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本文从冀北地区脉状金矿床地质背景出发,系统研究了太古宇及与金矿化有关的岩体铅同位素特征,认为本区脉状金矿床成矿物质来自古老地壳及地幔。文中强调无论是产于变质岩中的金矿,还是产于花岗岩、碱性岩、超基性岩中的金矿,均受深大断裂及古隆起活化带控制。文中还分析了冀东、冀西北金矿床铅同位素区域性差异及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2.
金矿床密集区受含金丰度高的岩石圈地幔区控制和制约。本文以华北地台若干金矿床密集区为例,从地壳演化的角度,初步探索了初始地壳的含金丰度变化与金矿床密集区的关系。文章认为,初始地壳只有经活化改造和活化再造,才能形成金元素的富集域或金矿床密集区。金矿床密集区的形成是矿源、热源、搬运介质和构造条件的统一体。其中,前寒武纪古老变质基底是金矿形成的物质基础,变质基底双层结构的下层结构是金矿床的主要赋存部位,岩浆一热构造作用是初始地壳内成矿物质活化的动力,岩浆活动、流体运移是矿质的搬运工具,构造断裂是含矿热液运移的通道和聚集的空间,特别是深断裂能使深源成矿物质迁移至地壳,使矿质来源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3.
金矿床密集区形成的基本条件:以华北地台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矿床密集区受含金丰度高的岩石圈地幔区控制和制约。本文以化华北地台若干金矿床密集区为例,从地壳演化的角度,初步探索了初始地壳的含金丰度变化与金矿床密集区的关系。文章认为,寝地壳只有经活化改造和活化再造,才能形成金元素的富集域或金矿床密集区.金矿床密集区的形成是矿源、热源、搬运介质和构造条件的统一体。其中,前寒武纪古老变质基底是金矿形成物质基础,变质基底双层结构的下层结构是金矿床的主要赋存部位,岩浆  相似文献   

4.
达拉松金矿床位于俄罗斯东亚地区,是世界驰名的超大型金矿床之一。矿床形成具有经历过多个大地构造成矿阶段、多种成因成矿和多种金来源的特征。主成矿作用是中低温热液作用,成矿热液和成矿驱动力与中生代地洼阶段构造-岩浆活化有密切关系。成矿热液中的金来自地槽阶段海西期花岗岩内的金再造和地洼阶段的深部金源。热液成矿后矿区地壳继续隆起,导致风化剥蚀作用强烈发育,在达拉松河谷阶地内形成沉积砂金矿化。因而,该矿床的形成类似于层控金矿床原理,只是矿源层在该区应为矿源岩体。矿区内既有内生金成矿富集,又有外生砂金成矿富集,共同组成一个超大型金矿床。据此将该矿床列为多因复成金矿床类型。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总结小秦岭金矿田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论述了该矿田的成矿物质来源、构造控矿、花岗岩与成矿的关系、区域变质及混合岩化对金矿床形成的影响等问题,认为太华群变质岩系为金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构造是本矿田的主要控矿因素;花岗岩对金矿床的形成起了“热发动机”的作用,是本区金活化转移的热动力中心;区域变质及混合岩化则使成矿物质活化、迁移,乃至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6.
琼西戈枕断裂带多因复成金矿成矿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海南岛西部的戈枕断裂带处于东南地洼区儋县地穹的西南缘。由于该区地壳经历了前地槽、地槽、地台、地洼等四个发展阶段,致使该区经受区域变质、混合岩化、岩浆侵入和动力变质等多种地质作用,为戈枕断裂带多阶段成矿创造了良好的地质构造条件,并使受戈枕断裂控制的金矿床在矿体形态、产状、矿化特点、围岩蚀变、矿石类型、成矿阶段、金矿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等许多方面,具有多因复成金矿成矿特点。构造控金模拟实验结果为戈枕断裂带构造变形及构造作用使金活化迁移、富集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前寒武纪古老变质基底是金矿床形成的物质基础,在初始地壳活化再造过程中受到过多次改造和再造,其中,金元素多次受到再分配。高级区花岗岩-绿岩带在活化改造和重熔再造的过程中表现出由麻粒岩相-角闪岩相-绿片岩相转化的退变质过程。这一过程使变质基底岩石中的金有一个预富集。在晚期(主要是燕山期),岩浆-构造活动促使基底岩石中的金再次活化。在成矿围岩退化蚀变过程中,随岩石组分的转化,金得以再次聚集,并形成工业矿床。通过对几个金矿床密集区内的不同岩石类型含金丰度对比,表明地壳活化改造越强,金的矿化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8.
以位于西准噶尔的阔尔真阔腊、布尔克斯岱、哈图、包古图金矿;东准噶尔的科克萨依、野马泉金矿;东天山的康古尔,石英滩,红石金矿为研究重点,着重探讨了S、Pb、C同位素在本区特定构造地质条件下对金成矿作用的示踪。结果表明。主成矿期矿化剂元素硫来源于深部,有少量地壳物质混染,金属元素铅主要来源于地幔及下地壳,少量浅部铅混染。反映了本区金的来源以深源为主的特征,各类金矿矿化剂元素碳为无机碳与有机碳不同程度的混合,表明地层有机质不同程度地参与了金的运移与卸载成矿,这是本区金成矿的重要特色。本区年轻的基底、深大断裂、火山活动及地层中有机质的参与等地质条件成就了本区不同类型金矿床的成矿。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小秦岭金矿带的成矿地质背景,各期花岗岩的分布与产出特征,以及岩性与物质组分特征。并认为花岗岩在金矿床形成中起了“热发动机”的作用,是本区金元素活化迁移的热动力中心,对金矿床起了重要的迭加改造作用,是小秦岭金矿节重要的控矿因素。  相似文献   

10.
五龙沟金矿田位于东昆仑造山带东段,金成矿与三叠纪岩浆作用、脆性和/或韧性变形显示密切时空联系。但是,金容矿地质体类型与控矿构造特征尚不清,金成矿受哪些关键要素控矿尚不明确。本文通过广泛深入的文献资料调研与详细的野外调查,详细阐明了五龙沟地区金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地质环境,系统梳理、总结与对比了不同地段金矿床的矿化类型、容矿地质体与控矿构造。研究表明,五龙沟金矿田发育微细脉型、蚀变岩型、石英脉型等3种矿化类型,容矿地质体主要以元古界—奥陶系变质岩系与侵入岩类为主。早期韧性剪切作用导致矿源层中金的活化与预富集,金矿化主要受控于晚期北西向脆性变形及相关断裂破碎带。大规模金成矿与古特提斯洋关闭及伴随的同/后碰撞构造过程有关。北西向构造—蚀变带、侵入岩类与古老变质基底是五龙沟金矿田的重要勘查标志。  相似文献   

11.
大型—超大型金矿密集区的形成条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矿床成矿偏在性(超群性和不均一性)是金矿床空间分布的重要特点。大型-超大型金矿密集区的形成是矿质来源、热液来源、搬运介质和赋矿空间等的有机统一;是富含成矿物质的初始地壳在长期的活化改造作用过程中,矿质发生活化、迁移,在合适的赋矿空间沉淀并被长期保存而形成的。初始地壳,尤其是前寒武纪的变质基底是金矿密集区形成的物质基础。长期的热液活动是成矿物质活化、迁移的动力,而长期的地壳活化作用,包括岩浆活动和活山活动,是热液活动的基础。韧性剪切带、拆离滑脱带、岩体的内外接触带等是大型-超大型金矿床赋存的有利空间。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断裂活动和热液流体迁移的热动力学角度阐述了金矿热液形成、迁移和富集沉淀的物理化学机理,得出了断裂活动不仅为金矿形成提供了储矿空间,更主要的是为金矿热液形成提供了活化热能和大量流体,为其迁移提供了动能,为其沉淀富集提供了有利的、多期多阶段的物理化学条件.  相似文献   

13.
商都盆地发育盆内深大断裂,其形成时间早、活动时间长,对盆地结构、盖层岩性岩相、地下水动力场和水文地球化学环境产生影响。文章通过对钻孔编录资料和物化探实测数据的分析,探究了深大断裂存在的证据,阐述了其对砂岩型铀矿成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亚天山造山带中央克兹勒库姆铀成矿区是世界驰名的铀矿产地,区域构造上属叠加于海西期地槽褶皱造山带上的喜马拉雅期活化造山带中的次级造山带,有大量层间氧化带砂岩型和碳硅质板岩型铀矿床分布。经活化构造成矿分析,铀成矿作用经历了多个大地构造演化阶段,地槽造山阶段形成铀源层、体,地台阶段形成部分有利铀成矿和储矿的砂岩层,活化造山阶段形成淋积和热流体成因的工业铀矿床。  相似文献   

15.
华南地幔柱构造与成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童航寿 《铀矿地质》2010,26(2):65-72,94
文章应用地幔柱构造理论,对华南多金属成矿省铀、钨等矿种的成矿作用与地幔柱构造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提出华南的核心地段存在以桂东幔凹大型构造网结-浆源活动中心的同位套环(内环Ⅰ、中环Ⅱ、外环Ⅲ)的亚地幔柱构造。初步厘定准幔柱(热点)构造20余处,总体上它们控制了华南核心地带的钨、铀等金属矿种的空间展布。指出应以华南亚幔柱内环为重点,兼顾中环和外环准幔枝(热点)构造成矿有利地段进行深部探索的择靶方向。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惠安堡地区构造地质及铀成矿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恒  李保侠  荆国强 《铀矿地质》2012,28(3):148-151,186
文章论述了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大地构造背景、盆地构造单元的划分,以及西缘褶断带和马家滩段构造地质特征。以构造相对活动地区的相对稳定地段为铀矿找矿总体指导思想和部暑思路,笔者通过多年的铀矿地质勘查和研究,提出了逆冲推覆构造前缘带为铀成矿的有利地段。明确指出区内存在两期层间氧化作用,即早期以红色氧化为主,形成古氧化带;晚期以黄色氧化为主。两期层间氧化作用均对铀成矿有控制作用。早期红色氧化砂岩经历了逆冲推覆、抬升剥蚀、叠合埋深及断块分隔等后期改造作用;晚期黄色氧化作用沿背斜两翼发育,倾向于继承早期红色氧化并对其进行叠加改造。初步总结了区内的铀成矿特征及成矿规律。  相似文献   

17.
虎拉林地区砂、岩金矿的空间位置关系十分密切。在虎拉林河上中下游及虎拉林岩金矿分别采取样品,结果表明虎拉林河砂金粒度大,分选较差,磨圆度差;砂金形态总体上以粒状为主;溶蚀系数均值小于1。微量元素含量特征表明砂金的主要物质来源是近源,与岩金矿关系密切且具有继承性。虎拉林岩金矿床的矿石中自然金颗粒粗大,矿体的上部遭到剥蚀,虎拉林河砂金主要来源于虎拉林岩金矿床,砂金可作为岩金的找矿标志。自然金化学-结晶温度图表明砂金的原生Au源为中低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8.
朝山金矿床位于铜陵市东郊狮子山矿田内。除了自然金之外,矿床中金主要以晶格金方式赋存于磁黄铁矿、黄铁矿和毒砂等矿石矿物之中;各种类型矿石成矿元素研究表明,含金磁黄铁矿石中金含量最高,其他依次为含金磁黄铁矿—黄铁矿矿石、含金黄铁矿化大理岩、含金矽卡岩、含金黄铁矿矿石等;硫同位素分析显示矿石硫主要来自深源或幔源硫,但在上升过程中遭受到地壳物质混染。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及朝山金矿地质特征,表明朝山金矿床属于热液交代型金矿床,形成时代为燕山中晚期。  相似文献   

19.
通过野外及镜下研究,初步查明丁家林,太阳坪金矿区所含金矿物为自然,金金矿及含银自然金。丁家林金矿区包裹体金为主,太阳坪金矿区则以裂隙金为主。粒数及面积统计显示两矿区均以中、细粒金为主。载体矿物主要为黄铁矿,次为石英,偶见方铅矿,黄铜矿及闪锌矿。金的矿化与富集以富含黄铁矿,贫其他多金属硫化物为特征。矿石中常见明金为粗粒金,巨粒金及块状金。  相似文献   

20.
Details regarding the mineralization patterns of gold in epithermal systems are poorly understood. A refined understanding of gold microtextures, the interface between gold and associated minerals, and the role that nanoparticles play in gold mineralization could provide insight into the details of gold growth and may contain indicators of gold ore concentration mechanisms. Furthermore, a refined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face also may explain variation in cyanide leaching extraction efficiency and may enable enhancement of recovery methods. Macrocrystalline gold samples from Round Mountain, Nevada were analyzed using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gold nanoparticles are common in Round Mountain gold and associated mineral phases, and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macrocrystalline gold in this deposit. Microtopographic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the two dimensional nucleation and growth mechanism is dominant and nanotextural evidence suggests that nanoparticulate gold was the first stage of growth in the formation of these macrocrystalline samples that grew rapidly at high degrees of supersaturation.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gold and quartz and other related minerals is far more complex than previously thought, and that textures present at the interface and in the bulk gold can help explain mineralization history and can also have implications for gold recovery efficiency for macrocrystalline bearing o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