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国有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和军事设施用地等所有权为国家的土地。就此层面上说来,国有建设用地是地面所有建筑的基础,是基石。  相似文献   

2.
临邑县为加强油田临时用地管理,促进土地和矿产资源集约利用,更好地支持和服务油田企业的生产和发展,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强化用地管理,规范用地行为。严格临时用地的受理及审查办理程序。凡油田单位生产建设临时用地,用地单位须持单位出具的临时用地申请书,提出用地申请。用地申请包括工程建设项目名称、权属、位置、坐标、用途、地类、面积等。用  相似文献   

3.
正郑州市国土资源局昨日发布消息称,2014年郑州市本级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拟供地总量约为2005.47公顷(折合30082.05亩),其中计划供应住宅用地903.03公顷(折合13545.45亩)。在住宅用地中,保障性住房用地计划供应197.65公顷(折合2964.75亩)。保障房用地占住宅用地两成多《郑州晚报》记者昨日获悉,根据2014年郑州市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供地结构,住宅用地约903.03公顷(其中,保障性住房用地197.65公顷,占住宅用地的21.89%),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城乡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转移时空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地,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基于1990-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进行生态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之间的转移分析,通过核密度以及标准差椭圆分析进行空间转移强度的定性研究。结果表明:① 1990-2015年青藏高原生态用地显著地向城乡建设用地转移,是城乡建设用地向生态用地转移量的54.6倍,其中2000-2005年和2010-2015年是用地转移的热点时期;② 城乡建设用地与生态用地之间的转换在空间上呈现逆向状态,生态用地向城乡建设用地的转移分布逐渐从青藏高原的周边区域向腹地蔓延;城乡建设用地向生态用地的转移最初出现在青藏高原的腹地,逐渐向外围扩张;③ 生态服务功能越大的生态用地,越容易被人类占用,随之发生用地类型的转移,侵占后的土地很难反向转移为具有高生态服务功能的生态用地。  相似文献   

5.
一、农村建设用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1.农村建设用地数量大、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严重超标 宅基地是农村建设用地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直接影响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的主要因素。农宅多为一户一宅,且容积率偏低,用地比较粗放,导致建设用地数量大。  相似文献   

6.
近日,抚远局召开专题会议就保障2013年度全县重点项目建设作了具体部署,对新增的各类重大项目用地,采取五项措施做好服务。一是积极争取用地指标,保障项目用地需求。结合用地政策和审批程序的调整,加大与省厅的沟通协调力度,实行主管局长负责制,最大限度地争取建设用地指标。同时,加强节约集约用地、土地执法等工作,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奖励的用地指标。加强项目用地前期服务,保障项目建设用地需求。  相似文献   

7.
近十年来,湖南省高速公路建设呈现出几何级数增长,在湖南省高速公路建设发展强劲的同时,其用地政策执行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粗放用地,未批先用、以批代供、临时用地多,复垦难度大,经营性用地未实行有偿使用,高速公路用地登记发证滞后等。本文结合湖南省高速公路用地特点,深入剖析其用地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加强湖南省高速公路用地管理,完善高速公路用地政策提出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8.
济南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潜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红 《山东国土资源》2006,22(10):58-61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规模的扩大,农村居民点用地与耕地及城市建设用地的矛盾日益突出。通过对济南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分析,指出土地利用程度低以及土地资源浪费是农村居民点用地普遍存在的现象。同时结合国家农村建设用地标准以及济南市地形特点,计算出济南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潜力巨大,占目前用地现状的33%,平原地区是用地挖潜的重点。在当前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形势下,应从提高土地利用程度、节约用地等方面,尽快有效利用农村居民点用地。  相似文献   

9.
第一百五十条建设用地使用权消灭的,出让人应当及时办理注销登记。登记机构应当收回建设用地使用权证书。[释义]本条是对建设用地使用权注销登记的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消灭的情况主要包括: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建设用地使用权提前收回以及因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建设用地使用权灭失等情形。建设用地使用权消灭后,  相似文献   

10.
信息在线     
正国务院批准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审批完成2014年报国务院批准用地城市中心城区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审批工作日前完成。截至目前,共批准69个城市申请的2944公顷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增建设用地,其余37个城市主要使用存量建设用地,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需求得到及时充分保障。今年报国务院批准用地的106个城市中,只有69个提出了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增建设用地申请,较去年减少了11个,使用存量建设用地的城市由去年的26个增加到  相似文献   

11.
当前在国家稳增长、调结构、扩内需的背景下,深挖潜力,节约集约用地已成为土地利用工作的当务之急。利津县通过严格按照产业政策供地、加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实施城乡建设用地挂钩项目等措施,提高了用地效率,促进了节约集约用地。但工作中应就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高、用地空间组织形式相对落后等问题,严格用地管理,优化用地模式,强化土地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12.
《国土资源》2012,(7):6-7
何为节约集约用地?所谓节约集约用地,其含义无非有三,首先是节约用地,要求各项建设都要尽量节省用地,千方百计地不占或少占耕地;其次是集约用地,每宗建设用地必须提高投入产出的强度,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三是通过整合、置换和储备,合理安排土地投放的数量和节奏,改善建设用地结构、布局,挖掘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3.
锦州市国土资源局坚决贯彻省国土资源厅全力保障全省各项用地需求的工作精神,紧紧抓住省政府推出建设用地六项政策重要机遇,通过提升工作效率、争取用地指标、开拓用地保障新渠道等方式,千方百计保障重点项目用地,开通了地方经济发展的用地绿色通道。  相似文献   

14.
从理论上讲,城镇化进程应是农村人口转移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城市人口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的过程。然而,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减少的同时农村建设用地不减反增,农村建设用地粗放利用、浪费严重。2013年末,城镇化率达53.7%,然而5亿亩建设用地中村镇建设用地占3.7亿亩,城市建设用地占1.3亿亩,村镇建设用地是城市建设用地的2.85倍。由此可见,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巨大空间是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5.
一、节约集约用地的含义及意义 节约集约用地是为了制止浪费和粗放用地。节约用地即各项建设都要尽量节省土地,千方百计地不占或少占耕地;集约用地即每宗建设用地必须提高投入产出的强度和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目的是通过整合置换和储备,合理安排土地投放的数量和节奏,改善建设用地结构、布局,挖掘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6.
建设用地指标包含用地定额指标和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其中,用地定额指标主要指<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是28项工程项目建没用地指标的最高限;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主要由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所占比重、绿地率等五项控制指标构成,是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最低限.这两种建设用地指标对用地规模的控制起到了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2008年新修汀的<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国土资发[2008]24号)在2004年版本的基础上增加了绿地率控制指标,并将投资强度、容积率等控制指标总体上调.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滨州市建设用地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全市用地矛盾日益突出,滨州市国土资源局采取多项措施,积极探索寻找新的用地空间,努力化解发展中的用地难题,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用地保障。  相似文献   

18.
焦作市国土资源局在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积极参加建设用地预审工作,把好项目用地的第一道“闸门”。2006年,共预审九里山电厂、常付公路等11个省市重点项目的用地工作,涉及用地面积6065.9亩,通过预审核减用地565.65亩。2006年,该市国土资源局首次把建设用地预审工作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并付诸实施,为项目立项审核发放第一张通行证。他们起草了《焦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建设用地预审工作的通知》,在所有项目用地范围内进一步加强用地预审工作,严把用地闸门。在建设用地预审工作中,凡是能使用存量土地的,决不发放耕地使用“通行…  相似文献   

19.
临朐县积极推进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最大限度地挖掘用地潜能,拓宽用地渠道,有效解决了用地难、建设用地不够用的难题。一是以规划带动土地利用。该县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切实保障重点项目和有效益项目的用地。对重点项目和有效益项目的用地,  相似文献   

20.
近日,莱芜市出台《国有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建设用地批后监管的主要内容、相关制度等进行规范,进一步加强国有建设用地批后监管,保障建设用地依法如约利用。《办法》指出,国有建设用地批后监管的主要内容包括用地单位是否按照建设用地批准文件、划拨决定书或出让合同约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