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华南海岸沙丘岩的特征及其形成发育模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吴正  王为 《第四纪研究》1990,10(4):334-343,T002
海岸沙丘岩是一种热带、亚热带干旱及季节性湿润地区特有的碳酸盐胶结的风成碎屑岩。本文对华南沿海沙丘岩的沉积结构、沉积构造特征,地球化学与古生物特征,及其胶结类型、成岩机制和发育模式进行了较系统研究,并讨论了与海滩岩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沿100多公里长的多哥和贝宁海岸,有碳酸盐胶结合的全新世海滩岩零星出露。海滩砂主要是硅质屑,其次是碳酸盐骨骼碎片和内碎屑。^14C年龄测定表明,这些砂质沉积是在最近5000年内形成的。海滩岩在渗流环境中石化,而后又经历了数次埋藏和地表暴露阶段。阴极发光(CL)是查明海滩复杂胶结过程的有效工具。根据阴极发光分析,可将胶结作用划分为3个阶段:1)镁方解石沉淀于活跃的海水潜流带,它是一种等厚环边的针状晶体和球粒状微晶(CL1-组构),具极暗橙色和极暗蓝色的阴极发光,反映沉积环境中不同的Eh、pH沉淀条件。2)针状的和等轴的亮晶胶结物(CL2-组构),具亮黄到橙色的阴极发光性,本文信为它们形成于温合潜流带。3)出现在海滩岩向陆部分的胶结物,并伴随有早期海水胶结物的新生变形作用,该胶结物为CL3-组构的等厚亮晶,具暗蓝色、中等橙色的阴极发光性,它们是大陆淡水潜流带的典型产物。这种自海水向淡水发展的孔隙充填过程是与海平面稳定时期砂坝的推进作用相伴随的,最后发生砂坝的侵蚀作用,并导致了海滩岩的地表暴露和部分侵蚀。通过对全新世海滩岩早期成岩期间海岸线重复推进作用的判别,说明可借助于成岩作用研究,鉴别地质历史中的海退与海侵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野外调查、薄片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技术、14C年龄测试、微区微量元素分析等,对海南岛南部海岸线上分布的三亚地区海滩岩的表面性质和胶结物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海滩岩形成机制及形成的沉积古环境。三亚地区海滩岩由与现在海岸线平行的向海倾斜的低角度岩层构成,岩性为以浅褐色—灰黄色钙质胶结的含砾粗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和以灰黄色钙质胶结的含生物屑砂质砾岩为主,其胶结物主要是钙质,主要由亚稳态碳酸盐相、高镁方解石以及文石组成,从扫描电镜和薄片来看,主要形态是针状、泥晶,是典型的海相潜水沉淀。海滩岩中贝壳AMS 14C年龄结果为(4570±30) a BP,表明海滩岩形成于全新世中期。胶结物的稀土元素总量较低,总体表现呈微弱的左倾轻稀土亏损型曲线,轻、重稀土分异不强,具有弱的Eu正异常,轻微的Ce负异常及弱的La正异常,Sr/Ba、Th/U、V/Cr、V/(V+Ni)及Sr/Cu比值特征指示了海滩岩形成于海洋环境和干旱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4.
华南海岸沙丘岩的特征及其与海滩岩的区别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建华 《沉积学报》1997,15(1):104-111
沙丘岩是热带亚热带的一种特殊的岩石类型,尽管外貌相似,但它们成因和特征上有别于海滩岩。作者通过对西沙石岛、海南岛文昌和临高、广东阳江青洲岛、汕头广澳等处具一定代表性的沙丘岩的研究,总结了沙丘岩的沉积学、岩石学特征及其与海滩岩的区别。华南沙丘岩由岛屿上的灰砂和含生物碎屑的海岸风成沙丘物质胶结而成。分布高程可达+60m以上,岩石中发育板状交错层理、大型槽状交错层理、上凸层理、似水平层理以及根管构造;其物质来源与海滩砂具继承关系,兼具风成砂的特点,部分沙丘岩还混有坡积物及陆生生物壳体。沙丘岩的颗粒多为中砂粒径,普遍分选好,(SK1)偏度变化比较大,KG峰度较小,Y1值为负值,与海滩砂、海滩岩差别较大。沙丘岩中发育各种淡水渗流环境中特有的胶结物和胶结组构。虽然沙丘岩与现代海滩岩相比,其Ca、Mg、Sr元素的含量及比例不同,但可以完全与上升海滩岩相似。本文作者认为:辨别沙丘岩主要从产状、沉积构造、粒度分析、胶结物及组构诸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闽南、粤东海岸带沉积物的沉积学、岩石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起浩 《沉积学报》1990,8(4):68-76
本文通过对海岸带海滩砂、沙丘砂、砂丘岩、海滩岩和有关近岸海底砂的沉积学,岩石学的比较研究,分析其形成环境,发现沙丘岩沉积特征和历史沙丘相似;沙丘岩和海滩岩的识别有时不是主要从岩石学而可能从沉积学中去识别。兄弟屿比西海底硬地更可能是生物排出的钙质粘液胶结。  相似文献   

6.
笔者在琼州海峡西口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中新发现碳酸盐胶结岩,通过生物碎屑AMS14C同位素定年、全岩X衍射定量分析、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测试等方法对其进行了年代学和成因研究。结果显示,碳酸盐胶结岩的成岩时代为早—中全新世,具有等厚纤柱状环边胶结、重力悬挂胶结、马牙状胶结、(似)共轴增生胶结、非等轴胶结等5种胶结物特征;阴极发光环带具有广泛发育、环带密集,可见淡水和海水相互作用的咸淡水混合带,说明其成岩环境包括淡水渗流带、咸淡水混合带、海水渗流带、海水潜流带;结合其沉积主微量元素特征,其赋存层位的沉积环境为海岸沉积环境,滨岸沉积相障壁岛亚相,属于海滩岩。综合雷州半岛西南部灯楼角珊瑚礁的海平面记录,重建了全新世琼州海峡西口地区海平面演化历史:9. 9~6. 7 ka BP海侵期、6. 7~6. 2 ka BP海退期、6. 2~4. 2 ka BP海侵期和4. 2 ka BP至今的稳定期等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对海南岛西南部东方地区的潮间带海滩岩以及新发现的高排村埋藏海滩岩进行了微区稀土元素与碳、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高排村海滩岩亮晶胶结物ΣREE值以及LREE/HREE比值在几种不同类型胶结物中是最低的,但与文石、微晶高镁方解石等胶结物相比,其差值并不明显,说明陆地渗流环境对胶结物的REE影响有限。不同类型胶结物具有类似的配分特征,表现为轻稀土亏损,重稀土曲线平缓,具有铈负异常特征,并且与二叠纪海水和现代东太平洋海水配分模式基本一致。根据胶结物碳、氧同位素计算的出的古盐度Z均值为130,古海水平均温度为27℃,显示为热带海洋环境,与海南岛西南部气候吻合,指示海滩岩胶结物可作为记录古气候的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   

8.
广东达濠半岛近代高海滩岩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广东达濠半岛现已发现距今三千多年的3个时期的海滩岩残留体,对它的认识有海滩岩与风成砂丘岩两种观点,笔者确定是海滩岩。本文从层面构造的流水线理、障碍物痕迹、波痕、鸟类足迹,岩层的韵律,胶结物的文石,微体古生物动物群,以及氧碳同位素的测定等多方面研究,认为该地海滩岩为热带、广盐度、与外海相通的滨海沉积物。 达濠海滩岩不是高海面的遗迹,而是海岸地壳抬升的证据。在构造格架上,位于北西西向强(震)隆起带上,上地幔隆起达2km。  相似文献   

9.
东营凹陷古近系孔店组成岩特征及对储层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岩石薄片、扫描电镜、镜质体反射率、X衍射、物性分析等资料,对东营断陷盆地古近系孔店组成岩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原始碎屑组分和化学沉积分异作用引起的早期胶结物性质决定了后期的成岩演化;典型成岩现象有强烈压实作用、硬石膏胶结、多期次碳酸盐胶结、多期次粘土矿物胶结、硅质强烈胶结、矿物强烈穿插交代、碎屑颗粒和胶结物的溶解作用,各种成岩现象对深部碎屑岩储层均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证实:压实作用是引起深部碎屑岩强烈致密化的主要原因;硬石膏胶结、碳酸盐胶结和硅质胶结是引起致密化的又一重要原因;长石、碳酸盐胶结物的溶解作用是引起该地区储层改善的主要成岩因素。   相似文献   

10.
通过岩石薄片、扫描电镜、镜质体反射率、X衍射、物性分析等资料,对东营断陷盆地古近系孔店组成岩演化及控制因素进行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东营断陷盆地孔店组典型成岩现象有强烈压实作用、硬石膏胶结、多期次碳酸盐胶结、多期次粘土矿物胶结、硅质强烈胶结、矿物强烈穿插交代、碎屑颗粒和胶结物的溶解作用;其中,压实作用是引起深部碎屑岩强烈致密化的主要原因;硬石膏胶结、碳酸盐胶结、硅质胶结是引起致密化的又一重要原因;长石、碳酸盐胶结物的溶解作用是引起该地区储层改善的主要成岩因素;成岩演化经历了准同生期-中成岩B期,部分达到晚成岩期的演化过程,成岩演化过程控制了深部碎屑岩孔隙演化;并推断原始干旱-半干旱沉积环境、基准面变化、深埋藏环境、构造-岩浆活动是控制成岩及孔隙演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追朔至19世纪,首次将成岩作用术语引入文献要推Moresby(1835)和Gumbeel(1868),后经Walther(1894)及其后很多学者研究才得以广泛使用。而有关碳酸盐成岩作用的专题研究仅是三十多年的历史。开始是成岩阶段分析,侧重在“时间”上研究成岩作用。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后,随着开展大量现代碳酸盐沉积工作,对碳酸盐矿物学和流体化学研究的日益深入,才从“空间”变化和分布上讨论碳酸盐成岩作用,即进行成岩环境研究。 Illing(1954)研究巴哈马群岛海滩岩的胶结作用时,发现它们的胶结是在暴露地表条件下  相似文献   

12.
海南岛南岸海滩岩的胶结作用及稳定同位素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岛南岸海滩岩发育.现代海滩岩位于高潮线附近,具有特征的文石胶结物,为海水潜流带产物.岩石有较均匀的稳定同位素组成。上升海滩岩位于高潮线以上.这类海滩岩经历了海水及淡水成岩环境,其稳定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大.  相似文献   

13.
对克百断裂下盘二叠系砂砾岩中碳酸盐胶结物的氧、碳稳定同位素的年代效应进行较正,对其组成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氧稳定同位素较轻,主要位于-16‰~10‰(PDB),而碳稳定同位素变化较大,大部分处于0-9‰(PDB),少量小于-15‰(PDB).经过分析计算,认为研究区砂砾岩中碳酸盐胶结物形成于早成岩晚期、70~90℃淡水环境中,这种结果与当时的构造背景、沉积环境、气候条件相符合.  相似文献   

14.
为厘清鄂尔多斯盆地长8砂岩储层中碳酸盐胶结物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综合运用铁氰化钾和茜素红混合液染色薄片、阴极发光和碳氧同位素等分析技术,对碳酸盐胶结物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8砂岩储层主要发育3期碳酸盐胶结物,第一期(准同生期-成岩早期)碳酸盐胶结物以方解石为主,δ~(13)CPDB在-3.7‰~-2.4‰之间,δ~(18)OPDB为-10‰左右,其成因与碱性湖水中碳酸钙的过饱和相关;第二期(早成岩B期-中成岩A期)碳酸盐胶结物以铁方解石为主,δ~(13)CPDB为-14.8‰~-4.1‰,δ~(18)OPDB为-21.0‰~-13.2‰,其主要受有机质热催化作用形成的有机酸轻碳源的影响;第三期(中成岩B期)碳酸盐胶结物主要为铁白云石和铁方解石,δ~(13)CPDB为-9.5‰~-5.5‰,δ~(18)OPDB为-25.7‰~-22.3‰,其可能受有机碳源和早期碳酸盐胶结物发生溶蚀形成的无机碳源的共同影响。理论计算表明,碳酸盐胶结物导致长8砂岩储层孔隙度降低了约5.06%,其孔隙度损失率为12.05%~12.95%。该研究对有利砂岩储层的预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阐述了南阳凹陷核桃园组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的矿物成份、产状及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核桃园组中碳酸盐胶结物的成分、含量和分布明显受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的控制.碳酸盐胶结物的形成是砂泥岩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泥岩压实及粘土矿物的成岩转化提供了其主要的物质来源.这种认识为砂岩储层的评价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华南海滩岩及若干问题讨论李建生冯炎基(华南师范大学,广州510631)(广州地理研究所,广州510070)关键词海滩岩华南地区岩石学分类14C年龄在广西、海南、广东、福建和台湾等省区沿海地区,已先后发现海滩岩;这是我国海滩岩主要分布地区。国际上最早研...  相似文献   

17.
碳酸盐胶结物是酒东坳陷下白垩统砂岩内一种重要的自生矿物,其对深部储层储层质量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通过薄片观察、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及碳氧同位素分析,认为碳酸盐胶结物主要为铁方解石、白云石和铁白云石,并且以后者为主,其分布具有不均一性且分带性明显。碳酸盐胶结物均为成岩作用后期产生,形成该矿物所需的物质主要来源于泥岩的黏土矿物...  相似文献   

18.
通过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和阴极发光观察对饶阳凹陷沙河街组碎屑岩储层的22口探井864个薄片样品的碳酸盐胶结物进行期次划分,再据各期胶结物的共生矿物研究、碳氧同位素分析、流体包裹体测温等对其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共发育3期碳酸盐胶结物:第一期以粒状方解石为主,其形成于岩石充分压实之前的早成岩阶段,伴生少量的黄铁矿胶结;第二期以粒状细晶级为主,多发育方解石、白云石,以斑块状以及嵌晶式连生方式赋存,与前期的胶结物之间常形成一层黏土薄膜;第三期以柱状或粒状细晶级形式存在,以方解石、白云石、铁方解石以及铁白云石成分为主,充填长石等易溶性颗粒溶孔及交代早期碳酸盐胶结物。据胶结物碳氧同位素分析恢复古盐度Z值及测算古地温判断早期胶结物来源于古盐度较高的淡水成因流体;再根据胶结物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判断方解石胶结物形成于中成岩A期,为有机酸脱羧基生成大量CO_2,使化学平衡向着生成碳酸盐的方向移动,表示其"碳"来源为有机碳。对储层质量影响方面,早期碳酸盐胶结物增加了砂体的抗压实能力,对研究区储层质量的影响是正面的,而中后期碳酸盐胶结物充填长石及岩屑溶蚀作用形成的孔隙,对储层质量的影响是负面的。  相似文献   

19.
李渭  白薷  马瑶  李兆雨 《地质科学》2015,(3):955-969
在大量样品测试数据与野外地质调查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对长7储层岩石学特征、物性、孔隙结构、成岩作用、成岩阶段和成岩相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区长7储层处于中成岩A~B期。压实作用及碳酸盐、粘土(高岭石、伊利石、伊蒙混层)矿物胶结和硅质胶结作用是造成储层原生孔隙丧失的主要原因; 绿泥石胶结抑制孔隙充填, 长石溶蚀作用使孔隙间的连通性得到改善, 储层物性得到提高。根据成岩作用类型、强度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划分出6种成岩相, 其中压实相、碳酸盐胶结相、粘土矿物胶结相、石英加大相、浊沸石充填相不利于储层的发育, 而长石溶蚀相、绿泥石膜胶结相对储层物性改善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松辽盆地长岭凹陷中部上白垩统储层砂岩主要类型为岩屑长石砂岩,经历的成岩作用主要有以机械压实为主的压实作用,碳酸盐、粘土矿物、硅酸盐及硅质胶结为主的胶结作用,以长石、岩屑等不稳定组分溶解为主的溶蚀作用和局部发育的交代作用.研究区储层孔隙类型以粒间孔隙、粒内溶孔和铸模孔为主,其中粒间孔隙最为发育.储层砂岩成岩演化阶段处于早成岩B期—中成岩B期,主要为中成岩A期.结合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特征,深入探讨了适合本区的成岩相的划分方案,划分的主要成岩相类型为压实成岩相、碳酸盐胶结相、不稳定组分溶蚀相、硅质胶结相和钠长石成岩相,成岩相决定储层的性能,不稳定组分溶蚀相和钠长石成岩相构成了本区的有利成岩相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