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甘孜—玉树断裂带是四川省一条重要的区域性活动断裂,它与鲜水河断裂带呈左阶羽列展布于川西高原。据史料记载,该断裂上的邓柯1896年曾发生过一次7级地震,震中位置为北纬32.5°,东经90.0°震中烈度为K度。根据现场访问和震害调查,我们认为这次地震宏观震中应在色巫与档拖间的晒拉一带与史料分析震中大致相差30—40公里。其主要根据如下:①档拖村和档拖寺位于主断裂破碎带上,当年地震时被毁,现今遗址尚存。挡拖村喇嘛羊嘎说他母亲曾经历过这次地震,大震时金沙江对岸三个村寨(阴巴、达接等)被山体崩塌所淹埋,金沙江大垮岩阻江10日,水头直达挡拖村脚。②地震滑坡崩塌现象以档拖至色巫一带集中沿主断裂带分布,特别是色巫相对集中,大小地震滑坡崩塌达数拾个,其中一大型地震滑坡崩塌高100—300米,沿金沙江岸宽约400米,当年堵塞金沙江遗址现象现今仍清晰可辨。③色巫处地震地裂缝带发育,已观测长750米,并断错砾石。还发育断塞塘,隆包等地震形变现象。因此1896年地震的宏观震中应在原史料震中以北的色巫档拖间。在现场考察中我们还首次发现大量地震断错现象。其形态与鲜水河断裂和则木河断裂上所见颇为相似,给人以晚更新世、全新世以来断裂强烈活动  相似文献   

2.
试论地震海啸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统计与研究,多数地震是不引发海啸的,故地震与海啸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这是因为引发地震海啸(特别是大的地震海啸)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海底地震所造成的次生的巨大体积的海底滑坡和崩塌,而不是海底地震时海底地面的同震错断与变形。因此,若未来震中附近存在不稳定海底滑坡和崩塌体,只要发生地震,不论震级大小与震源深浅,也不论震源类型(即倾滑或走滑)都可引起海底滑坡和崩塌,进而引发海啸。若未来震中附近不存在不稳定海底滑坡和崩塌体,再大震级的地震,即使是倾滑型地震也不能引发海啸  相似文献   

3.
鲁甸6.5级地震崩滑地质灾害分布与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14年8月3日的云南鲁甸6.5级地震震源机制解、余震震中分布及震后的地震地质调查表明,发震构造为NW向包谷垴-小河断裂,断层发生左旋错动;震源机制与余震精定位数据表明发震断层倾角较陡。崩塌、滑坡分布在一个长轴为NW向的矩形区域内(15km×12km),基岩崩塌指示地震动主方向自北向南由SE向变为SN向,与震源机制解揭示的主压应力方向NW-SE总体一致。地震诱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崩塌、滑坡的平面分布特征可以用2种发震模式来解释:1)总体走向为NW的弧形断层发生左旋走滑错动,由北向南,地震动方向由SE向逐渐转变为近SN向;2)除NW向断层的左旋错动之外,NE向断裂也可能被牵动,发生由NW向SE的逆冲运动。地震是由NE、NW 2组断层共同作用的结果,以NW向断层左旋错动为主、NE向断层逆冲为辅。余震震中主要呈NW向线性展布,同时在震中附近存在NE向分布的地震条带,隐含2组断层同时错动的可能性;而鲁甸6.5级地震震中所在的滇东北永善、昭通地区,区域多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表明,地震断层多以逆冲运动为主,走滑为辅。  相似文献   

4.
利用CAP方法反演了2010年6月5日阳曲MS4.6地震震源机制解,得到震级MW为4.5,节面I走向213°、倾角47°、滑动角-161°,节面II走向109°,倾角76°,滑动角-44°,属于倾滑型;精确定位显示震中处于石岭关隆起区,CAP反演和精定位结果推断本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7~20km。震源机制解节面参数与震中附近的山根底断裂和系舟山西麓断裂产状存在差异,这两条断裂不是阳曲地震的发震断裂,由于现场野外地质考察未发现地表断裂,不排除本次地震为隐伏断层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昭苏盆地地震地质概况和活动断裂的展布,规模及特征。对发现的一次大地震遗迹,包括长约70公里,左旋水平位移达8米的地震断层及沿地震断裂带两侧分布的巨大滑坡,崩塌等地震形变现象进行了描述。确定这次约相当于8.0级的大地震可能是1716年发生在准噶尔西部地区的那一次大地震,并初步确定了地震的宏观震中位置。  相似文献   

6.
2022年3月17日新疆皮山发生MS 5.2地震,时隔83天,于6月8日再次发生MS 5.0地震,2次地震相距约9 km。MS 5.2地震前10天,震区出现小震群活动,三十里营房地震台记录到671次前震活动,序列活动表现出震群型特征。利用CAP方法计算皮山MS 5.2、MS 5.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显示2次地震破裂类型差异较大,其中MS 5.2地震为逆冲型,MS 5.0地震为正断兼走滑型。根据2022年皮山5级震群序列特征及2次主要地震事件破裂方式的差异,结合震中附近构造特征,探讨此次震群活动的构造复杂性,认为皮山震群发生在天神达坂断裂和康西瓦断裂之间的次级断裂上,推测在NS向构造应力作用下,康西瓦断裂南北两侧的左旋滑移量部分被西昆仑前缘的逆冲断裂系所吸收,由于构造方式的差异及应力分配的不均匀,其EW向运动速率在不同区段存在一定差异,在局部地区形成近EW向的差应力,进而产生一些拉张性质的破裂。  相似文献   

7.
对143年甘谷西7级地震史料的新见解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地震历史资料的考证分析,143年甘谷西地震可能由2次地震组成,其中陇西、汉阳(今甘谷)、武都三郡地震有感区为一次地震,称为南区;张掖、武威、北地(今吴忠)三郡地震有感区为另一次主震,称为北区。南区地震震中大致位于甘谷西,与原定震中位置大体相当,仍称为甘谷西地震,震级达714级左右,震中烈度约Ⅸ~Ⅹ度,发震构造为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中段;北区的143年地震震中位于武威以东的腾格里沙漠边缘,震级达712级左右,震中烈度约Ⅹ度,推测其发震构造为祁连山-河西走廊活动断裂系东端的主干活动断裂之一。  相似文献   

8.
2013 年洱源MS5. 5 地震震区地质构造复杂,发育有NW 向和NE 向2 组活动断裂。据野外调查和探槽揭示,震中附近的维西-乔后断裂为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其新近活动时代主要在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仍有较明显的活动迹象,运动性质以右旋走滑为主兼有正断。此次地震等烈度线呈NNW 向的椭圆形展布,极震区达Ⅶ度,长15km,宽10km,面积约279km2。震源机制解显示:该震源断层为正断兼走滑破裂型,与维西-乔后断裂的运动学特征基本吻合;节面Ⅱ为NW 向,与维西-乔后断裂走向基本一致。结合地震烈度分布、滑坡崩塌体分布和微震分布特征等分析推断,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应为维西-乔后断裂。震区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腹地,巨大的地形高差,强烈的表层岩石风化,是造成此次地震破坏较重的自然地理条件,而居民房屋多为抗震性能差的土木结构和砖木结构等简易建筑,是造成地震灾害加重的构筑物背景。  相似文献   

9.
由于工程需要,对广梧高速公路(马安—河口段)的地震地质情况进行了考察,马安—河口路段所处大地构造性质为东南地洼区,穿越了三个次级构造分区:白土断陷、思劳断隆、云浮断隆。路段附近发育3条断裂:肇庆断裂、河口断裂和吴川—四会断裂。前两者为非活动断裂,后者为活动断裂且星北东向从思劳附近穿过,是未来5.0级地震发生地段,烈度可达Ⅵ度。但路段附近地震活动水平较低,仅发生过4以—5.0级地震4次,最大烈度为Ⅴ度。白诸立交、河口立交的地震地质环境稳定,思劳立交基本稳定,沿线不易产生滑坡与崩塌。  相似文献   

10.
汶川Ms 8.0级地震诱发崩塌滑坡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Ms8.0强震,震中在距离都江堰不到30km的映秀镇.这次地震导致数万人伤亡,大量房屋受损.由于地震震中所处的特殊地形地貌条件,使得这次地震诱发了大量的地震崩塌、滑坡、滚石,崩塌物堵塞道路严重影响了后面的救援工作;  相似文献   

11.
2016年01月21日青海省门源县发生6.4级地震,地震现场考察的震害分布椭圆长轴走向120°N—140°E.震后0.8 m高分遥感影像与震前高分影像的对比解译结果表明,本次地震导致大于23处较集中的崩塌滑坡,它们的空间分布表现出震中北侧多于南侧,分布点总体形态呈NNW向延展的平面特征.区域断裂几何展布和活动性质的高分遥感解译和野外考察研究表明,冷龙岭断裂水平运动分量占绝对优势,如果本次地震发生在该断裂上,不应为纯逆冲性质.震中区域活动断裂的精细研究发现在冷龙岭北侧发育一条走向约为140°的活动断裂,该断裂在高分影像上地表为北倾,该断裂与多家机构的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非常相近.本次地震的余震分布总体长轴方向与冷龙岭断裂相差约20°,而与最新发现的冷龙岭北侧断裂走向相近.综合以上多方面资料,认为冷龙岭北侧断裂极有可能是本次地震的发震断裂.综合余震分布在深部的展布特征,主震的震源机制解,发震断裂在地表的几何展布特征和活动性质,再结合震区附近大地电磁测深等地球物理资料,建立了发震机制模型,认为本次地震是2008年于田7.4级地震、2014年于田7.3级地震后,青藏高原块体向北东方向推挤生长过程中发生的一次地震事件.  相似文献   

12.
1999年 1月 2 3日 2 0时 2 8分 ,安徽省南陵县弋江镇附近发生了 MS2 .9地震。震中位置 :1 1 8°2 6′E,3 0°56′N。震源深度 :1 0 km。这是本区范围内近年来发生的最大一次地震。虽然震级较小 ,但对少震、弱震地区的影响很大。震中附近的泾县、宣城、芜湖等地普遍有感。被列为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城市的芜湖市震感较强。泾县地震台位于皖南山区的泾县城北湖山坑内 ,西侧有江南深断裂 ,北有郯庐大断裂。该台距南陵震中 2 7.3 km,DD-1地震记录仪记录出格 (安徽省电磁波台分布、南陵地震震中及主要断裂带见图 1 )。地震前 ,该台电磁波记录…  相似文献   

13.
历史资料和前人研究表明,462年山东省滕州西发生6*1/2级地震。该地震震中附近有已探究发现的凫山断裂、峄山断裂和孙氏店断裂等。本文利用物探、钻探、形貌测量、地质考察和测年等多种手段,进一步鉴定凫山断裂和峄山断裂,得出前者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早期,后者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早期。前人研究表明,462年滕州西地震烈度等震线近SN走向,因此,SN走向的峄山断裂和孙氏店断裂均可能是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  相似文献   

14.
2003年9月2日在阿克陶发生了5.9级地震,震中烈度为Ⅶ度。地震形成的雪崩、滚石,压死了大牲畜数百头,并造成Ⅵ度区的部分房屋裂缝。地震发生在新构造活动强烈的帕米尔高原东部北北西构造带上,该构造带的断裂性质多为右旋走滑的全新世活动深断裂。该次地震微观震中和宏观震中之间有一定距离,依据宏观震中位置判定,发震构造为布伦口断裂。  相似文献   

15.
芦山地震崩滑灾害空间分布及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庆  江亚风  吴果  陈国光 《地震地质》2014,36(2):344-357
由于逆断层作用,2013年芦山MS 7.0地震诱发的崩滑地质灾害分布表现出了明显的上盘效应与方向效应。在震后应急科考中未发现发震断层的地表破裂带,然而灾区大量出现的地震诱发滑坡、崩塌,加之密集的余震分布、地震烈度调查结果等,提供了确定芦山地震宏观震中、地震动错动方向以及研究地震发震构造等的诸多线索。 统计结果表明,芦山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具有明显的优势滑动方向(135°~144°),该方向揭示了地震断层的错动方向,与震源机制解反映的一致,大体垂直于发震断层的走向;从地震诱发崩塌、滑坡灾害点的分布与密度判断,宏观震中位于宝盛乡北,在仪器记录震中东北约3.6km处;从余震群分布、地震诱发滑坡分布特点及地震等烈度线等,结合以往强震如汶川地震等的调查经验,推测当震级足够大时,发震断层地表破裂带可能通过地质灾害、余震密集区东侧的边缘地带,总体平行于双石-大川断裂。另外,通过分析地层岩性与崩滑地形条件之间的关联性,发现崩滑灾害在某些地层岩性中易发,灾害点呈线性排列的原因是不同地层岩性之间抗风化能力的差异性,造成在地层分界线上形成线性陡崖或高坡度地带,使之在强震作用下容易发生崩塌、滑坡。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荣县MS4.9地震震中及附近地区地震监测、地震地质、地震活动背景和区域地震活动性的分析表明,荣县MS4.9地震震前经历了区域地震平静至活跃、再发震的过程,该序列为正常的震群型,震中区及其附近的华蓥山断裂地震带和马边地震带的震后地震学参数均正常。荣县MS4.9地震发震断裂为荣县-威远基底断裂,华蓥山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2018年开始的5—6级地震活跃与川西地区东昆仑断裂带2017年8月九寨沟MS7.0强震的发生存在呼应关系。   相似文献   

17.
1584年肇庆两次5.0级地震属于双震。两次地震等烈度线长轴均呈北西向。震中附近有两条较大的断裂,一是北东向高要断裂,它是吴川-四会断裂的分支断裂,并控制了一系列地震分布,可谓之控震构造。另一条是北西向白土断裂,与两次地震等烈度线长轴一致,联系到1905年43/4级地震也发生在此断裂附近,该断裂应是本次地震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18.
采用拟稳平差方法对1992—2011年陕西关中重力测网流动观测资料进行平差计算,获得各期高精度重力值,利用Kriging插值算法获得差分及累积重力场变化图像,结合1998年1月5日泾阳M_S4.8地震及2009年11月5日高陵M_S4.4地震,分析2次地震前后重力场及重力点值时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次地震前后都有较明显的重力异常变化,变化过程表现为正向―负向―正向重力变化,符合地震扩容模式;(2)2次地震的发生与渭河断裂及泾阳—渭南断裂构造活动有关,震中位置处于重力等值线零值线及拐弯处,但2次地震前重力累积变化不明显;(3)关中西部重力测点在2次地震前后重力值变化显著,关中东部重力点值变化不明显,震中附近的测点在泾阳地震前后变化明显,在高陵地震前后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一、海丰梅隴震群概况 规模巨大的莲花山断裂以北50~60度东贯穿海丰全境。同时,又有北西向的河源——海丰断裂和东西向的高要——惠来断裂在该处与莲花山断裂交汇。组成若干构造的网络结点(图1),历史上海丰发生≥5.0级地震三次。近年来小震不断。自1972年建立梅陇地震台以来至1980年共记录地震800余次。1981年小震活动更加频繁。全年共发生地震两多千次。其中2月26日Ms=3.0级、3月14日Ms=3.0级、4月9日Ms=3.9级三次较大。每次较大地震发生前都有一系列的密集小震活动。这三次地震的震中位于海丰梅陇东南4~5公里的坡平附近。地震发生在下侏罗纪砂页岩地带。下半年震中(二级左右)沿北东向逐渐向海城、公平等地迁移。  相似文献   

20.
"5.12"汶川大地震引发了石亭江流域严重的滑坡、崩塌,沿江两岸红白镇、金花镇及上游矿区的滑坡、崩塌掩埋了公路、水电站,摧毁铁路并堰塞石亭江,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震后在中国地调局的资助下,进行了1∶5万野外地震次生灾害详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石亭江流域滑坡、崩塌分布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即由石亭江下游至上游,总体呈加重趋势,而且沿山前断裂和中央断裂灾害异常发育,后者强于前者;地质灾害发育除受发震断裂控制外,还受地貌、岩性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多因素控制,上述控制因素的耦合是导致石亭江地区地震地质灾害空间分布不均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