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和区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重要依据。为探索适合云南高原低山丘陵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方法,论文选择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为典型研究区,选择工程地质岩组、距断裂构造线距离、高程、坡度、坡向、坡面曲率、距公路线距离和土地利用类型等8个因素,应用基于贝叶斯理论的证据权法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通过对各...  相似文献   

2.
袁晓奇 《地下水》2022,(1):114-115,141
辽西低山丘陵区水库存在大量内源污染、面源污染以及点源污染,通过对大凌河干流水库污染水体特征的全面分析,遵循生态修复与污染控制结合、人工循环与自然补水结合、水库协同治理等水生态修复理念探讨了水库污染水体生态修复可行性,并综合考虑水库功能划分、地质地貌特征、水库污染程度、地域、水质条件等因素,提出辽西低山丘陵区阎王鼻子水库...  相似文献   

3.
白中科 《地学前缘》2021,28(4):1-13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是实现美丽中国、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综合分析法、系统回顾法、实证分析法、类比分析法、趋势外推法、政策环评等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从国家方略、顶层设计两个方面,梳理了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脉络;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技术路经与方法、野外台站和科研样地等角度,阐明了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的方法论;举例辨析了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若干“伪生态”和“假技术问题”;指出了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发展的战略方针、战略目标、战略方向、战略原则、战略重点、战略对策;从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重大科学问题和热点、语境分析、分区分类、差异化、生态补偿机制等5个方面,提出了助推中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需要的科技支撑;讨论了“两屏三带”、科学推进生态修复,以及管理逻辑与技术逻辑融合问题。研究结果为破解国土空间“整体保护、系统修复与综合治理”过程中生态要素的综合性与管理事权的部门化、生态空间的连续性与区域的政区化、生态工程的长期性与行政管理的届次化三大矛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全面支撑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了“生态地质调查工程”。该工程自2019年以来,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重点开展了我国北方林草湿分布区1∶50万生态地质调查以及黄河源区、大凉山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1∶5万生态地质调查,采用“空-天-地”一体化调查技术,获取了不同尺度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类型分布与变化,成土母岩、水文地质要素、土壤、地形地貌等生态地质条件,以及荒漠化、湖泊萎缩等生态问题分布数据,分析了生态-地质之间相互制约影响关系,剖析了主要生态问题的成因机理,划分了生态地质单元,建立了生态地质图谱,提出了基于地球系统科学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对策建议,为我国北方地区生态保护与系统修复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特邀主编致读者 白中科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实现美丽中国、“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本专缉是39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79名师生近年来研究的24篇最新成果。研究区域覆盖了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草原、长江流域、黑河流域(黄河上游)、华北平原等;研究尺度涵盖了区域尺度(流域尺度)、大中地貌尺度(景观尺度)和场地尺度。 理论方法研究论文8篇。梳理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脉络,阐明了生态修复研究方法论,辨析了生态修复若干“伪生态”和“假技术”,指出了生态修复发展战略框架、重大科学问题和研究热点。分析了我国实施的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存在对生态系统内在机理和规律认识不足、过度依赖工程措施、配套管理政策措施不健全等问题。对备受国际社会广泛认可与关注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和典型案例进行了梳理,提出了完善我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建议。以我国农牧交错区——内蒙古科尔沁沙地为例,根据大陆性半干旱气候特征、坨甸相间地貌分异和沙性土壤雨水渗漏迅速的特性,提出了基于遥感数据的一体化土地调查、评价与利用布局方法和最小地形干扰、雨养农业的土地整治工程模式。针对广泛分布并长期存在水土流失的基本国情,提出了将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整治、面源污染防治、农村污水及垃圾处理、村容村貌人居环境整治等融为一体的系统修复思想。总结了欧盟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经验和方法,提出了生态空间“生态修复和管护生态补偿民生改善”、农业空间“生态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绿色发展”、城乡生活空间“多功能景观绿色宜居空间营造”、国土全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策略。以“生命共同体理论”“三生协调理论”“适宜性管理”等为指导,将江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划为5大生态修复区,以及24个亚区、70个修复小区。基于文献检索和荟萃分析,系统梳理了青藏高原植被与环境因子相互关系,发现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的不利影响,由高覆盖度向中覆盖度转变强于由中覆盖度向低覆盖度转变的重要结论。 矿区生态修复研究论文9篇。遥感监测查明了全国在建生产矿山、废弃矿山损毁土地面积、恢复治理面积,服务于“源头严控、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全链条管理的全国矿山遥感监测技术体系基本形成。借鉴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的《矿山生物多样性管理系列指南》,提出了大宝山矿生物多样性管理的保护修复框架和技术方案。以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为研究区,得出了将工矿用地占比控制在5%以内可达到控制总体景观生态风险的重要结论;采用流动监测法等,发现粗颗粒粉尘主要来源工矿用地而细颗粒粉尘主要来源城镇。基于长时间序列遥感数据,发现宁东矿区采矿活动对周围植被生长扰动效应敏感范围可达7~8 km。以长江经济带新桥硫铁矿山集中分布群为研究区,通过构建的20个评价指标综合评判了矿山地质环境。以西北荒漠区7座典型露天煤矿为研究对象,得出以工程措施为主的砾幕层重构是控制风蚀的有效措施。以平朔矿区为例,采用固定监测样地方法,验证了人工支持引导生态系统自然修复效果;构建了适用于黄土高原矿区土地复垦美学视觉评价体系。 水生态、草地生态、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研究论文7篇。对长江下游重要的铜铁资源基地——铜陵矿区46个河段水质进行了检测评价,发现主要污染源为矿山酸性废水。研究发现黑河中游盆地地下水主要来源于祁连山区大气降水补给且干流区地下水氘氧同位素比丰乐河流域更为富集;在丰乐河流域排泄区发现了非现代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古水。采集柴达木盆地大柴旦地区28个代表性水样,运用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等方法,发现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主要受水岩作用和蒸发结晶作用控制。通过对138组石家庄地区浅层地下水水样分析,确定了地下水中铁锰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以内蒙古草原露天煤矿为例,得到了利用光学和雷达遥感融合可有效提高复垦植被生物量估算精度的重要结论。以青海三江源称多县为例,运用基于数据挖掘的提升度算法确定了高寒草地退化驱动因素。以雄安新区西南部表层土壤和大宗农作物小麦、玉米为研究对象, 分析评价了As、Ni、Cu、Cr、Pb、Hg、Cd、Zn 等8种重金属元素污染特征和生态风险。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极具挑战,值得献身。新时期,希望得到国内外更多专家学者的专注和参与。 值此《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辑付梓之际,谨向各位作者和评审专家为本专辑做出的贡献,以及《地学前缘》编辑部的精心把关表示衷心感谢!  相似文献   

6.
黎兵  严学新  代兵  陈勇 《地质论评》2022,68(6):2022112014-2022112014
在构建全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新时代背景下, 地质工作如何有效支撑服务国土空间规划成为地质工作转型升级的新命题。我国地质成果在国土空间规划领域的应用程度与发达国家还存在明显差距, 主要原因在于地质调查精度和信息集成程度不足, 而且在体制机制和技术层面都存在与规划行业的脱节。通过深度参与《上海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 我们进一步发现地质工作的应用价值被普遍低估, 地质工作的技术路径难以契合规划行业思路, 传统地质成果表达方式也难以引起社会关注。为解决这些问题, 建议加强重点规划区地质调查和信息集成, 通过法律法规明确国土空间规划必须考虑的地质要素, 畅通地质信息获取渠道, 构建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的地质评价标准体系。在操作层面, 建议进一步开展以需求为导向的主动宣传, 构建问题导向、简单易行的技术路径, 强化空间导向、聚焦重点的成果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7.
黎兵  严学新  代兵  陈勇 《地质论评》2023,69(3):1055-1062
在构建全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新时代背景下,地质工作如何有效支撑服务国土空间规划成为地质工作转型升级的新命题。我国地质成果在国土空间规划领域的应用程度与发达国家还存在明显差距,主要原因在于地质调查精度和信息集成程度不足,而且在体制机制和技术层面都存在与规划行业的脱节。通过深度参与《上海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我们进一步发现地质工作的应用价值被普遍低估,地质工作的技术路径难以契合规划行业思路,传统地质成果表达方式也难以引起社会关注。为解决这些问题,建议加强重点规划区地质调查和信息集成,通过法律法规明确国土空间规划必须考虑的地质要素,畅通地质信息获取渠道,构建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的地质评价标准体系。在操作层面,建议进一步开展以需求为导向的主动宣传,构建问题导向、简单易行的技术路径,强化空间导向、聚焦重点的成果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8.
堆积层厚度是区域地质灾害体稳定性预测及定量评估不可或缺的基础数据,传统的空间插值方法制图效率低,精度也较差。以三峡库区万州主城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区内第四系堆积层厚度标志得出各标志因子,根据已知厚度区域的特点提取堆积层厚度与其标志因子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堆积层厚度模型,最后将该模型应用于整个区域估算出堆积层厚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点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比较结果表明:模型整体的误差变异小,预测的准确度较高,预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9.
以山西省乡宁县城区扇子坪–崔家坡段为例,将“木桶效应”理论与地质灾害风险“点面双控”体系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国土空间规划优化方法。该方法以1∶1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为基础,结合地质灾害风险“点面双控”体系,将坡度、河流距、地质灾害风险分区以及地质灾害隐患点致灾范围作为“木桶效应”中的短板因子,按照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严控开发区、适度开发区和优先开发区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级赋值,将同一地块内各短板因子的最高等级值作为该地块的国土空间规划优化结果值。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的严控开发区占比26.67%,适度开发区占比54.81%,优先开发区占比18.52%,从理论上说明了研究区以优先开发区和适度开发区为主,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文中提出的优化方法能够便捷高效地完成大比例尺山区城镇国土空间规划,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地区开展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区域尺度风化层厚度是制约民用和军事地质工程施工、陆域军事交通能力重要因素之一。传统方法通常都需要大量的野外踏勘和实地采样,效率较低,在人迹罕至、人不能至的地区无法完成。因此,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开展区域尺度风化层厚度制图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国产高分二号卫星数据,采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方法获取研究区岩性、土地覆盖类型分布图,并基于ASTER GDEM数据获取地形地貌图像;然后,以坡度、岩性、土地覆盖类型为影响因子,基于云模型理论和方法综合评估获取研究区的风化层厚度图,制图结果与野外验证数据吻合度较好,精度可达81.69%。  相似文献   

11.
阅读提示 继生态文明建设被党的十八大纳入“五位一体”科学发展战略之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提出,使之提升到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层面。山、水、林、田、湖是国土空间里的生命共同体,借鉴国际经验并汲取教训对国土空间进行统一保护和修复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来说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以地域分异特征、主导生态功能、典型生态问题为基础依据,探讨江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为江西省编制和实施生态修复规划、实现国土空间管控提供科技支撑。在研究方法上,以“生命共同体理论”“三生协调理论”“适宜性管理”等理论为指导,基于主体功能区划和生态功能区划,综合“三生”空间实际生态问题及综合整治需求,采用多因素综合空间分析法,“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实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三级分区。研究结果表明,可将江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域划为赣北平原湖泊生态修复区、赣中丘陵盆地生态修复区、赣西山地丘陵生态修复区、赣南山地丘陵生态修复区、赣东丘陵山地生态修复区5个大区及24个亚区和42个修复小区。通过江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三级分区,摸清国土空间地域特征,明确生态主导功能,确定生态修复重点区域,承上启下,为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和国土空间管治提供决策依据,为实现国土空间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提供科技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质》2021,48(4):1305
正为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脱贫攻坚战略,支撑自然资源部履行水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职责,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实施了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计划。该计划总体目标是全面掌握全国水资源数量、质量、空间分布、开发利用、生态状况及动态变化,开展重点地区水平衡分析,评价水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中的关键性支撑和制约作用。该计划2019年以来取得主要成果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中国汞的地球化学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雪琴  迟清华 《地球化学》2007,36(6):621-627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积累了岩石、土壤和水系沉积物中的大量可靠的汞分析数据和图件,为分析汞的地球化学空间分布特征提供了依据.从空间分布上看,从中国北部到南部,从西部到东部,土壤和水系沉积物中汞的含量背景值逐渐增高,汞在以干旱荒漠区、半干旱荒漠区、黄土地区和高寒山区为主的西部和北部呈低背景,在东部的森林沼泽区和半湿润低山丘陵区为中等背景,在南部的湿润低山丘陵区、热带雨林区和高山峡谷区为高背景,尤其在以云南东南部、贵州、广西西部、湖南西部岩溶区为中心的低温成矿域内,无论岩石、土壤还是水系沉积物,汞含量背景值达到最高.一般情况下,岩石、土壤和水系沉积物之间的汞含量具有继承性,在地理空间分布上呈明显的对栽应关系,并且土壤和水系沉积物之间的汞含量具有相近性,土壤和水系沉积物较岩石更为富集汞.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CO_2气体测量方法在低山丘陵区隐伏矿勘查的应用效果,采用改进的CO_2快速分析仪分别对湖南黄金洞金矿区金枚矿段和梨树坪矿段进行了CO_2气体测量试验性研究和面积性测量研究。结果表明,CO_2气体测量方法在低山丘陵区能够发现深部隐伏矿和构造信息,并为梨树坪矿段圈定了3个找矿靶区,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为我国覆盖区隐伏矿勘查突破积累了数据和经验。  相似文献   

16.
低山丘陵区土地整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广安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土地开发整理的背景与条件,调查测算土地整理、开发潜力,利用MAPGIS软件综合处理研究区大量与土地利用相关的基础数据,针对低山丘陵区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从多方面探讨了土地整理的迫切性。依据经济、社会、生态相统一的目标,划分土地开发整理区,确定开发整理的方向及重点,并提出低山丘陵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模糊数学中的模糊集合理论(交集)为基础,建立豫西缺水低山丘陵区供水勘察的逻辑推理模式"多重环套方法"。根据已有资料分析,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和地球物理勘察,由区域→块段→点,逐步使"有水"的"模糊度"越来越小,从而获得了富水段、蓄水构造以及布井具体位置的信息。通过供水勘察实践,验证了"多重环套方法"在缺水低山丘陵区供水勘察中的可靠性。同时也指出了该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黑土层厚度是评价东北黑土区土壤质量的重要参数,但其厚度的空间分布及多年变化情况仍然不够明确.针对东北黑土区第二次土壤普查的61处典型土壤剖面进行了现状实地调查,并对黑土层厚度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来,东北黑土区黑土层厚度平均减少了12cm,平均减薄速度为0.32cm/a.四省(区)黑土层减薄厚度具有显著差异,表现为吉林(23.65cm)>辽宁(11.83cm)>内蒙古(10.33cm)>黑龙江(6.83cm).吉林省黑土层减薄厚度和比例最大,生态风险最为严峻.吉林省黑土层厚度变化值与气温升高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随着气候变暖,土壤有机质下降明显,黑土层的厚度也呈减薄趋势.研究表明,水蚀作用也是黑土层厚度减薄的重要影响因素.未来应加强黑土层厚度判定和黑土层厚度空间制图等方面研究,对指导黑土地保护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杨陵区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地质环境条件较复杂,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地质灾害较发育。为精准识别地质灾害发育规律,为政府决策和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基础数据,在杨陵区地质灾害风险调查的基础上,采用ARCGIS软件空间分析模块和层次分析法,将全区划地质灾害易发性分为高、中、低3个级别,其中高易发区面积0.99km^(2);中易发区面积8.35km^(2);低易发区面积123.47km^(2)。最后,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拟合曲线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评价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20.
榆林市米脂县高西沟村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属于地质灾害多发区,因此,考虑地质灾害风险的国土空间规划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笔者基于地质灾害调查数据,选取坡度、坡向、地质灾害发育密度等评价指标,采用信息量模型以斜坡单元进行危险性评价,在此基础上叠加承灾体易损性进行定量风险评价,划定地质灾害风险分区。利用ArcGIS将地质灾害风险区划与现状功能区叠加,将高西沟重构为4个国土空间分区:地质灾害中风险–生活居住区、地质灾害低风险–生态功能区、地质灾害低风险–农业生产区和沟谷区,并提出国土空间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