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11年1~4月,分3个航次对海南岛北部海口湾和南部陵水新村湾的尿素浓度和浮游生物脲酶活性开展调查研究,结合相关理化环境因子,比较分析海南岛南北部近岸海湾冬、春季尿素的可利用性及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1~2月),北部海口湾尿素浓度范围(以N计,以下同)为0.93~4.13μmol/L,显著高于南部陵水新村湾0.38~2.05μmol/L。春季,海南岛南北部尿素浓度均有所升高,平均占总溶解态氮源的含量由冬季的5%~7%增加到24%~30%,变化显著,表明尿素是海南岛近岸海湾不可忽视的氮源。海南岛南北部海湾冬季大部分浮游生物样品脲酶活性低于检出限。春季,海口湾平均脲酶活性为44 nmol/(L·h)±23 nmol/(L·h),呈现近岸入海口水体高于离岸的特征;南部海湾平均脲酶活性升高到21 nmol/(L·h)±10 nmol/(L·h),新村湾养殖区水体的脲酶活性高于陵水湾。水温和浮游植物细胞丰度是影响海南岛脲酶活性冬、春季变化的重要因素。冬季,海口湾浮游植物细胞丰度显著低于陵水新村湾;春季,海口湾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增长到5.09×106个/L±7.45×106个/L,冬、春季变化显著。海南岛南北部硅藻和甲藻细胞丰度冬、春季的变化均与硝酸盐和DIP负相关,而与脲酶活性和水温正相关,尿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南北部细胞丰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研究环流和沉积物输运对北部湾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十分重要。本文使用区域海洋模型(ROMS),研究了北部湾海域的季节环流、沉积物输运以及长期的地形演变过程。展示了湾内冬季和夏季都存在逆时针环流,冬季的风生环流比夏季强的特征。悬沙浓度较大值主要分布在琼州海峡、海南岛西侧海域,以及越南沿岸、雷州半岛沿岸等近岸地区。沉积物在琼州海峡附近表现为在冬季由东向西输运,夏季则相反;在琼州海峡西口处,沉积物全年以西向输运为主。结果显示,北部湾内沉积物输运主要由潮流引起的再悬浮控制。侵蚀和淤积的分布模式为:(1)湾内大部分区域侵蚀淤积不明显,(2)琼州海峡两侧口门附近淤积比较明显,(3)琼州海峡内深槽侵蚀严重,(4)海南岛西侧海域存在侵蚀和淤积交替发生区域。  相似文献   

3.
洋浦之行     
海南岛没有冬天,这一点不假。在冬季,海南岛既不寒冷,又不炎热,气候适中,是一年中最令人惬意的季节。我就是在这个季节,经受过数月北方严寒之后,慕春归海南故里,分享琼岛初春的暖意。我的家乡在海南岛洋浦港,是国人皆知的“出租地”。临行前道听途说,出租的30平方公里内已  相似文献   

4.
海南岛地壳厚度与泊松比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壳厚度和泊松比是了解地球内部介质的重要参数,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能够为揭示深部地壳结构特征提供重要信息。本文提取了海南岛固定地震台站记录到的远震接收函数波形,通过在地壳厚度和波速比域对壳-幔间断面的Ps转换波及其多次波震相进行振幅叠加,同时参考人工地震探测结果,获得了海南岛地区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分布。结果显示:海南岛地区地壳厚度为26—31km;受普遍发育的花岗岩以及火山作用影响,其泊松比值基本小于0.26,地壳厚度与泊松比之间存在正消长关系,表明该区的构造伸展作用主要造成富含镁铁成分的下地壳的明显减薄;部分地区的上地壳可能存在褶皱或逆冲推覆构造,其泊松比出现低值异常。  相似文献   

5.
海南岛东北部海岸极端波浪事件沉积记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建立长时间尺度台风序列对于预测未来超强台风的活动规律具有重要科学和实践意义。历史上影响海南岛地区的台风十分频繁,但因缺少确切而详实的记载往往无法判断其是否为超强台风,因此迫切需要寻找千百年尺度的超强台风沉积记录。本文对海南岛东北部翁田镇沿海地区进行详细野外调查,选定白石堡海岸沙丘剖面为研究对象,在该沙丘剖面中识别出风暴越岸沉积和海滩岩巨砾沉积。根据沉积学分析和动力过程分析,这两种类型沉积极有可能是由历史上的台风事件形成,形成年代可能达到距今3 400 a;将该沉积层中的海滩岩巨砾与台风"威马逊"搬运的最大海滩岩巨砾进行对比,发现形成该沉积层海滩岩巨砾的台风事件强度应比台风"威马逊"更强,表明该区域历史上超强台风的存在,这对建立千百年尺度的台风序列有很重要的意义。同时,研究区岸外珊瑚岸礁发育良好,动力分析表明礁坪宽度对于波浪消减、海岸防护具有显著作用。然而,随着海南岛珊瑚岸礁日益衰亡、风暴强度逐渐加大和海面持续上升,未来海南岛地区的海岸极端风浪危害和海岸侵蚀形式威胁正日益加大,亟待加强海南岛珊瑚岸礁保护。  相似文献   

6.
在1958年3、4月间作者之一(A.A.斯特列尔科夫)参加了中苏海洋生物考察队,在海南岛南部沿岸三亚地区用77号(按旧的编号为25号)网孔微细的Nansen氏浮游生物网进行了表层浮游生物的采集;并收集了群体泡沫放射虫(Spumellaria)的材料。在船上当时就用放大镜进行了标本的活体观察,并逐个地挑出群体来,然后用4%浓度的福尔马林(溶液内加了一些饱和苦味酸溶液)1)固定。此外,还在岛西部离岸二哩的外海上在摩托艇及小风船上进行了采集。 在下列地区——由外海分出的细窄海峡——位于新村(海南岛东南沿岸地区)港;新盈(西北沿岸地区——北部湾,亦名东京湾);以及在海口(北部沿岸地区)等处也进行了同样的采集工作,但并未发现群体的泡沫放射虫。 从海南岛采集的材料经过整理后发表于次,关于群体泡沫放射虫的研究到目前为止还是首次报导。此外,在沿岸地区进行放射虫的采集一般说来还是很少。为了比较起见,我们观察了在1955年“勇士号”第22次航行于太平洋西部地区所收集的尚未发表的群体泡沫放射虫的材料。经过同样的比较后发现在海南岛地区大部分群体泡沫放射虫的种类和“勇士号”采到的种类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7.
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复杂,是我国发展热带农业理想的基地。本岛所处的位置又使其在国防、交通上的地位及其重要,开发历史也比较悠久。因此,海南岛理应成为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但是,据广东省科技情报所资料,海南岛  相似文献   

8.
利用高分辨率的OFES数据,通过对中南半岛和海南岛沿岸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断面进行流速剖面分析和体积输送量计算,初步探讨了南海西边界流的时空特征.结果显示南海西边界流的季节变化特征明显:夏季向北流,冬季向南流,且冬季强于夏季.在体积输送大小上,越南沿岸流的体积输送量大小为(7.4±7.0)Sv,紧邻海南岛的沿岸流大小仅为(0.57±0.5)Sv,112.0°E以东的海南沿岸西边界流体积输送大小约为(4.8±1.9)Sv,并且常年向南流动.夏季的南海西边界流在北上到达中南半岛的东南部以后偏离岸线向东流动.随着夏季风的盛行,离岸流的流速变大,主轴发生了明显的摆动,由14.0°N移动到了10.0°N.离岸流对西边界流有着显著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出现在海南岛以东外海的暖涡及其形成机制作了简略的回顾及分析,认为这个暖涡是常常出现在这区域的,其存在与南海北部的西向流在遇到陆架—陆坡海域作反气旋式偏转而延伸为南海暖流有关;同时当南海暖流流向东北作反气旋式弯曲时,在暖流右侧也会出现暖涡。暖涡冬季较弱,夏季当海南岛东岸在西南风作用下出现上升流时会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0.
羊栖菜(Hizikiafusiformis)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海藻,隶属于褐藻门,墨角藻目,马尾藻科,羊栖菜属 ,自然分布在太平洋的西海岸。在我国北至大连南到海南岛都广有分布 ,尤其以浙江和福建等地区分布最广[1]。羊栖菜藻体黄褐色 ,生长在潮间带 ,株高一般在30~60cm ,藻体自下而上包括假根 ,茎 ,叶片、气囊和生殖托 (繁殖季节 )等部分组成。羊栖菜雌雄异株 ,属暖水性多年生海藻 ,靠残留的假根度过冬季 ,次年春天由假根再生植株。每年的繁殖季节 (5~10月份 ) ,雌雄生殖托自叶茎处生成。雌雄生殖托分别排放卵子和精…  相似文献   

11.
2022年9月作者在浙江宁波象山港海域采集到短小拟五角蟹(Paranursia abbreviata),由此短小拟五角蟹的地理分布记录从中国的海南岛、广东、香港和福建扩展到东海北部,即浙江北部的象山港。本文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讨论了其与历史记载的外形差异。由于象山港冬季水温较低,推测短小拟五角蟹在象山港的出现可能是台湾暖流携带幼体定居导致的偶然现象。  相似文献   

12.
海南岛以东外海的暖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出现的海南岛以东外海的暖涡及其形成机制作了简略的回顾及分析,认为这个暖涡是常常出现在这区域的,其存在与南海北部的西向流在遇到陆架-陆坡海域作反气旋式偏转而延伸为南海暖流有关;同时当南海暖流流向东北作反气旋式弯曲时,在暖流右侧也会出现暖涡。暖涡冬季较弱,夏季当海南岛东岸在西南风作用下出现上升流时会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3.
受实测数据海域位置的限制,目前基于遥感手段对北部湾表层悬浮体的研究,在部分海域如海湾西部精度不高,且缺乏对悬浮体浓度(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SSC)季节变化的研究。基于2003—2017年MODIS-Aqua卫星L1B数据,结合海南岛西部、广西沿岸和越南沿岸实测数据,建立表层SSC的反演模型,获得北部湾海域2003—2017年月均表层SSC分布,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初步探讨。结果显示:北部湾表层SSC存在3个终年高值区,包括广西沿岸、海南岛西侧和红河三角洲沿岸;受河流输沙和海洋动力季节变化影响,SSC表现为冬季和夏季较高、春季最低的季节变化特征;热带气旋过境导致北部湾海域SSC增高,其中热带风暴"贝碧嘉"过境时位于路径右侧的雷州半岛西部SSC较多年平均值增幅达75%。  相似文献   

14.
leithian 《海洋世界》2013,(12):18-19
作为中国最南端的省,海南可以算作中国最温暖的省了。海南岛属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基本特征为:四季不分明,夏无酷热,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在22摄氏度以上。除了夏季稍显炎热,其他季节都是非常舒服的温度,即使是冬季,  相似文献   

15.
海南岛又称琼崖,面积约5.8万平方公里,北隔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相望,海峡最狭处仪有10海里,中部多山,沿海及东北部地势平坦。1949年末至1950年初,我人民解放军为解放海南岛而发起了著名的“海南岛战役”。七拼八凑的“伯陵防线”1949年12月中旬,被我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打得落花流水的白崇禧集团残部仓促的溃退到海南岛上。当时国民党琼崖保安司令薛岳将败上海南岛的残兵与地方武装拼凑在一起,组成了海南防卫司令部。至1950年初,海南岛上的国民党军队共计有陆军5个军19个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2009年东海岸生态资源调查的结果,分析了海南岛东海岸的区位优势和渔业资源、滨海旅游资源、生态资源、矿产资源的优势,提出了建立"海南岛东海岸生态经济区"的构想。首先对海南岛东海岸生态经济区进行功能定位,根据定位确定发展目标,并依据建设基本原则,提出开展生态旅游、建立国家海洋公园、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积极推动现代渔业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的沙蚕科Nereidae标本是1958-1959年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苏联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组成的考察队在海南岛采到的,共计29种(其中包括一些变种,种和变种的总数为37)。除光突齿沙蚕Leonnates persica Wesenberg-Lund 外其余均采自潮间带。 海南岛潮间带沙蚕科与太平洋西北部其他地区潮间带沙蚕科进行比较时,首先看到的是从北向南种数显著增加。北千岛群岛潮间带发现3种沙蚕(1961),南千岛群岛7种(1961),黄海15种(赫列勃维奇、吴宝铃, 1962) ,海南岛潮间带有28种。 海南岛潮间带沙蚕科与千岛群岛所有区之间完全没有共有种,与黄海的共有种数为6,这6种在黄海仅发现在潮间带,它们是Paraleonnates uschakovi, Nereis oxypoda,N.erythraensis, Perinereis aibuhitensis, P. cultifera 和P. nuntia,这或许是黄海动物区系的热带特征在潮间带比其他带表现的特别显著的例证。 海南岛潮间带沙蚕科大约有一半种属印度西太平洋型,约有1/3是热带和亚热带的广布种。因此海南岛潮间带沙蚕区系根据种的组成应属印度西太平洋区。  相似文献   

18.
利用NCEP 1°×1°资料,卫星雷达资料,对相似路径台风"山神"和"海燕"降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地面观测资料表明"山神"的降水强度大于"海燕";TRMM卫星3B42降水率资料揭示台风发展过程中,"山神"降水偏向于台风北侧,"海燕"较均匀分布在台风南北两侧;(2)通过分析台风南北两侧的水汽通量和垂直风速发现,"山神"水汽和垂直速度配合较好,能很好解释其降水分布;"海燕"水汽与垂直速度均呈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可能原因是"海燕"水汽含量小,垂直速度超过一定强度后对降水产生的作用一样,导致其降水分布较均匀;(3)台风"山神""海燕"动能输入区与水汽大值区,及潜热能显热能输入区与上升运动对应较好。动能输入区水汽通量偏强。能量输入的区域,随着能量累积,大气稳定度变弱,易导致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使得该区域降水偏多;(4)从台风"山神""海燕"基本反射率因子场可见,"山神"有台前飑线;两台风靠近海南岛期间,强回波长时间维持在海南岛的中部和南部;当台风移出海南岛时,"山神"后部的强回波带造成的"列车效应"位于东方市;而"海燕"的分布在五指山东侧。雷达径向速度场显示两台风靠近海南岛时,中部和南部局地地形造成"逆风区",使得该区域气流辐合抬升。最后,"山神"受海南岛地形抬升作用比"海燕"明显。  相似文献   

19.
秀荣 《海洋世界》2001,(6):20-20
“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四季春常在;海南岛上春风暖,好花叫你喜开怀”。每当听到这首歌,我对海南岛尤其是天涯海角就朝思幕想、梦绕魂牵、心驰神往。  相似文献   

20.
冬季和夏季南海北部浮游纤毛虫的分布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2009年冬季和夏季南海北部浮游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特点。冬季和夏季纤毛虫的平均丰度分别为(486±484)ind/L和(809±1008)ind/L;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84±3.26)μg C/L和(1.96±3.80)μg C/L。冬季和夏季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水平分布特点一致,呈现由近岸向远岸降低的趋势,珠江口外断面的水体平均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均明显高于海南岛东部断面,该趋势在夏季表现得更为突出。冬季和夏季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垂直分布特点不同,冬季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在水体的次表层较高;夏季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总体上在表层或中层出现高值。夏季在珠江口外断面远岸150m水深处有一个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高值区,这个现象在以往的研究中没有发现过。冬季砂壳纤毛虫很少检出,夏季共鉴定出砂壳纤毛虫14属22种,冬季和夏季砂壳纤毛虫丰度占纤毛虫丰度的比例分别为1.7%和22.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