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洋世界》2010,(7):5-5
<正>继1999年、2003年、2008年三次北极科学考察之后,执行我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任务的北极考察队已经组成。应厦门市人民政府邀请,我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以下简称北极考察队)暨"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于6月25日从上海出  相似文献   

2.
《海洋世界》2012,(10):7
9月27日,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完成考察任务后返回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中国第5次北极科学考察历时93天,实现了我国北冰洋科学考察的多个"首次"。本航次航行18600余海里,"雪龙"号科学考察船首次穿越北极航道往返大西洋和太平  相似文献   

3.
2007与2008年夏季北极海冰变化特征及原因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进行的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是我国响应国际极地年(IPY)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次考察我们在物理海洋、海洋化学、生物海洋学、地质及地球物理等领域取得丰富的数据.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承担航线保障及海冰观测任务,预报和观测的同时,积累了大量现场气象和海冰观测数据及卫星云图资料.本文利用这些数据,结合极地共享数据及历史观测资料和再分析数据,对2008年夏季北极地区大气、海冰的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同时,通过对2008年与2007年夏季北极大气环流的比较分析,研究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影响北极夏季海冰分布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4.
1.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创造了我国航海史上( )的记录;2.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是10年来国际上规模最大、科学最  相似文献   

5.
书海拾贝     
快速变化中的北极海洋环境张占海著科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7-9月,由国家海洋局主持,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组织实施了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考察队由"雪龙"号科学考察破冰船承载,前往北极洋加拿大海盆,考察了北纬80°以南的大范围海域,对北极海洋、海冰、大气进行了全面考察。  相似文献   

6.
卓冉 《海洋世界》2011,(2):78-80
2010年11月11日,我国第27次南极考察队正式从深圳出发,前往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雪龙"号也再次收托众望,拔航起程. "雪龙"号是我国第三代极地考察船,也是中国进行极地科考的唯一一艘功能齐全的破冰船,自1994年10月首航南极以来, "雪龙"号已先后26次赴南极、4次赴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  相似文献   

7.
由国家海洋局组织实施的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于2003年7月15日乘“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从大连出发,9月26日乘“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回国。参加本次科学考察的中外科学家、后勤保障人员共108人,是近10年来国际上规模最大、学科最齐全的一次北极考察,获取了大量科学数据,不仅为了解北极变化及其对气候环境影响起到积  相似文献   

8.
沈婷婷 《海洋世界》2014,(12):16-21
<正>人物简介:解思梅中国第一位既到过南极又参加了首次北极科学考察的女科学家,日本筑波大学理学博士,曾任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极地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东北林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承担南极和北极科学考察航线气象预报和冰区导航,研究极冰与全球气候变化,主持研制了船载气象极轨卫星的接收和应用系统并长期应用于南北极科考的气象和冰区导航,建立了南极海冰立体监测和预报应用系统。获国家级、部委级、司局级科技进步奖15次,其中9次是项目主持人。获英国剑桥国际人物传纪中心授予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中国第三次南极考察队乘“极地”号科学考察船远征南极、环球航行科学考察的航线特点和各种气象资料的收集。供以后的南极考察和远洋船舶等有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0.
9月24日,“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在结束历时76天、总航行12000海里的北冰洋科考之行后,承载着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队110名中方队员顺利返回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国家海洋局与上海市政府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欢迎载誉归来的北极科考队员,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上海市政府建设与交通委员会秘书长王京春等领导出席了欢迎仪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