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云南楚雄盆地波动特征及构造沉积演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云南楚雄盆地是扬子板块西南缘的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 具有复杂的构造、沉积演化历史.应用沉积波动过程分析方法, 研究了楚雄盆地演化过程中的主要周期, 得出楚雄盆地存在3个一级沉积波动周期(2 2 0Ma)、6个二级沉积波动周期(1 0 0Ma)、9.5个三级沉积波动周期(4 5Ma) 以及高频波动周期(1 0Ma、5Ma).通过对不同波动单元的波动曲线对比, 得出楚雄盆地构造沉积演化规律: 在古生代沉积中心位于盆地东部的云龙凹陷; 中生代早期, 沉积中心具有自西南向东北, 由盆地边缘向中心迁移的规律, 晚期受构造运动影响, 沉积中心有自东北向西南回迁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一级演化周期的识别及其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沉积盆地波动过程分析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北部坳陷和中央隆起30余口井所作研究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自震旦纪以来经历了震旦纪、寒武纪—中泥盆世、晚泥盆世—侏罗纪和白垩纪—现今四个一级周期沉积波动的演化历程。它们持续的时间分别为230,203,2214,1456Ma,其中白垩纪至今盆地演化过程大致经历了一个完整周期的3/4。每一个演化周期对应于一个大的盆地演化阶段,并对应于一个大的成藏旋回。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沉积充填的地质滤波分析证明,约10Ma和约20Ma周期的波动过程是控制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沉积和构造演化最显著的波动过程。在平面上,这两个周期波相近大小的周期大致沿近东西向和北西-南东向分布,分别反映波的传播方向为近南北向和南西-北东向。柴达木盆地新生代的这种波动过程与油气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影响着烃源岩的热演化,并控制了生油凹陷和油气藏的分布。理论分析与勘探实践均证明,波谷带与波峰带之间的波动转换带是油气聚集成藏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4.
四川盆地东北部二叠系层序发育的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可容空间分析法,在野外剖面岩性、岩相厚度和旋回变化分析的基础上,对川东北地区宣汉县渡口镇羊鼓洞二叠系剖面的旋回层序进行研究,识别出3种类型5种亚类型的高频旋回层序类型,并将剖面中栖霞组、茅口组以及吴家坪组下部划分为118个高频旋回层序。根据测井曲线的旋回变化,将普光4井的长兴组划分出49个高频旋回层序,据此运用Fischer图解绘制了二叠系可容空间变化曲线。将可容空间变化曲线与相对海平面升降曲线之间进行对比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对应关系。采测井曲线的频谱分析,对研究区长兴组进行了米兰科维奇沉积周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兴组中广泛地保存着124,44.89,35.11,21.16和17.72ka的米兰科维奇沉积周期;地层中的沉积旋回主要受古气候变化的控制,偏心率、地轴倾角和岁差周期引起的地层旋回厚度变化范围分别为:12.47—13.74m,3.56—5.21m,1.78—2.41m,其中受偏心率周期的影响最大。在构造活动相对较弱的川东北二叠系中,层序发育的动力学因素主要为相对海平面的变化和气候变化两个方面。相对海平面的变化主要是三级层序的控制因素,而气候变化则是高频层序旋回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5.
华南上奥陶统宝塔组天文年代格架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华南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的四川省南江县桥亭剖面、重庆市南川区三泉剖面和贵州省习水县良村剖面上奥陶统宝塔组高分辨率磁化率(MS)数据进行了旋回地层学分析,识别出405 ka长偏心率、100 ka短偏心率、30 ka斜率和20 ka岁差沉积旋回,其中偏心率和岁差旋回信号最强。利用405 ka长偏心率旋回进行天文调谐后得出三条剖面宝塔组的沉积时限分别为4.17 Ma、5.64 Ma和5.05 Ma,平均沉积速率分别为7.67 m·Ma-1、4.68 m·Ma-1 和6.37 m·Ma-1,呈现出从北往南沉积时限变长,沉积速率变小的趋势,指示了北部接受沉积时间要比南部更晚,海侵从南向北推进。良村剖面宝塔组中所产牙形石Hamarodus brevirameus带和Protopanderodus insculptus带的延续时限分别为3.62 Ma和1.43 Ma;桥亭剖面三叶虫Niuchangella angustilimbata间隔带、Dislobosaspis xixiangensis延限带和未建带的延续时限分别是2.83 Ma、0.41 Ma和0.81 Ma。  相似文献   

6.
江汉盆地始新世中、晚期气候变化周期性的孢粉学证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江汉盆地明钾1孔的孢粉数据进行了处理,发现在中、晚始新世时期孢粉植物群的波动存在各种周期成分。长周期有1.2Ma、2.0Ma及5.0Ma,中周期有0.2Ma、0.4Ma、0.6Ma、0.8Ma,其中1.2Ma及0.2Ma、0.4Ma、0.6Ma的周期成分在第四纪孢粉植物群的演化中也存在,且与8.0Ma B.P.以来的构造气候旋回,亚旋回的准1.2Ma及0.4Ma周期相一致。这表明地球运动轨道变化对气候的制约作用由来已久。该孔孢粉时间序列的趋成分显示最少有4个水平,反映了孢粉植物群演化的4个阶段。曲线还揭示36Ma B.P.前后的波动周期及振幅都有明显的变异,可能预示了一次大的环境变革。这一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与喜马拉雅一期运动和地球南半球一次大的海洋和气候变冷事件相吻合。  相似文献   

7.
对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惠州凹陷北部HZ0811井和惠陆低凸起HZ1811井中中新世-上新世的韩江组、粤海组和万山组自然伽马测井曲线进行频谱分析和小波分析, 识别出显著的米兰柯维奇沉积旋回.通过对短偏心率旋回进行高斯带通滤波, 建立了HZ0811井和HZ1811井的"浮动"天文年代标尺.两口井的万山组、粤海组和韩江组分别记录了35个、56个和64个短偏心率旋回, 据此估计出万山组沉积时限约为3.5 Ma, 粤海组沉积时限约为5.6 Ma, 韩江组沉积时限约为6.4 Ma.根据天文年代标尺计算出HZ0811井和HZ1811井韩江组-万山组的沉积速率, 结果表明沉积速率变化显示出明显的1.0 Ma和0.4 Ma的旋回性, 可能与长偏心率周期(1.0 Ma和0.4 Ma)控制的海平面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8.
西藏错鄂湖沉积旋回与古环境变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湖泊作为陆地上相对独立的自然综合体,是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和陆地水体相互作用的联接点,是区域环境的镜子。青藏高原中部从班长错至怒江分布密集的构造湖群,其东部位于印度季风区边缘的西藏那曲错鄂湖,发育有巨厚的湖泊沉积物,是研究高原环境演化的理想材料。本文对采自西藏那曲地区错鄂湖盆中心钻孔近200m、形成于2.8Ma以来的湖泊沉积物中的沉积旋回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沉积岩性、粒度和孢粉组合等,分析了该地区2.8Ma来的古地理环境演化过程。研究表明,2.8Ma来错鄂沉积物揭示了10个沉积旋回的变化和3大古环境演化阶段(2.8~2.5Ma,2.5~0.78Ma,0.78~0Ma)与8个次级环境波动过程。初步研究认为,错鄂地区的环境演化主要是由高原构造活动和气候波动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总体上,大的环境演替与构造运动有关,各旋回中的次级波动则与气候变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沉积盆地波动过程分析的基本概念、发展过程、方法原理、研究步骤与应用范围,并应用此研究方法对四川盆地东北部波动过程进行了分析。通过划分波动单元、建立地层格架、恢复原始沉积厚度、计算沉积速率等步骤,建立反映盆地沉积—剥蚀过程的波动方程。应用此方程分析盆地的主要演化周期,总结沉积中心迁移规律,识别不整合面并计算剥蚀量,划分成藏旋回,识别波动转换带。此方法在中国南方海相沉积盆地可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沉积剥蚀过程与油气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塔里木盆地典型井的周期分析表明,塔里木盆地在其地质历史时期100Ma左右的周期是很明显的,自寒武纪以来共经历了4个完整的周期,每一完整周期都由正相位和负相位两个半周期所组成。而第三纪为第5个周期的正相位阶段。该周期控制了盆地内的沉积与剥蚀的过程及成藏旋回。对沉积与剥蚀过程的控制作用表现在周期波正相位和负相位分别对应于沉积期和剥蚀期,这在地质年代序列中表现为沉积与间断的互为消长的演化进程。对食油气系统的控制作用表现在:第1个周期波构成以早古生代地层为主体的含油气系统,第2个周期波至第4个周期波构成以晚古生代至中生代地层为主体的含油气系统,第5个周期的正相位阶段构成以第三纪地层为主体的含油气系统。  相似文献   

11.
Northeast Sichuan basin is a Mesozoic-Cenozoic basin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plate which has a complex tectonic background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history. By means of the analysis method of wave processes, major cycles of sedimentary wave process in this basin have been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five-order cycles corresponding to 760, 220, 100, 35 and 20 Ma respectively, two first-order sedimentary cycles (220 Ma) and four secondorder sedimentary cycles (100 Ma). The authors find that the second-order sedimentary cycles are well matched with reservoir formation cycles through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cond-order sedimentary cycles and reservoir formation cycles, and divide three reservoir formation cycles in this basin.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 (Earth Science Edition), 2007, 37(3): 513–518 [译自: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相似文献   

12.
沉积盆地波动过程分析方法在中国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国勇  杨明慧 《世界地质》2004,23(3):295-300
沉积盆地波动过程分析方法是一种较新的盆地分析方法。该方法以物理学中有关波的理论为基础,以波动的观点来分析地壳运动,从地层资料入手,通过恢复地层原始厚度,计算沉积速率,建立反映盆地沉积—剥蚀过程的波动方程。据此进行波动过程分析,借助方程的参数,得到波动周期;通过波动方程对时间积分,可以定量分析剥蚀量;对波动方程进行分析,得到波动过程。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预测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和成藏旋回。此方法在国内的一些盆地已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中国含油气盆地波状运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地壳波状运动理论为指导思想,综合分析岩芯、钻井、测井、录井等资料,应用沉积盆地波动过程分析方法,研究了塔里木盆地、渤海湾盆地、三水盆地演化过程中的主要周期。研究成果表明:220±Ma周期是银河年周期对地球的影响,65±Ma周期反映了太阳系在银道面上、下的运动周期及地幔对流周期对地表作用结果;10±Ma周期是太阳能量的变化周期在地表沉积物中的反映。这些不同级别的周期波作用于地球表面,其叠加耦合的结果将造成不同时期地层的沉积或剥蚀速度的变化及其量级的差异,以及剥蚀事件的非等时性。地壳的波状运动说明,地壳的负向运动(沉降)与正向运动(抬升)是对立统一的,它们都应隶属构造运动的范畴,正向运动仅是构造运动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波动分析是一种定量研究盆地沉积-构造演化的方法.本文分析了滑动窗口法在盆地沉积波动分析数理方法中的诸多不足,采用小波变换的多尺度分解思想对研究区19个点处的信号做了处理,方法是使用db4小波对沉积速率直方图做Level9次分解.结果表明:以东营凹陷616-2点为例做沉积波动分析发现,通过小波变换可以获得能量波(A)、次能量波(n)、沉积演化波(g)和高频波(l)四个分解波,其中周期波n、g、l的周期分别是91、50、14 Ma;平面对比各分解波发现,能量波反映的是盆地沉积的整体趋势和盆内某点的平均沉积速率,次能量波反映的是盆地构造演化周期和断陷结构,沉积演化波反映的是板块聚敛控制下的盆地沉积-剥蚀演化,沉积干涉波反映的是盆地多尺度周期波叠加所呈现的地层沉积速率;空间尺度波动分析表明,一期构造运动会在空间内产生一个特定的构造波,而多个构造波在空间内会有规律地相互干涉,即产生多期构造叠加.  相似文献   

15.
利用米兰科维奇旋回划分柴达木盆地第四系层序地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柴达木盆地第四系自然伽马测井曲线的频谱分析结果表明, 地层中保存着厚度稳定的地层旋回.按柴达木盆地第四纪沉积速率0.87~0.90 m/ka计算,地层中保存的地层旋回厚度在厚度比值和沉积时间周期上都与米兰科维奇旋回周期一致,且主要受控于米兰科维奇旋回中的地轴倾斜度周期, 其引起的地层旋回厚度变化范围为25.0~36.1 m.据此采用Fischer图解法, 求取其可容纳空间变化曲线,以指导层序地层的正确划分.  相似文献   

16.
上奥陶统马家沟组为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最重要储集层,目前关于该区早奥陶世马家沟期沉积模式及岩相古地理存在较大争议.本次研究运用现代岩相古地理分析方法,以钻探成果资料与微量元素分析、镜下鉴定等分析化验资料为依据,重建了其沉积模式.指出马一、三、五亚期为海退期,盆地东部与外海隔离,气候干热,主要发育膏盐湖与含膏云坪的沉积组合;马二、四亚期为海侵期,发育开阔海、局限海与云灰坪沉积组合.并结合岩相古地理特征,以低海平面时期和高海平面时期分别建立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早奥陶世马家沟期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7.
乔大伟  王红亮 《沉积学报》2019,37(4):713-722
新生代期间的印度-亚欧板块碰撞及青藏高原隆升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四川盐源盆地位于红河断裂带和鲜水河-小江断裂带之间的川滇地块,是板块碰撞过程中形成的构造逸出盆地,其形成演化对揭示板块碰撞及高原隆升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系统测试了盐源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沉积地层的粒度,并对测试数据进行了小波变换分析,结果表明,小波变换能够直观地反映粒度变化的潜在周期,为沉积界面的定量划分提供了一种有效方式。依据粒度数据的小波变换分析结果,盐源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沉积地层可以划分出2个一级突变、6个二级突变和6个三级突变,这些突变反映了不同时间尺度构造、沉积环境的变化。对不同时段典型样品粒度分布特征的进一步分析表明,该序列为一套以湖泊、河流相沉积为主的地层,结合粒度小波变换的一级突变,将盐源盆地的形成演化划分为三个阶段:5.4~4.7 Ma是盆地的形成阶段,沉积类型主要为浅湖亚相,在粒度小波变换曲线中表现为高幅震荡特征;4.7~3.6 Ma是盆地的扩张阶段,沉积类型主要为深湖、半深湖亚相,粒度小波变换曲线表现为低幅震荡特征;3.6~1.8 Ma对应于盆地的萎缩、充填阶段,其沉积相和小波变化曲线特征与盆地的形成阶段相似。上新世早期的盆地形成(5.4~4.7 Ma)与印度-亚欧板块在此时期的一次碰撞事件密切相关,而发生于3.6 Ma的盐源盆地沉积环境巨变则对应于青藏高原的一个重要隆升期。  相似文献   

18.
盆地波动特征与生储盖层耦合关系分析--以楚雄盆地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沉积盆地的波动过程分析是建立在成因研究基础之上的全新的含油气盆地分析的理论方法,它能够定量地重塑沉积和间断的空间分布,恢复无沉积记录时间段的沉积-剥蚀过程,计算不整合的剥蚀量,分析沉积、沉降中心迁移规律,建立波动周期与构造沉积演化阶段的内在联系,揭示沉积波动特征与油气成藏要素的相关性,进而从全新的角度探讨盆地油气形成和分布规律。结合楚雄盆地井和剖面波动过程分析实例,归纳总结出了生、储、盖层的纵向分布规律与沉积-剥蚀波动过程曲线的耦合关系,揭示了沉积盆地波动特征与生、储、盖层以及油气运移通道(不整合面)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了四种相应的耦合关系模式,这对于预测含油气盆地有利生油层、储集层、盖层时空分布规律和有效地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