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3 毫秒
1.
国内外城市环境地质工作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化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趋势,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标志。论文简述了国内外城市环境地质工作的历史发展,着重论述了城市地质工作的内容,指出我国城市环境地质中存在的问题。如地面沉降、地裂缝、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及水资源短缺、城市废弃物处置以及特殊岩土环境问题。为了提高城市规划和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仅从以下5个方面提出了我国城市地质工作的方向:(1)城市地质环境条件、地质资源综合调查评价;(2)城市主要环境地质问题调查;(3)城市群、城市密集区环境地质适宜性综合评价;(4)城市环境地质综合研究;(5)城市环境地质信息系统建设。  相似文献   

2.
随着21世纪人类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城市环境地质研究成为水工环地质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建设中的最主要问题是水资源问题和环境地质问题。城市水资源问题有:城市后备水源地的研究,以及应急水资源地和地下水库的研究。城市环境地质问题主要包括:(1)围绕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般性资源、地质环境问题;(2)城市地质作用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3)城市人口密集区及工业区的土壤和水体有机污染问题。解决城市环境地质问题的关键是对地下空间地层岩性及构造条件的研究,通过这些基础条件研究分析城市地质环境和地下水资源问题。可视化研究技术通过对城市地质体在地下空间的相对位置、形态、物化特征等三维构模处理,使这些城市赖以存在的地质基础条件可为非专业的决策层所理解,并在城市发展的规划中体现这些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地下空间资源的价值。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对城市环境地质研究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目前尚没有系统完整的应用先例。三维可视化技术将在城市化环境地质研究中,开拓一个崭新的环境地质研究时代,成为城市环境地质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关于当前我国城市地质研究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环境已成为我国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城市地质以调查研究和解决与城市建设及发展有关的各种资源、环境等地质问题为其基本任务。随时代发展和国家需要,它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当前我国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城市地质主要任务更是要强调环境问题,即城市地质着重解决城市环境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问题,或者说是解决城市安全特别是城市土工安全问题,为城市防灾减灾与城市生态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4.
张长敏 《城市地质》2005,17(1):30-33
在论述地质环境与北京城市建设关系和分析北京地区地质环境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城市建设与保护地质环境的个人建议。  相似文献   

5.
城市发展中的地质环境演化与控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地质环境是城市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系统概述隐国城市的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和主要问题,通过典型实例分析,论述了城市大规模建设,城市地下资源开发和城市垃圾污染所引起的地质环境的演化规律和控制对策,并对加强我国城市地质环境问题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这是从地质环境管理与控制方面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海绵城市是针对城市建设中解决城市雨洪问题提出的生态理念,其本质是通过渗、蓄、净、排等手段解决城市水资源问题的综合治理.本研究从环境地质条件出发,考虑海绵城市建设中地质体的海绵属性,开展研究区原位双环渗水试验和工程钻孔,针对原始海绵地质条件的降雨入渗最大深度和地表土体渗水速度进行分析,提出海绵渗水、海绵蓄水两个指标.该指标可有效表示及概括海绵城市建设中环境地质适宜性,易得易懂,具有较强的普适性,易于推广.最后以中国中部城市新乡市为例,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环境地质适宜性评价.  相似文献   

7.
武汉市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若干环境地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地质问题的解决关系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本文对武汉市城市地质环境及场区地震、环境地质因素、江、湖水质、洪泛及地面渍害、三峡工程及影响等进行了论述。从而认为应把研究和防治武汉城市环境地质灾害及环境恶化作为一项重要的、长期的工作来开展,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管理的大系统之中。  相似文献   

8.
城市地质环境复杂程度与灾害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地质环境是一个多因素相互叠加和交织的环境空间,其复杂性难以判定。为了建立地质环境指标体系,本文以地形地貌、岩性、构造、水文、不良物理地质现象、人类活动等影响因素作为基本要素,将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划分为地质环境复杂、中等复杂及简单三类,力图寻找地质环境的复杂程度与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的相关性,为计算机辅助解决城市环境整体化决策支持系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21世纪是人类共同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世纪,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环境已成为我国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城市地质以调查研究和解决与城市建设及发展有关的各种资源、环境等地质问题为基本任务.它随时代发展和国家需要侧重点有所不同.当前我国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城市地质主要任务更是要强调环境问题,环境地质--工程地质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本文从城市化、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视角出发,认为当前城市地质主要方向和思路是城市地质--环境地质--着重解决城市环境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问题.目标是解决城市安全特别是城市环境土工安全问题,为城市防灾减灾与城市生态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0.
城市工程地质环境与防灾规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建设所依托的地质、地理环境,无论是原生环境还是人类开发活动剧烈于导致的次生环境问题,地质灾害总是扮演着特别重要的角色。地质灾害在原生及后期诱发条件下的表现,成为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评价时必须十分注重的环境行为之一。城市防灾规划以地质灾害为防治目的,因其评价目标的重要性,规定了它在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评价与分析中的特殊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正处在快速城镇化发展时期,强烈的人类工程活动已经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作用力,对城市地质环境产生显著影响。在特殊的城市地质环境背景下,引发了不同程度的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诸如地下水资源衰减.地下水污染、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严重制约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初步总结了目前中国主要城市存在的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以及近年来开展的全国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的进展和未来工作部署。  相似文献   

12.
论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人类工程活动往到地质环境的制约,同时它作为活跃的因素,又积极地影响地质环境,促进其次生演化,地质环境垢次生演化,常会对人类工程活动产生次生制约,因此,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表现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对这种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制约关系进行了讨论,并阐述了这种相互作用的工程环境效应,所涉及的相互作用理论,应是环境工程地质学的基础,是工程环境调控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水库地区的水岩作用及其地质环境影响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30  
本文综述了水库地区水环境系统的变化及水岩作用类型和机制, 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水库区地质环境的变化和环境灾害的发生, 提出以水环境变化和水岩作用为中心的水库地质环境评价和灾害预测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综合评估技术方法探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就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的技术方法进行了探讨。介绍了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的内容、技术路线和工作方法,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并结合6省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数据,按照不同的矿类对采矿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进行了分区评估,为下一步开展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综合研究及成果集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安徽铜陵地区是我国典型的硫铁矿集中开采区。研究区内新桥硫铁矿等数座硫铁矿山的长期开采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对铜陵地区硫铁矿集中开采区矿山进行地质环境评价可为矿山生态恢复提供依据。本文在资料分析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了地质环境背景、矿业开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4种要素下20种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法确定了各要素和指标的权重值。在此基础上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对研究区进行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并采用ArcGIS的网格化插值评价法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地质环境背景、矿业开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的权重值分别为0.10、0.14、0.37、0.39。模糊综合评价二级初判结果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对研究区矿山地质环境总体上影响较大,其中水土污染问题最为突出;一级初判结果为研究区内矿山地质环境总体较好。网格化插值评价将研究区矿山地质环境划分为严重区、较严重区和轻微区,面积占比分别为4.62%、32.04%、63.34%。模糊数学综合评价与网格化插值评价结果基本一致,AHP与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对硫铁矿集中开采区的地质环境评价适用性较好。评价结果可为当地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induced environmental geological hazards in China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Urbanization is a common development trend of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which is a mark of civilization and progress of human beings. The number of urbanization-induced environmental geological hazards has grown steadily in recent years and is receiving increased attention throughout the world.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generalize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induced environmental geological hazards. Driving forc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ization are briefly introduced in this study; specifically, the distribut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s principally related to water resources, transportation and energy. Common geological hazards and particular ones in mountain city, mining city and coastal city are also summarized. The type and severity of hazards are different due to the differences of natural conditions and various urban functions. Main environmental geological hazards in cities are land subsidence, landslide and seawater intrusion, etc. Accordingly, reasons for these urbanization-induced geological hazards in different type of cities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e research results may provide a clear perspective for urban geological hazard prevention, and suggestions for urban geological hazard control are pointed out.  相似文献   

17.
Xiao  Yu  Olshansky  Robert  Zhang  Yang  Johnson  Laurie A.  Song  Yan 《Natural Hazards》2019,104(1):5-30

Catastrophic disasters can change the course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challenge the long-run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and regions. How to rapidly reconstruct communities impaired by catastrophic disaster is a world-wide challenge. The reconstruction after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in China was an unusual case of very rapid reconstruction after a catastrophic disaster. Over US$147 billion was invested to rebuild the damaged areas within 3 years. The reconstruction was not simply building back what was destroyed, but was used as an opportunity to advance national goals for urbanization, rural transformation, and poverty reduction. In this article, we review how the reconstruction was planned, budgeted, and financed in the sociopolitical context of 2008 China. Particularly, we discuss two innovative programs, namely pair assistance and land-based financing. Despite the unique circumstances of China, lessons can be learned to speed up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 in other countries. Conversely, this case illustrates that a narrow focus on physical reconstruction may overlook broader economic and social issues.

  相似文献   

18.
广东沿海陆地地质环境质量定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广东沿海陆地不仅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 ,而且也是地震、水土流失、崩塌、滑坡、地裂缝、地面沉降、岩溶塌陷、软土地基形变等地质灾害较为频发的地区。基于对广东沿海陆地主要物理地质灾害形成条件与影响因素调查、统计与分析 ,将广东沿海陆地地质环境质量划分 :构造稳定性、斜坡稳定性和地基稳定性三个质量层面 ,进而构造了隶属三个层面的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包括活动断裂、地震活动、地形起伏度、斜坡坡地、冲沟切割密度、水土流失程度、崩滑面密度、土体承载力和地裂缝面密度 9个指标。基于地质环境质量五值逻辑等级取值 :优等、良好、中等、较差和差等 ,对评价指标进行了相应地量化分级取值和标准化处理 ,在建立指标专家权重体系和线性隶属函数的基础上 ,构造了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基于 Fortran程序对 190个剖分单元指标数据进行了模型运算 ,将广东沿海陆地地质环境划分为五个质量级共 17个地质环境质量单元。  相似文献   

19.
在城镇化全球规模的历史趋势和中国城市发展与城镇化历程及其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围绕城市岩土工程与地质环境系统,讨论了地质环境与城市规划、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城市生态与环境安全等领域工程地质研究发展的思路,强调了地质基础研究与多学科多源知识融合、多种技术集成的创新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20.
城市地质环境风险性分区评价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地质环境风险性分区评价体系由三级指标体系和三层次用户体系构成.一级指标体系反映城市地质环境风险性分区评价指标;二级指标体系反映城市地质环境条件基础性、城市地质灾害危险性和城市地球化学脆弱性分区评价指标;三级指标体系反映城市地质环境基本组成元素的评价指标.3个不同级别的评价结果主要应用于政府决策机构、城市规划部门、城市管理和建设设计部门3个不同层次的用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