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分析了泰安市2004年7月16-17日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前后的高空环流形势和影响系统;通过对物理量场的诊断分析,得出暴雨发生时相关物理量场分布特征以及中小尺度云团的演变特征,揭示泰安夏季暴雨形成和发展的特点.暴雨发生时不同层次上的水汽通量、流场、垂直速度、涡度等有明显变化,尤其是24小时增量对暴雨预报有较强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一次暴雨天气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和物理量场的分析,得出了几点结论,对同一类型暴雨天气的预报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1996~1997年南宁市出现的暴雨天气过程及其影响系统进行分析,找出南宁市暴雨的环流特征,结合数值预报产品进行解释应用,并应用T106数值预报产品对南宁市出现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物理量场分析,从中找出南宁市暴雨的物理量场特征,以求提高南宁市暴雨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  相似文献   

4.
针对2011年6月27~30日钦州连续暴雨天气,利用MICAPS资料分析天气系统和物理量场的演变.结果表明:此次连续暴雨天气过程是在较稳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受高空低涡和低层切变辐合共同影响而造成;暴雨出现与水汽通量散度、垂直速度、K指数等物理量均有很好的对应.  相似文献   

5.
使用常规气象资料、GMS - 5卫星云图以及物理量场分布 ,分析 2000年7月16日辽河流域强降水天气过程的中尺度系统形成发展、云团演变特征和环境场条件。揭示辽河流域强降水天气过程环流背景及暴雨成因 ,为区域性暴雨预报提供预报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单站总温度对2003年8月26日长治市区域性大暴雨进行了综合分析,找出了此次暴雨天气产生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物理量场在暴雨中的特征以及单站总温度在暴雨中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的观测资料,结合天气环流形势,对"97.7"暴雨的水汽场、能量场及稳定度等作中尺度物理量场的诊断分析,以了解该类过程降雨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8.
使用常规气象资料、GMS-5卫星云图以及物理量场分布,分析2000年7月16日辽河流域强降水天气过程的中尺度系统形成发展、云团演变特征和环境场条件。揭示辽河流域强降水天气过程环流背景及暴雨成因,为区域性暴雨预报提供预报依据。  相似文献   

9.
利用常规的观测资料,结合天气环流形势,对“97.7”暴雨的水汽场,能量场及稳定度等作中尺度物理量场的诊断分析,以了解该类过程降雨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0.
2006年"5.27"暴雨过程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UTC资料、NCEP资料、雷达资料、单站资料和风云2C卫星云图资料,对2006年5月27日广西出现的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天气系统以及物理量场、云团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由冷锋、高空槽和低层切变线引发的这次暴雨天气过程发生前后的环流演变、动力学和水汽条件物理因子与暴雨的关系,为今后预测这类天气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2002年6月8日至9日发生在朔州市的一次强降雨过程从环流背景、物理量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进一步揭示了强降水在朔州市发生的天气演变形势和物理机制,为朔州市今后指导强降水预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加密自动观测站资料、连云港风廓线雷达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等,对2012年8月10日江苏东北部地区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台风“海葵”登陆后在安徽东南部减弱成热带低压,北伸的低压倒槽与高空低槽的结合,是产生这次特大暴雨的天气背景。特大暴雨发生在大气层结极不稳定区域,同时具有水汽强辐合,对流层低层强辐合、高层强辐散的环境场特征。散度场的垂直分布特征变化先于降水强度的变化;冷空气从低层开始入侵,并向中高层渗透,触发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长时间维持,是这次特大暴雨产生的直接原因。平均径向速度产品揭示的风向风速辐合、气旋性环流、低空急流及暖平流等的环境场特征,为短临预报中判断强降水发生及维持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陇东异常偏早暴雨个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2003年4月1日陇东庆城县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动力、热力和水汽等条件诊断分析,旨在探讨陇东春季异常偏早暴雨的短期天气分析预报思路。结果表明:异常偏早暴雨过程前48h和24h,增温明显,地面的湿静力能量跃增,后期冷空气较强,中低层对流性不稳定层结显著,深厚的正涡度、低层的低涡辐合和高空的强辐散场发展是仲春季节产生异常偏早暴雨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4.
淮河流域东北部一次异常大暴雨成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亦平  王慧  吴芳芳 《气象》2003,29(2):41-43
通过对位涡场的诊断分析表明,在响水2000年8月30日异常特大暴雨过程中,降水的形成与台风扰动对环境场的改变有密切关系。暖湿系统台风与北方冷性辐合系统的相互作用是产生异常强降水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双多普勒雷达对淮河流域特大暴雨的风场反演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海光  王玉彬 《气象》2004,30(2):17-19
在 2 0 0 3年 6月下旬至 7月上旬梅雨期 ,淮河流域出现了持续强暴雨。 7月 4日0 8时~ 5日 0 8时 ,安徽省部分地区出现特大暴雨 ,其中滁州 2 73 7mm ;滁州 4日 2 0时~ 5日 2 0时日雨量为 351 7mm。使用MUSCAT技术对这次特大暴雨进行了双多普勒雷达三维风场反演 ,研究表明 ,中低层辐合线和中尺度气旋是造成此次暴雨的重要原因 ;辐合线造成低层水汽的大量集中也为其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6.
一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中尺度诊断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强  王中  白莹莹  杜钦 《气象科技》2011,39(4):453-461
利用实况降水、FY-2C资料、实时探空、NEC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8月2—5日川渝地区大暴雨过程主要环流系统、水汽输送特征,以及湿位涡和垂直螺旋度演变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环流背景是高空槽东移,耦合了"天鹅"台风动力阻塞维持在川渝地区的西南低涡,南侵的冷空气和西南急流输送的暖湿气流交汇,形成明显的气旋性辐合,导致不断有中小尺度对流系统的生成、发展,且降水过程中一直维持较好的水汽输送条件;湿位涡对本次降水落区有较好的指示意义,由于强降水湿位涡负值中心上空的大尺度下沉气流、强上升气流的倾斜程度和最大锋生强迫区的位置和强度,强降水落区(重庆西部)位于负值中心(四川盆地)暖气流一侧;垂直螺旋度发展演变与暴雨有着密切的关系,当螺旋度等值线密集(稀疏)时,强降水发生(减弱或结束),且暴雨发生时,总是伴随着高(低)空正(负)垂直螺旋度的耦合发生。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2007年7月17日中天山暴雨天气过程的分析,总结了这次暴雨天气发生的有利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分布、卫星云图特征及雷达回波特征,为此类暴雨天气预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一次西南低涡引起的杭嘉湖地区特大暴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法然  朱红 《气象》1998,24(9):21-25
通过对1997年8月13日特大暴雨过程的分析,揭示了暴雨发生前环境场各烦物理量分布特征,发现物理量的强梯度带对暴雨的发生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物理量强梯度带的形成,加强和移动对暴雨落区预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利用MICAPS常规观测资料、FY2E卫星云图资料、fnl 1°×1°资料和三峡梯级调度自动化降水资料对2016年6月30日长江上游流域的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配合下,产生此次强降水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西南涡和低空急流,副热带高压和大陆高压的稳定维持使得西南涡移动缓慢,低空急流的加强使得西南涡加强,从而造成大范围的暴雨;本次过程地面没有冷空气触发,是一次在西南低空急流中出现的暖区强降水过程;高空分流区增强了高层辐散抽吸作用,使得西南涡不断发展加强。   相似文献   

20.
A case study is presented of the multiscale characteristics that produced the record-breaking persistent heavy rainfall event(PHRE) over Hainan Island,northern South China Sea(SCS),in autumn 2010.The study documents several key weather systems,from planetary scale to mesoscale,that contributed to the extreme rainfall during this event.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First,the convectively active phase of the MJO was favorabl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yclonic circulation and the northward expansion of the 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ITCZ).The active disturbances in the northward ITCZ helped direct abundant moisture from adjacent oceans towards Hainan Island continuously throughout the event,where it interacted with cold air from the midlatitudes and caused heavy rain.Second,the 8-daylong PHR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rocess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ynoptic systems:peripheral cloud clusters of a tropical depression-type disturbance over the central SCS in process 1;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abnormally far north ITCZ and the invading cold air in process 2;and the newly formed tropical depression near Hainan Island in process 3.In the relatively stable synoptic background of each process,meso-α and meso-β-scale cloud clusters repeatedly traveled along the same path to Hainan Island.Finally,based on these analyses,a conceptual model is proposed for this type of PHRE in autumn over the northern SCS,which demonstrates the influences of multiscale syst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