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陕西秦岭海槽晚石炭世三里峡生物礁群落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庆来  巩恩普 《岩石学报》1996,12(4):598-605
通过对发育于陕西秦岭海槽晚石炭世三里峡生物礁的生长过程、古生态特征及其造礁作用的研究,鉴定出6个门类的23个属,主要为有孔虫、藻类、腕足类及介形类等。它们组成2个造礁群落,并形成独立的群落结构。该生物礁的造礁功能比较复杂,在礁的不同生长阶段有不同的造礁作用方式,具有以一种造礁作用为主兼有多种造礁作用共同作用的特点。其生长可分为生物定殖、障积式造礁及包粘式造礁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晚石炭世莫斯科期刺毛类(Chaetetids)是重要的造礁生物,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并建造礁体。中国已报道的刺毛类礁主要分布在辽东太子河流域,产在上石炭统本溪组海相灰岩中。刺毛类生长形态多样,有层状、板状、丘状、分枝状和柱状,主要以板状覆盖沉积物的方式造礁。研究区刺毛类礁中刺毛类生长形态及其所主导的生物群落在垂向上变化明显,由此将礁体的建造划分为三个阶段:(1)定殖阶段:刺毛类较少,生长方式单一,多以层状形态生长在棘屑滩上。层状刺毛类体积小,抗浪能力较弱,很难在其周围创造水流平缓的可供其他底栖生物生存的环境。因而该阶段群落生物种类单一,数量稀少;(2)繁盛阶段:刺毛类丰富,生长形态多样,以板状、分枝状和丘状为主。板状刺毛类单独形成的礁骨架,或与分枝状和丘状刺毛类组合起来的礁骨架,都能在其周围一定范围营造适宜底栖生物生存的环境,因此该阶段群落的生物多样性高;(3)衰退阶段:刺毛类很少,多为薄层状,断续生长在棘屑组成的基底上。薄层状刺毛类很脆弱,基本失去改善周围环境的能力,因此该阶段群落生物多样性很低。以上分析说明刺毛类生长形态的变化可以影响生物群落的组成和演化。生物群落的演化过程就是礁体建造的过程。从刺毛类生长形态的角度研究礁体建造过程,为分析由具有多种生长形态的造礁生物建造的生物礁的成礁机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石炭纪生物礁在晚古生代礁体演化序列中处于特殊地位。石炭纪是生物礁地史演化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发育的生物礁类型有:(1)叶状藻礁丘;(2)叠层石礁丘;(3)珊瑚礁;(4)Waulsortian灰泥丘;(5)Chaetetes礁丘;(6)钙质微生物—藻礁丘。石炭纪生物礁总体上表现为礁相结构、造礁群落组成及礁体建造阶段的造礁作用相对比较简单,这些都体现出生物礁在石炭纪的发展受到生物灭绝事件的影响。在以藻礁占主导地位的宾夕法尼亚亚纪,中国后生动物骨架礁发育,尤其是发育有Fomitchevella大型珊瑚礁,成为世界石炭纪生物礁的一个亮点。从石炭纪整个生物礁的发展情况来看,后生动物骨架礁与以微生物和钙藻为主导的生物礁或许是两个平行发展的礁系统,后生动物骨架礁的发展在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之后有明显的演化滞后现象,以钙藻和微生物为主导的造礁群落的复苏在生物灭绝事件之后更为迅速。从石炭纪生物礁古地理分布来看,石炭纪生物礁基本上分布在南北纬30°之间的区域,因此,它们代表了在相对温暖的气候条件下生长的礁体,与现代珊瑚礁的分布相近似。  相似文献   

4.
黔南扁平村晚石炭世生物礁生物群落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黔南紫云猴场镇以西约4 km扁平村发现了新的大型生物礁组合。该礁产于马平组Triticites带内,时间上隶属于晚石炭世晚期。通过对该礁组合中生物群落的详细研究,将其自下而上划分为组合面貌不同的6个群落。其中成礁生物群落有两个:珊Ivanoviacfmanchurica,叶状藻Eugonophyllum和菌藻类蓝细菌群落及珊瑚Formitchevella群落。前者各种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独立发育构成小点礁,彼此平行排列,形成下部点礁层;后者由大型笙柱状排列的Formitchevella构成其上部主礁体。这些群落代表了生物礁的不同发展阶段,显示了在造礁过程中生物种类更替演化的特征,而群落演化与成礁有一致的对应关系,并控制着该生物礁的发育和规模。以特征生物Formitchevella为代表的造礁群落的组成、结构、生态特征和礁体生长发育模式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的石炭纪礁体中都是独特的,构成了晚石炭世罕见的非藻造架生物礁。扁平村生物礁的发现,丰富了世界石炭纪造礁生物群落的类型,为研究石炭纪造礁生物群落演化、礁体生长及建立生物礁生长动力学模型提供了新的实例。  相似文献   

5.
宜昌地区下奥陶统主要为一套台地相碳酸盐沉积,间夹页岩,其中的特征沉积为发育有较多的生物礁。造礁生物主要有海绵类、瓶筐石类、有柄棘皮类、苔藓虫及蓝细菌和Pulchrilamina等。在下奥陶统含礁层系中识别出四种生物相:(1)壳类生物相:发育有Tritoechia-Pelmatozans群落和Tritoechia-Pomatotrema群落;(2)礁生物相:包括Batostoma群落、Calathium--Archaeoscyphia群落、Pelmatozoans--Batostoma群落、Archeoscyphia群落和Calathium--Cyanobacteria群落;(3)静水生物相:发育有Acanthograptus--Dendrogptus群落和Yichangopora群落;(4)异地生物相:产有异地埋藏群,即Nanorthis--Psilocephlina埋藏群。含礁层系存在四个海平面变化旋回,生物礁的发育明显受海平面的升降速率与容纳空间增长速率的控制。生物礁多形成于高海平面时期。由于本区的海平面在上升过程中存在多个次一级旋回,致使生物礁具有数量多、分布广以及厚度薄和规模小等特点。造礁群落存在着演替和取代两种形式,前者有利于生物礁的发育,后者则表现为礁体的衰亡。  相似文献   

6.
东昆仑早—中二叠世生物礁建造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田树刚  范嘉松 《地质学报》2002,76(2):145-154
本文从造礁群落演替、层序地层和海平面升降等方面,结合大地构造引起基底沉降的证据,论述了东昆仑早—中二叠世生物礁的建造特征。东昆仑生物礁中包含6种造礁群落,各群落生物组成和结构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4个生物礁发育阶段中群落演替关系显著。礁相地层中可识别SB_1层序界面1个和SB_2界面4个,可划分出5个三级层序。层序的沉积相序显示清晰,按曲线形态将海平面升降归为4个周期。据区域地层和相分布资料反映的古地理环境变迁,推论出石炭纪至早—中二叠世造礁期柴达木地块与羌塘地块间聚合离散的4个构造期。东昆仑生物礁的生长发育与造礁群落的演化阶段、海平面升降周期和大地构造期彼此吻合,证明生物礁建造与各控制因素间具密切制约关系。海西中—晚期柴达木地块与羌塘地块的开—合转换,为生物大规模造礁创造了长期稳定的环境。  相似文献   

7.
有一种普遍的看法,生物礁与生物演化的主流无关,并且它们的历史有一个和水平海底生物群极不相同的模式。然而,生物礁和其它海相群落之间在演化上存在着三个明显的相似性:(1)三个显生宙演化动物群的组成控制了生物礁的组成和生态结构。(2)地质记录中的巨大绝灭事件削减了生物礁。(3)生物礁符合水平海底群落的演化模式,缺乏生物礁的阶段是因为生物群中缺乏造架生物(如中晚寒武世),或者是因为在造架生物重新演化出造礁的生活方式之前的绝灭事件导致了生物礁的缺乏。  相似文献   

8.
东昆仑早—中二双叠世生物礁建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树刚  范嘉松 《地质学报》2002,76(2):145-154,T001,T002
本文从造礁群落演替,层序地层和海平面升降等方面,结合大地构造引起基底沉降的证据,论述了东昆仑早-中二叠世生物礁的建造特征,在东昆仑生物礁中包含6种造礁群落,各群落生物组成和结构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4个生物礁发育阶段中群落演替关系显著,礁相地层中可识别SB1层序界1个SB2界面4个,可划分出5个三级层序,层序的沉积相序显示清晰,按曲线形态将海平面升降归为4个周期。据区域地层和相分布资料反映的古地理环境变迁,推论出石炭纪至早-中二叠世造礁期柴达木地块与羌塘地块聚合离散的4个构造期。东昆仑生物礁的生长发育与造礁群落的演化阶段,海平面升降周期和大地构造期彼此吻合,证明生物礁建造与各控制因素间具密切制约关系,海西中-晚期柴达地块与羌墉地块的开一合转换,为生物大规模造礁创造了长期稳定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黔南石炭纪生物礁造礁群落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黔南紫云猴场扁平村发育有石炭纪全球罕见的大规模典型的后生动物骨架礁,该礁体的主体部分由大型笙状群体四射珊瑚Fomitchevella建造而成,下部发育点礁层,形成了罕见的、独特的石炭纪礁体类型。对该礁体的造礁群落详细研究,尤其是对Fomitchevella造礁群落的研究后发现,造礁群落内生物结构、物理结构决定了群落的整体面貌而造礁群落的营养结构是维持这种面貌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从而这3个方面共同作用来达到复杂的造礁生态体系的平衡。在礁体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后生动物造礁群落的存在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它们维持了一个相对复杂的造礁生态体系的平衡发展。群落的整体面貌、生态体系都是由群落内的关键种所决定的,如果将群落内起到核心作用的物种从群落内移走,那么群落的性质,生物的组成和功能都将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生物礁演化史上一个关键节点是寒武纪早期广泛出现了后生动物古杯与微生物群落的联合造礁,该造礁群落形成环境和发育条件值得探讨。【方法】以华南板块西北缘汉南—米仓山地区的勉县大河坝剖面为例,对寒武系仙女洞组沉积序列和生物礁临近层位开展了系统的岩相学、沉积学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岩相学特征显示礁体形成于海退背景下的临滨带环境,建造过程可依次分为钙质微生物主导、古杯动物大量繁盛以及古杯与钙质微生物联合建造三个阶段。生物礁灰岩中的陆源碎屑组分含量向上增多,且颗粒变粗,顶部被中—细砂岩覆盖。【结论】古杯—钙质微生物礁生长过程中对低强度的陆源碎屑输入具有一定的耐受度,当粗粒陆源碎屑组分的持续、高强度输入时将造成生物礁发育终止。本实例揭示了古杯—钙质微生物造礁群落生长过程与海底生态指标的相关性,可为古环境学、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Growth Dynamics of the Middle Devonian Jukoupu Bioherm,Xinshao, Huna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growth process, palaeoecological features and the function of organisms in reef-building of the Jukoupu bioherm in Hunan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The bioherm is divided into 10 microfacies. Organisms are very abundant in the reef. Thirty-two genera Belonging to 7 phyla have been recognized. They make up 5 communities composed mainly of stromatopoids, Corals and algae, each of which has its own salient ecological features. An analysis of all communities shows that the organic functions are very complex. The same organisms may possess diverse functions simultaneously as the reef growth enters the late stage. The growth process of the reef may involve five stages' (l)biostrome stage, (2) stabilization stage, (3) frame-type reef-building stage, (4) binding and covering-type reef-building stage, and (5) baffle- type reef -building stage.  相似文献   

12.
On the basis of researches over several years on biostratigraphy of Changhsingian at Meishan Section D in Changxing County, the abundant materials were accumulated.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scostratigraphy and establishes 7 community zones (CZ), in ascending order, Sinoplatysomus-Gernitzina-Clarkina subcarinata, Tapashanites-Nodosaria-Clarkina subcarinata,Crurithyris-Geinitzina-Clarkina subcarinata,Glomospira-Clarkina changxingensis, Colaniella-Clarkina changxingensis,Rotodiscoceras-Palaeofusulina-Hindeodus typicalis,Clarkina meishanensis-Hypophiceras.The habitat type (HT) is diffent from upper shallow sea to the lower part of the lower shallow sea.  相似文献   

13.
黄凤金 《江西地质》2001,15(1):77-80
本文结合江西地勘局勘单位的实际,总结了在改革和发展中取得的经验教训,运用工商管理理论,就地勘单位如何实现现经营战略提出了基本对策,即确立目标,创新意识,调整战略,建立企业家群体。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黄石地区栖霞组出露良好,化石丰富,是化石古生态分析的理想地区。通过化石统计、化石形态功能分析、埋藏学分析和围岩沉积学研究,本区栖霞组中共识别出五个化石群落(从下往上):①Crurithyris-Orthotetina(CO)群落;②Schuchertella-Sponge(SS)群落;③Hayasakaia(H)群落。④Spouse(S)群落和⑤Tyloplecta-Paracaninia(TP)群落。化石群落及岩相特点在纵向上和横向上的一致变化,表明本区栖霞组形成于一南高北低的缓坡沉积环境,整个栖霞组为一大的海侵序列构成,各种化石群落和岩相的发展演化均是在这一缓坡沉积背景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新疆巴楚地区中上奥陶统生物礁群落古生态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新疆巴楚东部地区良里塔格山出露有中奥陶统达瑞威尔阶一间房组和上奥陶统中部凯迪阶良里塔格组的生物礁。一间房组礁的厚度为数米到十多米,以棘屑滩为礁基,主要造礁生物为托盘类,形成典型的骨架岩,托盘类中央腔形成的原生孔隙发育,基质为灰泥,纹层状、皮壳状的藻类缠结包裹托盘类生长,可定为皮壳状藻托盘类密群落。良里塔格组的礁体主要由分枝状绿藻形成骨架岩,基质为灰泥,原有的原生或次生孔隙现被亮晶方解石充填;该组下部一些直径约1 m的小型礁由丰富的分枝状绿藻和少量乳孔藻构成,为分枝状绿藻密群落。良里塔格组上部较大的礁体(直径10~30 m)由分枝状绿藻和一种未知的球状生物(可能也是绿藻)构成,可称为“球状藻”分枝状绿藻密群落。  相似文献   

16.
地球生物相是地球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其表现形式之一.地球生物相是地史时期地球环境与生物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记录的一系列生物(有机) 特征的综合.这些生物(有机) 记录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可以反映出其动力学过程.地球生物相的研究内容包括生物有机质形成、沉积到埋藏过程中的演化, 并由此可以定量恢复有机质变化的动力学过程.本文主要讨论地球生物相中有机质形成的基础, 即反映初级生产力的生物化石的类别、生物的丰度和分异性、生物的保存状态、生物类群结构分析(如生物的优势类群、特征类群、生物组合或生物群落、生物依存关系等) 等为基础的群落、生境型及初级生产力研究, 提出了碎屑岩海滩、潮坪、障壁-泻湖体系和碳酸盐缓坡、潮坪生境型模式, 并编制了生境型柱状图、断面图和平面图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痕迹组构的概念、型式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扼要介绍和论述了痕迹组构的概念、复合型式、痕迹分层、梯阶类型或结构模式以及痕迹组构的一般描述方法等内容。  相似文献   

18.
甘肃公婆泉铜矿区植物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公婆泉铜矿区植被属荒漠植被类型,主要产出红沙(Reaumuria soongrica)、木本猪毛莱(Salsola arbuscula)及细枝盐爪爪(Kalidium gracle)3种群落。植物可分为富K、Na贫Ca、Mg和富Ca、Mg贫K、Na两种生物地球化学类型。矿区植物中元素平均含量及变化系数大于背景区;元素含量矿区呈偏对数正态或双峰分布,背景区呈对数正态分布。Na、K、Mg、Cu、Pb、  相似文献   

19.
淮北煤田早二叠世化石植物丰富,其形成于炎热多雨的热带滨海三角洲沉积体系中。下三角洲平原是该区化石植物最宜生长的地方。早二叠世该区化石植物常形成四类植物群落:森林沼泽植物群落、沿岸水生植物群落、高地植物群落、三角洲平原真蕨及种子蕨混生植物群落(早期)、树蕨-大羽羊齿类雨林植物群落(晚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四类植物群落的结构及面貌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其演替显示,早二叠世晚期该区气侯更加湿热,雨林气侯更为普遍。  相似文献   

20.
生态地层学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生态地层学(Ecostratigraphy)近年来才引起古生态学者和地层学者的注意和重视,它是地层学向纵深发展的一个自然趋向。在介绍与生态地层学有关的概念群落、居群、群落演替和群落取代等基础工,首次提出群落组这一生态地层单位术语,并将它和亚群落带、群落带、群落群作为系统的生态地层单位,并与生物地层和岩石地层单位进行了对比;最后简述了生态地层学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