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斑岩型铜(钼-金)矿床作为一种典型岩浆热液成矿系统,是板块俯冲带之上最具代表性的成矿类型,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价值,长期以来是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重点关注对象.已有研究揭示了大型斑岩矿床一般起源于俯冲作用诱发地幔楔部分熔融而形成的初始弧岩浆,在经历一系列复杂的演化之后,最终上升至近地表(3~5km)成矿.这其中涵盖了下列步骤:(1)俯冲板片的脱水或部分熔融并交代地幔楔诱发橄榄岩部分熔融;(2)地幔岩浆上升至下地壳底部并经历熔融-同化-滞留和均一(MASH)以及初期分离结晶;(3)初始母岩浆自下地壳底部上升至中上地壳底部形成岩浆房;(4)岩株或岩枝的最终就位与挥发分出溶;(5)成矿流体汇集和金属沉淀等众多关键地质过程.虽然对这些过程的研究已经产生了丰富的成果,极大促进和加强了对不同构造背景之下斑岩型铜矿形成机制的认识,但斑岩成矿机理研究目前仍存在较多问题亟待解决,如不同构造动力学背景对成矿岩浆地球化学特征的控制、岩浆弧演化的长期性与成矿作用瞬时性的不协调、成矿物质来源、岩浆源区和演化过程金属预富集作用对成矿的贡献、Cu和Au在预富集过程中的解耦机制等.这些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对斑岩成矿机理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挑战,而解决这些问题也必将深化对俯冲板块边缘成矿作用的认知.  相似文献   

2.
在大盆地(Great Basin)南部的死谷(Death Valley)地区,已经可以用COCORP(大陆反射剖面联合会)的深部地震反射剖面探测出以前未认识的中地壳岩浆体。在6s处(深15km)的强信号和较宽带的反射,是由于部分熔融物质近水平的侵入引起的。这个“亮点”(bright spot)在死谷中部下方横向延伸至少15km。一个中度倾斜的正断层,可能从这个推测的岩浆房,一直向上延伸到一个690000年前的玄武岩质火山渣锥。推测该断层带在这个火山渣锥形成期间,已成了岩浆的通道。根据地壳反射特性的垂直变化假定,死谷中的岩浆体可能已经沿一条解耦带侵入,这个解耦带把断裂的脆性上地壳与比较可塑的和/或可侵入的下地壳分隔开。死谷亮点类似于1977年在Rio Grande裂谷、由COCORP记录到的反射,后一地区的地球物理和大地测量资料支持这样一种推论:在20km深处存在着一个板状岩浆房。  相似文献   

3.
20 0 1年 2月 1 3日 ,日本《地震杂志》编辑部召开研讨会 ,题目是“地震的活动期和平静期”。参加研讨会的人员有 :地震预报联络会会长、(财 )地震预报综合研究振兴会理事茂木清夫 ,京都大学研究生院理学研究科教授尾池和夫 ,文部科学省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地震调查研究中心主任田义光 ,富士常叶大学环境防灾学部长、(财 )静县防灾情报研究所所长井野盛夫。以下是各位专家发言的摘录 :茂木在研讨会上说 :“我认为地震活动确实存在活动期和平静期。大地震前后地震集中发生的事例很多。例如 ,日本东北部三陆近海大地震前后 ,M 7.5以上的大…  相似文献   

4.
1956年由兰伯特(W.D.Lambert)、布兰杰(J.D.Boulanger)和梅尔基奥尔(P.J.Mel-chior)三位教授组成的国际大地测量学协会(IAG)特别委员会推荐了“在国际地球物理年期间的地球潮汐观测计划”,使1957—1958年国际地球物理年的国际合作付诸于行动。正如在他们的“观测目的”中所陈述的:“在潮汐观测中,这一点是已知的。即:月与日对地球作为一个整体的直接作用必须同海水质量(海洋潮汐)的上升和地壳表面上空气质量运动的间接影响区分开来。这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5.
无前兆地震     
为了预报地震,必须能够观测到前震等前兆现象。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茂木清夫教授最近以实验证明:因产生主震的断层面状态不同,这种前兆现象有时几乎没有,有时不明显。这一现象将影响地震预报观测网在各地的配置。茂木教授的这一发现在1981年7月加拿大伦敦市召开的国际地震学、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会议上发表。1979年夏美国旧金山近郊的凯奥蒂湖地震(M=5.9、无伤害),是在设置有世界一级观测网内发生的,完全没有捕获到地震研究人员所期待的前兆现象,从而引起了地震预报研究的大波动。“地震预报是不可能的”的悲观看  相似文献   

6.
内生地质作用,包括构造、岩浆和变质作用,形成叫“内生态”的规则组合。这些状态是:地槽的、造山的、地台、裂谷、构造岩浆活动(地洼)、地裂作用的、高原玄武岩、大洋盆地和洋中脊。内生状态与整个构造层的结构、组分和状态的特殊性有关,也就是说,不仅仅与地壳有关,而且也与上地幔有关。  相似文献   

7.
日本大学理学部教授守屋喜久夫于1990年7月23日宣布,他在进行现场调查时,发现了曾给菲律宾吕宋岛北部造成很大破坏的地震的成因——地震断层。在菲律宾群岛,世界闻名的菲律宾断层(全长约1000公里)基本上纵贯南北。这次发现的断层是菲律宾断层的分支。据守屋喜久夫教授推测,该断层从新怡诗夏省开始,朝着建筑物倒塌较集中的碧瑶市,基本上呈一直线形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5月4日,Nature发表了一篇题名为"粘滑运动和岩浆摩擦熔融导致的击鼓式火山地震"(Volcanic drumbeat seismicity caused by stick-slip motion and magmatic frictional melting)的文章。文章指出,火山喷发后,凝固的岩浆会在火山顶部形成圆顶。随着岩浆的积聚上升,就形成了以离散  相似文献   

9.
许多火山在喷发时都表现出侵出性和爆破性行为相互转变的特征。我们建立了一个新的理论模型,同时考虑了通道中粘滞力抑制气泡生长造成的气泡压力的积聚过程以及气泡变得连通后气体沿此气泡网逃逸的动力学过程。当气泡与岩浆间的压力差达到气泡化岩浆物质强度时,岩浆将发生破碎。在气体颗粒分散相内颗粒大小的分布特征对流体的影响是通过对能强烈影响此碎裂混合物的声速的两种粒径的颗粒来模拟的。稳态边界值的解呈现出非唯一性。岩浆房内参数固定时至少有两种机制。在低释放率机制里不发生碎屑化,岩浆伴随着部分气体逃逸而上升。这一机制对应着侵出式活动。高释放率机制对应着爆破性活动。使用研讨会上定义的参数的模拟工作对流纹质岩浆组成得到以下结果:岩浆的释放率为5.5×107kg/s,碎屑化面的深度为2 585 m,碎屑化时岩浆的孔隙度为0.74;出口气体速度变化范围为200-450 m/s,取决于岩浆破裂后混合物中小碎屑颗粒的质量分数;出口压力变化范围为1.5-3 MPa。通道直径d在40- 70 m范围内的变化得到的质量流量Q对通道直径的依赖性(d2.8)不像柱形圆管中牛顿液体的粘性流动情况时(Q-d4)那么强烈。随着通道直径的增大,流体中碎屑化将被延迟,通道的阻力保持高数值。岩浆的温度从700℃变至950℃导致的岩浆释放率增加了 4倍,而岩浆的粘度降低了8 000倍以上。  相似文献   

10.
腾冲黑空山粗安岩中含有较多的镁铁质和超镁铁质微型包体,主要为辉长岩类、辉石岩类和极少量的二辉橄榄岩,直径多小于2.5cm.辉长岩类包体具有"开放"结构,常有气孔和基质的贯入,辉石岩类包体以等粒结构和镶嵌结构为特征,它们的矿物成分与熔岩斑晶(斜长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成分相近.辉长岩类和辉石岩类包体平衡温度为1000~1125℃,与熔岩斑晶结晶温度(998~1108℃)基本一致.辉长岩和辉石岩类包体结构和成分均有别于下地壳和幔源包体,应来源于岩浆房内部,其中辉长岩类包体是岩浆上升到岩浆房顶部时结晶作用后形成的晶体-气泡-液体带,而辉石岩类包体则岩浆房底部形成的堆积体.极少量的二辉橄榄岩包体具残斑结构,组成矿物及成分类似于我国东部幔源包体特征,来源于上地幔,由补给岩浆将其带入岩浆房中,并且在岩浆喷发到地表之前可能经受过冷却作用.包体的形成过程反映了岩浆的上升、停留、演化和喷发过程.  相似文献   

11.
全球许多造山带都不同程度地经历了增生和碰撞造山阶段,作为全球最大的显生宙增生型造山带,中亚造山带是如何从俯冲增生演化到碰撞拼合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文章报道了位于中亚造山带东南缘内蒙古中部地区二叠纪-三叠纪花岗岩新的锆石U-Pb年龄(266~235Ma)、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数据,并系统梳理了区域内已有资料,从岩浆性质随时间演化的角度,厘定出该地区从早二叠世俯冲到晚二叠世(软)碰撞的构造-岩浆演化特征.从早二叠世到晚二叠世,花岗岩类全岩ε_(Nd)(t)值和锆石ε_(Hf)(t)值逐渐从正值演化到出现负值(ε_(Nd)(t)值:2.4~-19.5;ε_(Hf)(t)值:11.6~-33.7),表明从增生演化到碰撞阶段,岩浆源区的古老陆壳组分逐渐增多.结合区域资料,进一步确认了中亚造山带演化到晚期发生(软)碰撞的岩浆标志为仅沿索伦-西拉木伦缝合带零星线性展布的增厚下地壳来源的中-晚二叠世至中三叠世高Sr/Y花岗岩类.同时,沿索伦-西拉木伦缝合带自西向东,增生-碰撞转换时期的花岗质岩浆活动的峰期年龄分别为约264和251Ma,也反映了古亚洲洋自西向东"剪刀"状闭合的过程.综合前人研究,将中亚造山带东南缘二叠纪至三叠纪从增生到碰撞的岩浆-构造演化过程总结为三个阶段.(1)早二叠世(约285Ma前):古亚洲洋双向俯冲,新生弧岩浆作用发育阶段;(2)中二叠世到中三叠世(约285~235Ma):俯冲增生到碰撞拼合的构造-岩浆转换阶段,由于造山带挤压汇聚导致板片断离而引发岩浆物源从年轻地壳向古老地壳转变;(3)晚三叠世(约235Ma后),后造山伸展相关的A型花岗岩和碱性岩浆作用发育阶段.  相似文献   

12.
如同藤井敏嗣所长在“后记”中所说的 ,该书是为纪念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建所 75周年而编辑出版的 ,内容涉及多方面。 1~ 9章分别由武尾实、岛崎邦彦、山下辉夫、森田裕一、大久保修平、中田节也、藤井敏嗣、川胜均和深尾良夫等教授、副教授执笔。各位作者都是现在任的不同凡响的研究人员 ,介绍近阶段取得的划时代发展的地震·火山像 ,应该说他们才是最具发言权的人选。该书有所省略 ,其实 ,可能的话书中应对各位作者的履历和业绩作些介绍。该书首先就明确表述“地震是地壳内断层的活动引发的 ,”并介绍了根据因特网收集的地震波记录数据 ,…  相似文献   

13.
岩浆侵入和喷发通常会使远离岩浆通道处地震活动发生突然改变(Weaver et dl,1981;Mori et al,1996;Bjornsson et al,1977;Dvorak et al,1986),而这些岩浆通道与孔隙流体或热量的传播扩散并没有联系(Delaney,1982)。这种群发地震活动也随时间发生迁移,经常呈现出“狗骨”状分布(Bjornsson et al,1977;Dvorak et al,1986;Hill,1977;Klein et al,1977;Ukawa and Tsukahara,1996;Aoki et al,1999)。震群中最大地震所产生的余震服从大森类型(指数型)时间衰减规律(Watanabe,1989;Kisslinger and Jones,1991;Gross and Kisslinger,1994),但余震序列的持续时间相对于正常的地震活动急剧减少(Klein et al,1977;Walter and Weaver,1980)。在这里我们使用记录到的一个最活跃的震群来研究这些性质对岩浆侵入所传递应力的依赖性(Ukawa and Tsukahara,1996;K...  相似文献   

14.
西昆仑造山带构造-岩浆演化史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通过对西昆仑造山带 80年代以来陆续发表的 1 70余个岩浆岩、变质岩、构造岩、矿石同位素年龄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同时结合野外实地考察及必要的同位素年龄补充测试 ,以及研究区的沉积、岩浆、变质作用和构造运动等特点 ,将西昆仑造山带的构造 岩浆演化划分为 5个阶段 :Ar3 Pt12 构造 岩浆活动阶段 (Ⅰ ) ;Pt22 构造 岩浆演化稳定阶段 (Ⅱ ) ;Pt13 P2 构造 岩浆活动阶段 (Ⅲ ) ;T1 T2 构造 岩浆演化稳定阶段(Ⅳ ) ;T3 Q构造 岩浆活动阶段 (V) .对每个阶段及其次级阶段 (期 )的岩浆活动形式及总程序、构造环境等特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美国地震调查局和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将启动人们期待已久的“圣安德烈斯深部探测”(SAFOD)设备。这一次“圣安德烈斯”将首次深入地表2.4英里(3864m)做一次“旅行”,“旅行”的任务是为科学家采集地震活跃地带地震运动的相关数据和资料。斯坦福大学地球物理学教授麦克一卓比克将作为这次地下钻探任务的负责人。  相似文献   

16.
日本已相继发表了好几篇认为发生东海大震危险性很高的研究论文。日本大学教授茂木清夫指出:“从70年代开始,西日本地震发生情况已出现明显变化,正在以东海近海为中心,形成围绕震源的环状分布。”茂木还强调,在东南海地震和关东大地震时,也是从大约20年前开始出现了同样的图像。东海近海处  相似文献   

17.
在油气勘探领域,沉积岩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对火成岩国内外均较少涉及且普遍认为它对油气的生成和聚集成藏有破坏作用.随着研究的进展,人们发现,岩浆侵入和喷出活动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岩浆岩本身还可能是很好的油气储层.研究表明,由岩浆侵入和喷出带来的热所形成的热场(岩浆热场)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几乎是全方位的,它几乎参与了油气生成、演化的全过程,既有有利于油气成藏的积极的一面,也有破坏油气成藏的消极的一面.大体表现在下述5个方面:(1)岩浆热场不仅可以造成围岩的变质和变形,其所带来的大量热和流体对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以及油气藏的形成与保存有明显影响.(2)岩浆热场提高了有机质的热演化程度,使生油门限变浅,使烃源岩达到高成熟或过成熟,使烃源岩中残余有机质丰度降低.岩浆热场提高了盆地的地温梯度,使原本成熟度低的烃源岩达到生油窗的温度范围,促进生烃作用进程,加速烃源岩的热成熟,并为油气运移和聚集提供了运移通道、储集空间、封盖遮挡条件和圈闭构造,有利于油气的运移、聚集和成藏.岩浆热场带来的流体主要是由多元组分构成的超临界流体,其上升、对流、循环可使热场范围内的物质与能量发生调整和再分配.在流体上升过程中,可萃取、富集沉积物中的分散有机质,对生烃产生显著的加氢作用,从而为油气的形成补充物源.流体还能与围岩储层发生反应,改善储层的孔渗条件,有利于油气的聚集成藏,抑制烃类的热裂解.(3)岩浆热场还与非常规油气(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煤层气等)有关.岩浆热场的作用主要是使泥页岩成熟度提高,岩浆侵入造成的构造压力使泥页岩产生大量裂缝,提高了泥页岩的有机孔隙度以及泥岩对页岩气的吸附力,使位于岩浆热场中的泥页岩生烃强度大、储集性好、吸附能力强,成为页岩气有利的富集区.(4)有机的煤、油、气与无机的金属相伴成矿(成藏)是最具吸引力的.油气田中常伴有各种金属元素,当含上述元素的热液与有机质相遇时,会促使有机质向烃类物质转化.有机与无机矿床(藏)时空上的密切联系,说明有机-无机质相互作用是多种能源矿产共存成藏(矿)的重要因素.有机油、气、煤所具有的吸附作用、还原环境和络合作用对无机铅锌金铜铀的沉淀、富集和成矿有利;同样,在烃类生成过程中,无机组分有时也具有催化剂的作用,也能使有机碳更多的与氢结合生成更多的烃类.(5)岩浆热场还是一把双刃剑,对油气成藏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研究表明,油气大量生成和运移时期以前发生的岩浆活动对油气藏保存无不利影响,油气生成运移期或其以后的岩浆活动,则有可能对油气藏起明显的破坏作用.新形成的高温热场可能吞噬和破坏储油层及其结构,使油气向上散逸.此外,高温岩浆侵入生油层后,还会对周围生油母质及生成的油气进行烘烤使之炭化.  相似文献   

18.
A型花岗岩类与铜成矿关系研究--以马厂箐铜矿为例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研究结果表明 ,马厂箐斑岩铜矿床系由以岩浆流体为主的流体而形成 ,这种岩浆流体正是由A型花岗岩类的岩浆分异而来 .因此 ,从是否含水这一点来看 ,A型花岗岩类至少可分为两类 :“含水的”和通常认为“无水的” ;含水的A型花岗岩类在一定的条件下完全可以分异出成矿流体而形成斑岩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19.
杰克逊(D.D.Jackson)的颂词今年颁发美国地震学会奖章的问题是一个数学问题……。幸运的是,这个数学问题有一个颇为漂亮的解,就是证明存在一个满足条件C 的人 P(可能是复数)。条件 C 包括:P 是下述三个集交集的一员,并且可能还是唯一的一员,即他既是地球物理学教授,又是物理学教授,还是位音乐学家。P 在南加利福尼亚一所著名大学担任三个要职,这所大学在篮球运动上的声誉与其在地球物理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一样闻名。  相似文献   

20.
动态     
《地震》1984,(1)
著名日本地震学者、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茂木清夫教授应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邀请,于1983年10月初来华进行了为时半月的讲学访问。茂木教授在岩石力学实验与地震活动性等领域做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是地震预报研究的积极推进者。他现任日本地震预报联络会副会长和地震防灾对策强化地区判定会(前东海地区判定会)委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