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连山关岩体接触带是连山关地区一条重要的控矿构造带,为区内成矿热液的运移提供了通道,为铀矿富集提供了有利空间。已发现的铀矿点、铀工业孔及异常孔主要分布于岩体接触带附近的氡浓度异常晕、异常点、异常带中。查明连山关岩体接触带的走向及其深部展布特征对本区铀矿找矿工作意义重大。应用音频大地电磁测量(AMT)和Ra?法测氡进行综合测量,结合地质资料和岩石电阻率特征,基本查明了连山关岩体接触带的走向及其深部展布特征,在该区铀矿勘查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相关地区的铀矿勘查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
韧性剪切带在岩石圈地壳中广泛存在,蕴含应力、应变和温压等环境参数,是构造解析、流变学和成因机制研究的重要对象.辽吉裂谷带位于辽宁东部-吉林南部,是华北克拉通重要的古元古代活动带之一.连山关岩体地处辽吉裂谷带北缘,经历复杂变质变形作用,岩体南缘发育NWW向右行走滑韧性剪切带.糜棱岩显微结构观测分析揭示,剪切带内糜棱岩以S、SL构造岩为主,总体呈压扁型应变.运动学涡度值为0.91~0.97,均大于0.75,指示简单剪切为主的变形特征.糜棱岩中云母显示塑性拉长,石英动态重结晶明显,以膨凸重结晶作用为主.EBSD分析结果表明,石英发育中低温菱面组构,对应变形温度450~550℃,暗示糜棱岩形成于低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我们认为连山关韧性剪切带可能起源于早元古代晚期.连山关岩体先后经历早期隆起造成的伸展-滑脱作用和晚期与上覆辽河群共同经历的南北向挤压,从而在岩体南缘形成陡倾的右行韧性剪切带.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了热液铀矿床的一个重要成矿构造模式——内通承压地质构造系统。所谓内通承压地质构造系统,即在地壳浅部或较深部位对地下水(包括热液)具有承压运移作用,并与地壳深部(深熔带)有断裂沟通的构造通道,以及与之相通的次级透水构造等的统称。主要包括补给区、承压运移通道、深部通道、混合区、泄水区和上、下隔水层等。内通承压地质构造系统对热液铀成矿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含铀热液的形成;为含铀热液的运移提供了动力条件;控制着铀矿化产生的特定部位;控制了铀矿化类型、矿体的形态、产状和埋藏深度。  相似文献   

4.
油洞断裂是长江铀矿田NW向主断裂之一,研究和勘查程度相对较低。通过对该断裂的构造变形特征、演化特征以及含矿特征的详细评价和研究工作,认为:油洞断裂是一条多期活动的构造带,在110~70Ma之间发生了右行韧性剪切作用,断裂内花岗岩和辉绿岩均发生糜棱岩化,韧性变形自NW向SE逐渐增强,韧性变形的温度为280~350℃,形成差压力为62.6~118.1MPa,平均值为81.4MPa,水或流体对岩石的弱化和蚀变作用可能促进了岩石韧性变形的发生。韧性剪切作用破坏岩石的结构完整性而形成构造薄弱面,从而使其张裂、破碎,成为含铀热液迁移的通道和铀矿赋存的空间,形成较大规模的工业矿体;同时,韧性剪切带空间上产状稳定,向深部延深较大,对于深部找矿具有重大意义。长江矿田油洞断裂南东段韧性剪切作用最强的地段是进一步深部找矿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冕西花岗岩体位于康滇地轴北段,区内已发现铀矿点3个、铀矿化点4个以及大量铀异常(带)。收集整理了该岩体以往地质资料,开展了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及电子探针测试等工作,对其铀成矿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 冕西岩体SiO2含量偏高,一般为73%~78%,平均达75.09%,碱度高,K2O+Na2O平均含量大于8%,是在伸展构造环境下形成的A型花岗岩,为多期多阶段形成的复式花岗岩体,岩浆分异演化程度较高,岩体内断裂构造发育,并广泛发育以煌斑岩脉为代表的基性岩脉。区内存在煌斑岩脉型、碱交代型和碎裂蚀变岩型3种铀矿化类型,铀矿化受断裂构造、煌斑岩脉及热液蚀变的控制,并提出岩体北段具有较好的铀成矿条件,可作为下一步铀矿勘查的重点地段。  相似文献   

6.
长江铀矿田位于广东仁化县,是中国华南地区最重要的硬岩型铀矿田。铀矿田内发育北北西(近南北)向含矿构造和北东东向棉花坑断裂及北西西向油洞断裂。棉花坑断裂、油洞断裂与铀成矿的关系涉及到矿田控矿构造格局构建和进一步找矿预测等关键问题。通过精细野外地质调查,重点研究棉花坑断裂、油洞断裂与北北西(近南北)向含矿断裂的相互关系,特别是断裂构造发育的特点和相互配套关系,取得如下认识:棉花坑断裂为脆性断裂破碎带,以未胶结的含有磨圆的花岗岩角砾的构造角砾岩和断层泥为特征,线性构造和负地貌特征明显,属于成矿后压扭性断裂,断错铀矿体和铀矿化带,但位移不大;油洞断裂为脆性破碎带,具有线性构造和负地貌特征,为北北西(近南北)向控矿构造的伴生张扭性断裂,并局部被其后的基性岩脉充填,它不是高级序控矿断裂,仅仅起局部含矿构造作用;油洞断裂带附近的韧性变形不是油洞断裂的连续韧性变形带,而是油洞岩体内小规模、零星不规则、多方向韧性变形的一部分;基于含矿构造呈北北西(近南北)向的展布特征,矿田内进一步的找矿方向不是沿着棉花坑断裂或油洞断裂的方向,而是沿着北北西(近南北)向含矿构造及现有矿化带的走向和倾向深部,在现有矿带间空白区的深部也很可能存在隐伏矿带。   相似文献   

7.
崇安地区位于武夷-云开-台湾造山系华夏地块桃山-诸广岩浆弧北部东缘部位,其东侧与武夷山基底断隆带毗邻,断裂构造极其发育。断裂构造发育在地壳的不同深度和圈层,对各种矿化起着不同的控制作用。笔者通过对区内控矿构造和铀矿化主要地质特征的分析,论述了断裂构造与铀成矿的关系,认为断裂构造不仅为成矿流体的运移提供了通道,为成矿物质提供了沉淀富集的场所,而且还影响着铀矿床的空间分布、成矿力学环境、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等。该区断裂构造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具有压性、压扭性、张性、张扭性等性质。岩浆期后含矿热液沿火山盆地盖层与基底接触的构造破碎带或外带的构造破碎带运移,并在破碎带中充填、交代而形成铀矿体。因此,断裂构造是铀成矿的必要条件,与成矿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核桃坝矿床是著名的沽源-红山子铀成矿带上新近勘查突破的重要铀矿床之一。为恢复成矿过程、划分成矿阶段和探讨矿床成因,本文开展了系统的矿相学和成矿年代学研究,以期为区内铀矿勘查和找矿突破提供理论支持。矿相学研究表明,矿床矿石矿物以铀石为主,成矿作用可划分为早期钠长石化交代阶段、早期热液成矿阶段、晚期热液成矿阶段和成矿后阶段四个阶段。核桃坝矿床属于碱交代型(钠交代)热液铀矿床。沥青铀矿U-Pb同位素表观年龄、电子探针化学年龄以及等时线年龄综合研究显示,矿床形成时代应在99. 1Ma左右,是晚白垩世成矿作用的产物。核桃坝矿床可能是富铀岩体在碱交代作用后形成流体(富铀含硅酸成矿流体)在外部条件改变的情况下沉淀成矿。因此,矿体的定位与富铀岩体关系密切,富铀岩体附近的开放空间(断裂构造、层间破碎带等)是重要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9.
连山关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铀成矿省辽东铀成矿带,以往的勘探发现铀矿周围大量基性岩发育,为进一步了解基性岩构造环境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本文以钻孔深部基性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等研究,探讨基性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与铀成矿的关系.研究表明:钻孔深部基性岩以变辉绿岩和辉绿玢岩为主,具有钾、钠含量相当,过铝质等特征,属于碱性-过碱性系列岩石;稀土元素含量偏高,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轻重稀土元素分异作用不明显,Eu呈现中等程度负异常,Ce呈微弱负异常;微量元素Ba、La、Zr、Hf相对富集而U、K、P、Ti相对亏损.地球化学特点表明,研究区基性岩属于板内碱性玄武岩,源区为过渡型地幔,形成于大陆碰撞后伸展裂解的构造环境,并在上侵过程中存在地壳混染作用.连山关岩体南缘发育的韧性剪切带及相伴生的张性破裂为基性岩的就位提供空间.基性岩同时也为铀成矿提供热源、矿化剂及部分成矿流体.综合分析认为,造山期后伸展张裂阶段形成的基性岩与铀成矿关系密切,连山关岩体南部辽河群覆盖区可作为下一步重点找矿地段.  相似文献   

10.
密山市杨木岗地区处于敦密深大断裂南侧,华力西晚期—燕山晚期构造岩浆活动强烈,铀矿化异常线索较为丰富,铀成矿条件优越。铀矿化主要赋存于华力西晚期岩体及其与下寒武统金银库组的内外接触带,受断裂构造、层间破碎带、岩体内外接触带控制,伴生赤铁矿化、矽卡岩化、萤石化、黄铁矿化等热液蚀变。依据研究区内的地层、岩体、构造等成矿地质条件分析,结合航放铀高场、遥感铁染及羟基蚀变异常等成矿有利信息考虑,认为研究区内的热液型铀成矿潜力较大,提出了预测远景区4个。  相似文献   

11.
秦岭凤太地区金矿床产于商丹板块对接带和南秦岭边缘海盆区,含金建造为火山碎屑岩和细碎屑(热水)沉积建造,赋矿围岩以绿片岩相细碎屑岩为主。区内的金矿床主成矿年龄为220~170Ma,属晚印支期,主成矿期后叠加燕山期构造热液。空间上金矿带与铅锌矿带呈平行展布,金矿与韧性构造关系密切,显示了构造边界对金矿带的控制,具有继承性特征的脆韧性剪切带为含矿构造,北北东向与近东西向(北西西向)断裂的复合是金矿富集的主要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12.
胡积球  马涛 《甘肃地质》2017,26(3):18-23
土地堂金矿位于碧口金、铜、钴成矿区,金矿体主要赋存于蓟县纪阳坝岩组中,区域上金矿床的分布受早期NEE向韧性剪切带控制,金矿体的展布严格受叠加在韧性剪切带之上的NEE向脆—脆韧性断裂构造控制,且与印支期花岗闪长斑岩脉空间关系密切,特定的岩性组合和断裂构造双重控制着金矿体的空间分布和形态。通过分析研究金矿床与韧性剪切带发展演化之间的关系,初步认为土地堂金矿不具有典型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特征,其成因类型应为中低温热液构造蚀变岩型金矿。  相似文献   

13.
毛洋头火山岩铀(银、钼)矿床的控矿因素及成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陈迪云 《矿床地质》1997,16(2):139-150
毛尖头铀矿床,是产于早白垩世晚期火山中的火山岩型矿床。基底构造和岩浆活化对矿床的形成起明显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该矿床成矿热液早期为岩浆水,晚期为大气降水;成矿元素U,Ag,Mo有不同来源;其中早期矿化热液中的铀主要来自次火山热液或次火山岩,而晚期成矿热液的铀主要来自基底岩石;  相似文献   

14.
德兴-铜厂岩块地层序列属怀玉地体构造沉积区.金矿赋存于中元古界韩源组.控矿构造为北东东向韧性剪切带及顺层滑脱碎裂岩带.矿石类型为蚀变糜棱岩型和石英脉型.韧性剪切强应变岩带且叠加碎裂化部位是找矿的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15.
诸广山中部是华南主要产铀地区之一,以鹿井矿田为研究对象,开展构造变形特征和构造控矿规律的研究,旨在揭示矿体产出规律,为找矿预测提供依据。本文基于野外详细观测和显微构造变形分析,揭示NE向断裂是鹿井地区主要控矿和含矿断裂,属浅层次构造变形,具有多期构造-热液活动特征:经历了早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压性、中期(早白垩世—古近纪)的张-张扭性和晚期(新近纪)的右行压扭性变形过程。铀矿(化)体主要发育在NE向断裂破碎带中,结合铀成矿时代,主成矿期断裂力学性质表现为张性、张扭性,后期NE向断裂右行压扭变形派生出近EW向、NW向和NS(NNE)向的剪裂隙,一方面对先成铀矿体具有改造作用,另一方面富集部分铀矿体。根据构造组合特征及其控矿规律,认为NE向断裂破碎带中,沿走向存在不连续的脉状、透镜状富铀矿体,而在其他方位的断裂带中可能存在部分铀矿体。  相似文献   

16.
金管冲铀矿床控矿构造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管冲铀矿床位于湘东地区丫江桥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接触带。通过成矿构造背景和矿床构造研究,本文系统论述了不同级虽构造对铀成矿的 控制作用,认为NNE向走滑断裂与铀成矿作用之间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晚三叠世-侏罗纪时期的构造会聚走滑导致剪切重熔型花岗岩-丫江桥岩体的形成和成矿元素的富集。白垩纪-第三纪的构造离散走滑在矿区及其附近形成张扭性断裂和离散走滑盆地,这些断裂和盆地为成矿流体的运移、循环及成矿物质的沉淀提供了良好的构造场所。  相似文献   

17.
铧厂沟金矿床区域韧性剪切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次对铧厂沟金矿床区域韧性剪切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根据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显微构造分析 ,区内发育一条较大区域韧性剪切带 ,无论沿走向还是顺倾向均呈舒缓波状 ,强变形带和弱变形域呈镶嵌形式。区域韧性剪切带经历了右行—左行—右行多期 (次 )活动 ,剪切方位也多次变化 ;早期形成温度约 5 0 0℃ ,以右行剪切为主 ,古应力值大于 0 .0 75GPa。控矿韧脆性剪切带是区域韧性剪切带演化的产物 ,最终形成脆性断裂。区域韧性剪切作用控制矿床、矿带的分布 ,并使部分金从矿源层分溢出来 ,产生第一阶段金的富集。次级韧脆性剪切带 (控矿剪切带 )控制富矿体的分布。因此 ,铧厂沟金矿床可称为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另外 ,中 -下泥盆统三河口群第一岩段第一岩层 (D1 -2 SH1a)部分原岩有明显海底热水同沉积特征 ;在矿床之西万家山—张家山应注意寻找硅化石英粗糜棱岩型金矿石。  相似文献   

18.
江西相山铀矿田构造控矿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窦小平 《地质与勘探》2015,51(5):879-887
对江西相山铀矿田内断裂构造格架及火山构造特征做了研究,认为相山火山盆地和断裂构造的成生与发育受永丰-抚州深断裂演化控制。从构造控矿作用看,相山铀矿田受大型中心式塌陷火盆控制,北部的EW向断裂带和中西部的EW向构造断陷带控制着矿田内的矿集带,NE向与EW向断裂构造复合部位控制了矿床的位置,密集成群的断裂裂隙带控制着铀矿体,使各矿床中的铀矿体呈群脉型。这些铀矿田地质构造特征及控矿规律对进一步找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The Karakoram Shear Zone is a northwest-southeast trending dextral ductile shear zone, which has affected the granitic and granodioritic bodies of the southern Asian Plate margin in three distinct episodes. The ductile shearing of the granitic bodies at Tangste and Darbuk has resul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mylonites with mylonitic foliation and stretching lineation. More intense deformation is noted in the Tangste granite grading up to orthomylonite, as compared to the Darbuk granite. Kinematic indicators include S-C foliation, synthetic C′ and C″ antithetic shear bands, Type A s-mantled porphyroclasts, oblique quartz foliation, micro-shears with bookshelf gliding, mineral fishes including Group 2 mica fishes, and Type 1 and 2a pull-apart microstructures, and exhibit strong dextral sense of ductile shearing towards southeast. The textural features of the minerals, especially that of quartz and feldspar, indicate temperature of mylonitisation ranging between 300 and 500°C in the upper greenschist facies, and appear to have been evolved during exhumation as a consequence of oblique strike-slip movements along the Karakoram shear zo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