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贻贝堵塞管道的防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三方面提供可能应用于解决管道中贻贝堵塞问题的办法:(1)砂滤法:在海水进入水管前用砂将贻贝幼虫滤去,凡颗粒小于40号筛的砂,厚度在3厘米以上,65微米的贻贝卵或幼虫即不能滤过。 (2)用三氧化二砷杀死已附着的贻贝成体,优点是贻贝不能发觉,施毒时间短而毒效大,用浓度400—100 p.p.m.时20分钟至2小时即可杀死。(3)用漂白粉使贻贝的附着足丝溶解而将其从水管中冲出的办法,含有效氯为38.6%的漂白粉1%溶液在10分钟内即可使足丝溶解,胎贝脱落。  相似文献   

2.
杨雪舫 《海洋科学》1982,6(5):35-37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1958年试验证明:不同温度对贻贝Mytilus edulis L.附着的影响是不同的;在12小时内,个体的附着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个体越大,附着力下降的越早越快。这与胚胎及幼体发育要求的温度范围通常比成体严格面狭窄的规律相反,在10℃—25℃范围内,贻贝幼虫的生长发育和足丝的分泌能力都随温度的上升而加  相似文献   

3.
贻贝营半固着生活,依靠足丝将自己牢固地黏附在底物上.足丝的结构和性能对贻贝的正常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为研究热液区极端环境下深海贻贝足丝的结构和性能,采集了印度洋龙旂深海热液区的贻贝(Bathymodiolus marisindicus)足丝,对其力学特性、结构特征和组分进行了分析.力学性能测试发现与近海贻贝(Mytilu...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肠道细菌在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幼虫和稚贝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从成体厚壳贻贝肠道中分离出了10株细菌,通过分别形成单一细菌生物被膜,检验其对厚壳贻贝幼虫和稚贝附着的影响和生物被膜特性。实验结果发现,10株肠道细菌所形成的生物被膜均能诱导厚壳贻贝幼虫和稚贝的附着,但不同种类肠道细菌的诱导能力不同,其中Bacillus sp.4对厚壳贻贝幼虫具有高诱导活性,Phaeobacter sp.1具有低诱导活性;Phaeobacter sp.1对厚壳贻贝稚贝具有高诱导活性,Bacillus sp.4具有低诱导活性。通过比较分析 Bacillus sp.4和Phaeobacter sp.1生物被膜的生物量及胞外产物发现,肠道细菌被膜细菌密度、膜厚和胞外脂类对厚壳贻贝幼虫的附着变态无影响,而胞外蛋白和胞外多糖可以影响幼虫的附着变态;对于厚壳贻贝稚贝的附着,肠道细菌被膜细菌密度、膜厚和胞外α-多糖均能影响其诱导活性,而胞外脂类和胞外蛋白无影响。本研究成果可为提高厚壳贻贝的健康生态养殖相关技术提供相关的指导,为解析生物被膜调控厚壳贻贝附着机制和该物种生态健康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从贻贝斧足肌中提取了多酚氧化酶和芳基硫酸酯酶,前者能作用于邻苯二酚和邻苯三酚,但不作用于对苯二酚;后者能作用于底物硝基邻苯二酚硫酸酯(P-NitrocatecholSulphate)。应用硫脲和NaHSO_3及KH_2PO_4和Na_2SO_3,均能抑制幼贝和成贝分泌足丝进行附着,抑制浓度分别是10—15mmol硫脲,2—4‰NaHSO_3;1—5mmol KH_2PO_4,1—3mmolNa_2SO_3,这种抑制作用是可逆的。本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贻贝足丝的形成过程是足丝酚蛋白的单宁化过程,同多酚氧化酶和芳基硫酸酯酶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
贻贝粘性蛋白组成、作用机理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贻贝足丝的结构和组成特征开始,全面总结了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贻贝足丝内部和表面层的结构特点以及相关重要组成蛋白的种类和理化特性,着重讨论了在贻贝足丝粘附中起重要作用的足丝斑块部分的粘性蛋白组成、结构、分布特征以及相互作用。同时,也讨论了贻贝粘附机理以及DOPA(3,4-二羟基苯丙氨酸)在实践中的重要应用,探讨了DOPA的作用及其衍生物在粘胶剂、密封剂、涂料、生物防污等领域,特别是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和前景。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4种离子(K 、Ca2 、Mg2 、NH4 )和五种神经递质(r-氨基丁酸,缩写为GABA、乙酰胆碱、L-多巴、多巴胺、5-羟色胺)不同浓度溶液对多室草苔虫Bugula neritina幼虫附着的影响。结果表明,10—70mmol.L-1的K 和高于10mmol.L-1的NH4 均有效地诱导幼虫附着在培养皿底部,而1—50mmol.L-1的Mg2 则明显延长幼虫的浮游时间并抑制幼虫的最终附着。Ca2 对幼虫的附着没有明显的影响。10-2mol.L-1的GABA可以诱导幼虫附着,但低于该浓度则没有明显的作用。乙酰胆碱(10-2—10-3mol.L-1)、L-多巴(10-3—10-5mol.L-1)和多巴胺(10-3—10-4mol.L-1)均诱导幼虫的附着行为,但是却不能诱导幼虫的最终附着,这可能是由于这些物质限制了幼虫的活动能力,进而降低了其在探索过程中寻找到合适基质的机率。10-3—10-5mol.L-1的5-羟色胺通过强迫幼虫维持浮游而抑制幼虫的最终附着,据此推测5-羟色胺及其衍生物应用于开发无毒型的防污漆会有良好的前景。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苔藓虫幼虫的附着机制以及开发无毒环境友好型防污物质或是人工养殖苔藓虫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PCR扩增的方法对厚壳贻贝足腺细胞cDNA文库进行筛选,共克隆得到14条厚壳贻贝mcofp3的cDNA序列和8条mcofp6的cDNA序列,并对其基因序列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了序列比对和变异位点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4条mcofp3cDNA序列分属于厚壳贻贝mcofp3家族的两个亚家族,其成熟肽序列变异相对活跃;而8条mcofp6 cDNA序列并无明显的亚家族划分,序列相对保守。本次实验所获得的mcofp cDNA序列初步显示了厚壳贻贝足丝蛋白家族基因的分子多样性,为将来深入了解厚壳贻贝足丝蛋白的分子多样性机制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发相关的新型生物黏附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利用辽宁大连的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与福建宁德的厚壳贻贝(M.coruscus)为亲本,采用2×2双列杂交设计,构建了紫贻贝自交组(M.galloprovincialis♀×M.galloprovincialis♂)、正交组(M.galloprovincialis♀×M.coruscus♂)、反交组(M.coruscus♀×M.galloprovincialis♂)与厚壳贻贝自交组(M.coruscus♀×M.coruscus♂)4个遗传组合,比较分析了受精率、孵化率、子代的成活率、生长数据等,探讨了紫贻贝与厚壳贻贝种间杂交的可行性,同时为贻贝良种选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自交组与反交组的受精强度具有不对称性,正交组与自交组受精率无差异,反交组的受精率及孵化率显著低于正交组与自交组(P0.05),且浮游幼虫不能正常存活;正交组子代具有生长优势,第9、11、13天的浮游幼虫及第78天的稚贝壳长均显著大于自交组(P0.05);正交组与紫贻贝自交组在整个幼虫阶段存活率无显著差异,在壳顶幼虫期显著高于厚壳贻贝自交组(P0.05)。  相似文献   

10.
象拔蚌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亲贝促熟、人工催产、幼虫培育和采苗等技术环节的研究,建立了象拔蚌(Panopea gen-erosa)的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表明,在盐度28~30条件下,受精卵在水温11、13、16oC时发育至D形幼虫所需时间分别为83、60和46 h;在水温16~18oC,经20 d发育至壳长约380μm的壳顶幼虫时出现足和水管原基,进入附着变态阶段。投放附着基后培育约70 d,可生长至壳长5 mm的幼贝。壳长日增长量在D形幼虫阶段为6.2μm,在壳顶幼虫阶段为16.8μm,附着变态后生长速度加快,外形具成体形态。不同附着基的采苗率依次为:细砂>卵石>聚乙烯网片>波纹板。  相似文献   

11.
研究海水升温对石珊瑚幼虫存活及附着的影响有助于理解和预测海洋暖化背景下幼虫的扩散和种群补充动态.探究了海水升温(+3℃)对壮实鹿角珊瑚(Acropora robusta)幼虫存活和附着的影响.两个温度下孵育7d后幼虫的存活率均大于90%,升温对珊瑚幼虫的存活并无明显的影响;在孔水石藻(Hydrolithon onkodes)诱导下,3℃的升温使珊瑚幼虫的附着率提高了75%,同时升温改变了珊瑚幼虫的附着选择:30℃下孵育7d的幼虫中附着在塑料六孔板表面的比例是27℃条件下孵育的幼虫的13倍,然而二者中附着于珊瑚藻表面和侧面骨骼的幼虫比例相近.研究表明环境温度3℃以上7d的升温处理并不影响壮实鹿角珊瑚幼虫的存活,但会促进幼虫的附着进而缩短幼虫的浮游期,升温会限制珊瑚幼虫的扩散并对排卵型珊瑚种群间的遗传连通性产生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2.
几种化学物质对两种牡蛎幼虫附着和变态的诱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研究5种神经递质和1种神经肽对两种牡蛎幼虫附着和变态的诱导效应。结果表明:L-多巴对牡蛎幼虫附着行为的诱导快速而有效,浓度10μmol/dm^3,2h内有附着行为的幼虫约占50%,并使之正常变态,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L-多巴均能有效地诱导两种牡蛎幼虫变态,它们的最适诱导浓度分别为50、50和5μmol/dm^3,诱导变态率分别达97.1%、90.6%和70.5%(长牡蛎),74.9%、74.3%和37.2%(僧帽牡蛎);多巴胺的诱导变态效果不显著,而γ-氨基丁酸和5-羟色胺不能有效诱导变态。两种牡蛎幼虫对上述有效诱导药物的反应,长牡蛎优于僧帽牡蛎。肾上腺素诱导长牡蛎,最适处理时机在眼点幼虫后期,持续处理时间为2h之内。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体尺性状和体质量性状对足丝性状的影响, 作者选取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养殖区的紫贻贝为研究对象, 分别测量壳长、壳宽、壳高等3个体尺性状, 全湿质量、软体质量2个体质量性状以及足丝直径和足丝茎直径2个足丝性状, 通过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等方法分别研究了体尺性状和体质量性状对足丝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 所有性状间相关系数为0.678~0.892, 性状间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 < 0.01); 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显示, 壳高和全湿质量分别对足丝性状的影响最大, 壳高对足丝性状通径系数分别为0.515和0.508, 全湿质量对足丝性状分别为0.417和0.520; 建立了体尺性状、体质量性状对足丝直径和足丝茎直径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4.
大多数海洋无脊椎动物在发育过程中都经历浮游、底栖附着阶段,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作为海洋经济物种与大型污损生物,其附着机制受到广泛关注。为探究海洋细菌与厚壳贻贝附着的互作关系,选取了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具有较高诱导活性的海洋细菌—海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marina),采用酸解超速离心法提取P. marina的鞭毛蛋白。将提取的鞭毛蛋白与琼脂糖溶液混合,形成凝胶直接刺激稚贝;再用提取的鞭毛蛋白处理P. marina 生物被膜进行稚贝附着实验。通过共聚焦激光扫描分析形成的生物被膜上生物量、细菌密度和胞外产物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P. marina 鞭毛蛋白与琼脂糖形成的混合凝胶可显著促进厚壳贻贝稚贝的附着;鞭毛蛋白处理的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诱导活性显著提高;生物被膜上的生物量、细菌密度、膜厚、胞外β-多糖、脂质和蛋白浓度都有所增加。研究表明,鞭毛蛋白可以直接调控厚壳贻贝稚贝的附着,也可通过改变P. marina 生物被膜的生物学特性,间接影响厚壳贻贝稚贝的附着,为探究细菌鞭毛蛋白与厚壳贻贝附着互作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肠道细菌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肠道细菌形成的微生物被膜对贝类附着的作用,从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成体肠道中分离10株肠道细菌,调查厚壳贻贝肠道细菌形成微生物被膜特性,分析微生物被膜密度、细菌种属与厚壳贻贝稚贝附着之间的相互关系。所有肠道细菌均可有效促进稚贝附着。其中,Paracoccus sp.1微生物被膜诱导的稚贝附着率最高(61%),且微生物被膜膜厚较厚,细菌分布较密集;仅5株肠道细菌Roseovarius sp.1、Winogradskyella sp.1、Tenacibaculum sp.4、Bacillus sp.5和Nonlabens sp.1的被膜密度与附着显著相关(P0.05)。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肠道细菌诱导附着率与其种属无关。本研究表明源于厚壳贻贝成贝肠道细菌可以促进其稚贝的附着,说明肠道细菌对厚壳贻贝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作用。本研究结果为深入探讨肠道细菌与厚壳贻贝相互作用和推动该种规模化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含酶防污涂层材料由于良好的环境友好性而受到广泛关注,蛋白酶是含酶防污涂层材料中的关键防污活性酶之一。本文基于海洋微生物产出蛋白酶对海洋环境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二氧化硅微球易于在防污涂层中作为填料应用的背景,选择牡蛎表面生物膜分离菌株所产蛋白酶作为防污活性酶,以正硅酸乙酯为原材料,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活性表面纳米二氧化硅微球(NPSiO2),通过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对NPSiO2进行氨基化处理,并通过戊二醛将牡蛎源菌株产出蛋白酶共价固定于NPSiO2表面,制备出纳米二氧化硅微球共价固定化蛋白酶(NPSiO2-P)。相对于游离酶,固定化蛋白酶对温度、pH值的适应性明显提高,储存稳定性良好。以典型污损生物贻贝和底栖硅藻为评价生物,考察了固定化蛋白酶的防污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固定化蛋白酶对硅藻、贻贝足丝的附着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可显著降低硅藻在材料表面的附着强度。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小球藻Chlorella sp.对网纹藤壶Balanus reticulatus幼虫发育和附着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幼虫存活率以及金星幼虫和Ⅵ期无节幼虫所占比例方面,旺盛期亚心形扁藻对网纹藤壶幼虫的投喂效果均明显优于小球藻;旺盛期亚心形扁藻培养的金星幼虫附着率明显高于老化扁藻(p0.01)。因此,以旺盛期亚心形扁藻作为幼虫培养饵料应更有利于藤壶幼体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紫贻贝与厚壳贻贝种间杂交的核相变化,并评估其杂交优势,本实验以两种贻贝亲本为材料建立了4个交配组合,分别为:紫贻贝自交组EE(Mytilus edulis♀×M.edulis♂)、厚壳贻贝自交组CC(Mytilus coruscus♀×M.coruscus♂)、正交组EC(M.edulis♀×M.coruscus♂)和反交组CE(M.coruscus♀×M.edulis♂)。通过Hoechst 33258染色、荧光显微观察的方法,对4个交配组从受精、减数分裂到卵裂的核相变化过程进行了观察,并对孵化后幼虫到稚贝期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记录。结果表明:正反交组的受精细胞学过程与自交组较为相似,但第二极体排出时间延长。对各实验组子一代早期的生长和存活研究表明:浮游阶段,杂交组幼虫生长优势不明显;附着变态后,正交组EC在壳长及壳高等生长指标的杂交优势表现明显,且正交组(EC)大于反交组(CE)。自交组的受精率、孵化率、成活率均高于杂交组。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底物中钙赋存形态对牡蛎幼虫附着的诱导效应,本研究设计3因子随机区组实验,检验实验底物钙含量、钙赋存形态及海水中牡蛎幼虫丰度对实验底物上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稚贝附着效果(密度和壳高)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个因子中,实验底物钙含量对附着稚贝密度和壳高的影响不显著(P0.05),而其它2个因子(钙赋存形态和海水中牡蛎幼虫丰度)均显著影响着实验底物上附着牡蛎稚贝的密度和壳高(P0.05)。在相同的牡蛎浮游幼虫丰度下,3种钙形态底物对牡蛎幼虫附着的诱导能力大小顺序为:有机钙碳酸钙=硫酸钙(P0.05);壳高的结果却恰恰相反。在同样的钙形态底物中,高牡蛎幼虫丰度下牡蛎稚贝附着量均显著高于低幼虫丰度的处理组(P0.05)。  相似文献   

20.
杨蕾  严杰  陈一  张佳谊  战欣 《海洋科学》2022,46(10):59-67
企鹅珍珠贝(Pteria penguin)是生产附壳珍珠的大型海水经济贝类,依靠强壮的足丝将自身固定在硬质基质上,抵抗水流的冲击和抵御被捕食。足丝分泌和形状易受环境影响,本实验研究了三种光-暗周期(全黑暗组、6h光-暗组、12h光-暗组)对企鹅珍珠贝足丝分泌、足丝直径和足丝拉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条件下6h光-暗组和12h光-暗组企鹅珍珠贝足丝首次附着率和足丝分泌数量显著低于全黑暗组(P<0.05);光照条件下几乎不分泌足丝,光照严重抑制了足丝分泌,抑制率最高可达100%,恢复黑暗条件后企鹅珍珠贝重新分泌足丝,且分泌数量增加,最多每小时增加(1.94±1.00)根;不同光-暗周期条件下企鹅珍珠贝0~24h、24~48h、48~72h期间足丝首次附着率和足丝分泌数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全黑暗条件下足丝远端直径(0.45±0.09)mm和近端直径(0.38±0.09)mm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足丝直径发生改变;但不同光-暗周期条件下,企鹅珍珠贝足丝远端、中端和近端直径无显著性差异(P>0.05)。全黑暗组、6h光-暗组、12h光-暗组中,企鹅珍珠贝单根足丝拉力分别为(3.40±2.76)N、(2.68±1.10)N、(3.86±2.05)N,三种光-暗周期条件下足丝的拉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光照会显著抑制企鹅珍珠贝足丝的分泌,但一旦恢复黑暗条件,企鹅珍珠贝可重新分泌足丝,新足丝的拉力和直径不受影响;不同光-暗周期不会对企鹅珍珠贝的足丝附着、足丝直径和足丝拉力造成显著性影响。研究结果可以为企鹅珍珠贝的野外吊养和游离珠生产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