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黔西南微细浸染型金矿床金,砷共生分异机制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黔西南微细浸染型金矿床成矿热液中金可能主要以Au(HS)-2及AuS-等迁移形式,砷则主要以H3AsO03形式迁移。随着成矿热液系统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从成矿前阶段、热液主成矿阶段至晚成矿阶段,金、砷络合物在热液中的沉淀经历了共生、初始分离至分离的富集演化阶段。物理化学条件改变是导致金、砷共生分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紫木凼含砷微细浸染型金矿床金砷成矿过程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紫木凼含砷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两个钻孔不同深度金、砷及伴生元素含量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矿床深部金与砷密切共生,表现为正相关;而在矿床浅部金与砷关系并不密切,二者不相关或呈负相关,金矿床成矿热液中金可能主要以Au(HS)2及AuS等形式迁移,砷则主要以H3AsO3形式迁移。随着成矿热液系统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从成矿前阶段、热液主成矿阶段至晚成矿阶段,金、砷络合物在热液中的沉淀经历了共生、初始分离至分  相似文献   

3.
坑头金矿产于江南造山带西南缘低绿片岩相的下江群清水江组浅变质岩中,本文采集了与金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成矿期—成矿阶段黄铁矿样品进行单矿物LA-ICP-MS原位微区微量元素分析,发现黄铁矿中金含量较低,蚀变岩石中金主要以游离金的形式存在,金与砷的相关关系反映坑头金矿可能的成矿热液来源于造山过程中深部的变质流体。  相似文献   

4.
杂多酸络合物及其与热液成矿元素组合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杂多酸是一种含多种金属-非金属阳离子的多元络合物,在适当条件下可能成为成矿元素热液迁移的重要形式。杂多酸络合物作为某些成矿组合的共同载体能使它们共同进入地球化学迁移并生成一定的元素共生组合,本文以川西北低温热液的Au-Sb-W-As建造矿床为例,初步讨论了钨的杂多酸对元素热液迁移的重要意义,并以此解释了钨这一高温热液成矿元素常常在许多中-低温热液矿床中与锑、砷等低温成矿元素稳定共生的地球化学机制。  相似文献   

5.
黔西南含砷热液金矿床Au,As矿化分离现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黔西南含砷热液金矿床中,砷异常与金矿化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带性。研究结果表明,导致金、砷空间分带的原因由Au、As矿化分离引起,并受控于Au、As各自的地球化学行为及热液体系的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  相似文献   

6.
依据国外贵金属最新水热实验研究和溶解度计算结果,对热液条件下金、银和铂族元素的共生分离机制进行了综述,指出源岩特征、热液性质和活动历史、配合物类型及其热动力学性质、贵金属相对溶解度和沉淀物理化学条件等因素值得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和有关的低温硫化物相平衡实验结果,对黔西南、桂北地区的浅成低温热液浸染型金矿床与金共生的硫化物矿物组合、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作用机制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研究表明,与金矿化共生的砷、锑、汞和铊等地球化学指示元素及其矿物组合不仅具有成生方面的联系,而且可以作为寻找金的一种特征的标型标志。  相似文献   

8.
西林河金矿是1991年新发现的金矿,本文阐述了西林河矿区含矿岩石,岩浆活动与金矿化的关系,对含矿热液中金的迁移,富集机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贵州省铜仁万山地区汞矿的矿石中,发现了极为少见的单质矿物——自然砷。 该地产出的自然砷有热液及次生成因两种。其热液成因者,具有球粒状特殊形态。在矿石中,与辉锑矿、辰砂等共生。本文主要介绍该种自然砷的矿物学特征、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化学组成及其共生组合等。  相似文献   

10.
谭立群 《地质与资源》1994,3(4):248-261
本文从石英包裹体的气液相成分分析数据和均一温度测定结果出发,计算出矿床的成矿压力、成矿热液的物理比学参数及其化学成分特征参数。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对矿床的成矿温度、矿床成矿热液的性质和来源、热液的流动方向、热液化学成分与金矿化的关系、热液中金的迁移形式和沉淀机制等问题作了进一步地探讨。结果表明,安家岔金矿床具有改造型金矿床的成因特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详细讨论了混合岩化热液金矿床中金的活化转移过程,将金的活化转移划分为初始期、主期和后期三个重要阶段。在金的主活化阶段中,主要表现为体活化和面活化两种形式。对金的活化作用类型、活化条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秦岭泥盆系卡林型金矿床载金矿物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张复新 《矿物学报》1998,18(2):179-184,T001
文中提供了秦岭泥盆系卡林型金矿床成矿作用和含金矿物学资料,研究了该类型金矿沉积和后期热液演化经历中的重要特征,尤其是含砷硫化物与次显微金的关系。最后,讨论了金沉淀机理,条件,金形态学及赋存状态。  相似文献   

13.
李景春 《贵金属地质》1995,4(4):307-311
热液作用是金矿化中极其重要的机制,金在热液中的存在形式具有十分重要的地质意义。自然界中金元素主要呈金属态存在,而且其粒度极为细小,在自然环境中几乎没有化学反应能将其离解成离子状态,人工合成的金络合物在地质环境中基本未被发现,说明金难以以络合物的形式存在于热液中。根据许多地质现象及“纳米效应”推断金在热液中可能主要呈金属态存在。  相似文献   

14.
金的成色研究及其他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冰生 《铀矿地质》1994,10(2):93-96
不同成因类型金矿床金成色不同,随成矿热液成分,成矿深度和温度的变化,同一矿床中金的成色也出现有规律的变化,金成色的研究在成矿理论和找矿工作中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金龙山金矿是产于南秦岭镇安-旬阳晚古生代沉积盆地细碎屑岩-碳酸盐建造中的微细浸染型金矿,主要载金矿物毒砂,黄铁矿,粒度多为10-100um,约为次显微状金颗粒直径的1000倍左右,黄铁矿为含砷铁矿,并常作为原生沉积成因草莓状,球菌状黄铁矿的增生环带,因而常规方法无法分出原生沉积因黄铁矿热液阶段黄铁矿,毒砂,用于单矿物化学分析,同位素,热电性测定的黄铁矿样品多为热液改造后多段黄铁矿与热液阶段黄铁矿,毒砂,用于单矿物化学分析,同位素,热电性测煊的黄铁矿样品多为热液造后多阶段黄铁矿的混合样品,毒砂的含金性比黄铁矿更好,成岩期黄铁矿无砷很低,金矿成矿阶段黄铁矿亏硫,毒砂亏砷,金、砷最大可能是含矿热液带入的,成岩期黄铁矿可能提供了部分硫,黄铁矿的热电系数范围较大,毒砂亏砷,金,砷最大可能是含矿热液带入的,成岩期黄铁矿可能提供了部分硫,黄铁矿的热电系数范围较大,空穴导型,电子导型均有,以空穴型为主,矿带内化物的硫同位素呈多垛状产出,但主要集中于6‰-17‰之间,铅同位素反映了造山带特征,与汞锑矿石的铅同位素相近,金锑成矿与深大断裂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6.
朱赖民 《矿床地质》1998,17(Z6):1005-1010
黔西南微细浸染型金矿带成矿热液中金可能主要以Au(HS) 2-形式迁移,锑则主要以Sb(OH)30形式迁移。随着成矿热液系统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从成矿前阶段、热液主成矿阶段至晚成矿阶段,金、锑络合物在热液中的沉淀经历了共生、初始分异至分异的富集演化阶段。物理化学条件改变是导致金、锑共生分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秦岭微细浸染型层控锑—金矿床金赋存状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张复新 《地质论评》1996,42(6):541-549
对秦岭沉积岩为岩矿岩石的微细浸染型金矿中-高含量金样品的光学,背散射电子-二次离子和高分辨透射电镜图象分析表明,金与砷具有显微尺率的强相关性。矿床中Au/As值是变化的,但在提供分析样品中金和砷是正相关的。  相似文献   

18.
成矿作用中金银的共生与分离及Au/Ag比值的校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内生作用中金与银既有共生的一面,又有分离的一面。其共生与分离受地球演化历程制约,受控于元素化学性质和地球化学亲和性,与岩浆起源、演化有关,受控于不同的基底建造和构造单元。成矿作用中金与银的共生与分离可用Au/Ag比值大小来衡量,本文提出了根据Au、Ag的地壳克拉克值和工业吕位对传统的Au/Ag比值进行较正的方法,校正后的Au/Ag比值可有助于矿床研究、找矿预测和资源评价等工作。  相似文献   

19.
四川石棉田湾金矿床中含有原生型干酪根和迁移型有机流体,在成矿期间由于含矿热液的改造,原生有机质发生热降解,生成小分子有机化合物,构成容易迁移的有机流体。同时,地表下渗的大气降水携带了细菌类微生物,对原生有机质进行生物降解,并生成硫化氢类还原物质。当含矿热液与有机流体及硫化氢混合时,促使矿液中金络合物被破坏,导致自然金的沉淀富集。  相似文献   

20.
秦岭卡林型金矿床金、砷地球化学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讨论了秦岭卡林型金矿床中Au 、As 的元素地球化学、矿物学特征。在含矿岩系中获得的Au、As 等成矿元素初始含量较高,且主要集中在成岩黄铁矿中。在矿石样品中对含砷硫化物矿物的研究表明,Au 、As 在矿物显微结构中具有强的正相关性。在大量金进入到硫化物结构之前,就已有[AsS]3 - 的存在。在含砷硫化物矿物中,金多半以一种带电类型(Au3 +) 存在, 它很可能替代铁位置上的过剩砷, 以固溶体方式沉淀于硫化物矿物中。此时, 黄铁矿构成(Au3 + ,Fe2 +)([AsS]3 - [S2]2 - ),毒砂构成(Au3 + ,Fe2 +)([AsS]3 - [AsS]3 -) 。通过电子探针(EMP) 和透射电镜(TEM) 对秦岭卡林型金矿含砷硫化物矿物中金的赋存状态的研究表明,在金的成矿作用早期阶段, 金主要以固溶体形式优先富集于含砷黄铁矿和毒砂及砷黝铜矿之中,并且认为是以金的氧化和砷的还原的共沉淀方式发生的。在此之后的金成矿作用晚期阶段,由于热液蚀变和结晶作用程度的增高,寄主矿物耐熔性质相对降低,加之金本身的聚集能力,和因过量砷加入而造成的含砷硫化物矿物的晶格缺陷,致使已形成的固溶体金以“出溶”形式发生再分布,赋存于硫化物矿物晶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