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章小明 《地理教学》2013,(3):60-61,56,2,65
正尼洋河,我心中的河我们沿川藏线318国道,向东开始了向西藏的江南——林芝八一镇的挺进。汽车出拉萨城,沿拉萨河东行,不知不觉就到了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口,此时,高原反应在我们身上已基本消失,大家兴致很高,胜似闲庭信步。米拉山口是西藏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高大的米拉山阻碍着印度洋的水汽向西深入,致使山口东西两  相似文献   

2.
《地理教学》1997,(4):47-47
目前,公路和航空是西藏的主要运输渠道,面四川成都至拉萨的川藏公路的运转,常常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受阻。  相似文献   

3.
西藏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基础薄弱,城镇发展落后,但在新的时期,它有着很好的发展机遇和来自多方面的动力;文章详细分析了这些因素对西藏城镇发展的积极影响及今后发展中应坚持的指导思想,提出今后城镇发展中应壮大核心城市拉萨及副中心城市日喀则的综合实力,积极培育区域中心城市,小城镇的发展应以县城和边贸口岸为主,并重视农牧区的合理集聚。  相似文献   

4.
西藏自治区一江两河流域土地沙漠化状况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一江两河流域(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总面积24万平方公里。是西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地带。人口和耕地都占西藏自治区的一半以上。西藏重要的城市, 如拉萨、曲水、日喀则和江孜等, 都在这一流域之内。  相似文献   

5.
崔准 《地理教学》2011,(22):36-38
盛夏,神秘西藏的诱惑和北京难熬的暑热所构成的一拉一推之力促成我们一家的西藏游。我是一位十几年前有过一次青藏游的中学女地理教师。我的此行处处是在享受着地理,并不时地“考问”着地理,自然乐在其中。我们西藏游精选了拉萨、纳木错、林芝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等地。  相似文献   

6.
西藏上层反动分子于1959年3月19日夜间指令叛乱武装向驻拉萨的人民解放军和地方机关、单位发动大规模进攻约6小时后,解放军在遭到猛烈枪炮射击、一再广播喊话警告仍然无效的忍无可忍情况下,被迫于3月20日上午10时开始反击。当时,驻拉萨的解放军,除机关人员外,能够  相似文献   

7.
青藏大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地区,平均海拔高度均在4,500米以上,也是地球上最年青、最宏伟的隆升地带。青藏公路北起青海嘎尔木,横跨大高原,南抵西藏拉萨,全长约1,200公里。该线昆仑山至街古拉山段,地处高原腹部,在其特有的海拔、气  相似文献   

8.
青藏大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地区,平均海拔高度均在4,500米以上,也是地球上最年青、最宏伟的隆升地带。青藏公路北起青海嘎尔木,横跨大高原,南抵西藏拉萨,全长约1,200公里。该线昆仑山至街古拉山段,地处高原腹部,在其特有的海拔、气  相似文献   

9.
天葬师,这个似乎独独属于西藏专利的一种行业,往往容易引起介于不规范的解剖学与神秘巫术之间的联想。在网络上有一套流传甚广的照片穴我估计是上个世纪80年代,在拉萨色拉寺附近那个著名的天葬场拍摄的雪,神情严肃的天葬师如同一位在露天实施手术的大夫。即便是照片,也足以令其  相似文献   

10.
晚更新世以来西藏古人类迁移与气候变化关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王建林  熊伟 《地理学报》2004,59(2):174-182
根据西藏地区50 KaBP以来18处古人类遗址的发掘资料,整理西藏旧石器中期以来石陶文化的特征,提出了一个“晚更新世以来西藏古人类三次迁移”假说,即五万年以来西藏古文化发生过三次迁移与融合:第一次,50KaBP~10KaBP,居住在藏南定日苏热一带的旧石器古人类向藏北迁移与扩展,形成了藏北旧石器与中石器文化区;第二次,6 KaBP~3.6 KaBP,居住在藏北申扎、双湖一带的中石器古人类沿唐古拉山南麓向东迁移,形成了新石器早期著名的昌都卡若文化,而生活于普兰霍尔的中石器古人类则沿雅鲁藏布江流域向东迁移,形成了林芝文化;第三次,3 KaBP~2.2 KaBP,居住于昌都和林芝的古人类向拉萨和山南一带迁移,促进了藏南新石器晚期文化的繁荣和以雅隆为主的藏文明的兴起,气候变化是这三次文化变迁的主因。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的西部,西藏铁路宛若一条钢铁巨龙,自北向南蜿蜒在世界屋脊,它穿越了昆仑山、可可西里、唐古拉山等高山大漠,在沉寂万年的荒原上,绘画出了一个醒目的现代化符号。这条被人民颂之为“天路”的青藏铁路已于今年7月1日正式开通试运营。经历了5年有余的风风雨雨,横空出世,她载着激动,载着神往,载着幸福奔向万众瞩目的终点站——海拔3641米的圣城拉萨。  相似文献   

12.
丁锐  史文娇 《地理学报》2021,76(9):2174-2186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青藏高原对气候变化尤其敏感,但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农业产量的定量影响缺乏系统研究。为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对西藏谷物单产的影响,本文使用气象数据与年鉴统计数据,选取了固定效应模型、差分模型和线性去趋势模型3类统计模型,分析了1993—2017年间气候变化(最低气温、降水量、生长度日和太阳辐射)对西藏县(区)级、市级和自治区3个尺度的谷物单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西藏整体对于温度(最低气温和生长度日)的敏感性大于降水量和太阳辐射。各项气候因子对西藏谷物单产的整体影响为正影响,但不同区域对气候因子的敏感程度和显著性不同。除了生长度日对于拉萨为负影响以外,最低气温、降水量和太阳辐射对于所有市均为正影响。气候趋势对于西藏整体谷物单产的影响为正影响,不同模型计算结果集中在1.5%~4.8%区间内。3类模型中固定效应模型稳定性最好,线性去趋势模型好于差分模型,差分模型在引入气候因子间的交互项后模型稳定性降低。本文有助于西藏实施更加有空间针对性的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措施,以应对气候造成的青藏高原农业生态系统变化。  相似文献   

13.
界定西藏冻融侵蚀区分布的一种新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冻融侵蚀区的界定是目前青藏高原冻融侵蚀研究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根据笔者和前人相关成果,该文提出了青藏高原冻融侵蚀区界定的理论依据,并在GIS技术支持下,对青藏高原的主体——西藏自治区的冻融侵蚀进行界定,系统分析西藏冻融侵蚀区的分布规律。西藏自治区冻融侵蚀区分布具有以下特点:1)冻融侵蚀区分布面积广,占西藏自治区国土面积的55.3%;2)雅江南北冻融侵蚀区分布差异明显,雅江以北分布范围广,雅江以南范围小;3)地区分布差异明显,冻融侵蚀区集中分布在那曲和阿里地区;4)冻融侵蚀是那曲、阿里、拉萨、昌都、日喀则等地区(市)最主要的土壤侵蚀类型。  相似文献   

14.
呼伦贝尔沙地紫外辐射和太阳总辐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呼伦贝尔沙地鄂温克自治旗2019年观测的辐射资料,对该地区的紫外辐射和总辐射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紫外辐射、总辐射年变化位相基本相同,年曝辐量分别为240.33、5 142.41 MJ·m-2,年均日曝辐量分别为0.66、14.09MJ.m-2,紫外辐射年均日曝辐量小于西藏拉萨地区;紫外辐射辐照度和总辐射辐照度...  相似文献   

15.
慈溪大白蚕豆文/宣逸旦浙江省名特优农副产品中,很少有象慈溪“大白蚕豆”这样名扬四海,香飘万里。慈溪大白蚕豆的种植历史已有四百多年。它出身既已奇特,其生活自有独特之处。宁波一带的人习惯于称蚕豆为“倭豆”或“英雄豆”。对此,外地朋友有的不解其意,就连土生...  相似文献   

16.
利用离散傅立叶变换分析拉萨地区植被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散傅立叶变换可以将基于遥感植被指数的植被季节变化用时间的频率域来表示,是定量分析植被季节变化和获取相关参数的有力工具.根据1985~1999年NOAA AVHRR 全球植被指数(GVI)数据,将该方法应用于分析西藏拉萨地区植被随季节的变化特征.分析表明,属于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的拉萨地区NDVI傅立叶变换的0次谐波即平均值表征了该地区总体植被生产力,而基波(1次谐波)能够获取绝大部分植被随季节的变化特征,其解释方差(explained variance)达97.57%;基波和2次谐波几乎接近于原始NDVI值.这一方法同样可以应用于时间序列变化的其他遥感数据,是分析土地覆盖和土地覆盖类型在一定时间段内动态变化规律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7.
西藏地温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胡军  杜军  边多  左慧林  格桑  杨勇 《地理学报》2007,62(9):925-934
利用1971-2005 年西藏10 个站的0.8 m、1.6 m 和3.2 m 逐月平均地温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等现代统计诊断方法,研究了近35 年西藏年、季平均地温的变化趋势、气候突变和异 常年份。结果表明:0.8 m 年平均地温在西藏东部的林芝、昌都呈现为下降趋势,其他各站以0.19~0.81 oC/10a 的速率升高;有5 个站的1.6 m 年平均地温呈显著的升高趋势,升温率为 0.20~0.60 oC/10a;3.2 m 年平均地温6 个站均表现为升高趋势,为0.13~0.52 oC/10a,以拉萨升温率最大。在0.8 m 处,① 大部分站点季平均地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西藏西部、南 部以夏季升幅最大,特别是狮泉河达1.61 oC/10a;北部以冬季增温最突出。东部地区四分之三的季平均地温呈降温趋势。② 大部分站点年平均地温呈逐年代升高趋势,而昌都表现为逐年代降低趋势。③ 狮泉河春、夏季平均地温分别在1996 年和1983 年发生了气候突变;拉萨和日喀则年、季平均地温发生的气候突变是从一个相对偏冷期跃变为一个相对偏暖期,前者 出现在20 世纪80 年代,后者发生在20 世纪90 年代初;而林芝1993 年夏、秋季出现的气候 突变是从一个相对偏暖期跃变为一个相对偏冷期。④ 西藏西部年、季平均地温以异常偏高年份居多,且发生在20 世纪末至21 世纪前5 年;南部年、季平均地温均为异常偏高年份,主要出现在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北部年、季平均地温异常偏高年均出现在21 世纪前5 年, 异常偏低年份以20 世纪80 年代居多;东部年平均地温以异常偏低年为主。青藏铁路沿线西藏境内测站最大冻土深度以-4.5~-25.4 cm/10a 的速率呈显著减小趋势,安多减幅最大  相似文献   

18.
构建西藏──南亚边境贸易的优势、难点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的西藏与南亚同处一个地缘经济板块,两地的经贸往来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当前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向内陆纵深发展的进程中,选择发展符合西藏区情的边境贸易,制定合作谋略,妥善处理西藏与南亚诸国的多边关系,十分有利于西藏的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西藏拉萨桑达地区第四纪植硅体组合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测制西藏拉萨桑达乡第四系剖面,系统采集并分析植硅体样品,根据植硅体的形态分类及组合、温暖指数等特征,划分为5个植硅体组合带:Ⅰ为齿型-平滑棒型、石屑型、网脊块状,反映气温温凉;Ⅱ为长方型-平滑棒型、多面体型,气候转暖;Ⅲ为长方型、齿型-平滑棒型组合带,气候干旱; Ⅳ为长方型-亚铃型、齿型-平滑棒型、多面体型组合带,气候温暖潮湿;Ⅴ为齿型、帽型-平滑棒型、多面体型、石屑组合带,显示气候寒冷。探讨拉萨桑达地区第四纪古植被 、古环境。  相似文献   

20.
拉萨地区土地利用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除多  张镱锂  郑度 《地理学报》2006,61(10):1075-1083
根据1990年、1995年和2000年3期西藏拉萨地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系统地分析了1990年至2000年间拉萨地区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得出: ① 10年来拉萨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转变主要发生在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城镇附近和河谷地区,很多地段的天然植被由人工植被所取代,植被覆盖度和生物产量明显提高,有效地改善了这些区域的土地覆盖状况,这些变化是这一期间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中旨在改变区域生态环境的人工植树造林和改良草场等人为有目的地改变土地利用类型的直接结果;② 10年内面积增幅最大的是林地,增加了2.56%;③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广泛的是牧草地,由牧草地变成耕地、园地、林地、居民点及水域的,其中牧草地变成林地的面积最大,占变化面积的94.09%;④ 耕地变成林地的面积占耕地移出总量的54.86%,变成居民点的占移出面积的38.25%;⑤ 水域变成林地的面积占变化面积的93.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