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西部地壳上地幔速度和Qβ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光品  高尔根 《地质与勘探》2000,36(6):58-61,65
从穿越中国西部地区所有双台大圆路径中,选出Rayleigh波记录比较清晰且焦散效应相对较弱的3条双台大圆路径,计算出双台间地震面波相速度频散,群速度频散和随周期变化的衰减因子,进而反演出3条路径下地壳下地幔的平均S波速度和Qβ结构,对应于兰州-高和径,在约72km深度的上是幔中开始出现低速和Qβ层,在深度为6km-20km的地壳中,存在一低Qβ层,而在其下20km~34km深度的地壳中存在一高Qβ夹层,对应于成都-乌鲁木齐路径,在约86km深度的上地幔中开始出现低速Qβ层,在121km深度开始出现明显的低Qβ层,在深度为19km~34km的地壳中,存在一显著的高Qβ层,对应于高台一拉萨路径,在约84km深度的上地幔中开始出现低速和低Qβ层,在15km~29km深度的地壳中,存在一高Qβ夹层。  相似文献   

2.
从居里等温面埋深和地壳厚度两方面论述郯庐断裂带渤海段的深部构造特征。根据航磁资料,运用三维磁性层反演方法,计算了研究海区居里面的深度;又根据布格重力异常资料,运用三维重力正、反演方法,计算了研究海区的地壳厚度。参考了地热和壳幔电性结构的有关数据,提出了对郯庐断裂渤海段深部构造特征的认识:①向东陡倾斜,这是居里面埋深和地壳厚度两个较为一致的结果;②分段性明显,显示了沿断裂带新生代以来地壳动力学特征是不同的。郯庐断裂在渤海可以分成三段,即渤海中段,居里面最浅(13km),地壳厚度最薄(25km),地壳运动以拉张为主;辽东湾段,居里面深度16~17km,地壳厚度28~30km;莱州湾段,居里面深度20km,地壳厚度30~32km。  相似文献   

3.
郯庐断裂带的形成与演化:综述   总被引:81,自引:0,他引:81  
万天丰  朱鸿 《现代地质》1996,10(2):159-168
从历史的与整体的观点出发,综合了地质、地貌、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的资料,系统地研究了郯庐断裂带各阶段的形态学、运动学以及动力学机制。认为此断裂带开始形成于中、晚三叠世,其长度小于1500km,切割深度小于15~20km,此时最大左行走滑断距为430km左右。侏罗纪(208~135Ma)与中始新世-渐新世(52~23.3Ma),此断裂带表现为逆断层活动,断层面受挤压较紧闭。白垩纪-早始新世(135~52Ma),郯庐断裂呈现为略带右行走滑的正断层(走滑断距不超过100km),郯庐断裂带与其北部切割深度约为30~40km。中新世-更新世(23.3~0.73Ma)断裂带表现为带有左行走滑的正断层,走滑断距约50km,断裂带切割深度在50~80km之间。中更新世(0.73Ma以来)断裂带又变成略带右行走滑的逆断层,走滑断距不足100m。由于断裂带形成以来的剥蚀深度不大,地表的断层岩都是碎裂岩与断层泥。沿此断裂带在早白垩世构成了中国东部重要的内生金属成矿带。  相似文献   

4.
根据断裂在伸展构造变形中的功能,将渭北地区新生代伸展构造系划分为伸展断层组、传递断层组和滑脱断层组3类。据计算,本区新生代累计水平伸展量约25~35km,反映出本区横向扩展的势态。3组断层的相互组合构成了伸展构造模式。  相似文献   

5.
根据断裂在伸展构造变形中的功能,将渭北地区新生代伸展的构造系划分为伸展断层组,传递断层缚和滑脱断层组3类,据计算,本区新生代累计水平伸展量约2.5~3.5km,反映出本区 横向扩展的姿态,3组断层的相互组合构成了伸展构造模式。  相似文献   

6.
全球地幔三维结构模型及动力学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介绍了地幔三维地震模型及地球动力学最新进展,特别是1995年7月IUGG第21届大会展示的新成果。地幔三维速度分布主要由全球数字地震台网资料求得。100km深度速度分布主要与板块构造有关,350km深度显示了大陆与海洋的差异,1900km深度表现环太平洋的高速异常带。  相似文献   

7.
长江三峡狮子口地区重力滑动构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三峡工程坝址西南约10km的狮子口地区,发育一个长约8km、宽约3km的重力滑动构造系统。它由下伏系统、滑动系统和前推挤带构成,是一个典型的多层次滑褶型重力滑动构造。  相似文献   

8.
赵钧  王佑安 《矿井地质》1996,(2):65-68,77
鹤岗矿区面积252km^2,有效井田面积为100.21km^2,含煤地层厚800~1000m,共含煤40层,含煤系数为4.3~9.3%,大于3.5m的煤层占75%,中厚煤层占19.2%,其中可采煤层和局部可采煤层计36层,总厚度为38.6~85.8m,赋存深度均在1200m以内,煤炭资源量2565Mt,资源量密度为10.18Mt/km^2,煤层瓦斯含量为9.4~15.5m^2/t,平均为13m^3  相似文献   

9.
反演断层数学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伸展构造地区,大规模断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研究不仅可以评估特殊的关键细节,而且可以了解拉张性质及伸张量。以单剪假定为基础,考虑压实作用的影响,并对剖面进行校正,建立反演断层数学模型。将其应用于苏北溱潼凹陷,模拟给出了3条剖面的主断层形态和滑脱深度,结果表明该区边界断层的滑脱深度在8~10km左右。它为该区运动学模拟的开展提供了断层边界条件。此模型同样适用于挤压构造地区。  相似文献   

10.
郯庐断裂带的延伸与切割深度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万天丰 《现代地质》1996,10(4):518-525
摘要:采用地质 地球化学 地球物理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中生代以来郯庐断裂带的延伸长度与切割深度。250~208Ma期间,郯庐断裂带开始形成,延展长度不超过1500km,切割深度在15~20km,是以左行走滑活动为主的基底断裂。135~52Ma时期,该断裂带大幅度地扩展了长度(达3500km),切割深度在30~40km之间,为略具右行平移活动的正断层,属地壳断裂。233Ma以来,断裂带以向下深切为主,深度从50km左右逐渐加深到80~100km,终于形成岩石圈断裂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三峡工程坝址西南约10km的狮子口地区,发育一个长约8km、宽约3km的重力滑动构造系统。它由下伏系统、滑动系统和前缘推挤带构成,是一个典型的多层次滑褶型重力滑动构造。它形成时的温、压条件为130.5~193.7℃和180~230MPa;l;形成深度约5~10km;总体岩层收缩量32.2%;总滑移距离1060m;活动时间上限127.65士38.29万年。它是燕山运动期间南北向挤压体制下,在黄陵背斜东、西两侧应力屏蔽区内派生的近东西向拉伸构造应力场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安徽无为盆地平衡地质剖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无为盆地一条代表性地震剖面进行了平衡剖面计算,从而建立了盆地基本构造模型及其演化模式。计算结果表明:剖面跨的仑头背斜实际上是一外多重推覆构造,是由志系地层形成的;志留系地层叠置造成地层缩短量灰7.9km,地层缩短率为17.3%;推覆构造形成的背斜在后期演化过程中经受的剥蚀量达2.5km;盆地边界正断层造成的拉张量为5.4km,盆地基底的沉一达3.4km,所得结果与盆地周边边地质及深部构造所反  相似文献   

13.
俄远东,中国东北的构造特点及岩石圈深部的不均一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俄罗斯远东和中国东北前新生代可划分为8个大地构造单元。区域地质、深部地质、地球物理及新构造研究表明,地壳和地幔深部的不均一性反映了该区主要构造单元的深部构成和大地动力学等方面的特点。地热和地磁资料表明,远东地区软流层顶部具有起伏形态的特点,最大深度200 ̄250Km,浅部仅100 ̄140km,松辽盆地75 ̄100km;在中国东北及亚太过渡带上地幔低速层厚度在0 ̄100km之间变化,计算数据表明,本  相似文献   

14.
崖13-1气田有机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琼东南盆地崖13-1气田陵水组三段储层砂岩自生石英中有机包裹体的类型分布、均一温度及成分等的研究认为,崖13-1气田天然气开始运移的时间在上新世,运移深度为3.0~3.3km,此时尚未形成气藏;大量运聚发生在上新世末—第四纪,运移深度为3.4~3.9km,主要聚集期为第四纪。根据有机包裹体的成分特征对储层流体介质及气源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质》2001,28(2):48-48,F003
基础地质调查完成青藏高原及内蒙古东部中比例尺空白区1∶25万区域地质调查105万km2东部地区修测110万km2;重点地区1∶5万调查6万km2;初步实现国家地学基础系列图件的更新;全面完成全国省市区区域环境地质调查,初步完成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东南沿海和环渤海经济区及北方荒漠化地区区域环境地质调查,为重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区域环境地质调查基础资料。完成1∶100万区域重力100万km2、1∶20万区域重力50万km2、1∶20万区域化探80万km2、航空遥感25万km2及航空物探60万测线…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上游地区滑坡分布特征及主要控制因素探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在长江上游地区100km^2的范围内,共普查发现滑坡1736处,总体积133.97亿m^3,滑坡平均密度1.37个/km^2,平均面变形率1333.03万m^3/1000km^2,其中尤以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的三大片即陇南陕南片,金沙江下游片及长江三峡库区片分布最为密集,具有规模大,活动性高,危害严重的特点,且近年来活动频率和强度有进一不加剧的趋势,在控制滑坡分布主要因素中以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  相似文献   

17.
主体与岩浆成矿热液有关的、产于矿脉中的金矿体,称脉型金矿。本文以成矿深度作为脉型金矿的分类依据,胶东地区可分为中深和浅成两类脉型金矿。从成矿深度模型中,获得中深脉型金矿成矿深度的理论值主要为2.46~3.8km,浅成的为0.22~2.49km。从矿体延深模型中,获得中深脉型金矿的延深理论值主要为0.402~1.002km,浅成的为0.164~0.558km。论述了成矿深度与矿体延深模型的理论值为正相关,说明成矿深度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利用天然地震震相探讨阿尔金地区地壳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薛光琦 《地质论评》1999,45(2):120-124
本文利用阿尔金地区的宽频地震数据,对布设在该区的10个宽频地震台站用接收函数方法进行了速度结构反演,反演的初步结果发现,若至花土沟剖面在20km深度处有一条厚度达5~10km的低速带断续出现,莫霍界面呈台阶状展布,北部浅,南部深;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地壳厚度为40~42km左右;在阿尔金南,北缘断裂两侧台站下方莫霍深度的错断约6.5~8km,在柴达木盆地北缘,莫霍面的深度达50km以上,S波速为4.5  相似文献   

19.
从3 维重力数据反演得到了南越南盆地的地壳厚度图,其中重力数据中考虑了沉积物充填和密度随深度变化的影响。这幅图用于计算盆地的扩张总量,其值为向东190km(111°E),向西30 km(107°E)。把它与南中国海的运动学大洋扩张的程度和时间关系进行比较可看出它相对印支板块的分离,并且支持了南中国海上渐新世至下中新世地层是由原始南中国海向南俯冲形成的假说。  相似文献   

20.
山东牟平邓格庄金矿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邓格庄大型石英脉型金矿,分布于燕山期昆嵛山花岗岩体内金牛山断裂带次级断裂中。成矿年龄118×106a,它比容矿岩体冷凝至350℃时还晚12×106a。成矿深度小于1km(约0.75km),而容矿岩体的定位深度大于13km,它们的定位深度差大于12km。成矿流体来自地壳深部,通过水-岩反应又从容矿岩体中萃取一部分金。故此金矿不是传统意义的岩浆期后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