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反转构造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反转构造近年来已成为盆地和造山带构造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油气运移,聚集的关系已成为许多油气田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在介绍反转构造的几何学特征,形成风制,鉴别特征等基础上,讨论了反转构造与油气聚集的关系以及在造山带研究中的应用,对反转构造概念和研究方法的正确领会和掌握,将为中国含油气盆地和造山带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反转构造与油气圈闭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反转构造作为伸展盆地中的重要构造类型以及它对油气的聚集作用己成为石油地质界广泛重视的研究课题之一。盆地从拉张→挤压的构造反转对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本文在综述反转构造的研究进展基础上,重点对伸展盆地反转构造构造样式、圈闭条件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旨在为我国东部含油气盆地中寻找与反转构造有关的油气藏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松辽盆地十屋断陷反转构造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14  
晚期强烈构造反转是十屋断陷构造发育的一个重要特色。本文以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相干技术和三维可视化技术等先进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技术,对研究区反转构造进行了精细构造解释和研究。将研究区反转构造划分为四个反转构造带,在对反转构造样式再认识的基础上在十屋乃至松辽地区新发现了欺压式断层和截断型反转构造两种反转构造样式。进而将反转构造样式除坳陷层滑脱褶皱外,依据反转过程中形成的逆断层与早期伸展断层的组合关系归纳为五种类型:复活型、前展型、后展型、欺压型、截断型。并对反转构造与油气聚集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研究认为区内反转构造具有十分有利的成藏条件且四个反转构造带具有不同的圈闭类型和油气聚集特点。初步建立了十屋断陷基于反转构造的油气成藏模式,为进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根据地震信息,尝试划分了轻微、中等及强烈等三种不同程度的正、负反转构造样式,以不同实例论述了这些构造样式的性质与演化模式。构造反转对油气聚集一般是有利的,但也有可能发生不利影响。正反转构造中,以中等正反转构造样式最有利于油气聚集,反转太强烈时,容易破坏圈闭结构;负反转构造中可常见风化壳储层,为油气储集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5.
含油气盆地构造应力场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构造应力场是影响油气运移和富集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方面,构造应力形成了油气运移的通道与油气富集的圈闭构造;另一方面,不连续状态的瞬间构造应力和连续状态的长期构造应力为油气运移提供了驱动力。分析了构造应力场的研究现状,阐述了构造应力场的研究方法和内容,着重讨论了确定含油气盆地应力场的方法,并探讨了构造应力场与油气运移、富集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洛阳盆地的负反转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自明 《河南地质》2001,19(3):185-190
以地表地质和勘探地震资料为基础,对洛阳盆地的负反转构造进行了研究。负反转构造的形成受洛阳盆地构造演化阶段的控制,并受宜阳-洛宁断裂的制约:负反转构造仅在宜阳-洛宁断裂下降盘发育,反转强度具有自东向西逐渐减小并直到消失的趋势。负反转构造的出现不利于该区油气大规模运移聚集。  相似文献   

7.
构造反转对哈萨克斯坦A凹陷油气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纵贯A凹陷沉降中心卡拉套断层的发育历史,分析了构造反转对A凹陷圈闭形成和油气运移聚集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卡拉套断层早期左行走滑,晚期右行走滑,侏罗纪末期和白垩纪之后的走滑挤压作用使A凹陷内部形成大量以断层型为主的正反转构造,成为油气聚集的有利圈闭。同时构造反转改变了A凹陷中、下侏罗统烃源岩地层的埋深和倾向,控制了烃源岩的排烃方向和油气运移方向,造成凹陷中央相对凹陷边缘油气富集。  相似文献   

8.
柴达木盆地北缘油气分布的构造控制作用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该区中新生代形成了伸展构造、扭动构造、逆冲-褶皱构造等构造样式。早、中侏罗世形成的正断层组合构造样式,可形成一些小规模油气藏。老第三纪形成的压扭性构造对油气的聚集有重要控制作用。而新第三纪-第四纪形成的塑冲-褶皱构造的含油气性差异很大,在早期断层基础上发育的逆冲-褶皱构造有利于油气分布,而新形成的逆冲-褶皱构造,通常不利于油气聚集,构造应力对油气的运移聚集有重要影响,构造应力变化速率引起的应力驱动,是油气沿断层垂向运移的主要动力,在断层附近应力值适中、岩石扩容量较大、微裂缝发育的区域,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9.
略论拉张盆地内的正反转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反转构造是拉张性盆地中的一种重要的构造类型。本文着重分析了正反转构造的类型及特征,以及与油气聚集的关系。为在含油气盆地中寻找与正反转构造有关的油气藏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构造动力在油气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造动力在油气形成中的作用表现为:一方面,可为有机质的热演化和转化过程提供能量,从而促进有机质向烃类的转化。另一方面,也是油气运移、聚集的驱动力。研究油气形成的构造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The Dalradian succession of central Donegal represents a tectono-stratigraphic sequence everywhere separated into two distinct successions by the Central Donegal Slide. Each stratigraphic package consistently youngs away from this major D1 structure which originated during lower greenschist facies metamorphism and correspond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ly preserved penetrative S1 fabrics. The tectonic slide and associated reversal in the direction of structural facing are commonly marked by mylonites and tectonic schists, which have been subsequently folded and reactivated by kilometric-scale sheath folds and the Ballybofey Nappe. Structural correlations with northwest Donegal suggest that the Central Donegal Slide relates to the Knockateen Slide, and represents an early thrust with top to the northwest sense of shear. The Central Donegal Slide cuts up-section through the Middle Dalradian sub-basin centred on southern Donegal, emplacing younger, anoxic basinal sediments and turbidites over an older, inverted, shelf succession. The location of the Central Donegal Slide adjacent to the margin of this sub-basin suggests that the siting and form of ductile thrusts may be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geometry of the pre-existing sedimentary basin.  相似文献   

12.
吴迪  刘永江  李伟民  常瑞虹 《岩石学报》2020,36(8):2571-2588
连山关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铀成矿省辽东铀成矿带,已知铀矿床(点)均发育在韧性剪切带附近。为了解韧性剪切带运动学、几何学构造变形机制及与铀矿的关系,本文以连山关岩体周缘韧性剪切带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宏观调查和室内微观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构造变形期次、韧性剪切带形成机理及其对铀成矿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连山关岩体周缘发育的韧性剪切带与近南北向挤压构造变形有关,其右行韧性剪切带应变类型为压扁应变,属于一般压缩-平面应变范围,Flinn指数K值在0.19~0.69之间,岩石类型属于S/SL型构造岩。研究区内铀矿体均为隐伏盲矿体,主要赋存于沿着连山关岩体和辽河群接触带右行剪切作用形成的背斜褶皱核部,和北东东向断裂关系密切。综合分析认为,连山关岩体南缘北西向韧性剪切带为一级控矿构造,是区内铀矿热液运移的通道,而剪切带边部的晚期北东东向断裂则是铀矿储存空间;铀源可能来自于太古宙古风化壳,并在大型韧性剪切活动(提供热液运移通道)和基性脉岩侵入(提供热源和还原剂)等综合因素作用下运移、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地震构造样式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盆地的主要地震构造样式有;正花状构造,背冲断裂构造,扇状褶皱断裂构造,反转构造等。正花状构造受剪压应力作用,是最为有利的油气富集部位;背冲和状褶皱断裂构造主要受挤压应力作用,也是油气富集部位。反转构造则是挤压和拉张两种应用作用相叠加的结果,包括正反与负反转,前者有利勘探构造,后者是不利构造。  相似文献   

14.
利用遥感技术,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发现了祁连山西段旋卷构造、柴北缘赛什腾山旋卷构造、柴达木西南祁漫塔格山弧形扭动构造及祁连东部大型旋卷构造等四个旋卷 (扭 )构造。分析了这些旋卷 (扭 )构造产生的地球动力学机制及其与油气运移和聚集之间的关系,并指出这些发现对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也对这一地区今后的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还指出Tapponnier的“走向滑移线场和构造逃逸理论”存在两点明显不足,补充和完善了该理论。  相似文献   

15.
 岩体的生长方式可概括为中心式、偏心式、侧向式、不规则式、中心多点式。它们可提供反演区域构造动力学特点的信息。非极性生长可能暗示,在岩浆生成与上升定位的有限的时、空间范围内,上下圈层之间相对运动不大;有规律的极性生长很可能揭示了上下圈层之间有相对运移。秦岭造山带核部某些晋宁期H 型花岗岩体具南北向极性生长特点,反映了构造块体垂直造山带方向的运动特点;加里东-海西期很多H 型花岗岩体生长呈侵位中心东移的极性生长,揭示了秦岭杂岩平行造山带的侧向运移及剪刀状双向俯冲的板块构造动力学特点。  相似文献   

16.
杨勉  孙卫华 《地质科学》2009,44(2):715-721
本文利用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结果,通过断裂活动性的判别准则对松辽瓮地滨洲断裂的活动性进行了定量评价,指出明水组沉积末期(油气人量运移期)该断裂的活动性受盆地构造格局的严格控制:盆地范围外的西北段断裂未发牛活动,盆地范围内的东南段断裂呈活动状态.滨洲断裂呈活动状态的东南段为齐家-古龙凹陷油气向西北方向富拉尔基油田运移提供了通道条件.文中采用的方法所得的评价结果与其它油气运移研究结果相-致,证明了本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断裂的形成及演化对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本文系统分析了呼和湖凹陷断裂形成演化特征对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呼和湖凹陷经历了3期构造演化,由下而上分别为:早期伸展断陷期( T5~ T22)、中期裂后热沉降断一坳期(T22-T04)和晚期坳陷期(T04~地表).纵向上主要发育了两套断裂系统,下...  相似文献   

18.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古潜山的构造成因类型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冀中坳陷的潜山是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解剖潜山的地质结构、揭示潜山的成因机制是深化油气勘探领域的认识、深入分析潜山构造演化的关键。本文在覆盖全坳陷高精度的二维、三维地震资料,数百口深探井系统解释的基础上,应用构造解析方法,深入研究了潜山的地层系统、断裂构造与构造演化特征,提出了潜山成因分类的新方案。研究表明,冀中坳陷的潜山经历了前中生代建造形成、侏罗纪晚期挤压、白垩纪-古近纪多幕伸展断陷与新近纪-第四纪沉陷埋藏的形成过程;依据潜山发育的构造位置、构造变形特点与伸展变形的强度,将潜山划分为14种基本的成因类型;受控于长期演化及内外地质营力的联合作用,潜山多具有复合成因,在平面上不同成因类型的潜山带有规律地出现,主要有掀斜断块-高凸起型、反向断阶型、同向断阶-高凸起型、横向背斜或转换凸起-反转斜坡型、高凸起型-伸展外来断块型-反转斜坡型、高凸起型-双向旋转型-高凸起型、掀斜断块-变质核杂岩型等7种组合类型。其中,反向掀斜断块型、高凸起型、断阶型、反转型斜坡、外来断块型等成因类型的潜山因源-储组合、成山与成藏时期匹配而含油气性较好。冀中坳陷的潜山油气资源丰富,上述潜山成因分类方案有助于进一步剖析潜山的油气成藏机理与油气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9.
东亚及其大陆边缘新生代构造迁移与盆地演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构造迁移是盆地发展演化过程中十分普遍的地质现象,但西太平洋地区相关研究程度较低,本文基于近10年来对中国东部海域渤海湾盆地、南黄海盆地、东海陆架盆地和南海盆地等所开展的大量研究工作,并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对西太平洋地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东部及邻近海域的新生代构造迁移特征进行了系统讨论.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位于欧亚、太平洋和印度三大板块的交汇处,占据了全球板块汇聚中心的独特位置,并同时受到印度板块的挤入、太平洋板块的后退式俯冲、台湾造山带的楔入的联合作用,自新生代以来,形成了宽阔的自西向东后退式的沟弧盆体系.中国东部及邻区作为西太平活动大陆边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大地构造背景下,新生代的构造特征总体也表现出自西向东的迁移规律,具体表现在盆地的断裂活动性、沉积作用、断陷的萎缩与消亡等自西向东变新逐步演化,新生代的生、储、盖、圈、运、保六大油气成藏要素也表现出西早东晚、自西向东迁移的特征.这种成藏规律的识别对于中国东部油气、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最后,从板缘、板内和板下过程和机制,探讨了盆内和盆间的新生代构造迁移机制,这种构造-岩浆-成盆-成藏等的向洋变新迁移和跃迁是晚中生代以来挤出构造和新生代北西向壳内伸展、印度和欧亚板块碰撞诱发的软流圈向东流动的远程效应及太平洋俯冲带的跃迁式东撤的联合效应.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盆地西部的吐木休克断裂带是中央隆起(前身是晋宁期碰撞造山带)的次级单元巴楚断隆与北部坳陷的次级单元阿瓦提凹陷之间的分界。本文以大量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证据,证明它是一条内部结构复杂且切穿地壳的深断裂。结合区域构造演化恢复了断裂发育史,指出它经历过三期重大的冲断活动,分别发生在加里东期、海西期和新近纪。新近纪的冲断与巴楚断隆的南界断裂带有相同的构造样式,可分为两幕:中新世的冲断受制于南天山前陆冲断带的向南扩展,更新世的冲断主要受制于西昆仑前陆冲断带的向北扩展。吐木休克断裂带的东西走向段和北西走向段的构造特征尚有若干差异,前者在加里东期活动较强,反映了构造的继承性;北西走向段则是加里东期出现的新生构造,在海西期进一步发展,更新世时因被卷入西昆仑的前陆冲断作用,表现出强烈而复杂的变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