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西安市南郊地裂缝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西安市先后发现几处地裂缝。经有关方面考察之后,对它的性质、成因及其对城市建设的影响提出了看法。但是,对其成因的认识目前很不一致,有的认为是构造性地裂缝,有的则认为是非构造性地裂缝。由于对地裂缝的性质认识不同,所以,这些地裂缝能否反映西安地区的构造活动性,也就存在截然不同的  相似文献   

2.
西安地裂缝是一种典型的地质灾害,自首次出现至今已有近半个世纪.基于活动地裂缝造成的形变去相干特征,通过分析滤波后的差分干涉图的伪相干图来提取活动地裂缝的位置信息.采用两幅ERS影像对西安地区1992~1993年间的活动地裂缝进行了定位研究,通过与该时间段工程地质调查的地裂缝位置比较发现二者有很强的一致性.通过该时间段地裂缝水准对点监测资料比较发现活动地裂缝区域易于产生相位解缠粗差,因此在后续采用差分InSAR获取地裂缝不连续形变信息时需要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3.
王新  邵辉成  刘春  韩恒悦 《内陆地震》2007,21(4):361-365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的方法,对2007年1月陕西省泾阳县龙泉乡新出现的地裂缝进行了初步勘察。地裂缝主要沿清惠渠西干渠的两岸断续分布,上下两盘错距约5 cm,且都倾向于水渠一侧。结合该区地质地貌特征和地震前兆观测手段资料变化,对该次地裂缝的展布、性质、活动特征及地裂缝快速发展时期该区周围环境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表明由于长期干旱,清惠渠的西干渠在输水过程中渗漏,从而引起黄土自重湿陷,造成此次局部地质灾害。此地裂缝属于非构造性地裂缝。  相似文献   

4.
结合1992—1994年的重力变化资料和1988—1991年的水准资料,运用遗传有限元方法计算西安地区的重力变化和对应的地层密度变化,然后计算重力变化梯度场进一步分析西安地区重力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过量抽取承压地下水引起承压水位下降、黏土层释水压密和两者共同作用导致的地面沉降是西安地区的重力变化的主要原因。大部分地区承压含水层系统中黏土层的压密产生正的剩余地层密度,而在如小寨、铁炉庙区的局部区域,抽取潜水导致潜水位下降、水体流失是产生负的地层密度变化的主要原因,但不排除其与地裂缝活动相关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位错理论在西安地面沉降模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用位错理论研究地面变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根据西安地面变形的地质模型,利用位错理论对西安市11条地裂缝活动与地面垂直变形的综合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精密水准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位错理论模型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的水准结果在空间分布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从理论上分析了西安地区的地面地面沉降除与抽取地下水,地面负荷等有关外,还与西安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王景明 《地震研究》1992,15(1):53-62
作者在发现多处历史地裂缝的基础上,研究了华北七省历史记载的94起地裂缝。发现四千多年来,它们与历史地震一样至少出现七个完整的活动周期,平均长前者312年后者长317年。两者活跃期和隐伏期相吻合。这一规律的发现为用地裂资料推断未来地震活动趋势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余震序列的持续时间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近年来我国39个较大地震的余震序列的持续时间的一般特征及其与主震应力降、主震后波速比负异常的关系。提出了以震后波速比由下降变为上升的转折点将余震活动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的看法,并阐述了不同阶段余震的不同活动规律。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近年来我国39个较大地震的余震序列的持续时间的一般特征及其与主震应力降、主震后波速比负异常的关系。提出了以震后波速比由下降变为上升的转折点将余震活动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的看法,并阐述了不同阶段余震的不同活动规律。   相似文献   

9.
西安台地电阻率自唐山地震后的1976年7月到1977年元月出现了一个大幅度下降的负异常。对这样大的电阻率变化,究竟是反映了地下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还是由于外界干扰因素影响而产生的非地震信息,人们一直存在着不同看法。本文试图从西安地区大量抽水造成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和地面不断沉降的  相似文献   

10.
利用西影井热水水位和陕西省地震台网的观测资料,研究了西安地区地下热水活动和渭河盆地及邻区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安地区地下热水活动与区域地震活动的Hurst指数变化趋势十分相似,在地震发生前后,地下热水活动和区域地震活动的Hurst指数均存在"下降—低值—回升"的趋势,西影井水位Hurst指数H值与渭河盆地及邻区地震频次Hurst指数H值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6。研究结果表明,地下热水活动与区域地震活动可能受同一构造力源的控制,由区域应力场改变引发了地下水系统的变形进而导致了岩石孔隙水压力的变化,从而导致了深层地下热水活动和地震活动的异常。  相似文献   

11.
利用地震面波频散反演,是探测地球内部结构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详细地讨论了面波频散反演计算中的具体问题,并利用甘肃台网资料反演出青海地区上地壳模型。  相似文献   

12.
井下电极观测地电阻率排除地面干扰的实验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简单分析了山东省临沂台地电阻率“年变化”干扰的主要原因。着重介绍了该台井下电极观测地电阻率排除地面干扰的实验情况,以及与地面观测对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地震前地电阻率变化十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钱复业  赵玉林 《地震学报》1980,2(2):186-197
本文再给出1976年7月唐山地震以外的我国10次地震前地电阻率(ρx)变化的震例,其中包括 M≥6的强震震例5次.每次地震前震中附近均有二个以上的台记录到(ρx)值同步变化.部分震例还对比给出地电阻率台附近测地基线的资料.发现不少地震前震中区浅层的(ρx)值有下降现象,这与唐山震例[1,2]相似,但也记录到(ρx)值上升或反复升降的例子.目的只是为了提供和积累更多的现象.因为一次大地震前,在震中附近设有地电阻率观测台而有记录的机会,就全世界来说尚是极少的.尽管这种变化仅局限于地表以下的浅层.   相似文献   

14.
将地电阻率台站地下介质简化为水平层状均匀介质模型,以点电流模拟地表干扰电流源,针对对称四极观测装置,计算干扰源电流增减及位置变化对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结果表明,地电阻率的受干扰程度取决于地表干扰点电流的大小、在测区的方位及距中心点的距离。  相似文献   

15.
地球外核处于高温、高压、高密度的等离子体状态,可以支持多种磁流体波的激发和传播。在地核中存在强的环型磁场,沿磁力传播的MHD波受到地球旋转的影响,分成东行的惯性模和西行的磁模,这两种波模具有高度色散的特点。其中西行磁模波与地磁场长期变化和西漂有关。东行惯性模波具有数天到数百天的周期,其磁效应被导电地幔所屏蔽,传不到地表,但它与下地幔物质可能发生力学耦合,在地幔中产生周期变化的力学过程,这种影响可能达及地表并在地表的地球物理现象中表现出来,它可能是某些周期性或韵律性地球物理现象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非均质地壳的现代形变和破裂过程,构造体系与地震体系,前兆体系与破裂信息以及我国大陆区的强震破裂带(破裂区)与破裂网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强震的发生过程不是孤立的,是现代构造活动中的一种高速、高能弹性破裂(或再破裂)体系的一部分。强震破裂网的骨架主要取决于地壳强度的非均质性;而区域破裂的方式、优势方向和动态主要取决于区域应力场的变化。因此,地震活动有网络体系性,前兆效应也应有网络体系性。这类问题的研究对前兆观测、分析震情监视预报等工作都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这篇文章给出了内蒙、甘肃、宁夏某些地区的大地电磁测深结果。这些结果显示出,在地震带内地壳和上地幔电导率分布的横向变化是很明显的,而在比较稳定的鄂尔多斯地台内电导卑分布的横向变化较小,地壳和上地幔的电导率结构比较简单。基于这些结果发现,上部地壳(10—15公里)低阻层在大震震中区较为发育,这可能与大震有关。我国西北地区已有的大地电磁测深结果显示出,莫霍面並不是一个清楚的电性分界面,而某些地区的地壳中部低阻层似乎与康拉界面相应,这就使得后者成为一个明显的电性分界面。  相似文献   

18.
地电阻率临震突变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从复杂地电阻率变化背景上提取地电阻率临震突变信息的数学方法,并以景泰6.2级地震为例,讨论了区分中强以上地震前的临震突变异常和干扰引起的突变异常的思路和方法。对于地电台站密集地区发生的中强以上地震,在临震前用本文提出的思路和方法有可能对其发生地点和发震时间作出比较准确的预报。  相似文献   

19.
本文补充给出唐山地震后至现在(1979年5月)震中周围各台地电阻率变化的资料,并对比给出震前地电阻率值下降时段内原地的地下水位、井温的观测资料,发现唐山附近9个台震前2-3年内的地电阻率值下降是这些台自1970年建立以来唯一的较大一次,其它时段(1970-1973、1977-1979)这些台的地电阻率的平均年变化率甚小,其值基本保持不变;震后地电阻率值并不恢复,低于震前(1970-1973)的值.鉴于地下岩层电阻率的变化一般仅与测量体积内介质的含水量、受力状况及温度的变化有关,根据震前地电阻率台周围同期地下水位逐渐下降和原地井温基本保持未变的实测结果,认为震前地电阻率的变化与含水量和温度无因果关系,而主要是介质受力状态的改变所致.   相似文献   

20.
The vertical deformation gradient can reflect the rate of vertical change in unit distance, and the vertical deformation velocity gradient can reflect the strength of the earth''s crust tectonic activities. In this paper, using long period leveling data combined with GPS data, the vertical deformation gradient values are calculated. Leveling data and GPS data are two different means of monitoring deformation, but the result is approximately the same vertical deformation gradi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vertical deformation velocity gradient and tectonic distribution has an obvious correlation. The most significant gradient anomalies along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are Xianshuihe fault, Longmenshan fault and Xiaojiang-Zemuhe fault, while the second gradient anomalies in the northeaster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are Zhuanglanghe fault and Lenglongling fault. The Menyuan MS6.4 earthquake in 2016 occurred in this abnormal area.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vertical deformation high gradient area distribution, there is also the possibility of an earthquake occurrence in the Tianzhu and Jingtai area. The area of convergence of three major fault zones is the strongest tectonically active region of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