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1年7月28日夜山西省运城市出现了地震谣传,为从此次事件中吸取教训,对山西省运城市地震局在平息此次地震谣传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进行了回顾,分析了地震谣传产生的原因,查找了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不足,指出了今后工作中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2.
归纳总结安徽省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至1998年20余年弱震、少震的时期里地震谣传发生、发展的特征和紧急平息地震谣传的经验,结合实际提出了对地震谣传的长期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在我国处在新的地震活跃期,地震部门在以监测预报为首要任务的新形势下,将会给平息地震谣传工作带来更为繁重的任务。在阐述发生地震谣传的原因方面,力争较系统地综台归纳出地震谣传(包括地震谣言、误传)的诸多相关因素,并以相关图解的形式,试图系统地展示主观与客观、自然与人为等相关因果关系;对谣传的生息演变过程与表现特征,做了分阶段的描述,并依一系列地震谣传事件的生息始末,勾划出其演变过程的基本规律。最后,提出了“以政辟谣,以法治谣,防范与平息相结合”的平息对策。  相似文献   

4.
叶青 《华南地震》1992,12(4):70-76
本文以翔实的资料,从环境地质条件,城市建设规划,建筑物防震减灾以及地震谣传等方面,论述了厦门城市存在发生各种地震灾害的危险。并且提出在城市里开展减轻地震灾害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漳州“10.9”地震谣传概况,介绍了这次地震谣传的过程及波及范围、发生原因,总结了这次地震谣传的特点、发生原因及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本世纪10年发生的3次地震谣传事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地震谣传在现代新媒介下的传播新特点及规律,并根据其新特点提出应对地震谣传的策略建议,为政府部门和地震部门应对此类事件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关于谣传所谓1980年8月将在中国闽南发生8级大震的消息所引起的社会经济影响概况综述,作为本刊1981年第6期发表的一份关于该地震谣传社会调查报告的补篇。本文着重叙述了该地震谣传所造成的人们心理异常反应及个人和集体经济损失,分析了该地震谣传社会经济影响的特点及对其后果的评价,最后归纳了从这次地震谣传及我辟谣对策中所得到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8.
地震社会学进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回顾了我国地震社会学的发展过程,论述了主要研究成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对国际上开展的同类研究作了介绍了评价;最后对地震社会学的发展方向和等问题担子同建议。  相似文献   

9.
该文综述了无为县地震谣传的始末,分析了谣传的起因、特点和采取的对策,提出了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讨论了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相关因素,分析了地震强度、建筑物抗震性能、人口密度、发震时间、地震引起发生灾害及地震预报与地震人员伤亡的相关性。按照确定性方法和概率性方法阐述了国内外地震人员伤亡预测方法,分析了它们的适用条件。并用确定性方法中的建筑物破坏程度与人员伤亡关系法对鲁南地区进行了地震人员伤亡预测。  相似文献   

11.
地震谣传在我国不少地区反复出现 ,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对谣传产生的根源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并提出了防治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刊1981年第6、8等期登载了有关国内几次地震谣传的调研报告,引起了有关方面一些反响,陕西省汉中综合地震台的同志在此启发下撰写了《汉中地区暴雨洪灾中的地震谣传及其辟谣对策》的调研报告,较典型地反映了这类地震谣传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本刊在文字上略有删节,现转载如下,供有关方面参考。1980年前后我国一些地区曾发生了多起地震谣传,以及诸如地震虚报等其他有关事件,本刊根据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社会学”研究室的考虑在此提出,希望这些地区的有关同志在进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综合整理出调查材料或调研报告投寄该室参考或本刊编辑部选登,以便交流沟通情况,有利于在国内开展“地震社会学”,即地震和地震预报社会经济反应问题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3.
叶泰来 《山西地震》1998,(3):113-116
综述了安徽省无为县1997年4月初地震谣传的始末,分析了谣传的起因,特点和对策,提出了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相继发生了一些地震谣传或误传事件,都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社会经济影响。本刊收到了不少有关这方面的稿件,内容大体相同,由于本刊篇幅有限,本文只摘编了来稿的一部分,请作者谅察。我们摘编此文的目的是告诉人们不应低估地震谣传的破坏力,并提醒各级政府和地震部门必须积极宣传和认真贯彻《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地震谣传和误传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评估地震人员伤亡的软件系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程家喻  杨哲 《地震地质》1996,18(4):462-470
设计了地震人员伤亡评估系统软件包,并利用该系统对北京地区假定地震发生后的人员伤亡进行了预测。为设计该系统,建立了北京地区的人口数据库、唐山和邢台地震人员伤亡数据库,对一天中人在不同时间段逗留在房屋内部的概率进行了讨论,从而建立了地震人员伤亡评估的数学模型。该系统作为地震灾害评估系统的子系统,主要用于地震人员伤亡的快速评估  相似文献   

16.
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是我国的地震活跃期,以华北地区为重点,全国各地先后发生数起大地震,造成几十万人的伤亡和国民经济的严重损失。同时,伴随大地震而发生的数十起地震谣传事件,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经济损失,甚至还造成了少量人员伤亡。当前,正值国际减灾十年之际,而我国又进入新的地震活跃期,我们在全力抓好监测预报的同时,应该把防止和平息地震谣传事件纳入防灾工作的日程,深化防灾领域的研究。一、地震谣传是地震派生的社会灾害  相似文献   

17.
扼要回顾了近三年多来中国在地震和地震预报社会经济影响研究工作方面的进展情况,主要包括引言,一般工作概况,此项研究工作的目的和任务,特别是对地震预报、地震虚报、地震谣传、地震灾害等不同类型的社会调查及从中得到的几点启示,以及国际资料交流及通讯交往活动等。  相似文献   

18.
城市地震灾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10年来全球遭受的城市地震破坏实例分析,认为引起城市严重破坏的主要原因是:直下型地震、地基破坏效应和生命线系统破坏。结合山西的情况,简要讨论了城市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国地震谣传的社会心理影响的文章,综述了自1980年1月至1982年3月两年多时间里全国各地发生的十八起地震谣传所造成的人们精神恐慌,从而导致重大经济损失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余震情报”变成了谣传1978年1月14日,在伊豆大岛近海发生了地震。震后第四天,静冈县灾害对策本部就震后余震的预测情况发表了“余震情报”。但是,该情报在传递过程中,变成了谣传。在部分地区竞传成“今晚将发生烈度六度的地震”,而独自行动起来。在听到该谣传的居民当中,有不少人以为真的发布了地震警报而忐忑不安,其中有人用电话向行政机关和报导机关等询问,也有少部分人开始避难。此事件被称为“余震情报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