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主编手记     
"南海Ⅰ号"真正"面世"的日子不远了。从目前官方发布的信息来看,这条船出现在人们眼前的姿态会很华丽,甚至令世界称奇。很多国外的考古行家纷纷表示"南海Ⅰ号"的打捞方  相似文献   

2.
朱瑾 《海洋世界》2007,(8):11-18
20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而对于"南海Ⅰ号"的打捞过程而言,却显得有些漫长。从1987年的意外发现,到2007年即将整体打捞出水面,在进行了20年的水下调查工作后,"南海Ⅰ号"这个深藏于海底800余年的谜终将被揭开。接下来最牵动人心的便是如何在妥善保护的同时进行水下考古工作。  相似文献   

3.
《海洋世界》2010,(12):5-5
<正>11月16日,正在南海作业区进行海试的3500米级"海龙"号ROV(无人缆控潜水器)被顺利回收至"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的甲板上,这标志着完成实用性改造后的3500米级"海龙"号ROV海试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4.
<正>简介:在"南海一号"沉没的数百年间,我们一次次地错失了它馈赠的机遇,于是,我们终于在海洋上受到了惩罚。"南海一号"的高调打捞唤起人们尘封已久的记忆,尽管有太多的惆怅和惋惜,但我们仍旧想要窥探那段历史的真实面目,看大航海时代的中国到底错失了怎样的机遇,有着怎样的迷惘和徘徊。宋元时期的泉州曾站在世界贸易的十  相似文献   

5.
海权是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主权国家的重要象征,它不仅涉及领海、领空物理空间意义上的范围,更涉及一个国家、民族的尊严。南海,有独特的自然条件,被多国围绕,有3大通达世界的重要国际海峡航道:1)连接印度洋的马六甲海峡;2)进入北太平洋,通达亚洲与美洲多国的巴士海峡、台湾海峡,油气和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军事战略地位重要,涉及多国和国际规则与利益居多,进而成为多国,特别是大国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多方面角力的博弈场。从南海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与资源、南海问题的由来、近期南海主要争端事件及其国际背景解析入手,对诸多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管理学意义上的相关对策与建议。认为从法理上提出有理有据的证据,争取舆论优势,强化实质性的海上管理,利用多种多管齐下如政治、外交、经济等多种手段,按照分阶段实施双边谈判的方式解决南海诸多边界问题是需要认真进行顶层设计的,以达到"将南海建设成为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和合作之海"之目的。  相似文献   

6.
近3万年来南海北部碳酸盐旋回及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2005年"海洋四号"在南海北部海域溶跃面之上获得的ZHS-176柱状样品,分析了其碳酸钙的含量,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海域近3万年来碳酸盐含量在间冰阶时较高,冰阶时降低,其旋回特征自下而上主要分为5个阶段:(Ⅰ)末次冰期以来,碳酸钙含量偏低;(Ⅱ)冰消期,碳酸钙含量升高,出现第一个高峰;(Ⅲ)早冰后期,碳酸钙含量明显降低,出现低谷;(Ⅳ)中冰后期,碳酸钙含量升高,出现第二个高峰;(Ⅴ)晚冰后期,碳酸钙含量略微降低。ZHS-176柱碳酸盐含量变化总体表现出"大西洋型旋回"的特征,但在早冰后期,尤其是在8.5~7.5 ka B P时出现了一次明显的低钙事件,可能与陆源物质输入增加以及深海溶解作用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7.
2013年6月10日上午,"向阳红09"船搭载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从江苏省江阴市起航,奔赴南海和太平洋执行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任务。整个航次分为三个航段实施。第一航段在南海进行长基线定位系统的功能试验,并开展深海科学研究;第二航段在东北太平洋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重点开展近底生物调查、地质取样、海底摄  相似文献   

8.
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且是海上战略要道受到其周边国家的广泛关注甚至引起争端.南海油气之争本质上属于领土主权之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是唯一的选择.和平解决南海油气争端的方式可以采取协商、谈判、斡旋和调停、国际仲裁等方式.对于南海油气争端的解决而言,法律方法无疑是非常现实可行的选择.我们需要同时从国际条约、国际合同和国内立法等方面设计调整国家行为或私人行为的规范,形成有法律约束力的承诺并以强制力量保证实施.  相似文献   

9.
南海的碳通量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根据水通量的箱式模型,南海由跃层深度和海槛深度分成3个箱子.当海水上升至箱子Ⅰ时,由于生物的同化作用,海水中溶解的无机碳转化成颗粒态有机碳.这部分颗粒碳有一部分在箱子Ⅰ中即分解转化为溶解态的无机碳,而其余部分沉降至箱子Ⅱ,同样在箱子Ⅱ中一部分分解,一部分继续沉降至箱子Ⅲ,在箱子Ⅲ中也进行同样过程,最后的一部分颗粒碳未被溶解而进入沉积物中.由南海的初级生产力、沉积速率、沉积物含碳量及深海盆水溶解氧的平均消耗率计算了南海碳的固-液通量;根据碳在各箱子的质量平衡方程,求得了各箱子碳的通量值,从而建立起南海碳的通量模型.进入南海的碳通量,占总输入碳99%的碳主要经由中层水和底层水进入南海,然后随海水的上升而进入南海上层,在南海上层与河水和雨水带来的,占总输入的1%的碳相汇合.进入南海碳的总量为601×104mol/s,而通过沉积离开南海的碳量为3.8×104mol/s,即有0.6%的碳损失到沉积物中.南海对大气而言,净通量是吸收约为4.4×104mol/s,而南海对全球海洋的净通量是输出约1×104mol/s,碳在南海箱子Ⅰ、Ⅱ、Ⅲ的更新时间分别为1.5a、44a和79.3a.  相似文献   

10.
<正>一艘蜚声国际的大洋钻探船,一支122人组成的国际团队,64个日日夜夜,我们同舟共济,寻梦南海!我们完成了与南海大洋玄武岩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我们探寻了南海"母亲海"的"芳龄";我们感受到了南海深部的"动荡"和"宁静";我们为南海演化的历史画卷进行了"编年";我们解密了埋藏在南海深部的"磁性条形码";我们试图揭开南海深部微生物世界的"神秘面  相似文献   

11.
利用ECMWF-interim逐6 h再分析资料、中国气象局台风最佳路径资料和NOAA逐日OISST海表温度等资料,并采用ARW-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1409号台风"威马逊"在南海北部海域急剧增强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数值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低层西南季风气流突然增强和高空东风急流异常偏强的高低空环流的最佳配置,是此次台风在南海北部海域急剧增强的主要动力机制;整层环境风垂直切变较大,而低层环境风垂直切变小,高层出流强、低层水汽充沛,是台风在南海北部海域快速增强过程中所独具的环境特征;南海北部海温异常偏高是造成此次台风猛烈发展并出现登陆极端强度的决定性因子。  相似文献   

12.
朱瑾 《海洋世界》2008,(1):57-59
12月22日11时30分,“南海一号”在广东省阳江成功出水,28日下午“南海一号”这个庞然大物终于成功进入了已经等待它多时的“水晶宫”,接下来便是长时间的考古工作。“南海一号”古沉船的整体打捞工作分为六个重要阶段,分别是:下放沉井、水下穿梁、沉箱起吊、沉箱起浮、驳船拖航、停靠上岸和博物馆内的水下考古。至此,深埋在海底800余年的“南海一号”终于重出海面,等待它的将是对历史漫长的考证。  相似文献   

13.
《海洋世界》2007,(3):4-5
2007年3月,“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工程将正式启动。“南海一号”为南宋早期商船,1987年8月在阳江海域意外发现,随之被命名为“南海一号”。该船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以前的探摸显示“南海一号”长约23.8米,宽约9.6米。船舱内保存文物总数估计超过5万件。考古学界普遍认为这艘船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价值非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张裂大陆边缘和盆地主要通过岩石圈的伸展作用形成,被动大陆边缘岩石圈的减薄导致了岩浆的减压熔融,最终形成了洋壳和减薄的转换带。处理和分析了2010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2"号采集的南海北部地球物理调查的多道地震数据(MCS2010-1),总结了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的地震反射特征。转换带主要由北部裂陷期下沉区段,中部海山或埋藏海山隆起带和靠近海盆一侧的掀斜断块带组成。通过对比以前南海北部采集的反射地震数据和折射地震波速度模型,圈定了洋陆转换带的分布范围,洋陆转换带的宽度在南海东北部是225km,中部是160km,西北部是110km。依据零星的大于6级地震震中分布,揭示了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目前仍是一个地震构造活跃带。  相似文献   

15.
对南海“共同开发”问题的现实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十几年来的事实证明,围绕南海问题搞对抗,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鉴于南海主权争端争议较大,相对复杂,我国政府自1986年以来一直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把问题的焦点放在南海的使用价值上.该主张对于各方互惠互利、求同存异、促进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是解决南海争端最现实也是最有效的办法.本文旨在对世界其他海域共同开发模式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分析其对南海"共同开发"的借鉴和指引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南海"共同开发"可能面临的困难,并对我国与南海周边国家"共同开发"的可能性和发展前景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6.
测定了南海原油、0号柴油和20号柴油对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日本对虾Penaeusjoponicus、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ensis3种仔虾和黄鳍鲷和Sparuslatus、黑鲷Sparusmacrocephalus、前鳞鲻MugilOphuyseni和七星鲈Lateolabraxjaponicus4种仔鱼的急性毒性。油类对仔虾和仔鱼的毒性大小顺序均为:0号柴油>20号柴油>南海原油。油类分散液的毒性大于其水溶性组分。在曝油的3种仔虾中,刀额新对虾对0号柴油和20号柴油的耐受力最弱,而日本对虾对南海原油最为敏感。曝油仔鱼对3种油类的耐受力顺序为:黄鳍绸>黑鲷>前鳞鲻,而七星鲈对0号柴油最为敏感。3种仔虾对油类的耐受力明显低于4种仔鱼。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在新时期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我国南海地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海域和战略基点,同时也作为连接我国与东南亚、南亚以及非洲与欧洲的桥梁,在这一战略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文章立足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丰富内涵并结合南海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开发利用现状,分别从地理位置、资源保护与开发、海洋经济繁荣与发展、地区安全稳定和国家海洋战略5个方面,分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对我国南海地区的影响:1强化南海地区"桥梁与枢纽作用";2促进南海地区海洋"资源宝库"保护与开发;3推动南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与繁荣;4维护南海地区周边地区安全与稳定;5提升南海地区在国家海洋战略中的地位。南海地区必将在新时期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潮流中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8.
我国首次完成"数字南海"我国首次完成的"数字南海"项目近日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鉴定。"数字南海"是我国外交部批准立项的大型数字海洋和地理信息系统项目,其目标是通过数字地球、三维空间可视化等高新技术手段,对南海水深、地形、海底地质、地貌结构与地层组成等三维空间信息,资源矿产分布信息,海洋波浪潮汐海流时空变化信息,历史、  相似文献   

19.
南海海盆海山古地磁及海盆的形成演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海山磁性反演获取的古地磁成果发现,南海海盆东部和西南部的运动形式、生成时代存在很大差异,东部海盆和西南部海盆之间由一条北北西走向的岩石圈压性左旋转换(性)断层——"南海海盆中央断裂"分界.结合已有的地质地球物理成果分析和论证,确定了南海海盆在古南海和与之接壤的华南地块南部边缘形成.南海海盆的形成演化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始新世"古南海断裂"产生,古南海被一分为二;第二阶段,渐新世东部海盆开始发育——扩裂;第三阶段,中中新世西南部海盆开始发育——张裂;第四阶段,南海海盆整体旋转,古南海圈闭.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98年南海东部陆坡69号柱样、深海盆149号柱样、南部岛礁323号柱样沉积物的粒度、化学、古生物、矿物等鉴定分析测试资料,分析了南海东部海域发生浊流沉积的地质背景、产生浊流沉积的条件和诱发因素,进而发现南海东部浊流沉积发育,在南北陆坡及中部深海盆地均有浊流沉积层。从其出现层位看,为氧同位素2—4期,即晚更新世中晚期。从浊流沉积出现层数分析,具有自北向南浊流发生频次减弱的趋势。从浊流沉积物成分看,南海东部浊流沉积物具有多样性,北部陆坡以陆源为主,中部深海盆以陆源及火山源为主,南部岛礁以生物源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