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7 毫秒
1.
地域文化是在特定自然与历史的环境中形成的,具有时代相承的连续性特征。保山地域的文物古迹与地方民俗文化构成了地域文化的主体,保山地域文化的独有文化模式与发展能力是在多样性的自然环境,开放的地缘、世居多民族传承、边疆历史变迁、文化交汇边缘等综合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传承悠久与保存完整、崇文重教、开放交融、重商联外、兼容多样等特征,并对地域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在新发展阶段的"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需要重视传承和创新发展地域文化,将在绿色经济、山水园林城市、自然休闲文化、对外开放和文化生产力等方面产生联动文化建设与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尹国蔚 《热带地理》2014,34(5):712-718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网提供的资料和其他以关于印度史地为主的文献,按类型归纳印度世界遗产的地域与分布特征。截止2013年,印度入选的世界遗产包括24项文化遗产和6项自然遗产,无属于混合类型的双重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具有自然地理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特征,而文化遗产的宗教特征比较普遍。自然遗产主要分布于印度次大陆的边缘地区;而文化遗产主要以历史上比较强大的国家政权和外来势力的统治中心、海陆交通枢纽和环境适宜为分布取向;其中,各类宗教性遗产呈南北向地域分异。这些特征是在印度地缘环境的相对独立性、地形和炎热多雨的气候,以及悠久但发展极不平衡且以分裂为主的历史、外来势力、经济发展和本土文化基底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一、基于地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的有利条件 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显然,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域文化与环境相融合而打上了环境的烙印,成为一种能反映所在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的独特文化。  相似文献   

4.
地名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地名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成为人类进步的活化石。一个区域的地名,特别是这个区域内由众多地名形成的地名景观往往打上这个区域地域文化的痕迹。在地名景观中,聚落地名的文化特征,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5.
地名作为特殊的词汇,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给予自然地理实体、居民点等特有的名称,包含着丰富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历史内涵,显示出独特的地域特征,与当地的人类活动、历史演变、人口迁徙等密切相关。更具稳定性,它往往记录着当地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民族和风土人情。通过研究黑龙江省地名的地域特征,揭示移民开发黑龙江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地名是特殊的语言现象,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地域文化的丰厚积淀。本文从地理环境、历史传说、移民历史、军事活动几个方面来解读青岛的地名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徽州村落人居环境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村落是我国广泛存在的一种人居环境类型。徽州由于受特殊的自然、社会条件和历史发展的影响,村落层面上的人居环境表现出与其它地域显著不同的特征,文章以徽州古村落为对象,对其选址、空间特征、形成机制及存在的合理性进行分析,旨在为徽州文化研究、现代人居环境建设的健康发展和古村落开发利用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地名是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糅合着独有的属地特征与情感认同,更有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地名文化在传播中具有很强的扩展和渗透功效,挖掘并传播地名所涵盖的历史与文化资源,有利于凝聚一定区域内人们的文化向心力,增强文化认同,传播地域文化。地名具有地理标识作用,它的变化相对缓慢,作为民族精神文化的结晶,地名文化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地名文化的意义在很多时候都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相似文献   

9.
人类与湿地共生发展,孕育并传承了多样的湿地文化。湿地文化不仅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而且在丰富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哈尔滨市的湿地文化具有资源丰富、积淀厚重和时段性显著的特征。保护与合理利用哈尔滨市的湿地资源、开发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湿地生态旅游是传承和弘扬哈尔滨市湿地文化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0.
朱竑  安宁 《地理科学》2011,31(1):7-14
文化和思想的专制统治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一种常见的专制统治手段。文字狱作为其典型产物,具有重大的学术研究价值。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意义的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时期(1644~1795年)发生的文字狱作为分析样本,力图从区域差异的角度进行探讨。研究发现区域人文、经济、政治等因素对文字狱的地域分异影响具有决定性作用,人文环境决定了文人群体必然直接影响到文字狱的分布,而经济环境则通过影响教育水平和社会环境从而间接影响了文字狱的分布,政治事件、统治者性格、统治方式、政治地位等政治因素对文字狱的地域分异的影响则充满了偶然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字狱分布呈现出由"离散型"分布向集中度较高的"背弓型"分布演变的规律,这是人文、经济、政治等历史地理要素对文字狱地域分异综合影响的反映。研究弥补了历史学、社会学等其它学科研究方法的局限性,试图从地理学的视角探索中国古代文化专制的规律,不仅具有历史文化地理方面填补空白的价值,同时对现今自由文化之发展也具有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三峡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及其古文化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长江三峡地区大九湖和玉溪剖面AMS14C测年数据(校正为日历年)建立了约9.3~2ka BP高分辨率多环境代用指标(δ13C、K、腐殖化度、抱粉总浓度、Rb、Sr及Rb/Sr)的变化曲线,并在此基础上与研究区周边反映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的不同沉积记录进行综合对比分析.与此同时,本文还通过对研究区古遗址和古洪水层的统计分析,获取了本区新石器以来古文化兴衰变迁和古洪水发生的完整信息.研究结果表明:(1)本区全新世大暖期约出现在7.6~4 ka BP.9.3~7.6 ka BP,本区气候极不稳定,波动幅度大,总体上冷湿,多次出现显著的降温或干旱事件(9.1、8.2和7.7 ka BP前后);4~2 ka BP,本区气候较此前偏干凉,且波动频繁.(2)7.6~ka BP的大暖期分为三个演变阶段:即6~5 ka BP为大暖期的鼎盛期,气候稳定,温暖湿润,植被及生态条件优越,洪水发生频率低;7.6~6 ka BP和5~4 ka BP为大暖期中具有不稳定特征的过渡期,其中5~4 ka BP及4 ka BP前后的降温事件仍较显著,且多发洪水.(3)本区史前古文化的主要形成发展期与大暖期持续阶段相对应,其中耕作业相对发达的大溪文化繁荣期出现在大暖期中的鼎盛阶段(约6~5 ka BP),大溪文化前后处于低潮及表现为衰退现象的古文化则对应气候环境的不稳定期,总体上,研究区古文化响应气候环境变化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改变其生业结构的途径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区域文化与经济发展──析淮阴市经济落后的文化地理因素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朱国传 《地理研究》1995,14(1):85-93
本文从文化地理的角度分析了淮阴市与苏南地区相比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的原因,指出历史上曾一度繁荣的淮阴市,因其地理环境的相对封闭性(长江阻隔和缺少海港)和过渡性,农耕经济的自给自足性,以及其它因素的配合,导致以淮阴为核心的苏北文化以传统的农业文化为主,具有封闭性、保守性和排外性,进而造成科技教育水平的低层次性。这种落后的文化严重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根据区内所拥有的特点:产业结构处于初级变动阶段,自然资源丰富,以及大量处于隐蔽失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优势还未发挥,提出了目前本区选择主导产业部门的三个准则,即:资源开发准则、相关效果准则和劳动就业准则。由此判定本区主导产业所得出的结论是:水力发电工业、矿产资源开发业(原材料工业)、农林土特产品加工工业,应成为区内的主导产业部门。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三峡考古遗址文化断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芸  朱诚 《地理学报》2007,62(3):243-256
长江三峡考古遗址的地理位置、14C 测年数据及考古学文化年代、地面高程、文化层的连续性、文化层的埋深和厚度、文化断层的埋深和厚度等统计数据综合分析的结果表明长江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到历史时期考古遗址沉积地层中有5 期文化断层: (1) 城背溪文化末期到大溪文化初期(7200~6000a BP); (2) 大溪文化关庙山类型三期(5800~5500a BP); (3) 夏代 (4000~3500a BP); (4) 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2500~2200a BP); (5) 宋代以来(960A.D.以来)。探讨文化断层与灾变事件发生之间的关系, 从而揭示三峡地区史前和历史时期环境演变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区域旅游地空间自组织网络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该文以旅游地域系统的自组织性为依据,基于游客的微观需求决策机制,反演旅游目的地系统的宏观组织秩序,探求旅游目的地空间网络结构。从游客选择区域旅游线路的预计效用最大化问题出发,建立区域旅游系统的网络组织模型,并提出系统自组织的演化过程,给出模型的一个特解,即由支配子网和覆盖子网构成的自组织网络结构,并以长江三峡区域为例,构建区域旅游目的地空间的支配子网和覆盖子网结构。  相似文献   

16.
论大三峡旅游圈的构建与发展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以三峡库区为核心的大三峡旅游圈具有文脉渊源关系和旅游协作的基础条件,三峡工程兴建引发的三峡旅游空间聚散效应,促使三峡旅游由线型结构向圈层结构转变。该文运用旅游圈理论、统筹发展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了大三峡旅游圈的空间结构,提出渝鄂湘黔川五省市协作共建无障碍大三峡旅游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三峡库区湿地是巨大的人工湿地,库区形成长江两岸长达数百千米与天然湿地季节相反的消落带湿地。为确保三峡水库的安全运营和库区生态安全,需要建立一套三峡库区湿地监测指标。依据三峡库区湿地的特殊性,探索构建一套包括水文、水质、气象、土壤、碳汇等监测内容的湿地监测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三峡库区湿地生态系统监测和保护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告别三峡游”的影响及理论解释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本文在对“告别三峡游”的发展和问题进行介绍、描述和预测的基础上 ,从三峡游的可持续发展出发 ,应用事件旅游、系统动力学、旅游营销学的理论 ,对“告别三峡游”进行系统和动态的分析 ,试图从理论上论证三峡游下一阶段发展应当注意的问题 ,为类似的旅游运作提供借鉴。结论是“告别三峡游”作为一种特殊的促销手段 ,可以短时促进旅游的发展 ,但是也具有极高的风险性 ,不能随便使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多方面论证了三峡工程宜晚建不宜早建的观点:1.根据我国当前经济形势,三峡工程不宜早建;2.三峡工程所需庞大投资非当前国力所能承受;3.三峡工程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1)泥沙问题,(2)移民问题.(3)技术问题,(4)环境影响,(5)风险问题。作者提出了长江开发治理应当先支后干的建议,并就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问题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三峡库区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构想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生态旅游是与环境保护结合最为紧密的一种旅游形式,是2l世纪旅游发展的新趋势。长江三峡库区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具备了开展生态旅游的基本条件。但是,生态旅游的开发必须落脚到具体的旅游产品开发和设计上。在国内外有关生态旅游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长江三峡库区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条件的分析,提出了应大力开发科学考察、科普教育、探险、漂流、民族风情、生态农业等系列生态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