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冈瓦纳大陆(澳大利亚、南极和印度)和劳伦古陆取得的古地磁资料证实.到1050Ma时,这两块大陆并置于罗德尼亚超大陆.725Ma以岳开始分离,导致太平洋的形成.在引起大陆分离的断裂作用期间  相似文献   

2.
英科学家发现810万年前冰层英国科学家最近宣布在南极冰原上发现了810万年前形成的冰层.这一发现为解决全球气温上升是否将使南极冰原融化这一争论提供了参考.英国爱丁堡大学戴维·萨格登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了这一古老冰层,它位于南极冰原的横贯南极山脉,距...  相似文献   

3.
企鹅是南极的土著居民,人们把它看作是南极的象征。那末,南极企鹅的老家在什么地方,企鹅的祖先会不会飞,企鹅是由什么动物进化来的?这些关于企鹅起源的问题,迄今为止仍然是个谜。有这样一种说法,认为南极洲的企鹅来源于冈瓦纳大陆裂解时期的一种会飞的动物。在大约距今2亿年前,冈瓦纳大陆开始分裂和解体,南极大陆被分裂出  相似文献   

4.
南印度洋海底存在巨大海脊日本“报知”号南极考察船最近证实,南印度洋海底存在着与冈瓦纳大陆分裂有关的巨大海脊群.科学实验卫星利用重力调查方法曾发现南印度洋海域有象海脊群那样的海底隆起物.日本第37次南极考察队为了证实这一发现,决定改变历年的航线,绕道前...  相似文献   

5.
对南极西部古冰盖(WAIS)形状和动态的了解是建立冰川学模式所必需的,该模式能预测冰盖的未来影响和定量分析末次冰消期间南极冰盖对海平面升降的影响。横贯南极山脉的冰川流曾经受到罗斯海湾中厚的搁浅冰的拦阻,那里现在只有浮冰架出现。在麦克默多海峡区域,由罗斯?..  相似文献   

6.
扩张作用停止和俘获俯冲小板块可能引起大的构造活动 ,如加利福尼亚Transverse海岭西部的旋转作用和来自冈瓦纳古陆的新西兰陆块上升。南美和南极之间德雷克海峡的菲尼克斯—南极扩张中心残存体———菲尼克斯海岭可能在上新世相当长的时间曾经消亡。沙克尔顿和英雄断裂带之间的前菲尼克斯板块的小部分残体与南极板块相结合。南极环流汇入德雷克海峡阻碍了沉积物堆积 ,因此 ,只有古扩张轴显示在等深图中。1997~1998年 ,西班牙“BIOHesperides”号调查船利用多波束回声测深仪获得了完整的菲尼克斯海岭海图资…  相似文献   

7.
1982年8月,我参加了第四届南极地学国际讨论会。会议组织者在会后安排了四天的地质旅行。为此,我们有幸涉足于南澳的群山海滨之间,掠观了阿德莱德地区的一般地质现象,从而加深了对冈瓦纳古陆——南极地质特点的了解。 阿德莱德地区的前第三纪岩石主要是沉积岩类,它是古老的阿德莱德地槽区的沉积物质,范围在现在的阿德莱德造山带。作为  相似文献   

8.
南极冰盖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对全球海平面有重要的影响。有必要测定冰盖在气候变化期中的波动以检测其行为模式。南极冰期的精确起始年代尚待测定 ,且对冰期前的生物数据所知甚少。有关目前南极冰盖随全球气候变暖是生长还是消亡资料并不多 ,特别是上新世和更新世期间的东南极冰盖的稳定性还存在争议 ,对南极冰盖更新世期间变化的了解仅限于罗斯海和横贯南极山脉区。本航次将依据南极大陆边缘钻孔的沉积记录建立冰盖生长和消减的详尽历史 ,并了解冰盖自身对毗邻大洋气候变化是如何响应的。正确地评估南极大陆不同历史时期被…  相似文献   

9.
冈瓦纳泛大陆完全拼接起来是在寒武纪的某个时期,·最激烈的阶段在大约600Ma和500Ma期间,其间发生了西冈瓦纳(非洲和南美)和东冈瓦纳(澳大利亚,南极洲,印度,斯里兰卡,马达加斯加)部分克拉通之间的碰撞事件以及沿东冈瓦纳古太平洋边缘的变形事件.这些在此被称为泛非事件(广义),但各地的叫法有所不同,如在非洲叫作泛非事件,在南美叫作Brasiliano,在南极洲叫作Ross事件。最近几年,人们试图用全球板块构造来解释泛非造山运动和泛大陆组合.在此,我们综合现有的地质年代、构造和古地磁资料来看一看亚皮特斯洋的张开与泛非选…  相似文献   

10.
根据英国南极考察中心(BAS)在南极半岛水域(1988/1989)调查资料分析了三种南极鱼种(南极多线鱼(Pleuragrammaantarcticum),南极电灯笼鱼(Electronaantartica),博氏原灯笼鱼(Protompetophumbolini)的分布.南极多线鱼分布于受韦岛(Weddle)海水影响的水域(丰度值:0.054至1.7754尾/1000m3),指出绝大多数幼鱼(26.0至54.0mm,SL)发现在上层水域.南极电灯笼鱼和博氏原灯笼鱼分布于东南太平洋水域和贝令施森(Bellingshausen)水域(丰度值:0.0512至0.9935和0.0394至0.3909尾/1000m3).此两种灯笼鱼种的分布水深一般大于500m。  相似文献   

11.
南极洲板块是古冈瓦纳超级大陆的中间块体,在南极洲长达10000km的大陆边缘中,约有85%的长度是张裂扩展类型,以及沿南极洲半岛太平洋边界的近1200kin大陆边缘,是经山脉-海沟碰撞后,由俯冲类型转换成了被动大陆边缘。南美洲、非洲、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从南极洲的分离以及连续性南半球海洋的形成,都开始于侏罗系并一直持续到第三纪中期。近年来,南极洲大陆边缘的地球物理数据有了很大的增加,  相似文献   

12.
下海登山     
1918年,德国一艘名为“流星”的海洋调查船在大西洋进行海底调查时,偶然从回声探测仪上发现:大西洋中部海域的海底高出两边。这使科学家们惊叹不已。后来,通过对大西洋的全面调查,又找到了海底高地的“两极”。这座大西洋海底山脉,始于冰岛南的大洋中部,一直延伸至南极附近,曲曲弯弯长达1万多千米,平均宽度在1000千米以上,比两侧洋底平均高出2000米,与周围一些海盆相比,其相对高度在3000米~4000米之间。山脉走向与大西洋的形态一致,也呈“S”型。山脉由一系列平行的山系结合在一起,露出海面的顶峰组成…  相似文献   

13.
杨威 《海洋世界》2006,(4):42-46
走进中山,感受南极圈内中国第一站如果从空中俯瞰拉斯曼丘陵,在南纬69°22'、东经76°23'位置的南极荒原上,你会发现一片红黄相间的建筑群在皑皑白雪之中显得格外鲜艳夺目。这里就是中国南极科考工作者心中的“家”,是他们的“圣地”——中国南极中山站。这里也是中国南极科考事业开始20年来,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真正建立在南极圈内的考察站。从亚南极到东南极:艰难的建站历程中山站位于拉斯曼丘陵北端,面向普里兹湾,背靠埃默里冰架和格罗夫山脉。这里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3.6℃,连续极昼时间54天,连续极夜时间58天,最大风速43.6米/秒。虽然…  相似文献   

14.
4种南极冰藻的生化组成对UV - B辐射增强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实验室人工模拟南极UV—B辐射环境,对南极冰藻的生化组成变化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UV—B辐射增强(70μW/cm^2)后,4种南极冰藻的总蛋白含量显著减少,其中脯氨酸、羟脯氨酸等6种氨基酸增加,谷氨酸、缬氨酸等减少;总脂含量明显增加,绿藻增加30%以上,硅藻增加超过15%;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并且产生了一些新的不饱和脂肪酸;Mg、Na和Al元素的含量显著降低,而Fe、Ca、Zn、Mn等含量却明显增加。总体来说,4种南极冰藻的灰分含量显著下降,有机成分明显增加。表明了南极冰藻对UV—B增强的积极响应.能调整自身对强辐射环境的适应性,这为深入研究冰藻对南极强辐射环境的适应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南极冰架正在融化,巨大冰山溶入海洋将导致海洋平面继续升高英国科学家1996年1月24日说,由于全球变暖,温度升高,南极冰架正在继续融化,在组成南极很大部分的厚冰架中,至少已经有5个冰架在过去50年内大大后退了.剑桥大学负责南极调查的戴维·范甘等人在世...  相似文献   

16.
德鲁加尔斯基,E.von(ErichvonDrggalski,1865,29~1949.1.10)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极地探险家、冰11学家。1865年2月9日生于柯尼希斯堡。1949年1月10日逝世于慕尼黑。1906~1935年任慕尼黑大学教授。1891和1892~1893年两次率柏林地理学会考察队前往格陵兰探险,考察了陆线冰。1901~19O3年按国际考察计划率德国探险队乘《高斯号》赴南极考察。途中在印度洋的克尔格林岛建立气象地磁观测站。1902年大约在东径gO”处,发现并考察了南极洲和新地段,命名为威廉二世地,并发现高斯山。此外,在毛德地的山脉、维多利亚的陆架冰客和戴维…  相似文献   

17.
南极半岛是南极洲西部最大的区域,在研究冈瓦纳大陆解体历史方面具有关键作用。在冈瓦纳大陆解体之前,南极半岛是南美洲安地斯山系最南端的部分。冈瓦纳大陆解体之后至今,西南极洲以及邻近的Bellinsghausen海、Drake海道是研究诸如大洋岩石圈扩张与俯冲、与近来岩浆一火山作用相关的大陆边缘裂谷作用等现在正在进行着的构造作用过程的独特的地球动力学实验室。  相似文献   

18.
《海洋地质前沿》1996,(4):21-22
南极冰川变化莫测,各国专家说法不一英美科学家:气候变暖引起南极冰架脱落据美国《波士顿环球报》报道,英国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报告说,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南极冰架融化脱落,并且脱落的浮冰很可能会引起海平面上升.英国研究人员说,南极半岛气温的持续上升使...  相似文献   

19.
南极陨石     
李兆龙 《海洋科学》1986,10(3):66-66
收集和研究南极陨石是南极科学考察的任务之一,对于建立完善的陨石学说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 自1912年澳大利亚人在南极发现了第一块陨石以来,已收集到6000多块陨石,大部分是由日本和美国等考察队收集到的。使人感到吃惊的是,这些陨石几乎都是在南极大陆内部的裸冰带的表面上发现的,而在雪面上或埋入冰中的陨石是极为罕见的。南极的裸冰带分布在海岸地区和大陆内部山脉的周围,其面积不到南极大陆面积的1%。在南极的一些裸冰带,陨石的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两块,已在一个约4000平方公里的裸冰带找到了1000多块陨石。在收集到的陨石中,有5600多块是球粒陨石,只有很少量的铁陨石、石陨石和碳质陨石。最大的陨石超过5公斤,最小的为10克左右。  相似文献   

20.
南极冰架分离英国南极考察队的科学家发现,一块面积达2900km2、有英国牛津郡大的冰山,已从南极大陆分离并逐渐漂向大海,南太平洋的洋流与风在未来数月或数年内,有可能把这块巨大的冰山推向福克兰群岛,甚至南美东海岸.这块冰山在前进途中有可能碎裂,危及航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