浆混合作用;白音特拉岩体形成于中二叠世(270±1 Ma),为地壳加厚作用下变质杂砂岩部分熔融形成的S型花岗岩;毛忽庆岩体形成于晚二叠世(254±1 Ma),为I型花岗岩;张万良岩体与康家地岩体分别形成于早三叠世(248±1 Ma)和晚三叠世(229±1 Ma),两者均为A型花岗岩。综合前人研究,本文认为研究区在早二叠世—晚三叠世经历了古亚洲洋向华北板块俯冲、俯冲 同碰撞、持续碰撞以及造山后的伸展4个阶段,古亚洲洋东段在研究区的闭合时间应为中二叠世晚期。  相似文献   

6.
辽宁南部盖州万福-岫岩龙潭地区位于华北板块北缘东段,辽东-辽南中生代岩浆弧带上。该地区中生代早期侵入岩主要由黑砬沟岩体和前豹沟岩体两个岩体构成,其中黑砬沟岩体岩性为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前豹沟岩体岩性为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219.8±0.7)和(220.9±2.1)Ma,时代为晚三叠世。岩体均属于钙碱性、准铝质岩石系列,K、Rb、Sr质量分数较高,Ta、Yb、Y质量分数偏低,稀土配分曲线右倾,负Eu异常不明显,轻稀土较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通过岩石学、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构造环境及就位机制的分析,并结合邻区构造演化研究,认为该地区侵入岩为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在挤压的环境下地壳硅铝层增厚重熔,产生的同碰撞S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7.
王萱 《地质与资源》2014,23(2):114-120
闾山岩体地处华北板块北缘,天山-兴蒙造山带东段,总体呈北北东方向展布.早期可能受华北板块与佳蒙板块作用,为岩体的形成提供热源与空间;后期华北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作用,使得岩浆最终就位.在板块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早期以挤压作用为主,造山作用使得地壳先加厚,后期转化为伸展作用,在地幔热源作用下进行拆沉作用,使得地壳减薄,形成闾山变质核杂岩和东西两侧的断陷盆地.  相似文献   

8.
蚌埠隆起区西庐山及女山花岗岩中岩浆锆石 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 (129.3± 4.8)Ma( n=7)和 (130.1± 3.2)Ma( n=9),这表明岩体的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曹山二长花岗岩和蚂蚁山花岗岩中岩浆锆石 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 (110.3± 2.8)Ma( n=17)和 (115.8± 3.1)Ma( n=18),其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岩体的岩相学和具有震荡环带岩浆锆石的存在表明该类花岗岩均为岩浆结晶的产物,而非混合岩化成因.西庐山和女山花岗岩中新元古代岩浆锆石和印支期变质锆石的存在以及太古宙和古元古代继承锆石的存在暗示岩浆源区既有扬子地块基底物质又有华北地块基底物质,其中某些遭受了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改造.蚌埠隆起区深部地壳中扬子地块基底物质的存在与扬子地块沿郯庐断裂带于北西方向俯冲于华北地块之下的地质事实相吻合.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华北克拉通北缘东段辽宁北部法库地区东小陵岩体、前旧门岩体、胡家屯岩体及柏家沟岩体进行了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以及Lu-Hf同位素研究,以此制约古亚洲洋东段演化过程。岩相学特征表明,本文所研究岩体主要为花岗质岩石,普遍遭受了后期的动力变质作用改造。锆石测年结果显示,东小陵岩体及前旧门岩体形成于中二叠世(264.6±5.9Ma、262.8±3.5Ma),胡家屯岩体及柏家沟岩体分别形成于晚二叠世(257.7±3.1Ma)及早三叠世(248.2±1.5Ma)。岩石地球化学表明,东小陵岩体及胡家屯岩体皆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A型花岗岩,形成于造山后伸展环境;前旧门岩体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钙碱性-高钾钙碱性高分异I型花岗岩,形成于火山弧环境;柏家沟岩体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钾玄岩性I型花岗岩,形成于同碰撞造山环境。研究区花岗质岩体皆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和轻稀土元素(LREEs),并且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s)和重稀土元素(HREEs),结合Lu-Hf同位素特征,认为其原始岩浆应受到了俯冲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的影响。综合前人研究,本文认为在中二叠世-早三叠世期间,研究区经历了古亚洲板块的俯冲、闭合过程。  相似文献   

10.
陈伟  毛景文  徐兆文  曲晓明  于旸 《地球科学》2018,43(12):4638-4650
系统总结西大别白垩纪赋钼花岗岩的岩石成因,并结合这些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对西大别钼矿床形成条件进行探讨,对认识西大别钼成矿带的地球化学动力学背景具有重要意义.在白垩纪时期,西大别含钼花岗岩成岩作用与东大别地区相似,可分为早、晚两个阶段.早阶段岩体(早于132 Ma)形成于加厚地壳环境,晚阶段岩体(晚于130 Ma)形成于非加厚地壳环境.这种岩石成因上的差别是导致该地区钼矿成矿条件差异的根本原因.结合钼元素的地球化学属性和中央造山带的演化特征,认为晚古生代时期位于造山带南侧的古秦岭洋可能为地壳中Mo元素在表生风化过程中提供有利的沉积环境,并且在三叠纪时期伴随扬子板块一起俯冲到华北板块之下,富钼沉积物与扬子地壳一起部分熔融形成富钼的岩浆,最终形成西大别白垩纪时期大规模的含钼成岩作用.   相似文献   

11.
十万山盆地位于广西西南部,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华南板块的西北缘,是在华南板块与杨子板块拼接的加里东运动之后,早古生代华南洋再一次打开形成被动大陆边缘。晚二叠世末,该地区变成孤后盆地,进一步转化成前陆盆地。在盆山转换过程中,经历了三次沉积-构造盆山转换过程:泥盆纪-二早叠世分地新生与被动大陆边缘拉张裂谷;晚二叠世与中三叠世间盆地构造性质转换与前陆盆地;晚三叠世至侏罗纪的晚期前陆磨拉石沉积。在碎屑岩陆架沉积阶段,生成碎屑岩烃源岩层。在碳酸盐台地沉阶段,发育硝屑灰岩、藻灰岩、礁灰岩和暴露作用生成的白云岩储集岩。因而其早期被动大陆边缘阶段构了古生新储组合。前陆盆地早期在前渊盆地内沉积了一套碎屑岩烃源岩。它与早期的储集层构成了新生古储组合。同时也对下伏地层起到了封闭作用。沉积地层逐层向克拉通斜坡上超覆,发育地层圈闭。前渊阶段中期快速沉积的巨厚的复理石沉积和晚期快速沉积形成的磨拉石沉积有利于早期沉积的迅速埋藏、成熟和保存。  相似文献   

12.
王清晨 《沉积学报》1987,5(3):180-180
秦岭发育一条近东西走向的复理石带,其沉积时限约为古生代末至中生代初。下述证据表明,这些复理石是扬子板块北侧活动大陆边缘的产物:(1)该复理石带位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的缝合线以南;(2)岩相及古生物特征表明,与复理石整合接触的下伏地层为扬子型;(3)由北向南的古水流资料表明,复理石带北侧曾存在提供碎屑的物源区,那里现存的一系列活化基底块体可能即为古老岛陆的残余;(4)复理石中夹有若干层火山碎屑岩,暗示了那些岛陆与向南的板块俯冲有关。需要强调的是,秦岭现今构造倒向是向南逆冲及推覆的结果。这一现象可用板块俯冲方向倒转(Plate flip)解释,即,中三叠世以前,扬子板块以北的古特提洋壳向南俯冲,形成活动大陆边缘,中三叠世以后,洋壳消减殆尽,大洋彼岸的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对撞,并逆冲至后者之上,形成秦岭。  相似文献   

13.
付永涛  虞子冶 《地质科学》2010,45(1):207-227
青岛垭口—八仙墩变质海相碎屑岩分布面积大,保留了原生的各种沉积构造,为一套浊积岩系,应归属于扬子板块上奥陶统,建议命名为八仙墩组。浊积岩系中的砾岩含花岗质砾石、角闪岩砾石和长英质砾石,可以为复原上奥陶世扬子板块大陆边缘沉积环境和研究物源区大地构造背景提供良好的研究素材。岩石地球化学成份判别为硬砂岩和页岩,也佐证了本套地层为浊积岩系。弱的Ce/Ce~*负异常,说明了海相沉积成因,也表明陆源碎屑物对沉积岩的主导作用。(Fe_2O_3+MgO)-TiO_2图解、La-Th-Sc图解和Th-Sc-Zr/10图解表明本套碎屑岩具有活动大陆边缘背景和大陆岛弧的共同特征,但从比较高的La丰度、Ce丰度和∑REE丰度,可以判断八仙墩碎屑岩为活动大陆边缘背景下发育的浊积岩系。通过露头的构造地质分析,推断本套地层是在扬子板块陆壳物质向华北板块下深俯冲过程期间或其后扬子板块陆壳上部盖层继续向华北板块仰冲就位的,在超高压变质岩折返时经历了由北向南的逆冲。本套碎屑岩明确指示在南黄海盆地深部应该有古生界奥陶统的地层,盆地深部的同一套地层应该具有油气储层和盖层的性能。  相似文献   

14.
我国西北地区由不同地体组成,构造运动复杂。由于缺乏充分的古生物学证据,古生物区系的识别和归属一直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依据各类动物群特征的分析,较详细地探讨了我国祁连和秦岭地区相关地层区中-晚寒武世和奥陶纪动物群的性质及其古生物类型的归属,确定了过渡型动物群在祁连和秦岭地区的大体分布范围。同时,结合地球动力学和古地理学研究成果的分析,探讨了导致在祁连和秦岭地区中-晚寒武世和奥陶纪时存在着与华南相似过渡类型动物群的两种可能原因。一种可能是中-晚寒武世和奥陶纪时塔里木板块位于扬子板块西边,中朝板块位于扬子板块之北,祁连和秦岭可能位于扬子和塔里木板块之间,存在与华南及华北动物群交流的基本条件,产生了大体相近的动物群。另一种可能是中-晚寒武世和奥陶纪时祁连和秦岭地区存在一些原位于扬子板块北部边缘的地体,在这些沿扬子板块北缘分布的地体上发育了与南部边缘相似的生物群或生物类型。中生代之前,沿扬子板块主体和北部边缘地体之间的走滑活动,可能使扬子板块主体向东移动了几百公里,而其边缘那些属于祁连和秦岭的地体向东移动的幅度不大,从而造成现今祁连和秦岭地区存在与扬子板块东南部地区大体相似的具过渡性质的生物群或生物类型,而扬子板块北部边缘又缺少边缘过渡相带的现状。  相似文献   

15.
扬子北缘铅锌矿、锰矿、重晶石、毒重石矿和黑色岩系钒矿成矿地质条件具有一定规律性,属于受沉积盆地控制统一成矿系列,形成于扬子地块北部边缘裂解环境次级盆地中,成矿受所处构造位置、沉积盆地、同生断裂、沉积相控制。  相似文献   

16.
南秦岭西乡群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其构造地质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9年陕西省地质志修编项目组,重点对出露于西乡县城东孙家河附近,南秦岭西乡群孙家河组英安质火山熔岩进行了锆石SHRIMP U-Pb同位素年代学和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微量元素等方面的研究,获得了新的同位素年龄为814.8±5.2 Ma。认为该岛弧火山系的形成时代为青白口纪晚期,属晋宁期古扬子板块西缘与青康滇古板块汇聚的产物,为研究南秦岭扬子陆块过渡基底的形成时代,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对进一步详细研究扬子陆块Rodinia超大陆汇聚时限及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时代证据,具有重要的地质构造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南秦岭勉略古缝合带非史密斯地层和古海洋新知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南秦岭勉略古缝合带是一个构造混杂岩型非史密斯地层区,由不同时代的原地地层系统和异地地层系统的构造岩片构成。泥盆纪—石炭纪硅质岩的常量元素、稀土元素分析结果指示了勉略小洋盆的存在。区域背景分析表明晚震旦世到早寒武世,南秦岭为扬子板块北部边缘的一部分,中、晚寒武世以后开始分裂形成南秦岭裂陷槽。该海槽于中、晚志留世萎缩但未关闭,泥盆纪又进一步开裂逐渐形成大陆边缘裂谷盆地,晚泥盆世后期到早石炭世早期形成一开放小洋盆。早石炭世后期出现洋壳俯冲,从而转化为活动大陆边缘盆地。该洋盆可能持续到二叠纪,并于印支期最终关闭、碰撞和造山。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云南早元古代哀牢山群、底巴都组与大红山群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从地球化学角度证明早元古代扬子板块西缘存在板块运动,前特提斯域的元古大洋板块在其东北方向的俯冲作用中,与古扬子板块发生碰撞而在俯冲带大陆边缘弧与弧后盆地分别形成哀牢山群、底巴都组与大红山群的基性火山岩。  相似文献   

19.
Neoproterozoic magmatism in the Yangtze Block of South China produced voluminous S- and I-type granites, and sparse A-type granites. The Daxiangling A-type granitic pluton is spati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Shimian I-type pluton at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Block. Both plutons have similar SHRIMP zircon U-Pb ages of~800 Ma and are slightly younger than the tonalite-trondhjemite-granodiorite (TTG) gneisses in the area.  相似文献   

20.
秦岭造山带晋宁期加里东期板块汇聚及成矿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重大地质问题野外地质调研、锆石SHRIMP年代学与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揭示出秦岭造山带腹地明显存在晋宁期和加里东期的两期叠加板块汇聚结合带。新提出晋宁期具主次两条板块汇聚结合带,系中新元古宙古中华陆块群裂解—古秦岭多岛洋形成(1800-940 Ma),可识别出具蛇绿岩、岛弧火山岩与深成侵入岩、陆缘弧变质地层四位一体的组合,时空紧密关联。北部即古华北南缘古商丹带,沿北秦岭南缘被后者商丹带重叠,南部为古扬子西北缘板块汇聚结合带,总体延伸近北东向,从三湾(西乡)、黑木林、峡口驿、三岔子、鞍子山、马道、佛坪至小磨岭以东。其南段受扬子地块燕山期向北推挤位错,三湾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呈构造窗出露,中段遭晚期东西向勉略带构造捋顺。而早古生代Rodinia超大陆裂解——原特提斯洋形成(561-447),认为消失的原特提斯洋是中国最具规模的早古生代大洋,商丹—昆南板块汇聚带,便是中国大陆造山带最重要的一条大地构造界线。研究了两期板块汇聚结合带分布与区域成矿关系,对铁、铜、镍钴等区域成矿前景赋予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