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新疆阿克苏柯坪—巴楚314国道路碑标记1 145.5 km处二号硫磺沟发现了一种现代的特殊地质现象:这种现象的构造形态主要呈圆台状,其上部是块状灰岩或胶结程度较高的泥砾,下部由地层风化剥蚀物组成,它们像是从地面长出来的竹笋,所以就把这种特殊的地质现象称为泥笋。到目前为止,在该地区还没有人报道过这种现象。它是一种有成因和演变意义的地质现象。通过对其形成条件及过程的研究得出这种特殊地质现象的发育环境是水文过程和气候演变的记录。所以,对它们的研究,对研究当地现代气候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赵珊茸  宋岳庭  徐畅 《地球科学》2020,45(5):1481-1489
矿物晶体连生是岩浆岩中晶体生长及岩石结构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可以提供岩浆演化过程信息.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分析了天堂寨花岗岩和梅川花岗闪长岩中石英晶体的结晶学取向关系.这2种岩石中石英的道芬双晶和交生(两晶体以某个相同的面重合连生)出现概率非常高.除了道芬双晶和交生外,还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石英晶体对称性连生现象.在这种特殊的对称性连生体中,考虑石英的劳埃群3 2/m(而不是石英的点群32),两晶体形成的道芬双晶的双晶面(0001)或(1010)与第3个晶体的对称面(1120)重合.这样的重合使得这3个晶体的连生体保留了道芬双晶的某些对称性.这种双晶面与第3个晶体的对称面重合的现象在我们以前报道的NH4Cl晶体聚集体和透辉石枝晶聚集体中也出现过.这种现象说明晶体的连生受控于对称性,即:晶体连生会选择对称性高的形式.由于劳埃群是与晶体空间格子的对称性相关而并不是与晶体结构的对称性相关的,所以,空间格子的对称性可能是控制晶体对称性连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白洋淀流域特殊地貌--撞击成因与相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若柏 《地学前缘》2004,11(2):587-588
(1)白洋淀流域特殊地貌和撞击成因:近年来使用GIS方法在河北平原地区做历史地貌研究时,在白洋淀流域区发现一种特殊的地貌现象,暂称之为“碟形洼地”(图1)。这种奇特的地貌在1926年出版的顺直地形图上显示清楚,使用这种早期的地形图,可以较好地分析原始地貌的特征。结合部分航空照片研究,并利用数字高程模拟的方法(DEM)综  相似文献   

4.
在许多固态材料的表面存在着一种天然的非线性振荡花样,这些花样经计算机图像处理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分形特征。利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对Cu—Zn—Al合金表面的金相组织进行观察和分析,用高速摄像机拍摄了典型的振荡现象。借助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系统地研究该非线性振荡现象的形貌、结构特征及形成动力学规律,通过计算机编程技术构建系统的非线性动力模型,并重构系统的相空间。用R/S方法对系统时间序列的演化特征进行分析论证,结果表明,这种相空间重构方法具有较好的非线性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5.
岩溶土洞发育区地基塌陷的治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岩溶土洞是一种特殊的岩溶现象,具有埋藏浅、发育快、分布密、易引发地面塌陷的特点,地工程建设危害极大。本文以郴州师范学校教职工生活区地基塌陷治理工程为例,对岩溶土洞的分布规律、形成机理及地基塌陷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简要介绍了岩溶土洞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大吉山钨锰矿矿石进行了电子探针分析,发现了一种主要元素为Nb、Ta、Fe、Mn、W的复杂氧化物矿物——钨铌锰矿。这种矿物与富钨铌锰矿交生,在成分上与后者呈渐变过渡。证实在自然界中黑钨矿与铌钽铁矿之间可能存在着广泛的W—Nb(Ta)类质同像置换现象。通过对其成分、形态和共生关系的研究,结合大吉山钨矿的形成期次,联系矿体与区域内两期花岗岩的内在关系,对大吉山钨矿的成因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黄河三角洲冰携泥现象及其产出的冰成沉积构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实验模拟,在黄河三角洲发现了一种非常特殊的、冰-(水-)泥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冰携泥现象。冬末春初,冰雪融化,位于冰层底部的细粒碎屑沉积物质(粉砂或粘土)常被冰向上携起。研究认为,冰携泥的发育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沉积物的破碎、冰层底部融化-泥沙被冰垂向搬运及泥沙下落-冰成球粒等的形成。在冰携泥的整个过程中可产出冰劈裂缝、冰成球粒和冰成泥沙片等特殊的沉积现象(构造),它们是冰携泥现象留下的重要的地质记录,对于恢复这一特殊现象及其形成的环境条件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另外,初步探讨了冰携泥现象形成的两种可能机制:毛细作用和冰融水对流作用,并认为在冰融水能及时渗漏或排出的开放系统中,只有毛细作用机制发生作用;在冰融水不能被渗漏或排出的密闭系统中,两种机制共同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8.
宝石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它的异常光学现象,这种现象可以归纳为三种主要类型:1)包体对光的反射;2)光的选择性吸收;3)光的干涉,对这种现象的评级是宝石评价评级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9.
本主要讨论一种特殊的C语言程序设计方法,这种程序能有效地对自身的关键模块加密,能运行是地完成动态解密。  相似文献   

10.
时频域中主参数剖面的计算及应用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本文给出了一种时频分析资料处理及显示的新方法,该法是在深入时频分析的基础上,首先寻找并计算出能表征瞬时频谱主要特性的主振幅和主频率,然后在时空域形成主振幅剖面和主频率剖面。计算及应用结果表明,本文给出的用主参数剖面进行时频分析与滑动谱时频分析相比有更多的优越性:便于显示和解释各种地质现象。尤其对断层和横向地层厚度或岩性变化现象的显示和解释更为有利;可节省大量的计算机资源,出图速度可提高几十倍,上百倍,适合批量生产。  相似文献   

11.
因子计量图的新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R型因子分析中,因子计量从所有原始变量中将某一特定因子的有关信息集中起来,可被用来解释某一特定地质作用形成的样品在不同空间的分布等问题,由已知典型地质体的元素含量等地球化学指标计算出来的因子计量系数矩阵作为模型,用这个模型可以计算未知地质体的因子计量,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节省每次加入新样品或舍去部分样品时所有因子计量图都需要重新做的繁重的工作量,而且更重要的是这种图的地球化学意义明确,使我们能够用已知的典型地质现象去预测未知地质观象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形成岩溶的高阻碳酸盐岩对电磁波的吸收较弱,而且成层沉积的特定环境使碳酸盐岩地区岩石的各向异性现象较明显,由于地空界面的存在及岩溶洞壁两侧介质电性差异明显,界面清晰,又使电磁波出现强烈的反射及散射现象,从理论上对碳酸盐岩地区电磁波传播的特有现象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给出结论。  相似文献   

13.
刘晓梅  赵丰民 《山东地质》2010,(12):34-35,38
近年来,基本农田植树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耕地保护的形式日益严峻。以莱芜市莱城区张家洼街道办事处为例,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为部分农民耕地保护意识淡薄;而种树投入少却见效快;此外,还有农村劳动力减少等原因,建议要改变现状应加快政策研究,使法律更加完善;出台地方保护政策,建立奖惩制度;成立专门工作班子,采取强制措施,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等措施。  相似文献   

14.
大水金矿床是一种特殊的矿床类型,是多种地质作用的复合结果。大水金矿成矿事件是西秦岭陆内造山碰撞过程中流体、岩浆和成矿作用高度统一的产物,表生作用使成矿元素进一步富集成矿,岩浆事件是成矿的先导,空间上矿床与岩体相伴而生的客观现象,是寻找大水式金矿床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5.
粗颗粒盐渍土溶陷性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粗颗粒盐渍土是近年来西北地区工程建设中常遇到、且比较棘手的一种特殊土。为了研究该类特殊土的工程特性,本文在新疆东北部和甘肃河西走廊地区选择了4个试验场地的28个现场试验点和576件室内试样对进行了溶陷性研究,结果显示:当地基土中易溶盐含量超过0.5% ~1%以上,且地基土渗透系数不小于10-7 时,常会发生溶陷现象。同时发现在温度、易溶盐成分、水等共同作用下的地基土周期性胀缩现象比单一的盐胀或溶陷对建筑物安全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6.
对陇东黄土塬区地裂缝灾害的调查表明,在该区不断发生的地裂缝灾害实际上是在黄土构造节理的基础上,黄土潜蚀灾害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黄土塬区边缘一种特有的地质灾害现象,其形成除受黄土构造节理控制外,还受黄土本身的湿陷特性及塬面坡度、降水强度、地面硬化等条件制约。本文在灾害现状剖析的基础上,分析了黄土塬区地裂缝灾害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7.
不同渗流条件下无限斜坡稳定性分析方法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顺层滑坡和冻土地区的浅层滑坡如融冻泥流和热融滑塌等,其斜坡深长比很小,一般属于无限斜坡类型,这类滑坡的形成往往与地下水的存在有关。本文应用有效应力原理推导了不同渗流条件下无限斜坡稳定性分析的计算模式,对各种不同表达形式的安全系数进行了讨论和对比,得出在流线平行于斜坡条件下。两类特殊条件(干土坡、饱水土坡)下的分析结果与相同情况下安全系数统一式结果相一致的结论;流线为相互平行的水平线、流线与坡向一致两种情况分别为孔晾压力和安全系数的两种特例。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次报导钨锰矿和铀矿物在空间上叠生的现象。这种叠生现象出现在一种很特别类型的矿床中,与传统的铀钨伴生理论有悖,这种铀、钨叠生矿化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而且也会拓展铀、乌伴生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It is a special petroleum geological phenomenon that Silurian oilsands are extensively distributed in the central and northeast Tarim basin. Some geochemical studies of the oilsands have been carried out, but there is still great controversy over the hydrocarbon-regenerating potential of oilsands and the possibility of Silurian oilsands as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In this study, the kinetics of asphaltenes pyrolysis was directly used to simulate the potential of Silurian oilsands for regenerating hydrocarbons. 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combined with other related organic geochemical analysis, it is considered that Silurian oilsands in the Tarim basin have a high hydrocarbon-regenerating potential and are latent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