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9 毫秒
1.
山坝分区视角下的贵州省国土空间功能协调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国土空间功能协调分析是国土空间优化的重要路径之一。根据山坝分区,基于“三生功能”视角,从各功能的影响因素出发,构建了贵州省国土空间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量化1995、2000、2010、2015年贵州省国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度,进而探讨其在山坝分区下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贵州省国土空间功能协调度总体呈“黔中丘原区(坝区)高—环黔山区带(山区)低,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时间维度上坝区功能协调发展水平较山区快,且耦合协调度向高度协调发展;(2)国土空间功能两两耦合协调之中“生产—生活”山坝分异显著,且坝区协调类型两级分化严重;山区与坝区的生产、生态功能矛盾突出,表现出山区、坝区生产、生态空间博弈过程中2015年生态功能处于弱势地位;“生活—生态”功能协调较其它两组耦合协调水平低,但处于稳定发展的状态,且山坝差距逐渐缩小。未来应基于贵州省国土空间功能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发展规律,设计差异化的山坝优化路径,引导国土空间功能均衡、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2.
为了测度粤北山区的韶关市区域内部和外部的差距,首先对广东省的市际和地带性差距进行了分析,然后测度和分析了韶关市各县(市)区域差距的变动趋势。进而分析了韶关市现有区域协调政策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韶关市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区域协调机构;加大纵向和横向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加强与相邻相关地区的协调;进行指引型区域管治。  相似文献   

3.
太行山燕山山地降水推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东南季风在太行山山脉因地形影响而形成两次爬坡和出现两个最大降水高度的特征,建立推算山地降水量的数学模型,计算出太行山燕山山地的一日最大可能降水量,对合理利用山财的降水资源,科学安排山区农林牧业的生产,搞好山区的综合治理与开发,提供了一个定量方法,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黄丽  林诗琦  陈静 《世界地理研究》2020,29(6):1161-1171
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存在内在耦合协调需求。在梳理了区域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的耦合协调机理的基础上,以研究区内30个省际样本实证分析了其“绿色+创新”的耦合协调时空分布规律,得出以下结论:(1)区域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的耦合度随时间推移不断提升,二者的协调度呈现长期均衡提升短期波动的规律。(2)区域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高度耦合地区集中分布于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且随时间推移高度耦合地区集聚范围逐渐扩大。(3)我国大部分地区仍处于低水平耦合协调状态,各地区协调度的差异正在逐渐缩小。(4)西北部地区较低等级的耦合协调类型更容易发生跳跃式变化,而东南部地区较高等级的耦合协调类型变化较为稳健且方向明确。针对以上发现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5.
论述东南季风在太行山山脉因地形影响而形成两次爬坡和出现两个最大降水高度的特征,建立推算山地降水量的数学模型,计算出太行山燕山山地的一日最大可能降水量,对合理利用山地的降水资源,科学安排山区农林牧业的生产,搞好山区的综合治理与开发,提供了一个定量方法,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华北山区年降水量的推算和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菱 《地理学报》1996,51(2):164-171
本文根据降水随海拔高度变化的不同参数,对山区地形方位进行分区,在分区的基础上,建立山区雨量推算方程,推算平均相对误差为2.03%,然后利用小网格点法,推算华北山区年降水量分布和最大降水高度。  相似文献   

7.
农户生计策略与土地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区域人地关系的核心。本文基于人地关系理论,以我国西南山区625户农户实证调查数据为基础,构建山区农户生计策略和土地"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二者之间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及其地域分异规律。研究表明:(1)农户生计策略与土地"三生"功能存在耦合性,五类农户耦合度均在0.47~0.50,属于中度耦合;(2)农业兼业型农户生计策略与土地"三生"功能耦合协调程度最高。山区农户在投入农业生产的同时,从事其他兼业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可持续收入生计水平,对土地"三生"功能也有良好的保护和促进作用;(3)不同类型山区农户生计策略与土地"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随海拔的升高和地形高差的增大,耦合协调度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经济较发达山区耦合协调度高于一般发达和欠发达山区。本研究结果可以为山区农户生计改善和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一定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8.
孙孟伦 《地理研究》1992,11(3):77-79
为了解在山区烟团抬升和扩散情况,于1988年冬夏对秦岭山区边界层温度和风随高度变化进行了观测并与平原成市气象特征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亚历山大·冯·洪堡德在世界上较早发现植被系列与高度的系统关系。从此以后,在世界各地山区,人们仔细研究了与卡尔·仇尔(Carl Troll)紧密相关的高度地带模型。在本世纪前75年间,当大部分山区仅通过微弱的土地关系与主要的人口和政治中心相联系,人们对山地的认识还是机械的和表面的时候,高度地带概念给了我们很大帮助。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渴望更全面地认识高度增加对植被带形成和结构的影响(通过温度递减率)。  相似文献   

10.
我国贫困山区粮食生产不足,农民生产开发行煌基本模式是争取粮食自给。除劳动外,这些山区资源投入水平很低,因而边际报酬高。利用生产函可以准确揭示山区资源与产品的开发潜力与经济效益。山区生产优势是林特产品。然而只有首先做到粮食自给,才能有效开发林特产。贫困山区的农业开发策略是提高粮食单产,退耕还林。本文提出妥善安排长周期林业生产与短周期农业生产的3项经济准则。利用系统动力学协调包括数百函数与变量的开发目  相似文献   

11.
The Hani Rice Terraces System is one of the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GIAHS) sites which can successfully resist extreme droughts. The reason is not only that the forests and terraces have the important function of water conservation, which provide and conserve adequate water resources for this complex ecosystem, but also that Hani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rought-resistance process. In this paper, drought-resistant mechanisms of the Hani Rice Terraces System have been analyzed first, then Hani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has been analyzed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key informant interview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ani nationality has developed knowledge of water management techniques, including water conserving construction, water allocation and ditch management. The Hani people are also highly conscious of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There is a good deal of forest resource management knowledge and worship of forests, which have effectively helped in protecting the forest ecological system. In the reclam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Hani terraced fields, the Hani people have developed a series of farming systems, which have effectively protected the terrace ecosystem. Through analyzing this knowledge of water management, forest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Hani terraced fields management, our paper confirms the important role that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plays in maintaining stability of the system and realizing the efficient use of water resource. This is not only helpful for preserving cultural heritage, but is vital for protecting the Hani Rice Terraces System as a whole.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梯田已成为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哈尼梯田作为传统农业具有丰富的农业甚至生态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值得关注和研究。从哈尼梯田自然地理特征及形成、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方面、水资源、哈尼梯田文化与旅游5个方面总结了目前关于哈尼梯田的研究。在回顾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展望哈尼梯田方面今后的研究,对现有研究表明关于哈尼梯田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哈尼梯田的进一步研究,将对促进哈尼梯田的遗产价值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滇东北山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的水土保持措施因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通过对滇东北山区坡耕地5种主要水土保持措施———等高带状耕作、地埂、生物防冲带-绿肥、生物防冲带-苹果、水平梯地(梯田)对土壤流失量的控制作用建立试验小区并进行连续3年实测,得到各种水土保持措施的P值,为建立坡耕地水土流失方程、进行土壤侵蚀预测预报、制定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哈尼梯田形成自然条件、生态特征以及旅游开发利用中利益分配带来的老百姓生存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矛盾的分析,探讨了旅游可能引发的对哈尼传统文化及其道德观念的冲击和影响。同时,分析了四素同构复合生态系统中森林植被破坏及植被恢复中树种单一、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水源涵养功能的问题,揭示了开展旅游必须考虑哈尼梯田不仅是景观资源,更是物质生产生活资料,是当地老百姓世世代代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其所产生的附带价值在没有对其增加实际投入的情况下,应该归梯田的主人所有这一基本属性。提出了建立和健全梯田入股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梯田多种生态服务功能综合管理的对策,建议科学地保护恢复植被及其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5.
元阳哈尼梯田景观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阳)哈尼梯田景观是云南亚热带山地农业景观的独特代表,具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价值。同时,它又是哈尼族人生存和生产的核心场所,其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梯田景观垂直格局特征、景观格局变化等因素综合评价了近30年来元阳哈尼梯田景观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元阳梯田景观基本稳定。其中,"森林-村庄-梯田-河流"四位一体的垂直空间结构形成了梯田景观内独特的能量和物质流动,是保证哈尼梯田景观稳定的前提条件;元阳哈尼梯田景观结构及类型的变化也说明其在研究时段内,景观结构是相对稳定的,从而形成了元阳哈尼梯田农业景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哈尼梯田景观空间格局与美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以地处哀牢山南段的元阳哈尼梯田景观为研究区,应用FRAGSTATS计算景观格局指标,运用ArcView计算并统计斑块粒度以及景观各类型间的空间邻接长度和数目比例,并分析了景观格局与美学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1)旱地、有林地、灌木林和水梯田的比例较高,并形成耕地与林地面积都超过景观总面积40%的优势格局,缺乏水域、裸岩或裸地等景观组分;2)居民地具有斑块数目多且小而分散的格局特征;旱地形状最复杂,分布最集中,天然草地和其他园地斑块数少且分布最分散;景观中既有处于绝对优势的巨斑块,又有数目众多的中等斑块,两者相间分布形成相对破碎和连通度中等的格局特征;3)景观中各类型间的邻接类型数、邻接边长度和数目百分比的差异非常显著,绝大多数类型都与旱地的邻接比例较高,受旱地影响强烈;4)景观中水梯田面积比重大,平均斑块面积大且斑块间距小,是形成梯田规模美的重要格局特征;5)耕地与林地在景观中的均衡构架,林寨田的立体分布格局是梯田格局和谐美的重要表征;6)景观空间邻接和斑块规模特征是景观格局的重要特征,探讨景观格局特征与美学特征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The specific character of soil cover in the territory of the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 (DPRK) is revealed, and the soil interpretation schemes in the key areas are compiled. It is established that the main soil resource for agriculture within the region’s low and middle mountains is provided by areas of weakly developed brown forest soils in the lower parts of slopes as well as by alluvial soils along the valleys of large and medium-sized rivers. Specifically, brown forest soils of slopes are used largely in dry farming and forestry, while soils along river valleys are utilized in rice cultivation. Soils of terraced slopes and rice fields have been transformed anthropogenically to the greatest extent.  相似文献   

18.
聚落格局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的基础,也是人地地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目前地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科学分析、揭示、刻画少数民族等脆弱地区的聚落格局,对合理、高效推进该区域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设,实现民族团结和繁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对于少数民族、尤其是多民族共生区的聚落格局研究还不足。论文以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聚居的哈尼梯田区为例,从聚落分布的空间位置特征、民族格局特征、区位环境特征及其主控因子等方面,刻画了哈尼梯田区哈尼、彝、壮、汉、苗、瑶、傣等7个民族的聚落格局特征。结果表明:① 在空间位置上,哈尼梯田区68%的聚落分布在区内西中部,主要以哈尼、彝、壮为主。② 在民族格局上,形成了以哈尼—彝混居的大格局,以壮、汉、苗、瑶、傣混居的小格局。③ 在区位环境上,7个民族在海拔、坡度、气温、降水量、与河流距离、聚落规模、耕地面积、与行政中心距离和粮食单产等区位环境特征上具有显著差异。④ 在主控因子上,壮、苗、瑶聚落分布的主控因子为经济、行政、旅游中心距离,贡献率分别为86.4%和75.3%、92.8%;彝族聚落布局的主控因子为气温(贡献率为52.0%);汉、哈尼、傣聚落布局的主控因子为降水量,贡献率分别为98.7%、52.2%、97.0%。⑤ 整体而言,哈尼梯田区聚落格局在垂直向上,形成了多民族共生的立体格局,在水平向上形成了多民族互嵌格局。研究可为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聚落格局优化、精准扶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有关资料,分析了叶城具荒地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整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分析哀牢山北段光资源随海拔和坡向变化特征时发现,与迎风西南坡比较,背风东北坡海拔1000—1900米处有一较强的年日照和太阳总幅射增加的焚风效应带,尤以海拔1500—1600米最明显,这有利于农业生产,但在>1900米处则相对较低。最后,给出日照与雨量的指数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