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云南省滑坡泥石流灾害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云南省滑坡泥石流灾害资料的收集和调研,提出了滑坡泥石灾害分类与等级划分标准,根据滑坡泥石流灾害评估的综合性、客观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原则,建立了人员伤亡、房屋破坏、基础设施破坏和农业损失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调查、统计、评估和核灾等滑坡泥石流灾害结合评估办法,以期实现抗灾救灾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相似文献   

2.
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气象成因与监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解明恩  程建刚  范菠 《山地学报》2005,23(5):571-578
根据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资料,分析了其形成环境与分布特征,给出了典型降水滑坡泥石流灾害事件,研究了滑坡泥石流灾害与气象环境的关系。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主要出现在盛夏7~8月,主要影响天气系统有切变线、冷锋、西风槽、西南涡、孟加拉湾风暴、南海西行台风和两高辐合区。诱发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前期降水类型有3种,即暴雨型,中~大雨型和连阴雨型。得出了云南滑坡泥石流发生的区域临界雨量指标,提出了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气象监测预警方法。  相似文献   

3.
云南金省沙江流域滑坡泥石流灾害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滑坡泥石流灾害区划是自然灾害区划体系中的重要部分。选取11个指标,运用模糊聚类方法进行了云南金沙江流域滑坡泥石流灾害区划,将该流域划分为3个滑坡泥石流灾害区、9个滑坡泥石流灾害亚区,揭示了该流域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地域差异性,为因地制宜地制定滑坡泥石流灾害防治规划及减灾防灾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良好植被区泥石流防治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陈晓清  崔鹏  韦方强 《山地学报》2006,24(3):333-339
通过对近年来发生在良好植被区的几次重大泥石流、滑坡灾害的考察,发现植被在泥石流、滑坡形成中的作用有待于进一步认识。通过分析,当中小强度降雨激发下,植被能够削减泥石流、滑坡灾害的规模,甚至抑制泥石流、滑坡灾害的发生;当降雨超过一定阀值后,在水作用下,植被不但不能削减灾害规模,反而增大灾害的规模。在这类地区,简单地使用一般的防治措施,已经不能满足防灾、减灾的需要,客观要求针对这些地区泥石流灾害的形成原因、危害特征,研究防治对策。经初步研究提出3点防治措施:1)加强泥石流滑坡灾害的预测预报工作;2)在重点区域设置自动雨量记录报警装置;3)特别针对漂木拦挡,采取新型结构减轻泥石流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澜沧江中下游滑坡泥石流分布规律与危险区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川  朱静 《地理学报》1999,54(B06):84-92
澜沧江中下游地区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广泛,通过调查,研究区发育滑坡泥石流灾害点1152处,严重影响航道畅通、水利水电建设和城镇发展。本文分析丁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规律、影响滑坡泥石流形成发展的静态环境因素组合和动态因素组合。开展滑坡泥石流危难区划评价,是为了进一步认识该地区滑坡泥石流恬动规律和发展趋势,为流域区域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应用因子叠置法、极差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理论对研究区滑坡泥石流危险度进行综合医划,划分出高、中、低危险区和危险江段,为制定澜沧江中下游地区滑坡泥石流减灾防灾中长期规划提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灾害主要的成灾特点与减灾对策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5·12"汶川特大地震,在灾区形成了大量堰塞湖,具有明显危害的达34处,严重地危害或威胁到上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了及时有效地处置和减轻堰塞湖灾害损失,收集、分析了我国西部一些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灾害的形成、危害和处置的资料,启示如下:滑坡、泥石流形成的堰塞湖灾害往往较滑坡、泥石流本身的灾害更严重;滑坡堰塞湖一般较泥石流堰塞湖规模大,堵塞时间长,危害更严重;大地震既能形成滑坡堰塞湖,余震又能造成其溃决;冰湖溃决泥石流易堵塞江河,形成堰塞湖;控制或减缓湖水位上涨,尽早在水位较低时泄流是滑坡、泥石流堰塞湖首选的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7.
山地灾害研究的发展态势与任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积善  王成华 《山地学报》2006,24(5):518-524
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已成为世界各国十分关注的自然灾害问题。据最近几年的国际学术会议,泥石流、滑坡研究的前沿领域是:泥石流、滑坡活动的地带性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泥石流、滑坡起动机理、动力学模型;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风险分析、发生时间预报;成灾机理与减灾防灾关键技术。国内研究较晚,但发展很快。经过近50 a的研究,涉及上述诸多研究颁域。但研究不深,还存在不少差距。据国内外研究态势,针对山地所实际,提出了在泥石流、滑坡理论创新和防治关键技术等研究方面12条任务。  相似文献   

8.
汶川5·12地震不仅造成了特大地震灾害,同时还诱发了大量的次生山地灾害,主要包括崩塌(滚石)、滑坡、堰塞湖和泥石流等。崩塌、滑坡不仅阻塞了救援道路,严重延缓了救援进度。还形成了30多个堰塞湖。地震和滑坡活动还将促进泥石流活动,使震区泥石流进入活跃期,在后期降水作用下形成严重的泥石流灾害。通过初步分析,提出了震区次生山地灾害应急减灾措施和恢复重建中的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9.
以多重风险评估方法为基础,运用自然灾害风险研究的理论和风险评估模型,结合青藏铁路沿线历史灾害数据、地图数据、气象数据以及实地调查数据等,建立了滑坡、泥石流灾害历史致险性和潜在致险性的分析方法,构建了以2014年青藏铁路沿线数据为基础的物理暴露、应灾能力和脆弱性分析指标体系。通过对相关24项指标体系综合分析计算,得出青藏铁路沿线滑坡、泥石流灾害综合风险图。结果显示:青藏铁路沿线滑坡、泥石流灾害高危险区有5个区段,西格段西宁-湟源路段、关角山隧道附近以及格拉段的拉萨河谷路段滑坡、泥石流灾害风险最高;当雄-羊八井、安多-那曲路段以及唐古拉山-温泉路段属于中等风险;青藏铁路全线较低风险的路段有3段,分别是青海湖盆地的海晏-天峻路段、柴达木盆地的锡铁山-南山口路段、青南高原的昆仑山口-清水河路段,说明格拉段自然灾害风险大于西格段,西格段滑坡和泥石流分布比较集中,威胁路段较短,而格拉段滑坡和泥石流分布较为分散,威胁线路较长,其风险高于西格段。总体来看,青藏铁路沿线滑坡、泥石流集中分布在山区路段,高原面、盆地、宽谷路段线程长、区域广,绝大多数路段基本没有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威胁。从分析过程和结果来看,笔者认为青藏铁路沿线滑坡、泥石流灾害的致险性与风险的分析结果能较好的吻合,说明在青藏铁路沿线滑坡、泥石流风险评估的结果中,致险性占主导因素。从总体分布情况来看,地势平坦的地方均处于低风险区,说明沿线地形因素是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关键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东川地质灾害成灾特点及减灾社会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是著名的泥石流多发地区,有灾害性泥石流沟70条、滑坡163个,其它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地裂、地陷、危岩、水土流失等.灾害非常严重,仅泥石流平均每年注入金沙江1 000×104m3泥沙,东川区的地质灾害有分布地域广泛、类型多样、成灾严重、灾害频发、预防和治理难度大等特点.多年来对危害严重的20多条重点滑坡泥石流沟进行整治并取得明显效果.为加强面上80多条泥石流沟及100多个滑坡的灾害预防和治理,应该以地质灾害主管的国土部门为主,调动各方及群众积极因素,做到主动预防,制定减灾预案群策群防,使减灾社会化,才能最有效地全面控制地质灾害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
首届全国泥石流、滑坡防治学术会议,于1993年9月14日至17日在昆明召开。会议由国家计委国土地区司、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云南省科委、云南省计委组织,由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云南省计委国土办、云南省地理研究所主办。出席会议的84名代表分别来自国家有关部门及11个省、市(北京、云南、四川、陕西、青海、河北、辽宁、山西、甘肃、江西、台湾等)的53个单位,其中有我国老一辈的泥石流、滑坡专家、水土保持专家、水利工程专家和管理专家,也有一大批年轻泥石流、滑坡专业学者和来自滑坡、泥石流防治实践第一线的技术骨干与管理干部;日本的滑坡工  相似文献   

12.
滑坡泥石流是云南省的主要自然灾害,现已查明全省滑坡泥石流沟坡3836处,每年造成我省的经济损失近亿元,死亡人数50人左右,如1986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亿多元,1991年死亡人数273人。因此滑坡泥石流防治工作十分严峻,每年要投入数百万至几千万元的工程治理费用和赈灾款。随着人口逐年增多,经济建设的发展,自然资源不适度的开发,导致山区自然环境本底日益恶化,滑坡泥石流灾害呈上升趋势,所造  相似文献   

13.
5·12汶川地震激发了龙门山风景区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链状次生山地灾害。通过应急调查发现,该区已有堰塞湖5处,危害性崩塌、滑坡6处,已成灾泥石流沟1条,潜在泥石流沟11条,根据各处灾害的主要特征,确定堰塞湖的危险程度,提出山地灾害处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泥石流灾害主要分布于粤西、粤东、粤北西部和珠江三角洲北部地区.根据对泥石流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广东省泥石流灾害虽然发生频率低,但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明显高于滑坡、崩塌灾害,且呈现频率低、规模大、成灾快、损失严重、时空分布集中、危害范围广等特点.文中最后提出了广东省泥石流防治对策:提高防灾意识,做好防灾规划;注重对低频泥石流的防范;因地制宜采取防治措施;加强预防监督,社绝人为灾害.  相似文献   

15.
昭通“7.12”暴雨过程诱发了区域性滑坡泥石流的强烈活动,造成严重的灾害。本文通过对灾害现场考察,剖析了暴雨成因、时空分布,并阐明了“7.12”暴雨滑坡泥石流区域分布和成灾特征,并以彝良县为例,探讨了暴雨与滑坡泥石流形成关系。根据昭通地区暴雨滑坡泥石流发生规律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中国山地灾害研究进展与未来应关注的科学问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崔鹏 《地理科学进展》2014,33(2):145-152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山地灾害研究与防治方面的新进展:认识了山地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建立了山洪、泥石流、滑坡危险性评价方法;发展了滑坡稳定性分析的原理和计算方法,建立了泥石流流体应力本构关系、泥石流流速流量和冲击力计算公式、粘性泥石流起动模型,提出了山洪和泥石流规模放大效应;基于降雨和地面成灾环境要素耦合分析,发展了山地灾害气象预报方法;基于对灾害物理特性的认识,研发了一系列灾害监测预警仪器、数字流域平台与智能手机网络相结合的山洪预警系统;发展了灾害治理工程技术,形成了适合欠发达地区特点的灾害治理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在灾害形成、运动、预测预报、防治技术和风险管理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问题,提出山地灾害学科今后面临的任务。最后,针对国家减灾需求和学科发展目标,提出灾害对生态的响应机制、气候变化对山地灾害的影响与巨灾预测、水—土耦合的细观结构力学、灾害风险的理论与方法、基于灾害形成理论的机理预报模式、灾害防治技术规程的健全等未来应该关注的科学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7.
金沙江下游云南小江流域山地灾害综合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洪  钟敦伦  何一平  崔鹏 《山地学报》2007,25(5):622-628
在分别完成云南小江流域泥石流危险度区划、滑坡危险度区划和土壤侵蚀强度分区的基础上,对小江流域山地灾害进行综合区划。结果为,共分为三个不同等级的山地灾害综合区:(1)一级(高危险度)山地灾害综合区,(2)二级(次高危险度)山地灾害综合区和(3)四级(低危险度)山地灾害综合区;无三级(中危险度)山地灾害综合区。其中一级(高危险度)区面积1 425.34 km2,有泥石流沟84条,占区划区域泥石流沟总数的60.0%,有滑坡137个,占区划区域滑坡总数的77.4%,土壤侵蚀强度以轻、中度为主;二级(次高危险度)区面积756.79 km2,有泥石流沟35条,占区划区域泥石流沟总数的25.0%,有滑坡34个,占区划区域滑坡总数的19.2%,土壤侵蚀以轻、中度为主;四级(低危险度)区面积863.20 km2,有泥石流沟21条,占区划区域泥石流沟总数的15.0%,有滑坡6个,占区划区域滑坡总数的3.4%,土壤侵蚀以轻度为主。  相似文献   

18.
云南省泥石流灾害区域特征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本文根据对云南省2000条泥石流沟的调查,综合分析了全省泥石流形成的区域环境背景条件,阐述了泥石流危害现状和对我省社会、经济的影响,分析了云南省泥石流灾害活动规律和区域分布特征,为全省泥石流灾害区域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地理研究所自1978年成立,至今已有20年的发展历程。对云南省地理研究所发展的3个主要时期进行了总结和回顾;论述了在国土区域开发、环境演变与持续发展、土地资源与利用、滑坡泥石流灾害、农村发展与科技扶贫、民族文化与自然保护、喀斯特洞穴、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的研究进展。根据云南省地理研究所现有基础、科学储备和人才条件,对未来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余承君  刘希林 《热带地理》2012,32(4):344-351
广东省地质灾害较为常见,崩塌、滑坡、泥石流是其中比较严重的3种类型。基于现有的泥石流危险度评价原理和方法,建立了可用于广东省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性的评价模型。以全省88个县级评价单元为基础,根据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度评价结果,将广东省共分为3个危险等级区,其中高度危险区8个县,占总数的9.1%;中度危险区60个县,占总数的68.2%;低度危险区20个县,占总数的22.7%,据此制成广东省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等级图。高度危险区主要位于粤北山区,危险度数值介于0.6~0.72之间;中度危险区连片分布,是全省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主体部分,危险度数值介于0.4~0.6之间;低度危险区集中分布在平原区及低平台地区,危险度数值介于0.31~0.4之间。采用1994―2009年广东省防灾减灾年鉴和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1―2015年)中的统计数据,验证了本文的研究成果与实际情况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