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详细的区域地质研究,将阜新地区划分为两个大的构造岩浆带个稳定构造区,并依据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年代学资料,把发育于不同构造单元中的花岗杂岩区分为新太古TTG杂岩、印支期二长花岗质杂岩和燕山期岗杂岩,同时还讨论了不同时代花岗杂岩的成因.  相似文献   

2.
水晶屯金矿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水晶屯金矿床与区域上典型金矿床的硫、铅、氢、氧等稳定同位素的对比研究,阐明本区金矿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太古宇崇礼杂岩,太古宙区域变质作用仅形成金的初步富集,印支-燕山早期的构造岩浆活动促成石英脉主体形成,燕山期继承性构造岩浆活动对先成脉体的叠加改造作用是成矿的重要因素,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水.本矿床为具有层控性质的岩浆热液型矿床.  相似文献   

3.
北京房山变质核杂岩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44,自引:4,他引:40  
宋鸿林 《现代地质》1996,10(2):149-158
摘要:北京房山变质核杂岩是典型的板内变质核杂岩。由核部的结晶基底及顶部的变余糜棱岩带、固态流变的中间层和脆性剪裂的上部盖层组成三层结构。核部有强力侵位的早白垩世的房山花岗闪长岩株。地壳的韧性伸展表现于下古生界及其前的盖层岩系中,形成于印支期前,反映了强烈的区域古地热异常。印支期的南北向挤压造就了区域构造格局。燕山期的岩浆侵入使变质核杂岩定型。新生代的差异性隆升使核杂岩最终出露地表。幔源热异常、基底热隆及岩浆的强力侵位是核杂岩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野外构造解析和显微构造分析表明,五龙沟地区经历了长期构造演化,具有多层次多期构造作用产物叠生特点。可分为早印支期(240 Ma左右)及其以前的韧性变形;晚印支—早燕山期的(235~197 Ma)的脆韧性变形;晚燕山期以来,尤其早-中喜马拉雅期(51~21 Ma)的脆性变形。晚印支期—早燕山期的脆-韧性变形,与造山隆升相伴,表现为先存变质核杂岩构造北东翼构造岩类的褶皱、断裂,奠定了五龙沟地区北西西向的构造主线,即形式上的数条北西西向韧剪带平行展布,从韧性变形、韧-脆性变形到脆性变形的构造运动依次为左行正滑→左行逆冲→右行正滑。  相似文献   

5.
区域地质概况本文所述的锡多金属成矿带,位于新华夏系第三巨型隆起带大兴安岭南段.区内出露地层有志留系、石炭系、二迭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而以二迭系和侏罗系分布最广.本区以华夏系构造最发育,其次是纬向构造体系和新华夏构造体系,三者构成全区的构造格局. 区内共有中酸性岩体661个,约占总面积的17%.岩浆活动可分为华力西期、印支期和燕山期三个旋回.华力西期岩浆活动主要受东西向构造控制,构成以酸性岩浆为主的规模较大的杂岩体;印支期岩浆活动受东西向及北东与东西向断  相似文献   

6.
受多期非均衡造山作用以及多构造体制的叠加,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中新生代发生差异构造变形.基于区域构造动力学机制,将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分为4个期次:印支期(T2-T3)、早燕山期(J1)、中燕山期(J2-K1)和晚燕山-早喜马拉雅期(K2-E).通过野外地质剖面和地震剖面的构造解析,认为印支期-中燕山期主体变形方式为逆冲...  相似文献   

7.
应用Rb-Sr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大别山东部两类不同构造环境(同构造花岗岩和非构造花岗岩)成因的花岗岩及大别杂岩混合二长片麻岩的冷却就位和构造-变质时代.结合区域上大别杂岩和花岗岩已有的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成果分析,结果表明:(1)大别山东部燕山晚期区域变质-混合岩化-岩浆活动是同一构造-热事件的产物;(2)大别杂岩与中生代花岗岩具有相似的热历史,中下地壳大别杂岩的出露是燕山晚期区域构造抬升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大青山逆冲推覆体系含义及地质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青山逆冲推覆体系是三叠纪中后期至白垩纪漫长的脉动式的造山过程形成的一套完整的逆冲推覆体系,是由一系列由南向北逆冲推覆构造岩片相互叠置构成。它涉及了前寒武纪变质杂岩,古生代沉积地层和中生代陆相沉积地层,并伴随有印支期岩浆活动。在变形旋回上表现为多期和多阶段的脉动式,印支期表现为南向北逆冲推覆和强烈的岩浆活动,燕山期表现为南南东向北北西推覆,形成了褶皱系统和劈理系统。  相似文献   

9.
大别造山带东部燕山晚期区域变质——岩浆活动与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简平  马昌前 《地球科学》1996,21(5):519-523
应用Rb-Sr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大别山东部两类不同构造环境成因的花岗岩及大别杂岩混合的冷却就位和构造-变质时代,结合区域辊杂岩和花岗岩已有的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成果分析,结果表明:(1)大别山东部燕山晚区域变质-混合岩化-岩浆活动是同一构造-热事件的产物;(2)大别杂岩与中生代花岗岩具有相似的热历史,中下地壳大别杂岩的出露是燕山晚期区域构造抬升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广东地处南岭东西构造带东段与新华夏、华夏构造体系的交接部位,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强烈.岩浆活动可分为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和喜山五个旋回.燕山期为本省岩浆活动的全盛时期,分布最广;燕山中晚期的花岗岩与锡矿关系最密切. 就目前掌握的资料,主要矿山有西岭、长埔、牛头山、吉水门、银瓶、锡坪、厚婆坳等,还有含锡磁铁矿夕卡岩型矿床,其分布见图1.  相似文献   

11.
采用构造岩相学和构造-古地理单元恢复、AMT、地面高精度磁法等综合方法,对甘肃红石山和邻区泥盆纪—石炭纪有限洋盆进行重建,对红石山蛇绿混杂岩带进行构造岩相学解剖和深部探测.划分出5个构造层,前华里西期、华里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山期.北部构造带为四顶黑山-雀儿山晚古生代岩浆弧相,中部构造带红石山蛇绿混杂岩带恢复为泥盆...  相似文献   

12.
核溪变质核杂岩构造位于华南的武夷山脉南段。该变质核杂岩构造由顺层塑性流变的内核、分划性右行斜落韧性变形的中间性、脆韧性右行滑落剪切变形的具薄皮构造特征的盖层组成“三层结构”。其间均为不同构造层的剥离断层(带)分划,各剥离层的上盘在下滑的同时右行走滑的特征也很明显,是一个具右行旋卷特征的变质核杂岩构造。该变质核杂岩构造于加里东期发育雏形,强烈隆升并定位于印支期,对燕山期及其以后的构造发展仍有一个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北大别杂岩带中发现了榴辉岩[1~3]及榴辉岩相岩石[4,5],岩石地球化学及Sm-Nd和U-Pb同位素特征[6,7]证明,北大别杂岩带大多数属印支期扬子俯冲陆壳的一部分,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相对于南大别超高压带中榴辉岩来说,北大别榴辉岩经历了麻粒岩相退变质阶段和燕山期热变质事件的影响,形成大面积强烈退变和相应的退变质显微构造.  相似文献   

14.
三江构造-岩浆-成矿带中的义敦岛弧带经历了印支期的洋壳俯冲造山、燕山期的弧-陆碰撞和喜马拉雅期的陆内走滑作用。义敦岛弧带南端的中甸地区广泛发育中-中酸性浅成-超浅成复式杂岩,曾普胜、侯增谦、李文昌等根据斑岩体空间的分布特点及岩性、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等,把中甸地区的斑岩带分为东斑岩带、西斑岩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变质核杂岩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刘德民 《现代地质》2003,17(2):125-130
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 ,确立了中国变质核杂岩的三层结构 ,即盖层 (上部脆性变形层 )、滑脱层 (固态流变中间韧性层 )、核部 (变质核、同构造侵入岩 ) ,分析并总结了各层的主要特征。中国变质核杂岩的形成时间以燕山期为主 ,喜山期次之 ,还有晋宁期、加里东期、海西期以及印支期。依据中国变质核杂岩出露的大地构造位置 ,可分为板缘变质核杂岩和板内变质核杂岩两类 ,它们均与热异常和岩浆活动有密切的联系 ,变质核杂岩核部基本上都发生一期以上的岩体侵入 ,是找矿探矿的理想构造区。  相似文献   

16.
根据对川西北炉霍断裂带北段构造分析,本文认为本区构造活动主要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华力西晚期一印支期构造活动期,形成北北西向构造带;第二期是燕山期构造活动期,形成北东向构造带;第三期是喜马拉雅期构造活动期,形成北西向断裂系统。对区内岩浆岩组合及岩石化学组成特征分析后提出,华力西晚期构造环境属于稳定陆壳的再活动区,继续于印支期,但局部趋于减弱;燕山期趋于稳定。并认为这是一次断裂造山运动旋回的表现,其控制了本区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及低温热液矿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
增生杂岩带1∶5万地质填图的理论与方法是目前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亟待解决的难点。1∶5万地质填图是调查增生杂岩的地层组成、拼贴结构与构造变形的重要手段,也是构造演化研究的基础。羌塘中部角木日一带出露典型的印支期增生杂岩,按照物质组成与构造调查并重的原则开展了1∶5万地质填图与1∶1万构造-岩性解析填图。发现增生杂岩物质组成具有基质-岩块的拼贴结构,边界为俯冲期形成的脆性、脆-韧性及韧性剪切断层,基质由大陆斜坡-洋底环境的细碎屑沉积岩及强面理化构造岩组成,岩块为洋岛蛇绿岩残块、基性岩脉残块、海山碳酸盐岩残块、外来岩块等。其以俯冲期后收缩背景下的缩短褶劈理S2为区域面理,并叠加有造山期后陆内浅层次变形。地质图图面表达采用了"三元"与"四要素"方法,客观表达了该杂岩的组成与结构。上述实践提出了当前增生杂岩带地质填图的工作方法及填图单位划分与图面表达的方式,有益于探索我国现阶段造山带地质填图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琼西戈枕断裂带是海南岛最重要的金矿带,断裂带构造岩及金矿体中广泛发育变形石英颗粒.这些变形石英颗粒的三维有限应变分析表明:糜棱岩型金矿床形成于总体伸展构造背景,与断裂带印支期的韧性拆离构造有关;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形成于总体挤压构造背景,与断裂带中印支晚-燕山早期的韧-脆性逆冲推覆构造有关;石英脉型金矿床形成于总体平移剪切状态,与断裂带中燕山中晚期的脆性平移剪切运动、块断滑脱运动有关.  相似文献   

19.
石埠地区位于胶北隆起西南缘,区内北北东向断裂构造格架下发育的次级断裂带见金矿化带和低品位工业矿体.矿化带受区域性北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岩石具碎裂状构造,发育黄铁矿化、绢英岩化、绿泥石化等围岩蚀变,属岩浆期后热液脉状金矿床,成矿活动与元古代中-晚期和印支期两期次岩浆活动密切相关.成矿时代为新元古代和印支-燕山期两期次,古...  相似文献   

20.
湖南雪峰山地区白马山花岗岩年代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SHRIMP锆石高精度测年方法和磷灰石裂变径迹方法,开展雪峰山地区白马山岩体年代学研究,认为岩体所在雪峰山中段地区加里东期无岩浆活动,白马山岩体主要形成于印支晚期至早燕山期(测点数据区间主要集中在(176±4.4)~(219.3±5.2) Ma),中晚燕山期有微弱活动(测点数据在(172.9±3.6)~(109.3±2.5) Ma间偶有分布),系陆内碰撞地壳加厚局部熔融结果。晚燕山期以来岩体有明显的岩浆期后热液活动(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集中在(53.8±5.4)~(91.5±4.6) Ma),隆升幅度较小;进而,在综合雪峰山地区基本地质特征及区域构造背景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该区基本地质特征及白马山岩体年代学数据与区域构造背景有着明显的吻合,受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特提斯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转变的构造环境控制。印支期以来雪峰山地区共经历晚印支期、早燕山期、中燕山期、晚燕山期、早喜山期5期构造事件。其中,晚印支期与古特提斯洋关闭印支板块与华南碰撞陆内造山有关;早燕山期以来,受控于古太平洋俯冲影响,雪峰山地区表现出时空的差异性,或挤压逆冲,或呈构造伸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