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普光气田是一个储量规模大、埋藏深、资源丰度高的整装海相气田。气田发现于2003年,至2005年底累计探明储量2510.7×108m3。普光背斜构造的气藏圈闭面积为45.6km2,主要含气层段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及上二叠统长兴组礁滩相白云岩。烃源岩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和上二叠统龙潭组泥岩和页岩。论述了气田的发现和勘探过程及气藏的基本地质特征,总结了它对我国碳酸盐岩和成熟盆地油气勘探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塔西南前陆冲断带成藏的地质条件具有分段性,即不同构造段成藏条件明显不同。成藏最有利部位是甫沙—克里阳、苏盖特—齐姆根两个构造带,发育了断层传播褶皱及三角带构造,集中了中—下寒武统碳酸盐岩、下石炭统—下二叠统及侏罗系暗色泥岩三套优质烃源岩,拥有下白垩统砂岩储层与古近系膏盐盖层、古近系碳酸盐岩储层与其上覆泥岩盖层、中新统砂岩储层与其中泥岩盖层以及上古生界等一系列优质储盖组合;其次为和田逆冲推覆构造带,准原地系统(原地系统)构造圈闭良好,但烃源条件和储盖条件相对较差,下二叠统克孜里奇曼(P1k)碳酸盐岩烃源岩达到气源岩的标准,下二叠统碳酸盐岩及砂岩储层、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基本上都属低孔低渗型,下二叠统普司格组泥岩属优质区域性盖层;帕米尔前缘冲断带对成藏不太有利,虽有较好的生储盖组合,但发育大型推覆构造及强显露型冲断层,缺乏良好的构造圈闭。  相似文献   

3.
四川盆地东北部前陆褶皱-冲断带盐相关构造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中、下三叠统嘉陵江组(T1j)和雷口坡组(T2l)含膏盐碳酸盐岩层系为界,可以将川东北地区划分为3个构造-层序组合,盐下构造-层序组合由震旦系-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组成,属于一套海相碳酸盐岩层系为主的沉积;盐层构造-层序组合由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组成,属于一套含厚层膏盐的海相碳酸盐岩层系;盐上构造-层序组合由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和侏罗系、白垩系组成,属于一套陆相碎屑岩沉积。川东北地区发育了一套独特的构造变形样式,主要有基底卷入叠瓦冲断强变形带、基底卷入与盐层滑脱叠合变形带、隐伏盐相关构造滑脱变形带、双重构造、堆垛式三角带构造和背冲断块构造等。由于该区盐岩层厚度相对较薄,盐岩层系总体作为一个大型滑脱层系,控制川东北地区的构造变形。川东北地区主要构造变形机制包括区域挤压缩短作用、盐岩层塑性流动和滑脱作用、构造隆升和剥蚀作用、重力滑动和重力扩展作用等。川东北地区与三叠系盐岩层系有关的构造变形控制该区油气圈闭样式,有利于油气聚集和保存。  相似文献   

4.
上扬子区中新生代构造变形与海相油气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据重力航磁异常、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浅层变形特点,探讨了上扬子地区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构造变形的区域不均一性,及其对海相油气分布的控制。研究表明,四川盆地及其周缘褶冲带在不同构造体制下发育了不同的构造样式,圈闭演化的差异性决定了晚期天然气的聚集与散失。其中,川西前陆扩展变形带隐伏断层及牵引背斜组合对海相油气聚集较为有利,川中南古背斜后期继承性演化、调整形成次生气藏,川东及川东北一带中构造层(包括上古生界和中、下三叠统)内断层及其相关褶皱发育,隐伏背斜为大型天然气成藏提供圈闭条件,湘西武陵地区除桑植-石门、花果坪等复向斜外,海相油气勘探难度大。  相似文献   

5.
黔中隆起及其周缘地区下古生界油气勘探前景与方向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黔中隆起位于上扬子板块东南缘,经历了前震旦纪基底形成、早震旦世裂谷、晚震旦世—志留纪被动大陆边缘、泥盆纪—中三叠世陆内裂谷与克拉通盆地和晚三叠世—第三纪陆内盆地5大演化阶段。该区具有较好的成油气地质条件;发育上震旦统陡山沱组泥页岩和下寒武统牛蹄塘组泥页岩两套区域烃源岩及下奥陶统湄潭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局部泥页岩烃源岩,具有很强的生烃潜力;发育上震旦统灯影组白云岩、寒武系金顶山组碎屑岩、高台组—娄山关组碳酸盐岩和下奥陶统—下志留统储层;而牛蹄塘组泥岩和娄山关组膏盐白云岩与上二叠统龙潭组含煤泥岩是该区区域性盖层,湄潭组、龙马溪组为局部盖层;该区保存条件复杂,燕山、喜山构造运动对早期油气藏的改造和破坏较大,是该区油气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也是该区油气勘探的主要风险所在。研究认为该区油气勘探潜力较大,而安顺凹陷、三塘—百兴凹陷和黔西凹陷整体油气保存条件较好,为最有利天然气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6.
川西平落坝构造侏罗系天然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川西平落坝构造是龙门山推覆构造山前的一个潜伏构造。该区中、上侏罗统为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三角洲~湖泊过渡相沉积,气源主要来自深层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属于典型的“次生气藏”。通过对该区气源、储集、圈闭、运聚、保存等成藏条件的详细研究,认为①该区中、上休罗统天然气成藏条件优越,古构造优先捕集,为天然气早期富集成藏并继承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②相控下的优质砂体为天然气聚集提供储存空间;③断层为烃源气体跨层运移提供输导通道;④裂缝发育系统决定产层的高产等成为该区天然气捕集成藏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7.
超深层(埋深>6000 m)是全球油气勘探的重大领域。当前,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已经突破8000 m超深层,但是盆地内8000 m超深层领域是否具备规模油气成藏条件、有利勘探区带分布在哪里等重大问题亟待破解。基于烃源岩、有利相带、储集层、圈闭类型、成藏组合等研究,对四川盆地8000 m超深层领域成藏条件与有利勘探区带进行了梳理和评价,得出以下认识:(1)四川盆地超深层领域主要发育于震旦系—中二叠统,且主要分布在环川中隆起带的川西坳陷、川北坳陷、川东褶皱带的深凹地区,其中川西北地区最具勘探潜力;(2)超深层烃源岩明显受凹陷或台内裂陷控制,主要发育陡山沱组、灯影组三段、麦地坪组和筇竹寺组等四套烃源岩,为8000 m超深层油气勘探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3)震旦系—古生界主体发育(丘)滩孔隙型、岩溶孔洞型和白云岩孔隙型三类基本储层类型,三者相互叠加兼具裂缝改造形成多套规模储层,为超深层油气勘探提供了有利储集条件;(4)多套烃源岩和储层以走滑或逆冲断层相互沟通,主要发育下生上储、旁生侧储两种成藏组合,立体成藏特征明显;(5)岩性圈闭是震旦系—二叠系超深层气藏的主要圈闭类型,大型斜坡背景上发...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生界海相地层油气勘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中国古生界海相油气勘探并且需要加强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保存条件的认识与有利区预测;有效烃源岩与资源潜力;储层的复杂性及其对非构造圈闭的影响。保存条件分为三个层次:含油气盆地的保存、含油气系统的保存、油气藏的保存。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三大克拉通盆地是中国古生界保存较好的盆地,是海相油气勘探的战略目标区,另外还有准噶尔、楚雄等盆地。盆地斜坡相泥岩及泥状灰岩是海相油气勘探的主要烃源;海陆过渡相烃源岩发育区是重要战略方向;陆表海碳酸盐岩烃源岩区是中小油气田勘探领域。从储层条件来说,下古生界应以非砂岩岩溶储层为主要勘探对象,溶蚀不整合面广泛发育,已发现的下古生界大中型油气田仅见于碳酸盐岩溶储层;上古生界以孔隙性碎屑岩及碳酸盐岩储层为主要勘探对象,晚古生代的构造一古地理演化为这两类储层的广泛发育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9.
陈英富 《地质与勘探》2016,52(2):357-362
四川盆地位于亚洲大陆中南部,是我国最大的外流盆地。油气资源评价结果(2008)表明,四川盆地海相地层待发现资源量约为50111.84×108m~3,资源勘探潜力巨大。本文从地层的划分、层序格架及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等方面,对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条件做了进一步研究。认为研究区烃源岩包括下志留统、中二叠统、上二叠统龙潭组和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等4套岩石,及局部发育的上二叠统大隆组。储集层粉为构造成因类和沉积成因类,构造成因主要包括裂缝性储层;沉积成因类储层主要是礁滩储层、内幕白云岩储层和风化壳岩溶储层。中二叠统气藏主要为自生自储的裂缝性气藏和台内滩相气藏;茅口组顶部和雷口坡组顶部发育风化壳型气藏;吴家坪组、长兴组及飞仙关组地层含礁滩型气藏;嘉陵江组和雷口坡组地层含内幕白云岩型气藏。  相似文献   

10.
元坝气田是目前我国探明的储量规模最大、埋藏最深的生物礁气田。气田发现于2007年,至2013年底累计探明储量2 086.92×108 m3。元坝气田是由多个礁滩岩性圈闭组成的大型圈闭群,圈闭的总含气面积为286 km2,主要含气层段为上二叠统长兴组礁滩相白云岩和白云质(含白云质)灰岩,气藏埋深约7 000 m。生物礁具有"早滩晚礁、多期叠置、成排成带"的发育特征。烃源岩主要为上二叠统吴家坪组(龙潭组)及大隆组泥岩和泥灰岩。盖层为中—下三叠统嘉陵江组—雷口坡组膏盐岩和泥岩。气田经历了早期岩性油藏、中期深埋裂解和后期抬升改造的复杂成藏过程。论述了气田的发现和勘探过程以及气藏的基本地质特征,总结了它对我国超深层碳酸盐岩和成熟盆地油气勘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张静平  唐书恒  郭东鑫 《地质通报》2011,30(203):357-363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盆地内重要的气源岩,在常规气田勘探中发现广泛的油气显示,表明其具有页岩气勘探的良好前景。在页岩气勘探初期,应该先进行优先层段优先区块的深入研究。目前,多名学者对筇竹寺组、龙马溪组的特征和页岩气发育的有利区位做出了预测,但使用方法不完善、不统一,评价指标比较混乱。在系统分析Fort Worth盆地Barnett页岩优选区块特征的基础上,参照美国地质调查局对Barnett页岩的选区原则,结合四川盆地自身的特征,选取页岩层总厚度、TOC、Ro、埋藏深度4个指标确定了2套岩层的页岩气优选区与延展区。研究认为,筇竹寺组有利区与外围延展区均在成都—乐山—资阳—内江为界的区域内部,龙马溪组有利区与外围延展区均在自贡—宜宾一带。  相似文献   

12.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的储层类型、勘探领域及勘探战略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有效储层成因类型主要包括古风化壳岩溶储层、礁滩储层及层状白云岩储层三大类。陆上中—古生界盆地三类储层均有分布,海上第三系盆地主要发育礁滩储层。针对我国海相油气地质特别是陆上中—古生界油气成藏的复杂性,提出应该加强对勘探及认识程度相对较低的礁滩储层形成的原生岩性-成岩圈闭油气藏的研究与勘探工作。石灰岩古风化壳岩溶储层具有强烈的非均质性,白云岩储层的含油气性比较依赖于有效储盖组合及构造圈闭。鉴于我国海相油气资源潜力巨大、勘探程度较低,故应该加强海相油气资源特别是陆上主要盆地海相油气资源及南海油气资源的研究与勘探开发,尤其要加强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编图等基础油气地质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3.
刘亚明 《地质与勘探》2012,48(3):637-644
[摘 要] 本文以油气成藏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区块的构造、生储盖、圈闭和油气分布特征,总结出 区块的成藏主控因素,明确区块下一步的勘探方向。研究发现区块的油气成藏具有构造复杂、烃源岩优 越、储集层丰富、盖层良好和圈闭多样的特征。油气分布具有西油东气,西部下部地层( LTAF 和UTAF 组)为主,东部上部地层(Gumai 组)为主,下油上气的规律。分析认为区块的油气成藏主要受烃源岩、储 集层和断裂的控制。对于区块下一步的勘探,西部地区应以寻找剩余的断层相关圈闭为主;东部地区应 以寻找远离断层的背斜圈闭为主,同时岩性地层圈闭是重要的勘探对象。  相似文献   

14.
侏罗系是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勘探与开发的重要目的层。华庆地区富县组油藏是近年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勘探取得重大突破的新区块和新层系,已展现出良好的勘探前景和资源潜力。本文利用印模法等方法精细刻画了华庆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特征,深入分析了侏罗系富县组油藏控制因素和富集规律。结果表明,华庆地区侏罗系富县组油藏主要来源于下部三叠系延长组优质烃源岩,油藏类型为构造油藏和岩性-构造油藏,发育在古地貌斜坡带背景之上的河道边滩沉积主砂带内。油藏富集主要受控于前侏罗纪古地貌特征,充足的油源供给、河道边滩相沉积、优越的输导条件、鼻隆构造及良好的泥岩封堵等是华庆地区富县组油藏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5.
西江主洼是珠江口盆地一个低勘探程度洼陷,油气差异聚集特征明显,但其机理不清。本文在断陷盆地油气成藏理论指导下,利用研究区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资料,开展了烃源岩、断盖组合、储集体系和运聚模式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裂陷期沉降、沉积中心有序迁移,造成主力烃源岩自东向西由文四段迁移至文三段、文一+二段,控制东、西部油气差异分布。恩平组区域性泥岩发育且晚期断裂缺乏,导致油气纵向上更易聚集于下构造层;区域泥岩减薄尖灭或晚期断裂切开盖层的区域,上构造层有一定油气分布。"源-汇"类型从宏观上控制储层优劣,影响下构造层油气富集程度;"仓储"运移是控制上构造层油气规模聚集的主要模式。下构造层古近系应作为重点部署方向,东部围绕文四段、西部围绕文三段、文一+二段烃源岩构成的含油气系统展开;上构造层勘探需关注珠海组,在隆起周边寻找具备"仓储"运移模式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滩油田延长组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油气成藏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测井、录井、分析测试等资料为依据,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滩油田延长组的油气来源、储集条件、盖层条件、油气运移、圈闭形成与分布等油气成藏的基本条件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表明,长7油层组为马家滩油田最主要油气来源,长10油层组为其主要储集层,长10油层组顶部泥岩为主要盖层。马家滩油田断层发育,断层圈闭为主要圈闭类型,断层油气藏为该地区主要油气藏类型。有机质生烃作用作为油气运移的主要动力来源,断层为油气主要垂向运移通道。马家滩油田具有3大有利勘探区块,即马家滩、古峰庄、马儿庄-于家梁勘探区块,可作为未来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7.
义北油田大43块沙四上亚段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义北油田大43块位于济阳坳陷义和庄凸起东北部的斜坡带,东邻四扣洼陷,北邻郭局子洼陷。受区域构造运动的影响,研究区发育多期区域不整合,地层超覆、剥蚀现象普遍,是被断层复杂化的岩性断块及构造岩性油藏,具有较高的开发潜力。本研究旨在针对目前制约大43块勘探开发面临的沉积微相和储层分布问题,依据区内已有的和邻近地区的地震、钻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研究该区的构造演化,对沙四段地层进行精细划分,采用点-线-面的思路,逐步进行单井相分析、连井剖面对比以及沉积微相展布恢复。通过研究地震剖面确定了西南方向古隆起的存在,确定了近物源来自于西南方向,对沙四上亚段进行了统层,并建立了扇三角洲前缘-滨浅湖滩坝沉积体系。沉积微相研究结果表明,在横向上,沙四上亚段以扇三角洲相的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和滨浅湖滩坝亚相为主;在纵向上,沙四段为扇三角洲沉积经湖盆扩大过程发育为滨浅湖滩坝沉积体系的过程,砂体主要发育在沙四上的三砂组和二砂组的下部,碳酸盐岩沉积主要发育在一砂组。  相似文献   

18.
四川盆地蕴藏着丰富天然气资源,其中筇竹寺组页岩对盆地中下组合天然气聚集作出巨大贡献。通过对川西和川中震旦系—寒武系及上覆志留系—三叠系多层系储集层中天然气特征精细对比发现,以筇竹寺组页岩为主要烃源的油气资源极为丰富、类型多样:(1)既有典型原油裂解气,甲烷碳同位素较轻(<35‰),分布在资阳地区震旦系、太合地区寒武系沧浪铺组(角探1井)及川西北河湾场/吴家坝的茅口组。它们成藏时间早,在岩性圈闭或岩性-构造圈闭得以长期保存;(2)页岩超晚期释放气,分布广泛,高石梯—磨溪、太合、威远等地区下组合震旦系—寒武系均以该类天然气补充成藏为主,甲烷碳同位素较重(>35‰),如未遭受过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TSR)的改造则具典型甲、乙烷碳同位素倒转(δ13C113C2)特征,该类气藏具多期次复杂成藏过程,但超晚期页岩来源天然气的持续补充控制着聚集丰度;(3)中组合泥盆系—三叠系(须家河组之下)天然气以断层沟通的页岩超晚期释放天然气成藏为主。综合分析可见,筇竹寺组页岩(与页岩气)保存较好区域是...  相似文献   

19.
川东宣汉地区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10余口探井60多个气样的化学成份和碳同位素组成数据,结合烃源岩和储层沥青分析资料,系统剖析了四川盆地东部宣汉地区普光、毛坝场等构造带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并探讨了其成因及来源。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构造带中飞仙关组—长兴组天然气为高含硫化氢的干气,天然气化学成份表现出古油藏原油裂解气的特点。其烃类气体中以甲烷为主(高于99.5%);富含非烃气体,CO2和H2S平均含量分别达5.32%和11.95%。甲烷碳同位素较重(-33‰~-29‰),表征高热演化性质;乙烷δ13C值主要分布在-33‰至-28‰范围,属油型气。这些天然气与川东邻近气田的同层位天然气具有同源性,而与石炭系气藏天然气在化学成份、碳同位素组成上有所不同,意味着有不同的气源。硫化物硫同位素和沥青元素组成证实高含量的H2S是气藏发生TSR作用所致。δ34S值表征层状沉积成因的硬石膏是TSR作用的反应物,而脉状硬石膏则是其残余物。储层的孔隙类型可能与TSR作用强度和H2S含量高低有联系,裂缝型气层中H2S少,孔洞型储层中H2S丰富。乙烷、沥青和各层系烃源岩干酪根碳同位素对比表明研究区飞仙关组—长兴组气藏天然气主要来自二叠系烃源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