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龙口湾表层沉积物的地球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波 《海洋学报》1989,11(6):722-729
本文对龙口湾表层沉积物中的pH、Eh、S2-、N、P、有机物、Cu、Pb、Zn、Cd和石油等11种化学要素进行了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并探讨了其相关性及主要影响因素;同时,将其与相同站位海水的相应化学要素进行了对比研究。另外,还初步评价了该湾的污染状况,并提出了底质环境污染直接影响底栖生物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系统的资料,分析了青岛地区气候资源的基本特征。概述了本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气候形成的基本因素。阐述了本区气温、降水、风能、光能、蒸发、海雾、烟幕等气候要素的分布特征。并就该区的气候资源做出了有益的评价,除科学利用热量、水分资源外,特别对本地区光能资源和风能资源提出了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王永珍 《海岸工程》1994,13(1):53-57
依据现有调查资料,对山东海岸带的海岸类型、海湾、岛屿、入海河流、滩涂、浅海水域等地理环境概况和土地、矿藏、水产、港口、旅游等自然资源概况进行了扼要介绍;从工业、农业、林业、渔业、盐业、航运6个方面对山东海岸带开发利用现状作了简述了,并对今后的工作决策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2006—2011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实施了1∶100万海南岛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与编图项目,采用深水多波束、高分辨率单道地震、多道地震、重力、磁力、热流、地质取样、浅地层钻探等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调查手段,对海南岛幅内的海底地形地貌、表层沉积物、晚第四纪地层及沉积环境、海底热流、断裂构造及岩浆活动、深部地壳结构、灾害地质以及矿产资源等分布特征开展了调查与研究。本图幅取得的主要成果为:(1)在南海北部发现了新的海底峡谷群,对地理实体进行了命名,划分了海底地貌单元;(2)分析了海底表层及柱状沉积物类型、矿物和地球化学等分布特征;(3)建立了图幅晚更新世以来沉积地层框架,并对沉积环境及古气候演变进行了综合分析;(4)开展了重力、磁力、地震资料的联合反演,分析了深部地壳结构特征;(5)图幅内存在滑坡、泥底辟、埋藏古河道等灾害地质现象,对灾害地质的成因和分布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6)开展了图幅内的石油与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重砂矿物、建筑用砂等矿产资源远景区的划分及预测;(7)编制了地形图、地貌图、地质图、构造图、矿产图和环境地质因素图等基础性成果图件以及系列辅助性地质地球物理图件。海南岛幅调查与编图项目的顺利完成为我国全面开展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洋一号”勘查技术体系的设计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宁 《海洋学研究》2005,23(4):61-65
介绍了"大洋一号"远洋科学考察船在近1年的改装施工后所建立的现代化船舶勘查技术体系.由于引进了世界先进的调查设备,自主研发和改造了深海浅地层岩芯钻等大型调查设备,自主设计并完成了网络信息集成系统,同时对实验室、住舱等工作、生活环境进行了改造,"大洋一号"远洋科学考察船已集成了具有高精度水下定位、全覆盖地形地貌、可视化海底取样、地球物理(重、磁、震、浅地层)、深拖(声学、光学)、成矿环境(水文、化学)和生物等专业设备的联合探测分析系统,实现了各系统的科学同步作业和信息融合,大大提高了我国海洋科学考察工作的效率和管理水平,使我国的深海探测技术和方法基本实现了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国内外各型深海AUV产品的基本参数、配置、功能和使用方式,论述了深海AUV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并着重阐述了深海 AUV 在深海探测、目标识别、深海反制等领域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深海 AUV 在能源、控制、导航、通行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并阐明当前关键技术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根据国内外发展趋势提出了深海 AUV 经过 3 个阶段的发展,最终向着使用便捷化、重量轻量化、 外形小型化、智能化、网络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了一维两速湿蒸汽两相流模型,分析了雾滴提升过程中压强、温度、速度、流量、干度等参数随提升高度的变化。对雾滴颗粒的大小、耦合速度、壁面降水量等进行了讨论。最后,理论计算值与几组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8.
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于1987年4月10—15日在北京主持召开了“第四届全国第四纪学术会议”.来自中国科学院、地质矿产部、国家海洋局、地震局和高等院校以及出版界的代表150多人参加了会议.我国著名学者刘东生、孙殿卿、施雅风、王永焱、张宗祜、徐仁、周明镇、孙枢、丁国瑜、王乃樑、朱显谟、周慕林、汪品先、王开发等出席了大会.地质界的老前辈黄汲清教授抽暇到会看望大家并讲了话.  相似文献   

9.
天然气水合物物理化学状态平衡及其在冲绳海槽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自由能优化算法计算了气、水、盐、水合物的平衡态(稳定态)条件,建立了天然气水合物的状态方程和(水合物、液态溶液和气体)相平衡模型,编制了计算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厚度的计算机软件;并针对研究内容收集了冲绳海槽和东海陆坡的热流、地温梯度、地形(水深)、地貌等资料,根据这些资料模拟计算预测了该区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厚度、分布有利区带和BSR底界深度,进而编绘了相关图件。  相似文献   

10.
前言用褐藻类作为海藻组织培养对象进行研究的有Moss(1963)研究了墨角藻、Russell(1970)研究了网地藻、Saga(1977)研究了海带、Mclachlan等(1972)研究了四种墨角菜的假根组织所生类胚体、Fleteher等(1975)研究了马尾藻  相似文献   

11.
根据全球榴辉岩的分布、相关岩石组合、成岩物理化学条件和区域构造特征,将榴辉岩套分为两种类型:1)高温榴辉岩套(H型),形成于陆—陆碰撞造山带下部的高温超高压环境,是陆壳俯冲—推覆构造作用的标志;2)低温榴辉岩套(L型),形成于洋—陆碰撞带下部的低温高压环境,是洋壳俯冲—推覆构造作用的标志。  相似文献   

12.
提出鲁苏榴辉岩套的分布、岩石组合及构造形变特征。依据成岩条件和同位素年龄探讨了其地质演化,认为它们形成于三叠纪早期的碰撞造山作用和白垩纪早期的伸展构造作用。  相似文献   

13.
鲁苏榴辉岩套以广泛分布各类榴辉岩、密切伴生石榴石橄榄岩、石榴石麻粒岩等高压岩石组合 ,普遍发育韧性变形带 ,大量出露燕山晚期碱性花岗岩及深源脉岩为特征。它已经历三迭纪早期华南陆块与华北陆块的碰撞事件、大陆逆掩推覆构造事件及后期白垩纪早期开始的大陆伸展构造事件 ,是我国华南陆块与华北陆块之间的重要过渡单元。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笔者对分布于山东荣成、文登、威海、青岛、胶南、诸城、日照和莒南等地的榴辉岩所作的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确定了这一巨型榴辉岩带是由两条相互重合的榴辉岩带所构成;一条为高温高压成因的A—B类榴辉岩带;另一条为低温高压成因的C类榴辉岩带。它们形成于早元古代早期华南陆块向华北陆块的俯冲,并经受了早元古代角闪岩相变质作用的迭加。早元古代早期华北陆块发生向南运动的大陆推覆体构造,使两种不同成因类型的榴辉岩带在空间上重迭。最后推测这一榴辉岩带的分布代表着我国东部华北陆块与华南陆块的分界界限。  相似文献   

15.
以微量元素、稀土元素、Sr和Nd同位素变异特征为依据,确定鲁苏榴辉岩为多成因、多来源和多阶段,指出主要是在印支期扬子陆块与华北陆块碰撞造山作用过程中,挤入的上地幔碎片以及不同原岩类型的壳内高压变质岩碎块。燕山晚期的区域构造热事件使得某些榴辉岩的同位素体系再平衡。  相似文献   

16.
海台及其性质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海台及其性质作了初步分析,它具有相对平静或非线性的磁场,一般为无震区,其地壳明显厚于大洋盆地,并具洋陆地壳间的某种过渡性.  相似文献   

17.
提出胶东—苏北构造带以广泛出露榴辉岩和超基性岩、普遍发育韧性剪切带和糜棱岩带为特征,具混杂岩特点。它经历了早元古代大陆推覆构造事件(2000~2400Ma)、早元古代末低角闪岩相变质热事件(1800~2000Ma)和元古代末大陆推覆构造事件(6O0~800Ma)。该构造带是华北陆块与华南陆块之间的过渡带。  相似文献   

18.
麦哲伦海山区MD、ME、MF海山富钴结壳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麦哲化海山区MD、ME、MF海山具有三层构造的结壳特征,研究表明,结壳可分为上部较致密层、中部疏松层、下部致密层。致密层构造单一,含很少脉石矿物;疏松层构造杂乱,含有大量脉石矿物;较致密层介于两者之间,壳层矿物有锰相矿物(主要为水羟锰矿)、铁相矿物和次要矿物(粘土矿物、钙十字沸石、石英、方解石、磷灰石等)。不同壳层地球化学特征具有明显差异性,Ce异常表明在结壳从下层到上层的生长过程中,环境的氧化性逐渐减弱,结壳^10Be测年结果表明,疏松层的生长速率最大,其次为致密层,较致密层的生长速率最小。推测区的最老的结壳的生长年代为中新世晚期,在4Ma以前,区内水动力条件很弱,氧化性较强;4-3.1MaBP水动力条件较强,氧化性较弱;2.6MaBP以来,水动力条件为强-弱波动期,氧化性较弱。  相似文献   

19.
南海区域岩石圈的壳-幔耦合关系和纵向演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南海区域岩石圈由地壳层和上地幔固结层两部分组成。具典型大洋型地壳结构的南海海盆区莫霍面深度为9~13km,并向四周经陆坡、陆架至陆区逐渐加深;陆缘区莫霍面一般为15~28km,局部区段深达30~32km,总体呈与水深变化反相关的梯度带;东南沿海莫霍面深约28~30km,往西北方向逐渐增厚,最大逾36km。南海区域上地幔天然地震面波速度结构明显存在横向分块和纵向分层特征。岩石圈底界深度变化与地幔速度变化正相关;地幔岩石圈厚度与地壳厚度呈互补性变化,莫霍面和岩石圈底界呈立交桥式结构,具有陆区厚壳薄幔—洋区薄壳厚幔的岩石圈壳-幔耦合模式。南海区域白垩纪末以来的岩石圈演化主要表现为陆缘裂离—海底扩张—区域沉降的过程,现存的壳-幔耦合模式显然为岩石圈纵向演化产物,其过程大致可分为白垩纪末至中始新世的陆缘裂离、中始新世晚期至中新世早期的海底扩张和中新世晚期以来的区域沉降等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20.
新构造期鲁南地区地壳垂向运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介绍了新构造期以来鲁南地区的地层、层状地貌及断陷盆地的演化,并以此分析讨论了本区地壳垂向运动及其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