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008年盈江5.9级地震序列震源参数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008年8月21日在云南省盈江县发生了MS5.9地震。利用云南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ML≥2.5余震波形记录,通过对S波观测记录谱进行传播路径、场地响应和仪器响应等影响的逐一消除,得到了196个ML≥2.5地震的震源谱,进而根据Brune圆盘震源模型,利用遗传算法计算了地震矩、应力降、震源半径等震源参数,结果表明,该地震序列的地震矩在1012~1016N.m间,与近震震级有很好的线性关系,与震源半径也呈线性关系;应力降与近震震级有一定的线性趋势相关性;拐角频率和地震矩之间有明显的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2.
2009年7月9日在云南省姚安县发生M6.0地震,利用云南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ML≥2.0余震波形记录,通过对S波观测记录谱进行传播路径、场地响应和仪器响应等影响的逐一消除,得到131个地震的震源谱.进而根据Brune圆盘震源模型,利用遗传算法计算地震矩、应力降、震源半径等震源参数.结果表明,该地震序列的M0在1012-1016N·m,与近震震级有很好的线性关系,与震源半径呈线性关系;应力降与近震震级有一定线性趋势相关性;拐角频率和地震矩M0之间有明显的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3.
刘丽芳  刘杰  苏有锦  付虹 《中国地震》2005,21(4):475-485
本文根据昆明区域数字台网记录的数字地震波形资料,采用Atkinson方法反演了施甸地震震源区非弹性衰减,运用Moya方法反演了施甸震中200km区域内6个数字地震台的场地响应。首先扣除了地震记录数据中传播路径、场地响应和仪器响应的影响,继而利用遗传算法测定了2001年施甸震群的震源参数。结果表明:①地震矩和近震震级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地震矩范围为1×1012~1014N.m,震源破裂半径为157~973m,地震矩与震源半径之间亦呈线性关系。②拐角频率随地震矩的增大而减小。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出拐角频率与地震矩之间的关系式,据此关系式可计算出拐角频率的估计值。拐角频率与其估计值之差的时间进程曲线表明,强余震发生之前会连续出现拐角频率与其估计值的差值呈高值或低值异常。③地震应力降范围为0.07~1.55MPa,应力降与近震震级无明显的依赖关系,强余震发生之前会出现高应力降异常。④余震的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5~10km,表明地震能量释放主要集中在这一深度范围内。  相似文献   

4.
姚安地震序列与大姚地震序列震源参数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丽芳  刘杰  苏有锦 《地震》2006,26(1):10-18
2000年1月15日在云南省姚安县发生了MS6.5地震, 2003年7月21日和10月16日在云南省大姚县发生了MS6.2、 MS6.1地震。 这两个地震序列均发生在滇中块体, 震中位置相距42.5 km, 构造、 应力背景相似, 但序列类型不同, 时间间隔短。 为深入研究姚安地震和大姚地震序列的特征, 根据昆明区域数字台网记录的数字地震波资料, 利用遗传算法计算了2000年姚安地震和2003年大姚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 研究结果表明, 姚安地震序列和大姚地震序列的地震矩和近震震级有很好的线性关系, 它们的地震矩M0均在1012~1014 N·m, 地震矩与震源半径之间呈线性关系。 应力降随震级变化不明显。 拐角频率和地震矩之间有明显的依赖关系, 用最小二乘法拟合拐角频率和地震矩的关系式, 利用此关系式可计算出给定地震矩的拐角频率估计值fa, 进而可分析实际计算的拐角频率与估计值之差(fc-fa)的时间变化曲线。 姚安地震序列和大姚地震序列实际计算的拐角频率与估计值之差(fc-fa)及应力降随时间的变化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 姚安地震序列的应力降和拐角频率差值在4.3级和4.6级强余震前均有一个上升-下降过程, 反映余震区应力场有一个增高-下降过程; 大姚地震序列应力降和拐角频率差值在MS≥4.6强余震发生之前均会出现高值异常, 但在MS4.6~4.7地震之前出现的高值异常持续时间短, 在MS6.1地震前出现的高值异常持续较长。 文中结合两个地震的发震构造, 序列类型等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5.
2001年施甸Ms5.9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昆明数字地震台网对2001年4月12日施甸MS5.9地震序列观测的近300次地震事件的波形数据资料为基础, 用横波波谱资料估算了该次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 结果表明,震级在1.5~5.3的范围内, 地震矩范围为1010~1016 N·m, 拐角频率的范围为0.2~8.0 Hz, 震源破裂半径a的范围为200~2 500 m, 地震应力降的范围为0.1x105~20x105 Pa. 通过对地震震源拐角频率fc及地震应力降随时间变化的统计分析, 本文研究结果发现, 施甸5.9级主震前的前震序列地震的平均拐角频率明显低于主震后余震序列的平均拐角频率. 与之相反, 地震平均应力降则是前震序列明显高于余震序列. 分析认为, 主震前后平均拐角频率和应力降的这种随时间变化特征, 具有强震前的前兆信息指示意义. 主震的前震序列具有高应力降显示出主震区储存了较高的剪应力;主震后, 由于释放了绝大部分应力, 余震序列则表现为低应力破裂过程.   相似文献   

6.
根据浙江区域数字台网记录的数字地震波形资料,在扣除了地震记录数据中传播路径、场地响应和仪器响应的影响后,采用Atkinson单个地震、多台记录求平均的反演方法计算震源参数,利用遗传算法测定了2002年7月至2006年11月温州珊溪水库震群4.6≥ML≥2.8的多少个震源参数。计算结果表明:①地震矩和近震震级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地震矩范围为1.24×1013~1.83×1015 N.m,震源破裂半径为155~1 227 m,地震矩与震源半径之间呈线性关系。②拐角频率范围为1.06~8.43 Hz,随地震矩的增大而减小。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出拐角频率与地震矩之间的关系式,据此关系式可计算出拐角频率的估计值。拐角频率与其估计值之差的滑动时间进程曲线表明,2006年2月4日到2月11日、2006年3月6日到3月10日震群发生之前出现持续低值,在震群发生过程中其差值回升,具有地震前兆信息指示意义;③地震应力降范围为0.04~2.36 MPa,应力降与近震震级无明显的依赖关系,主震前应力降值比较高;主震及短时间内的较强余震发生后,平均应力降值迅速下降,反映了震中区的应力在主震发生的几天后降到了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王鹏  郑建常 《中国地震》2015,31(2):262-270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发生MS7.3地震,本文利用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前震和余震序列的波形资料,对S波记录谱进行仪器响应、传播路径和场地响应的校正后,基于Brune模型,利用遗传算法反演了于田地震序列102次ML≥3.0级地震的地震矩、视应力、拐角频率等震源参数。结果表明,该地震序列震级为3.0~5.0级;地震矩为3.46×1011~2.08×1015N·m;视应力为1.48×105~1.16×106Pa,均值1.71×105Pa;拐角频率为1.4~7.1Hz。通过分析视应力及拐角频率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可知,于田7.3级地震前震序列的视应力明显高于余震序列,而前震序列的拐角频率明显低于余震序列。主震前视应力出现高值,表明在主震区积聚了较多的应力,随后在应力值降低后的缓慢升高过程中发震,由于释放了大量的应力,震后视应力值又逐渐降低,表现为低应力的余震破裂。  相似文献   

8.
范军  刘杰  郑斯华  陈银 《地震研究》2012,35(3):303-308,441
2000年1月15日云南姚安发生5.9级和6.5级地震,利用布设在震中附近的6个流动数字地震台所记录的地震波资料,采用波谱分析和Brune理论的方法,得到姚安地震序列震源谱参数和震源参数。结果表明:地震序列的地震矩在108~1014N·m之间,应力降在0.005~10MPa之间,震源半径分布在50~660m之间,并得到地震矩M0和震级ML的关系为:lgM0=8.24+1.4ML。随着地震矩增大应力降增加,拐角频率反而减小;随震级的增大震源半径变大,但震源半径与应力降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发生MS7.3地震,本文利用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前震和余震地震序列的波形资料,对S波记录谱进行仪器响应、传播路径和场地响应的校正后,基于Brune模型,利用遗传算法反演了于田地震序列102次ML≥3.0级地震的地震矩、视应力、拐角频率等震源参数。结果表明,该地震序列震级为3.0~5.0级;地震矩为3.46×1011~2.08×1015N?m;视应力为1.48×105~1.16×106Pa,均值1.71×105 Pa;拐角频率为1.4~7.1Hz。通过分析视应力及拐角频率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可知,于田7.3级地震前震序列的视应力明显高于余震序列,而前震序列的拐角频率明显低于余震序列。主震前视应力出现高值,表明在主震区积聚了较多的应力,随后在应力值降低后的缓慢升高过程中发震,由于释放了大量的应力,震后视应力值又逐渐降低,表现为低应力的余震破裂。  相似文献   

10.
安徽地区震源参数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戚浩  夏仕安  张炳  程鑫  王琐琛 《内陆地震》2012,26(3):257-262
根据安徽数字测震台网记录的23个地震波形事件,首先采用Atkinson方法得到安徽地区的非弹性衰减特征,再用Moya方法得到24个台站的场地响应。在此基础上,扣除传播路径、场地响应和仪器响应的影响,利用遗传算法得到2009年以来安徽测震台网记录的42个ML≥2.0地震的震源参数,并对这些震源参数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安徽地区地震的地震矩与近震震级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近震震级与矩震级存在一定的偏差,应力降与近震震级存在明显的正相关,震级越大,拐角频率越小,震源破裂半径越大。  相似文献   

11.
云南会泽5.3级地震构造背景及其序列活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分析2005年8月5日云南会泽5.3级地震构造背景的基础上,利用图像分析方法,研究了该地震序列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序列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震区地震构造的形态组合及活动方式。  相似文献   

12.
秦嘉政  钱晓东 《地震研究》2005,28(4):403-407
给出了2005年8月5日云南会泽M5.3和8月13日文山M5.3地震序列的基本参数和两个主震的震源参数;讨论了两个地震序列的差异性;还介绍了在这两次地震发生前,采用改进型破裂时间法对这两次地震的发震时间和地点进行预测的情况。最后,分析了云南近期地震活动趋势,认为云南新一轮强震活动从西部转移到东部的迹象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2002年8月8日四川甘孜州新龙5.3级地震的地震概况、基本参数,分析研究了余震序列、震前部分前兆手段异常情况,介绍了短临预测情况,讨论了未能成功短临预测这次地震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2013年4月22日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辽宁阜新市彰武县交界发生5.3级地震.研究发现,该地震序列震中分布、震源机制及烈度考察极震区长轴方向均为近东西方向,与横贯震区的养畜牧河断裂走向一致,综合判定该断裂是5.3级地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2005年8月5日云南会泽5.3级地震现场41个居民点的震害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得出了此次地震的等烈度分布图及有关参数,分析了场地条件、震害异常原因及各类房屋、生命线工程、水利设施、沼气池等的震害特征和地质灾害特点,并提出了帮助灾区恢复重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The earthquake stress-drop values of two sequences were accurately calculated after taking away the effects due to regional earthquake anelastic attenuation and station site response, using waveform data and seismic phase data of sequences of the Jinggu MS6.6, and Ludian MS6.5 earthquakes in Yunnan.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ess drop with magnitude increases within the scope of this study of magnitude. After eliminat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magnitude, the average value of stress-drop in the Jinggu sequence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Ludian sequence at the same magnitude range. This may be related to the stress state in different regions. In terms of the changes of time and space of stress-drop, before MS5.8 strong aftershock, the stress-drop is "slowing down-turning up-keeping a high value" after the mainshock, meanwhile, almost all of the abnormally high stress drop value is distributed around the MS5.8 strong aftershock, showing that the stress environment in the region was increasing after the mainshock. And after the MS5.9 strong aftershock, stress-drop rapidly declines to a relatively stable state, meanwhile, the high value of stress-drop is distributed around the strong aftershock, showing that the regional tectonic stress gets more fully release, its stress environment begins to rapidly decrease. For the Ludian sequence without a strong aftershock occurring, the average value of stress drop i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Jinggu earthquake sequence at the same magnitude range, while at the same time, the stress-drop of the aftershock sequence almost hasn''t changed much. In the time after the mainshock, combined with the relea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in energy, the stress in the region is excessively released, the subsequent stress in the region gradually returns to normal. This may be the reason why the activity of Ludian aftershocks significantly was weaker and subsequently there were no strong aftershocks occurred.  相似文献   

17.
会泽5.3级地震建(构)筑物震害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介绍了2005年云南会泽5.3级地震震区建(构)筑物震害的调查结果,归纳了建(构)筑物震害的特征,并对各类建(构)筑物的破坏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房屋建筑及各种构筑物在选址、施工、抗震设防等方面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建(构)筑物防震减灾建议。  相似文献   

18.
2005年会泽5.3级地震与小江断裂地震活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小江断裂带历史强震资料、近期中小地震活动资料、地震波参数、会泽5.3级地震破裂方向及其序列参数显著异常等,研究了小江断裂带强震活动规律、中强地震丛集活动与断裂构造活动关系、会泽地震后小江断裂及周围地区应力场状态,结果得出:①会泽周围M≥5.0地震丛集活动达10次左右后,小江断裂及周围地区将发生M≥6.7地震;②会泽地震发生后,其附近3级以上中小地震活动空间展布方向与小江断裂北东向深部隐伏次级断裂的方向一致;③会泽地震发生后,其附近中小地震波参数规一化环境剪应力‰值与本次地震序列参数b值异常显著;④会泽地震余震震源较深,90%可测定深度的余震震源深度在16~30km范围内,比震前震源区周围的地震深。  相似文献   

19.
2013年4月22日在赤峰—开原断裂中段发生了内蒙古通辽5.3级地震,对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地震形势产生双重影响。基于K值、G-R关系、能量释放比例RE和M-T等指标判定通辽5.3级地震为主震-余震型。根据1900年以来东北地区中强地震时空演化规律分析认为,大兴安岭和松辽盆地5级以上地震具有基于时间相依的空间对跳现象,通辽5.3地震是继2008年6月10日阿荣旗与鄂伦春交界5.2级地震之后,对跳发生于松辽盆地东南边缘的一次中强地震;对比东北地区以往震例分析认为,通辽5.3级地震既具有符合历史统计规律的普遍性,又具有不同于历史统计规律的特殊性。根据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海岸9.0级强震前后东北地区中等以上地震的时空演化特征分析认为,海拉尔盆地及大兴安岭过渡带、环渤海地区至开鲁盆地的"菱形"区域是日本9.0级地震之后我国东部地区响应最为强烈的地区。由于同时受到日本9.0级地震和鄂霍次克海8.2级深震前所未有的双重影响,2013年东北地区的松辽盆地史无前例的发生了8次5级以上中强地震,未来东北地区很可能将重启新的地震活动格局。  相似文献   

20.
Taking the 2013 Tongliao MS5. 3 earthquake as a research subject, on the basis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earthquake sequence using the HypoDD location method and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the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L4. 4 and MS5. 3 earthquak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ngliao MS5. 3 earthquake occurr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edium-small earthquakes long-term quiescence and short-term enhancement in the epicentral area. The results of accurate seismic location shows that the Tongliao MS5. 3 earthquake sequence is distributed in the NW direction,extending 10 km,and the ML≥3. 0 aftershocks are concentrated south of the mainshock.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MS5. 3 mainshock and the ML4. 4 foreshock is about 1. 8 km,with a focal depth of 7. 208 km and 7. 089 km,respectively,their focal location is very close,and may have occurred on the same fault plane. The results of focal mechanism shows that the Tongliao MS5. 3 earthquake is of the strike-slip type,the focal mechanism of aftershocks are disordered,and with time lapse,the type is changed from strike-slip to thrust and normal faulting. The bigger foreshocks had similar focal mechanism and were all normal fault types,which exhibits to some extent,an obvious crustal medium anisotropy in the epicentral area before macroscopic rupturing,as represented by alignment fractures,with stress action enhanced,this"consistency"of seismic precursor regime would gestate the mainshock.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 sequence and similarity of focal mechanism,we judge that the Tongliao MS5. 3 earthquake sequence is a foreshock-mainshock-aftershock typ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