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储层综合定量评价系统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储层评价是储层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根据储层综合定量评价原理,建立并研制了储层综合定量评价系统。利用该系统中的灰色系统理论法、主成份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来进行储层综合定量评价,通过实际资料检验,三种评价方法分类结果均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解决了在储层单因素评价过程中,常常出现的评价结果相互交叉、非唯一的问题,有利于对储层进行正确的分类与评价。  相似文献   

2.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方法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储层非均质性作为储层表征的核心内容之一,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储层非均质性分类、储层非均质性评价、储层非均质性成因分析和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田开发的影响等。国外对于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主要包括利用各种实验研究储层孔渗等物性特征及其对流体渗流规律的影响、利用野外露头资料开展地质建模和模拟研究进行储层非均质性定量分析。国内主要包括通过沉积学、成岩作用等地质成因分析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和基于测井精细解释的渗透率等储层物性参数进行非均质性的定量评价等。研究方法有地质成因分析法、层序地层学方法、各种实验研究方法、地质统计学方法、各种数学计算方法、测井解释方法、地质建模方法、地震预测方法、数值模拟方法和生产动态分析法等。结合自身科研实践,分析了不同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目前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影响储层分类的有很多变量,而这些变量之间又有相关性,针对这样的问题,利用主因子分析建立主因子模型,从而用更少的变量代替原有众多变量的主要信息。得到的主因子之间不具有多重共线性,因此可以将主因子数据进行WARD聚类分析,从而对储层进行综合分类评价。利用主因子分析和WARD聚类法对柯克亚凝析气田西河甫组西五二段储层分类评价,所得的结果与工程实际高度吻合。研究表明,此方法地质意义明确,能定量评价储层,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不同盆地致密油资源量进行过评价,其评价结果为后期储层评价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对于储层评价多是描述性的定性评价,当评价指标指向不一致时,无法给出定性结论或储层间的比较,因此对致密油储层进行定量评价是有必要的。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致密油储层进行了划分与评价。首先基于致密油的定义和范围,结合致密油储层的特征,得出了致密油储层评价的主要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有机碳含量(TOC)、有机质成熟度(Ro)、孔隙度、渗透率、地层压力、储层埋深、烃源岩厚度、储集层厚度、原油密度以及储层分布面积10个指标;然后在讨论致密油定义范围和分析主要储层评价指标的基础上,结合所研究盆地中获取的实际数据,选取出主要定量评价指标,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致密油储层进行了定量评价和分类。分类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6、长7段致密油储层评价为优质的Ⅱ类储层,是有利现实区;四川盆地中下侏罗统、渤海湾盆地沙河街组及柴达木盆地中下侏罗统为Ⅲ类储层,是较好的潜力区;而三塘湖盆地条湖组致密油储层较差,为Ⅳ类储层,潜力有限。Wiliston盆地Bakken组虽然烃源岩和致密储层厚度小,但其极好的烃源性和较高的地层压力及广泛分布的生储组合等优势条件弥补了其厚度的不足,仍然为优质的Ⅰ类储层。根据得出的综合分类结果与以往致密油区研究认识基本一致,说明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致密油储层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王文龙  尹艳树 《江苏地质》2017,41(1):97-102
油气田开发的后期进入高含水阶段,为了更加经济准确地进行油气开发,有必要采用储层地质建模的方法对老油气田进行储层研究。详细阐述了国内外储层地质建模的发展史,对储层地质建模的方法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及论述。方法分类包括确定性建模方法和随机性建模方法。每一种建模方法又有多种子方法。提出了目前储层地质建模研究尚未很好解决的一些问题,如建模的对象局限于常规的碎屑岩储层。虽然有学者对火成岩、裂缝碳酸盐岩进行了相关的探究工作,但目前对非常规储层涉及较少,储层建模的精度也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6.
从目前裂缝性储层表征及建模研究现状入手,结合自身实践,详细介绍了裂缝性储层表征及建模研究中的各种方 法,分析了每种方法的优缺点。裂缝表征中主要使用的方法包括:野外露头分析法、岩心分析法、测井分析法、地震预测 分析法、动态响应分析法、岩石力学分析法。裂缝建模中主要使用离散裂缝网格模型和等效连续模型两种方法。其中,重 点介绍了分形理论在野外火山岩露头裂缝分析中的应用、数字岩心技术在微观裂缝表征中的应用、各种最新的地球物理及 岩石力学表征和预测裂缝的方法、动态裂缝在裂缝性油藏开发的作用、近年来国外学者所倡导的裂缝地层学理论、非常规 储层中的裂缝表征,以及上述两种裂缝地质建模方法。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裂缝性储层表征及建模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指 出了该项研究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曹默雷  陈建平 《地质学报》2022,96(5):1868-1882
深部咸水层封存是目前最具前景的CO2地质封存方式。本文通过调研CO2地质封存相关文献,对CO2咸水层封存选址地质评价依据进行分类,总结咸水层封存涉及的定量研究方法并探讨目前CO2地质封存中的不确定性问题。主要认识有:① CO2咸水层封存选址的地质依据可根据在评价中的作用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用于可行性评价的通用依据,第二类是用于进一步筛选优选靶区的封存适宜性和安全性指标,其中封存适宜性评价针对的是更加细致的储层特征(相较于可行性评价),而安全性评价则集中在盖层适宜性、场地地震安全性、水文地质条件、地面场地地质条件、储层盖层空间分布和构造六个方面;② 封存潜力评价方面,大范围的可行性评价可首选资料要求较低的面积法进行封存潜力评价,对小范围的优选靶区采取精度更高的容积法和包含更多封存机制的容量系数法;③ 目前CO2地质封存中的不确定性问题主要在于相同依据在不同评价方面产生的不同影响、CO2- 水- 岩反应对储集物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的特殊现象、多场耦合模拟研究不系统以及封存潜力计算中参数不确定问题。  相似文献   

8.
张琴  朱筱敏 《古地理学报》2008,10(5):465-472
采用“主因素”定量评价方法对东营凹陷沙河街组碎屑岩储层质量进行了评价。首先选取储集性能参数(孔隙度、渗透率)、颗粒分选性、杂基含量、粒径、埋藏压实程度、溶蚀作用及胶结作用强度等参数作为储层质量评价参数,按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其他子因素相对于孔隙度的权重系数。然后采用储层质量综合评价因子Q,划分储层评价标准。在缺乏孔、渗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其他参数的权重系数,求得储层质量综合评价因子Q1。根据Q和Q1进行储层分类评价的结果与利用石油天然气集团总公司碎屑岩储层分类标准进行评价的结果基本一致。用此方法对沙河街组碎屑岩储层进行分类评价,把评价结果与试油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其符合率较高。说明本定量评价方法用于储层综合评价具有可行性,根据Q或Q1的大小,可以快速直观地判定或预测某一地区某一层段的储层质量。  相似文献   

9.
董凤娟 《地质与勘探》2015,51(3):587-591
煤层气是一种形成于煤层又储集于煤层中的非常规天然气,有效地开发利用煤层气对充分利用能源和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针对沁端区块3#储层受多种地质条件影响这一问题,选取煤层气含量、煤层厚度、煤层埋深、煤层温度、煤层压力、灰分含量、煤密度、煤的镜质体反射率等8个参数,运用熵权逼近理想排序法(TOPSIS法)进行了煤层气储层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TOPSIS法计算简便、权重的确定受主观因素影响小,评价结果与储层特征相符,为煤层气储层的综合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10.
煤层气可采性综合评价方法研究——以潘庄井田为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文章对常规煤层气可采性研究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种方法适用的条件以及存在的问题,指出煤层气的可采性需要在地质因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主要控制性地质因素及其有效配置。多因素加权分析法与储层数值模拟法相结合是一种有效的煤层气可采性评价方法。并以潘庄井田为例,在系统分析了影响煤层气可采性主要地质因素的基础上,进行了煤层气可采性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1.
“甜点”是页岩气储层中相对高产的层位和区域,地质甜点、工程甜点和综合甜点的合理预测及评价,是页岩气规模效益开发的基础之一.针对页岩气储层甜点多参数综合定量评价,引入层次分析法,综合地质与工程要素,基于高分辨率三维地质模型,形成了地质工程一体化页岩气甜点评价的新方法,进行页岩气储层甜点区域的预测.首先,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建立了一种页岩气地质甜点、工程甜点和综合甜点评价的指标体系;随后,设计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页岩气储层地质工程一体化甜点评价方法的技术路线;最后,采用昭通页岩气田海坝区块X井区实例数据,基于该区域高分辨率三维地质模型,根据形成的甜点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区地质甜点、工程甜点和综合甜点的预测和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综合地质和工程的多种评价指标,实现了昭通页岩气田海坝区块X井区地质甜点、工程甜点和综合甜点的评价,评价的甜点区域主要分布在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一段1亚段1小层、2小层和3小层(L111, L112,L113),4小层(L1  相似文献   

12.
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类型识别与分类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碳酸盐岩储层评价中,储层类型的识别与分类是其关键,而储集空间决定了储层类型。储集空间主要以沉积以后的成岩后生及表生阶段改造的次生孔隙为主。由于次生改造作用的千差万别,再加上不同期次的改造作用的叠加,使得碳酸盐岩储层的次生孔隙结构异常复杂,储集空间的复杂性也造成了储层类型的多样性。文章根据研究区块常规、成像测井资料,结合取芯、地质以及测试资料对储层类型进行识别,并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储层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储层类型主要分为孔隙型、孔洞型、裂缝型储层,并将其分为四类储层,为研究区碳酸盐岩储层评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主因素"定量评价方法对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碎屑岩储层质量进行了评价。首先选取储集性能参数(孔隙度、渗透率)、颗粒分选性、泥质含量、粒径、埋藏压实程度、溶蚀作用及胶结作用强度等参数作为储层质量评价参数,按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其他子因素相对于母因素—孔隙度的权重系数,然后,采用极大值标准化法计算各评价参数的单项分数,求取储层质量综合评价因子Q,在缺乏孔、渗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其他参数的权重系数,求得储层质量综合评价因子Q1。根据Q和Q1划分评价标准,并进行储层分类评价,结果与利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总公司碎屑岩储层分类标准进行评价的结果基本一致。用此方法对沙河街组碎屑岩储层进行分类评价,把评价结果与试油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其符合率较高。这说明该定量评价方法用于储层综合评价具有可行性,根据Q或Q1的大小,可以快速直观地判定或预测某一地区某一层段的储层质量。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M地区为研究对象,针对该区实际地质情况,基于孔隙度、渗透率等测井资料,运用多元统计中的R型因子分析、判别分析及数据挖掘中的聚类分析,对储层进行合理的分类,得出储层空间的展布规律,并建立定量的评价标准。结合实际产能资料验证,认为该方法在储层评价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煤系中赋存有大量的煤层气、页岩气及致密砂岩气等多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共探共采,是节约勘探成本,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以沁水盆地中东部榆社-武乡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赋存的煤层气、页岩气储层地质条件的研究,采用层次分析和模糊数学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影响因素指标的权重,模糊数学评价法评价各影响因素的配置,对本区煤层气和页岩气共采有利区进行了预测和评价,为研究区下一步的勘探开发工作部署提供了有力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GSM地区沙一段储层为例,提出了一套陆相碎屑岩储层的预测方法:在地质、测井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储层的地质概念模型。用反射强度、地层倾角变化、波形分类等方法研究地震相,在相分析的基础上重建储层的沉积演化过程,引入随机建模技术反演物性参数,查明有利物性区,并结合断裂分析对含油气性进行评价。这套方法技术在该区的应用中成效显著,所提供的钻探目标均获工业性产能。  相似文献   

17.
精细油藏描述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欢庆  石成方  曹晨 《地质论评》2015,61(5):1135-1146
从国内外研究现状人手,详细介绍了目前精细油藏描述研究的现状。国外研究的重点已由常规的野外露头分析、实验分析、数值模拟向地震反演储层预测、微地震方法储层表征、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等新技术新方法转变,研究对象也由传统的砂岩和碳酸盐岩向致密油致密气储层转变。研究方法中综合性、地震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进一步加强。天然裂缝储层表征等专项研究进步很大。国内已经从最初的简单模仿学习国外油藏描述研究方法,发展形成了一整套较为成熟的精细油藏描述程序和方法,研究内容也比较全面完善,几乎涵盖了储层地质研究的各个方面。结合研究自身实践,将精细油藏描述研究总结为高分辨率层系地层学指导下的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沉积成因分析基础上的储层构型分析、储层定量分类评价、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和储层地质建模研究等5个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精细油藏描述研究存在的问题,认为目前精细油藏描述定量研究还需要加强,各种地震和测井等新技术手段有待加强,实验技术、多点地质统计学建模等方面还需发展完善。储层在开发过程中的变化研究等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最后针对上述问题指出了该项研究8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层序地层学是油田勘探开发重要的理论依据,层序地层单元划分是储层评价和油藏开发的基础。基准面旋回引起的岩石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及地球物理学响应是层序地层划分方法的地质依据。根据基础资料类型,层序地层划分方法主要分为地质分析法、测井曲线法、地震方法、古生物方法、地球化学方法、古地磁方法、数学方法七大类。基于对各方法应用原理、控制因素、适用范围及优缺点的系统分析表明,资料的选取、方法的选择、旋回级次的确定、自旋回和异旋回的区分及划分结果的验证是合理划分层序地层单元的关键。目前,层序地层划分方法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层序级次标准不健全,定量和定性结合不足,应用领域局限,古地磁方法、数学方法应用不成熟,与储层地质学、开发动态结合不足等。层序地层划分方法具有向定量化、自动化、精细化、可视模拟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地下水》2016,(1)
为了对储层的非均质性进行综合研究,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和归纳总结认为:储层非均质性目前主要分为层内、层间、平面和微观非均质性,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沉积、构造和成岩作用;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定量法主要有综合指数法、储层地质建模法、流动单元法以及实验分析法;不足之处是没能将储层非均质性的主控因素与研究方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因此后期应重视和加强此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四川盆地北部须家河组须四段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砂体极其发育,而因须四段整体埋深大、储层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复杂,储层"甜点"识别和综合评价成为制约该区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勘探开发的关键。基于大量薄片观察鉴定,结合测井、录井资料,分析了控制特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的关键地质因素,提出因子分析法定性识别致密砂岩储层"甜点"模型和定量评价标准,并对四川盆地北部目标区块须四段储层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证实:①致密砂岩储层局部存在物性较好的"甜点"区;②因子分析法提取的3个参数因子能定性解释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准确识别"甜点"段;③因子分析法定量评价结果与四川盆地北部须四段实际勘探开发效果吻合,相对于常规评价方法准确率大幅提高;④川北地区须四段储层可划分为三类,目标区块主要发育Ⅱ类储层,该区块东南部北东向为天然气富集区,是气藏开发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