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北淮阳燕山期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北淮阳燕山期断陷盆地岩浆岩广泛分布。晚侏罗世火山岩以安山岩、粗面质火山碎屑岩为主,岩浆由中性向碱性方向演化。可划分出南北2个火山岩带,南带以中性岩为主,北带粗面质火山岩增多。与火山岩同源的侵入体由辉长岩-闪长岩-花岗岩-碱性花岗岩组成,带有明显的Ⅰ型花岗岩特征。北淮阳燕山期岩浆岩带是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大规模陆内俯冲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根据燕山地区侏罗纪—早白垩世岩浆岩的同位素年代学和化学成分资料,以及该地区构造变形序列,初步总结了燕山造山带岩浆活动时间序列和岩性组合:第一阶段的代表是早侏罗世英安岩和玄武岩;第二阶段以中侏罗世中性火山岩和闪长岩—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侵入岩组合为标志;第三阶段表现为晚侏罗世中、酸性火山岩和闪长岩—石英二长岩—正长岩—花岗岩侵入岩组合的活动;第四阶段为早白垩世早期安粗岩和流纹岩以及闪长岩—石英二长岩—正长岩—碱性正长岩—花岗岩侵入岩组合为标志;第五阶段以120Ma以后发育的小规模火山岩和花岗岩—碱性花岗岩组合为标志。与之相对应,燕山造山带侏罗纪—白垩纪造山过程演化模式为:玄武岩底侵、地壳物质熔融形成安粗岩和流纹岩岩浆→地壳被加热并弱化→推覆构造发育、地壳增厚→后造山崩塌。  相似文献   

3.
华北地块北缘泥盆纪岩浆活动及其构造背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岩广泛分布在华北地块北缘,构成了沿华北地块北缘呈近东—西向分布的上千公里的岩浆岩带。泥盆纪岩浆岩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虽然分布范围不及石炭—二叠纪岩浆岩广泛,但近十多年来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泥盆纪岩浆岩被发现,其构造背景及意义也逐渐引起重视。对华北地块北缘近年来发现的泥盆纪岩浆活动进行总结分析表明,泥盆纪岩浆活动时限在400~360 Ma左右,其中碱性侵入岩和基性—超基性侵入岩时代主要集中在400~380 Ma之间,沿华北地块北缘自东向西均有分布;火山岩则主要集中在400 Ma和360 Ma,主要分布在华北北缘东段的赤峰地区。泥盆纪侵入岩在岩石组合上以碱性杂岩及碱性花岗岩为主,其次为二长闪长岩、基性—超基性杂岩。泥盆纪火山岩则以变质流纹质火山岩—次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变质玄武安山岩、玄武岩(斜长角闪岩)为主,总体上具有双峰式岩石组合特征。综合研究该地区构造演化历史及泥盆纪岩石组合、弱构造变形特征、岩石地球化学与同位素地球化学组成等,认为泥盆纪岩浆活动的形成与白乃庙岛弧和华北地块在晚志留世发生弧—陆碰撞后的伸展背景有关。华北北缘泥盆纪岩浆岩带的形成对于认识古生代期间地壳增生过程、方式及古亚洲洋最终闭合时间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东天山觉罗塔格一带晚古生代岩浆岩地质特征、岩石化学特征等系统研究,认为该晚古生代岩浆岩主要由早石炭世至中二叠世的火山岩和侵入岩组成,其形成与康古尔洋向北俯冲有关。早石炭世岩浆岩为康古尔洋初始俯冲而成的钙碱性岛弧火山岩及具有低压、低温特征的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晚石炭世岩浆岩为后碰撞弧火山岩;早二叠世岩浆岩为具有后碰撞弧和板内双重特征的火山岩及高温、高压特征的I型花岗岩;中二叠世发育具有低压、高温特征的高钾钙碱性A型花岗岩。综合前人资料及本文研究成果,初步认为觉罗塔格一带晚古生代经历了俯冲碰撞—碰撞造山—造山后陆内伸展的构造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广西佛子冲铅锌(银)矿田岩浆岩的时代及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雷良奇 《岩石学报》1995,11(1):77-82
广西佛子冲铅锌(银)矿田内发育两个岩浆岩系列,即海西期弱碱质S型花岗岩系和燕山期钙碱质Ⅰ型花岗质火山岩系,两者的地球化学特征差异十分显著。钙碱质岩系由早期至晚期,其岩石特征参数、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表现出规律性变化,反映出同源火山岩浆的演化特征。铅锌(银)成矿作用与钙碱质岩系,尤其是晚期浅成侵入体(次火山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燕山造山带侏罗—白垩纪岩浆活动与构造序列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根据地质接触关系和同位素年龄资料,划分出燕山造山带从早侏罗世到早白垩时期的五个岩浆活动阶段,并讨论了其与构造变形序列的关系。第一阶段的代表是早侏罗世玄武岩(和安粗岩);而第二阶段以罗世中性火山岩和闪长岩-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侵入岩组合为标志;第三阶段表现为晚侏罗世酸性火山岩和闪长岩-石英二长岩-正长岩-花岗岩侵入岩组合的活动。早白垩世时期发育有两次岩浆活动阶段,较早的阶段(第四阶段)以安粗岩和流纹岩以及闪长岩-石英二长岩-正长岩-碱性正长岩-花岗岩侵入岩组合为标志,而后一个阶段(第五阶段)以120Ma以后发育的小规模火山岩和花岗岩-碱性花岗岩组合为标志。其中,第二,三岩浆活动阶段分别早于燕山造山带在中,晚侏罗世末的两次主造山幕发生的时代,所以燕山地区主造山幕的P-T-t演化为逆时针轨主迷。同时,第五阶段岩浆活动对应于造山后崩塌阶段。本文归纳的燕山造山带侏罗-白垩纪造山过程演化模式为:玄武岩底侵,地壳物质熔形成安粗岩和流纹岩岩浆→地壳被加热并弱化→推覆构造发育,地壳增厚→造山后崩塌和碱性花岗岩形成。  相似文献   

7.
卡拉盖雷铜钴金矿是那拉提构造带内发现的首例以Cu为主,伴生Mo,Co,Au,Pb,Zn的火山岩型热液矿床.矿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石炭系下统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地层,矿区岩浆岩主要有花岗闪长岩、闪长岩和辉绿岩脉.通过火山岩地层和侵入岩样品的地球化学分析,认为区内大哈拉军山组是一套由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成的连续亚碱性的火山岩系列,且以钙碱性系列为主;矿区钾长花岗岩属于准铝质—过铝质岩类,碱性系列,花岗闪长岩和闪长岩属于准铝质—过铝质岩类,钙碱性—碱性系列,基性侵入岩属于弱碱性—碱性系列.稀土元素特征显示中酸性侵入岩可能属于地壳重熔型花岗岩;基性侵入岩与基性火山岩来源一致.  相似文献   

8.
刘荣  吕金刚  吴新忠 《新疆地质》2006,24(2):109-114
沉鱼湖—向阳湖一带的石坪顶组火山岩大地构造位置属巴颜喀拉-可可西里地块和南部的若拉岗日裂谷带,岩石结构类型比较简单,以粗面安山岩为主,粗面岩、玄武粗安岩、粗面英安岩次之,以钾质太平洋型钙碱性系列为主.火山岩轻、重稀土分馏程度均较高,重稀土分馏程度比轻稀土稍低一些,具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特点,时代属中新世.K2O/Na2O>1,说明成矿物质为深部幔源物质混合了壳源物质,属大陆板内造山晚期演化的火山岩类型.  相似文献   

9.
赵家岭金矿床是近年来在安徽省东至县发现的具一定规模的金矿床,包括多个矿段(点),其矿床的形成与燕山期岩浆活动有密切的成因联系。本文通过对区内岩浆岩岩石学特征研究,确定了区内主要岩浆岩成因类型为I型(壳幔同熔型)花岗岩,属高钾钙碱性和钙碱性岩浆岩系列;稀土元素总体表现为LREE富集,HREE亏损特征,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岩浆岩类似;岩石化学特征表现出具埃达克质岩石性质;通过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矿床勘查认识分析,认为区内燕山早期花岗闪长斑岩和花岗斑岩为埃达克质岩石,其发育于陆内碰撞造山带构造应力由挤压转变为伸展的转折期,受中国东部燕山期岩浆-成矿作用统一的构造环境制约。  相似文献   

10.
新疆诺尔特地区岩浆岩形成的构造环境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诺尔特地区位于阿尔泰北部山区,西伯利亚板块西南缘。花岗岩广泛分布,主要为加里东晚期、华力西中、晚期花岗岩,存在燕山期花岗岩。区内火山岩主要是泥盆纪及石炭纪火山岩,泥盆纪火山岩赋存于上泥盆统忙代恰组中,石炭纪火山岩赋存于下石炭统红山嘴组中,主要为中-酸性火山岩,属钙碱性系列。区内岩浆岩构造环境的研究表明,加里东晚期花岗岩形成于汇聚阶段,属挤压环境;华力西中期花岗岩形成于新陆壳阶段弛张期向活化期过渡的时期,应力体制由拉张向挤压过渡;华力西晚期花岗岩形成于新陆壳阶段活化期,属挤压环境;燕山期花岗岩形成于古生代新陆壳在中生代的发展阶段,属挤压环境;泥盆纪火山岩是新陆壳发展阶段固结期的产物,石炭纪火山岩为弛张期及活化期演化过程中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Yanshanianmagma-tectonic-metalogenicbeltoftheEastChinaisapartofthecircum-Pacificdomain.Alotofpapershavebeenpublishedtodiscuss...  相似文献   

12.
西藏冈底斯地块中新生代中酸性侵入岩特征与构造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冈底斯地块上的中新生代中酸性岩浆活动,是北部班公湖一怒江和南部雅鲁藏布两个特提斯演化及其后的陆内汇聚碰撞造山和后造山伸展等大地构造事件的完整记录。地块上的中酸性岩浆活动可划分为三个带,其中北部岩带岩浆岩形成于燕山期,其类型从早期的Ⅰ型到中期的过渡型再演化为晚期的S型,分别形成于板块俯冲-缝合-碰撞等构造条件下,是北部班公湖一怒江特提斯演化的集中反映。中部和南部岩浆岩带则集中体现了南部雅鲁藏布特提斯时空演化的完整经历,其中,南部岩带岩体以燕山晚期为主,喜山早期次之,成因及形成环境与特提斯洋壳向北俯7中作用密切相关(燕山晚期),同时俯冲结束后的同碰撞条件下的岩浆活动在该岩带内也有明显的反映(喜山早期);中部岩带岩体以喜山早期为主,燕山晚期次之,岩体大部分为同碰撞环境下岩浆活动的产物,它表征了随着洋壳板块向北俯冲程度的加深和强度的加剧,岩浆活动中心在不断向北迁移,并最终缝合碰撞的过程。因此,该岩带内岩浆岩主要形成于俯冲的晚阶段及缝合后的同碰撞条件下。喜山晚期的小斑岩体实际上广泛出露于整个冈底斯地块上,它反映的是该区在经历了碰撞造山后发生的陆内伸展的构造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部燕山期火成岩构造组合与造山——深部过程   总被引:96,自引:8,他引:88  
中国东部燕山期火成岩构造组合可识别出两种类型,大多数的火成人有类似于安第斯和美国西部的大陆边缘弧的岩石学与地球化学性质;南岭地区则发育海西型黑云母、二云母和白云母花岗岩组合。沿岩浆构造带可识别出3个火成岩段。按岩浆--构造事件序列,北、中、南段分别为反时针、顺时针和反时针+顺时针的pTt轨迹。在中段,玄武岩岩浆底侵作用发生于陆壳增厚之后,即顺时针pTt轨迹的造山--深部过程被认为是钾玄岩组合占优势  相似文献   

14.
在湘南著名的Cu、Pb、Zn、Sn多金属成矿区——宝山至香花岭一带,燕山期岩浆岩发育,成群成带展布。由北往南分别有宝山岩带、黄沙坪岩群和香花岭岩群,岩性由中性向酸性过渡。稀土元素分布特征表明:北边的宝山岩带可能是下部地壳物质批式熔融上侵产物,在上侵过程中可能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南边的香花岭岩群可能是上部地壳物质重熔岩浆经分离结晶分异的产物;而中间的黄沙坪岩群则可能是重熔岩浆与下部地壳部分熔融初始岩浆混合后上侵再经结晶分异的产物,该区由北往南出现Cu—Pb、Zn—Sn的成矿分带是不同岩浆成矿专属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对华北克拉通南缘豫西燕山期具类似于板块俯冲带花岗岩成分变化规律(成分极性)的八宝山、柳关、后瑶峪花岗斑岩类的Pb、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揭示了这些斑岩的主要物质来源是新太古代的太华群斜长角闪岩部分熔融产生的熔浆与地幔来源物质混合形成的产物。稀土元素含量非常低的八宝山花岗斑岩在岩石形成过程中有流体与其发生交代作用,由于交代及混合作用造成花岗斑岩类的Rb—Sr等时线多为假等时线;柳关花岗斑岩基本上完全由太华群的斜长角闪岩提供物质,豫西地区燕山期的花岗岩岩基其物质来源更为复杂,可能有宽坪群为其提供物质。  相似文献   

16.
大别造山带构造归属:海西期以来地幔化学成分特征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海西湘以来幔源岩石化学成分(特别是高度不相容元素对比值和具有相似性质的元素对比值)研究并与相邻构造单元(扬子板块北缘,华北板块南缘,北秦岭带,南秦岭带)地幔特征对比表明,大别造山带中海西期春秋庙-王母观辉长岩,碰撞后晚燕山早期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包括南,北大别造山带)以及产于大别造山带南部和扬子地块北缘的晚燕山晚期碱性玄武岩源区地,均具有富Sc,Cu,贫MgO,低Zr/Hf和高Rb/Sr,Ba/Sr,Ba/La,Nb/Ta,Yb/Hf等特征,源区地幔的这些特点与元古宙以来扬子地幔特征相似,而与华北地幔特征存在显著区别,反映大别造山带发育在扬子地幔上,根据大量的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学,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等研究结果,指出桐柏-商城-磨子潭-晓天断裂带是秦岭造山带中商丹断裂带的东延,综合研究证实大别造山带主体属南秦岭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根据花岗岩类资料,分析了大别造山带自古生代以来的岩石隆升-剥露历史。认为北淮阳地块、大别地块西段及大悟地块的岩石隆升-剥露主要发生于侏罗纪之前,而大别地块东段在白垩纪之后还发生了强烈岩石隆升-剥露.本文指出,含超高压变质岩的大别地块东段自海西期以来的岩石隆升-剥露幅度达20km.这一深度的负荷压力与大陆碰撞过程中超过压和高应变条件的结合,有可能形成柯石英榴辉岩,但高压变质地体中的金刚石,更可能是早期慢源岩浆挟带到地壳中的捕虏晶。  相似文献   

18.
王硕  孙丰月  孙巍  奥琮  陈俊 《世界地质》2014,33(2):376-387
山东夏甸金矿区内深源中—基性脉岩发育,其中以闪长玢岩与矿体间时空关系最为密切,被认为是幔源流体成矿最重要的判别标志。笔者通过对夏甸金矿两个不同中段内成矿期闪长玢岩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获得了4组较为一致的年龄,它们较为完整地保留了这一期中—基性岩浆活动留下的地质记录。这4组年龄分别为:①五台期:华北地区微陆块拼合,发生大规模岩浆作用,形成华北克拉通基底雏形;②印支期:华南与华北两大板块碰撞拼合,苏鲁—大别造山带出现,区内发生大规模变质作用;③燕山早期:受太平洋板块俯冲影响,太古宙绿岩体发生强烈改造,形成大面积重熔型花岗岩;④燕山晚期:成岩成矿期。  相似文献   

19.
新疆阿尔泰早古生代造山带侵入岩占构造带面积50%以上,近年大量高精度SHRIMP和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资料反映其构造属性为奥陶纪碰撞前序列和中志留-早泥盆世后碰撞序列.碰撞前序列岩石组合为(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序列,类似TTG组合,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峰值为450~ 465Ma.后碰撞由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及少量碱长花岗岩组成,属于广义的GG组合,同位素年龄峰值390~ 415Ma.前者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后者主要分布中北部,分布的极性显示俯冲带在南侧.而区域南侧的阿尔曼太蛇绿岩带同位素年龄与北阿尔泰奥陶纪碰撞前序列时代相同,本文推测该蛇绿岩带与北阿尔泰岩浆链带构成洋脊俯冲带模式;其间的南阿尔泰晚古生代增生带、额尔齐斯强变形带、北准噶尔晚古生代洋内弧带都是后来的上叠产物.  相似文献   

20.
柴达木盆地北缘西端冷湖花岗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湖花岗岩体由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组成,岩体中发育较多的辉绿岩墙和花岗闪长斑岩岩墙。岩石的常量、稀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花岗岩类和脉岩类为同源岩浆分异演化而成,Rb-Sr、Sm-Nd同位素特征反映其源岩来自地幔。地球化学判别图解得出,冷湖花岗岩类属I型花岗岩,早期的花岗闪长岩形成于岛弧环境,与柴达木板块、南祁连板块的碰撞有关;晚期的二长花岗岩形成于板块碰撞隆起环境,与阿尔金大型走滑断裂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