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与当时苏联地学界来往交流紧密,他对地质学的贡献得到了苏联地质学家的高度评价。1958年,苏联科学院全体大会选举李四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并授予卡尔宾斯基金质奖章;该奖章是1947年由当时的苏联科学院和俄罗斯科学院共同发起的、对地质科学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最高单人奖励,李四光是第六位获奖人,也是至2017年止唯一获此殊荣的外籍地质学家,他的获奖理由是:在地质、古生物、地层和矿产研究工作的综合贡献。李四光有两部著作在苏联被译成俄文出版,分别是1952年的《中国地质学》和1958年的《中国西北部的旋卷构造》,这两部译作对当时的苏联地质界产生了很大影响,极大地推动了李四光学术思想的广泛认知;"地质无国界",中国地调百年的发展历程也有着俄罗斯地学理论、规范、方法实践的烙印,在新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和李四光学术精神传承下,中俄、中国与中亚在地学领域的交流合作将不断深化,硕果累累。   相似文献   

2.
苏联著名地质学家、苏联石油地质学创建者伊万·米哈伊洛维奇·古勃金(1871~1939)院士曾任苏联科学院副院长,阿塞拜疆分院院长以及苏联科学院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主席.他为发展苏联早期地质矿业事业、特别在建立苏联石油地质学方面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早在1909年,他在高加索迈科普油田的研究工作中,发现了指掌状油层(袖状油藏)并制定了地下油层等高线图绘制的新方法,确定了寻找岩性油层的新理论.1913~1917年他艰巨地进行了塔曼半岛、格罗士尼及阿塞拜疆等油田的勘探与研究工作,最先  相似文献   

3.
张立生 《地质学报》2022,96(1):25-49
谢家荣是中国地质学家群体中极其重要和突出的一位,他在地质科学领域里涉猎面之广,在我国地质界独一无二,是一位“全方位的地质学家”,是现代中国地质学领域当之无愧的拓荒者。本文略述其简历和他在中国煤岩学和煤地质学、土壤学、石油地质学、铀钍矿产地质与勘查、北京西山地质研究、中国大地构造学、矿床学、经济地质学和地质教育领域的贡献与成就。谢家荣对中国地质事业和中国地质学会的建立与成长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我们永远都不应该忘记、都值得纪念的一位伟大的地质学家。  相似文献   

4.
傅君亮 《地质论评》1960,20(6):273-276
相学是地质学中一门比较年青的科学,随着古地理方法的出现,它才得以顺利的发展。由于相的研究富有理论和实际的意义,所以在各国都引起了相当的注意。在苏联,勘探事业的飞速发展,在相的研究方面也居先导地位,著名苏联地质学家Д.В.纳利夫金(Наливкин)的“相学”就是这方面的巨大贡献。这部巨著全面地讨论了沉积作用和沉积作用进行的各种条件。从1932年出版以来(由苏联科学技术联合出版社出版),它一直被地质学者、特别是沉积岩石学者们奉为圭臬,被誉为苏维埃时代具有“总结性的创著”。1956  相似文献   

5.
《地质论评》2008,54(3)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著名地质学家、岩石学家和矿床地质学家,九三学社优秀社员,第二届至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前所长、研究员,前<矿床地质>主编、<地质学报>总编、<地质论评>代主编宋叔和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二零零八年二月五日十九时二十分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三岁.  相似文献   

6.
以沉积作用和岩浆作用为主要内容的“海洋地质学”,作为海洋学丛书之一,于1979年由莫斯科《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П.Л.别兹鲁柯夫(Беэруков)负责编辑的,全书共分八章,计415  相似文献   

7.
为纪念中国著名地质学大师、矿床学巨匠谢家荣教授诞辰100周年(1998年9月7日),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了《谢家荣与矿产测勘处》一书。该书由著名矿床地质学家郭文魁院士、著名编辑家殷维翰先生和著名勘查地球化学家谢学锦院士等主编,精装16开本,78.4万字,包括《回忆与论述》、《红花偕绿叶》、《曲折人生路》、《尘封的珍珠》和《谢家荣教授主要著作目录》5个部分。谢家荣教授是国内外著名的地质学家、矿床学家、经济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是中国现代矿产勘查事业的先驱和开拓者,是中国第一代地质学家之一。他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  相似文献   

8.
    
沈其韩  王泽九 《地质通报》2007,26(9):1059-1062
程裕淇院士是我国老一辈的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地质科技管理专家,国际知名学者。他是我国现代地质科学的开拓者之一,又是我国变质地质学的开拓者、早期前寒武纪  相似文献   

9.
И.П.格拉西莫夫(1905—1985年),是苏联杰出的地理学家、土壤学家,也是国际地理学界的知名学者。20年代初在列宁格勒大学学习,1930年毕业于С.С.涅乌斯特鲁耶夫指导的研究班。1936起先后主持土壤研究所地理部、地貌部的工作。1946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1951年被选为院士。从1951年起,连任地理研究所所长,并从1953年起一直连任苏联地理学者国家委员会主席。曾任地质——地理科学委员会委员,全苏地理学会和土壤学会的理事长。还担任过国际地理协会名誉会长、国际环境研究委员会主席。  相似文献   

10.
序言     
正董申保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岩石学家和地质学家,特别在变质岩石学和变质地质学领域造诣颇深,是我国这一领域的奠基人之一,对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值董老百年诞辰,大家深深怀念他,为此编著了本专辑以表纪念.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董先生即带领长春地质学院师生对山  相似文献   

11.
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宇宙火箭,揭开了人类直接研究宇宙空间的新纪元。正如多罗德尼基院士所说:“已经揭开的新时代,不仅是行星际交通的时代,而且是行星际地质学的时代”。关于月球表面的地质条件和月面发展史,苏联科学家哈巴科夫(А.В.Хабаков)已有“月球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朱笑青  许志斌  王富东 《矿物学报》2007,27(Z1):406-407
西方国家地质界不太用"矿床学"这个术语,而更多的是"经济地质学",国内地质界习惯于把矿床学与经济地质学等同起来,实际的做法却不是这样.我们的矿床学家与矿床地球化学家热衷于研究矿床的成因、成矿元素在自然界的运动规律以及成矿摸式等,对于成矿元素的工业用途、市场经济、采选冶技术及对环境的影响等却知之甚少,甚至不予理睬,从而不能对矿床做出综合的、全面的评价,因为他只是一位矿床学家或矿床地球化学家,而不是经济地质学家.  相似文献   

13.
我们以极其沉痛的心情通告:本刊编委、著名地质学家、古地理学家、地层学家、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刘鸿允先生,于1998年8月24日病逝,享年78岁。刘先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古地理学专著《中国古地理图》的编著者,是我国古地理学的开拓者之一。他的逝世是我国古地理学和地质学界的一大损失。他为本刊撰写的“关于《中国古地理图》的点滴追忆”是他在住院期间完成的。这是他的最后一篇著作。我们十分珍贵刘先生的这篇遗作。  相似文献   

14.
弗朗西斯J .裴蒂庄 (FrancisJ .Pettijohn)是 2 0世纪最著名的沉积地质学家之一 ,几乎经历了整个 2 0世纪的风云变化。弗朗西斯时代的地质学在 2 0世纪初以野外工作为主 ,随着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的不断引入 ,现已发展成为地球与行星科学。弗朗西斯在他的有生之年 ,包括退休以后 ,以极大的热情参与了沉积地质学的变革。近 30岁的时候 ,弗朗西斯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 ,此时地质界正发生着巨大变化。随着N .L .Bowen和他的同事们对结晶和溶解相平衡的研究 ,一种以物理化学为基础的新的火山岩岩石学逐渐发展起来。伴随…  相似文献   

15.
学院概况地球科学学院前身是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始建于1952年。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院士)、喻德渊教授、地层古生物学家俞建章教授(院士)、岩石学家董申保教授(院士)、沉积学家业治铮教授(院士)、构造地质学家吴磊伯教授和张寿常教授、探矿工程学家胡伟同教授都曾在学院从事过教学、科研和领导工作。1997年原长春地质学院更名为长春科技大学,原地质系与能源系合并更名为地球科学学院。2000年6月合校更名为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学院由地质学系、资源工程系、能源科学系、国土资源系和实验中心组成。现有本科、硕士、博士生共计1110人。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36人。其中教授44人(博士生导师24人),副教授42人,博士后工作人员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国际矿产资源科学院院士5人。外籍兼职教授12人,校际兼职教授30人。学科专业地球科学学院目前有六个本科专业,十个硕士点学科和七个博士点学科以及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个变质动力学开放部级重点实验室。  相似文献   

16.
地质出版社于2010年2月出版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庆祝翟裕生院士80华诞,而编辑的<翟裕生文集>.翟裕生先生是著名的地质学家、矿床学家、地质学史专家、地质教育家.1930年生于河北成安县,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以后,一直在北京地质学院及相继的武汉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作,曾任副系主任、系主任、校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顾问,中国地质学会名誉理事兼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地学前缘>主编等.  相似文献   

17.
<正>斑岩矿床规模巨大,倍受全球地质学家和矿业开发界的高度青睐。目前,斑岩矿床供应了全球工业需求量近55%的铜、90%的钼和20%的金,集中产出于环太平洋、特提斯和中亚三大成矿域内。其勘探开发直接影响了这些金属的可持续供给和对经济发展的保障程度。因此,斑岩Cu(-Mo,-Au)矿床相关基础理论研究一直是地质学领域经  相似文献   

18.
耿元生 《地质学报》2022,96(9):2955-2966
程裕淇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变质岩石学家、矿床学家和前寒武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程裕淇先生开拓了我国变质岩研究领域,提出了矿床成矿系列理论,发展了我国前寒武纪地质学。他在管理上积极推进地质行业的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交流,为建立中央直属的野战军队伍建言献策;在政协多次提案,推动了我国矿产资源法的立法和实施。  相似文献   

19.
该手册对在地质学、地理学等学科中做出贡献的600多名科学家家的生平,以及在地质、地理科学中的贡献及主要论著等做了简要介绍。这些科学家除苏联之外,还包括美、德、法、意、日本、阿拉伯、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其中有我国的三名地质学家,该书可供从事自然  相似文献   

20.
《中国煤炭地质》2009,(10):77-77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煤田地质学奠基人,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韩德馨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10月17日8时3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