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深湖沉积与油气聚集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鄂尔多斯延长组湖盆为一大型的敞流湖盆.其充填演化与构造发育史、古气候演化史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可以划分为4个演化阶段,即湖盆形成及扩张期、鼎盛期、回返期、萎缩消亡期.在此过程中,湖盆经过四次明显湖进与湖退变化,但深湖中心变化不大,一直沿华池—宜君一带波动.在整个晚三叠世盆地盛衰演化过程中,深湖沉积体系主要为深水型三角洲及浊积扇体系,前者在深湖扩展早期的三角洲快速推进时期的陡岸斜坡区比较发育,并随着三角洲的推进逐渐从深水型向浅水台地型转变.后者在各个时期都有出现,按其沉积特征可分为两种浊积扇:坡移浊积扇相带发育相对齐全,垂向上多期互相叠加,可划分为:斜坡-槽道-内扇亚相、浊积水道、浊积水道间、浊积水道前缘-中扇亚相、外扇亚相和盆地平原亚相.滑塌浊积扇多呈透镜状夹于深湖亚相的深灰色泥岩中,相带分异不明显,仅可分为中心相和边缘相.两类浊积扇主要分布在盆地的近源斜坡带及远源末梢斜坡带.深湖沉积控制了烃原岩及有利生储盖组合分配.坡移浊积扇沉积厚度大,分布广,储集物性好,是深湖区岩性油藏勘探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2.
二叠纪罗甸期是青藏高原东特提斯构造域泛裂谷化活动的鼎盛期。由于火山物质的喷发及陆源物质的影响,造就青海南部治多-杂多地区复杂的海底火山-沉积地貌,出现4种沉积类型,呈北西西向展布的以台地相火山岩-灰岩型为中心,围绕其分布的是浅水斜坡相(沉)凝灰岩型,向两侧为岛间洼地相砂泥岩型,最外侧则是深水斜坡相(角)砾屑灰岩型。综合地质填图结果分析,基于研究区主要剖面研究,识别出7种沉积相类型,建立了火山岛沉积相模式。该模式揭示出由于强烈的中基性火山喷发,在昌都地块内部快速而间歇地构建一些呈链状展布的火山岛。在火山活动相对宁静期,火山岛缘发育小型碳酸盐礁、浅滩、台地,深水斜坡、洼地相沉积围绕着火山岛链分布。在火山岛的不同部位出现3种簇类生物组合,火山岛之上或其边缘为台地相Misellina-Schwagerina组合,火山岛的侧翼斜坡相中见异地Pseudofusulina-Schwagerina组合,水体较深的火山岛之间产洼地相Parafusulina组合。研究表明,昌都地块内部在泥盆纪至二叠纪初期为较稳定的浅海相沉积建造,自罗甸期开始出现陆壳基底的(火山)岛海相间的古地理格局。在祥播期之后,构成统一的较稳定的浅水碳酸盐台地,显示裂陷盆地活动性明显减弱。孤峰晚期呈现分异,裂谷盆地的不稳定性又有所增加。晚二叠世整个昌都地块进入裂谷闭合回返阶段。  相似文献   

3.
二叠纪罗甸期是青藏高原东特提斯构造域泛裂谷化活动的鼎盛期.由于火山物质的喷发及陆源物质的影响,造就青海南部治多-杂多地区复杂的海底火山-沉积地貌,出现4种沉积类型,呈北西西向展布的以台地相火山岩-灰岩型为中心,围绕其分布的是浅水斜坡相(沉)凝灰岩型,向两侧为岛间洼地相砂泥岩型,最外侧则是深水斜坡相(角)砾屑灰岩型.综合地质填图结果分析,基于研究区主要剖面研究,识别出7种沉积相类型,建立了火山岛沉积相模式.该模式揭示出由于强烈的中基性火山喷发,在昌都地块内部快速而间歇地构建一些呈链状展布的火山岛.在火山活动相对宁静期,火山岛缘发育小型碳酸盐礁、浅滩、台地,深水斜坡、洼地相沉积围绕着火山岛链分布.在火山岛的不同部位出现3种■类生物组合,火山岛之上或其边缘为台地相Misellina-Schwagerina组合,火山岛的侧翼斜坡相中见异地Pseudofusulina-Schwagerina组合,水体较深的火山岛之间产洼地相Parafusulina组合.研究表明,昌都地块内部在泥盆纪至二叠纪初期为较稳定的浅海相沉积建造,自罗甸期开始出现陆壳基底的(火山)岛海相间的古地理格局.在祥播期之后,构成统一的较稳定的浅水碳酸盐台地,显示裂陷盆地活动性明显减弱.孤峰晚期呈现分异,裂谷盆地的不稳定性又有所增加.晚二叠世整个昌都地块进入裂谷闭合回返阶段.  相似文献   

4.
滇黔桂盆地及邻区的二叠系乐平统, 包括吴家坪阶和长兴阶; 其沉积相类型多样, 沉积相分异明显, 为层序地层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大致相当于吴家坪阶的地层构成一个三级层序, 而大致相当于长兴阶的地层组成另一个三级层序. 在连陆台地上, 吴家坪阶为一套含煤碎屑岩系地层, 而且在孤立台地上的灰岩层中也发育煤层, 连陆台地边缘和孤立台地的迎风浪部分主要为颗粒滩相灰岩; 长兴阶, 连陆台地上主要由开阔海台地相灰岩组成, 在孤立台地上以及连陆台地边缘为一套海绵生物礁灰岩. 在台盆中, 乐平统为一套盆地相泥页岩夹硅质岩; 在钦州至防城一带, 覆盖在深水盆地相地层之上的是巨厚的乐平统磨拉石粗碎屑岩地层. 这些特征表明了研究区域乐平统复杂的时空相变. 从沉积物的时间演化序列和沉积相的空间展布形式所代表的规律性入手, 结合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资料, 可以建立能反映出地层记录中“两种相变面和两种穿时性”的层序地层格架; 最后, 系列层序地层格架栅状图及其相应的古地理图, 又可以较为清晰地显示出研究区域乐平统的沉积序列特征和古地理演变特点. 2个三级层序所构成的乐平统, 与欧美一带以持续性海退为特征的同时代地层形成较大差异. 更为特别的是, 如果说瓜达鲁普世末期的生物灭绝事件与“东吴运动第一幕”不整合面所代表的海退事件存在关联的话, 那二叠系与三叠系之交的更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则与研究区域“二叠系-三叠系”之交的淹没不整合面所指示的快速海侵事件相对应, 从而表明了海侵-海退事件所代表的环境变化与生物灭绝事件之间较为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通过收集和整理了下扬子区120条上奥陶统剖面的综合地层资料,并基于统一的生物带序列对其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进而在统一的时间框架下,针对每一个笔石带,圈定各岩石地层单元的分布范围,勾勒海陆边界,重建下扬子区奥陶纪晚期的古地理格局.结果表明,晚奥陶世凯迪晚期开始,随着"江南古陆"抬升并露出水面,其影响范围自南向北不断扩展,逐步截断了江南斜坡带和上、下扬子区,使得华南奥陶纪凯迪中期之前长期存在的"台-坡-盆"古地理格局消失.这一事件造成奥陶纪晚期"江南古陆"两侧的沉积分异,其西侧江西武宁、修水地区由斜坡相转变为台地相,沉积了与上扬子台地基本类似的五峰组-新开岭层的连续地层序列;而"江南古陆"东侧则转变为西、南较浅,向东北方向变深的新的古地理格局,沉积了从浅水台地相到较深水斜坡相的多种巨厚、近陆源的岩石地层组合.这一事件同时还封闭了上扬子海盆的东南出口,使其形成了半封闭和局限滞留的沉积环境,为奥陶纪末高有机质黑色页岩的发育创造了条件.下扬子区奥陶纪晚期一系列古地理格局变化的主控因素前后不同,在凯迪晚期,其东、西两侧沉积分异主要受到华南区域性构造运动——广西运动的影响;而在赫南特期,各个沉积相区水体普遍变浅,则主要受控于冈瓦纳冰川凝聚事件导致的全球性海平面下降.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徐州市大北望剖面早寒武世馒头组的碳酸盐岩地层发育较好,沉积类型多样,成岩特征明显,是研究碳酸盐岩沉积及成岩作用的理想剖面之一。文章采用微相分析的方法 ,对该剖面碳酸盐岩的生物组合、颗粒成分、基质类型及其结构等微相特征做了研究。根据颗粒类型、沉积结构和化石,本区的碳酸盐岩可以被分为3个大类和10种化石碳酸盐岩微相类型:泥晶颗粒灰岩(微相1至微相5),颗粒泥晶灰岩(微相6至微相8)和泥晶灰岩(微相9和微相10)。每一种微相对应特定的沉积环境及演化特征。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下寒武统形成于泻湖、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和台地边缘的浅滩环境,据此建立了沉积相模式。在徐州大北望地区进行的关于碳酸盐岩微相的研究表明早寒武世晚期的馒头组继承了早寒武世中期的特点,且海侵持续扩大的持续沉降活动。  相似文献   

7.
新疆塔里木盆地泥盆纪弗拉期-法门期界线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盆纪弗拉期-法门期界线是地球历史上显生宙最重大的事件界线之一. 运用化学-生物地层学方法, 在新疆塔里木盆地揭示了能与华南相当事件层进行对比的弗拉期-法门期界线事件. 研究结果证明, 在巴楚小海子剖面, 弗拉阶-法门阶界线位于巴楚组中段底部, 重要的油气储层-东河砂岩的时代应为弗拉期, 同时镍异常和石膏层沉积很可能是裂谷热液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广西桂中地区泥盆系沉积环境及沉积有机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野外地质剖面实测,室内岩石学、沉积学、古生物学以及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综合分析认为,广西桂中地区泥盆系发育一套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海相沉积地层,岩性以灰岩为主,白云岩次之,局部有碎屑岩发育.地层实测厚度2041m,共划分为14个地层组,识别出碳酸盐潮坪相、局限台地相、开放台地相、陆棚相、台地边缘斜坡相和藻丘相等6个沉积相带.沉积有机质TOC值分布在0.07%~1.96%之间,平均TOC值为0.21%;有机质类型为Ⅰ型和Ⅱ1型;干酪根镜质体反射率(Ro)分布范围为0.99%~2.03%,有机质演化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对取自于陆棚相区和潮下带的典型样品的研究表明:不同的沉积环境下沉积的烃源岩,其有机质类型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闽西南地区早三叠世溪口组深水沉积及其演化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闽西南地区早三叠世溪口组 (T1x)是一套复杂的深水沉积 ,包括浊积岩、砂质等深积岩及外来的孤立滑塌岩块 .深水浊积岩可分为 5种相和 7种亚相 ,分别属于上扇、中扇和下扇环境的 5种相组合 ;砂质等深积岩是改造浊积岩而形成的 ,多以孤立的薄层发育于浊积岩中 ,内部发育典型的牵引流沉积构造 ,但垂向上不构成任何固定的层序如Bouma序列 ,其古水流方向与浊流流向垂直 ;在局部地区 ,于该组中下部发育的一些大的鲕粒灰岩块体 ,是从浅水边缘滑动至深水盆地的 .上述 3类沉积物的时空分布表明 ,早三叠世早期研究区存在完整的由浅海到半深海 -深海的被动陆缘 ,当时的陆坡倾向南东 ,这一时期为海平面上升期 ,海平面的上升及孤立滑塌岩块的发育可能暗示这一时期海域的逐渐收缩和消亡 .  相似文献   

10.
江西乐平沿沟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为连续碳酸盐岩相序列,较完整地记录了二叠纪-三叠纪之交重大突变期浅水非微生物岩相区的生物和环境演变过程.通过对该剖面高精度的牙形石生物地层和碳酸盐岩微相研究,可以很好地界定该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序列,并与煤山标准剖面精确对比.借助于系列岩石切片观察,可将界线地层序列归入6种不同的碳酸盐岩微相类型,借此探讨该重大突变过程中沉积环境变化及其与生物演变之间的关系.综合沉积微相、生物化石和碳同位素的对比研究,发现微相MF-4(含被包壳的有孔虫亮晶鲕状灰岩)和微相MF-6(深色生物介壳灰岩)是两次重大生物灭绝和环境变化事件的不同沉积响应,这两次事件均与华南和全球其他地区有相似性和可比性.其中MF-4是华南二叠纪末发育有鲕状灰岩的首次报道,代表了二叠纪末可能就已经出现高二氧化碳分压、低硫酸盐浓度和微生物繁盛等异常环境状态;而MF-6中发育丰富的腹足类和介形虫,则代表了在三叠纪最早期存在一次腹足类和介形虫的繁盛事件.沿沟剖面碳酸盐岩微相分布较完整地体现了二叠纪-三叠纪之交重大突变期浅水非微生物岩相区生物和环境的幕式演变历程,是煤山标准剖面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1.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碳酸盐台地巨型浅滩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酸盐台地演化过程中有一种比较常见的沉积现象,即浅滩化,并通常认为其连续性较差.本文报道了最近在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新发现的一种罕见的碳酸盐台地"巨型浅滩化(mega-shoaling)"现象.研究区于中三叠世雷口坡期在干旱炎热的气候条件下发育了受限的陆表海型碳酸盐台地,其中的雷-1-1亚段B层沉积了一套几乎遍及全盆地的滩相颗粒岩,形成所谓的巨型(盆地规模)浅滩化特征.根据岩芯精细描述和薄片镜下鉴定,发现这套滩相颗粒岩以砂屑云岩(灰岩)为主,其次为鲕粒云岩(灰岩),以发育局限泻湖-台内滩、局限泻湖-台内滩-台坪和潮坪-潮缘滩这3种向上变粗、变浅的沉积序列为特征;多旋回小层划分与对比研究发现,这套滩相颗粒岩在横向上具有良好的可追踪对比性和等时性;基于岩芯刻度测井方法建立的测井相模板,对全盆地235口井进行了逐井解释,发现滩相颗粒岩的累计厚度一般在10~40 m,连续分布面积超过1.5×105 km2,这充分说明了当时的碳酸盐台地确实在较短时间内发生了巨型浅滩化作用.重点从古构造与古地貌、古气候、海平面相对升降变化和古水动力等成滩条件角度分析了这种巨型浅滩化的成因,认为多种地质因素的有机结合为巨型浅滩化创造了有利的地形条件,包括平静的古构造环境、相对平坦的古地貌和蒸发岩的填平补齐作用;在稳定沉降的碳酸盐台地上,具有快速海侵到缓慢海退的多旋回高频海平面升降变化,这既有利于颗粒滩在垂向上的多旋回连续叠加发育,也有利于颗粒滩的横向迁移、连片和叠置,从而形成大面积连续分布的巨型颗粒滩沉积,形成巨型浅滩化.对这种碳酸盐台地具有现今盆地尺度的巨型浅滩化研究,有助于丰富完善对碳酸盐台地滩相沉积的认识,还因滩相沉积通常发育优质油气储层,所以还具有重要的储层地质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西藏南部上白垩统大洋红层岩石类型有碳酸盐岩、泥质岩和硅质岩. 碳酸盐岩又细分为红色有孔虫颗粒灰岩、红色生物碎屑泥晶灰岩、红色含微体生物泥晶灰岩、红色泥晶灰岩、红色-杂色内碎屑砾状灰岩等类型; 泥质岩主要为红色页岩; 硅质岩有红色放射虫岩、红色(含)放射虫硅质岩、红色硅质岩. 红色页岩沉积环境为碳酸钙补偿面(CCD)之下、受浊流影响的下斜坡/盆地相; 而红色灰岩为远洋沉积环境下由先成的较浅水上斜坡红色灰岩层通过滑移、滑塌沉积在下斜坡页岩内. 野外观察、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和漫反射数据表明, 细小的、分散状出现的赤铁矿是导致藏南上白垩统大洋红层呈现红色的根本原因, 赤铁矿不是碎屑来源的, 而是同沉积期-成岩早期阶段的产物. 无论是红色页岩还是红色灰岩, 都以出现高含量Fe2O3和低含量FeO为特征, 铁主要以三价形式出现, 指示了一种氧化条件. 藏南大洋红层沉积时期, 在东特提斯洋上斜坡-下斜坡-盆地环境下广泛出现高含量溶解氧的氧化条件, 导致该条件出现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变冷、洋流活动和海洋-大气氧通量改变.  相似文献   

13.
钙质碳酸盐的微生物沉淀作用从太古代开始一直在碳酸盐台地的发育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碳酸盐在重大的环境变化中(包括台地环境的海侵事件和生物绝灭后的复苏阶段)是碳酸盐沉积体的重要贡献者; 在层序地层不同体系域中有不同的微生物形成的碳酸盐沉积.桂林晚泥盆世法门期碳酸盐台地中的生物礁和丘完全由微生物和胶结物形成, 代表了弗拉-法门期生物事件后骨骼后生生物完全缺失的礁生态系中微生物为主的、独特的生物礁类型; 它们与特定的古环境和古气候有关, 可以用作研究环境变化和生物事件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运用岩石学、地球化学方法结合沉积作用分析综合判别东准噶尔喀姆斯特地区晚古生代浊积岩的沉积构造环境.阿拉比也巴斯他乌组碎屑沉积岩的主要碎屑组成包括火山岩和沉积岩岩屑,次要组成包括长石和石英矿物碎屑,表明未切割岛弧占主导的物源属性;砂泥岩系列的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具有中酸性火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并表明阿拉比也巴斯他乌组主要形成于分异大洋─大陆边缘岛弧构造环境.同样,卡姆斯特组沉积岩系的地球化学特征和砂岩碎屑组成指示岩浆岛弧占主导,兼有少量俯冲混杂物和基底抬升区的混合物源属性以及分异大陆岛弧的构造环境.沉积作用分析揭示下泥盆统阿拉比也巴斯他乌组和下石炭统卡姆斯特组是两套沉积环境分别为海盐斜坡和海底扇-海底平原的浊积岩序列.综合分析表明,前者是北准噶尔构造带早泥盆世弧后盆地沉积响应的主要记录;后者则主要记录了东准噶尔复合地体早石炭世晚期弧间残余海盆的沉积响应.  相似文献   

15.
条带灰岩是指毫米.厘米级薄板状灰岩与泥灰岩(页岩)互层岩相,正确认识条带灰岩的沉积与早期成岩特征对解释与之共生的竹叶状砾屑灰岩的成因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通过大比例尺野外实测剖面以及多种实验室分析(岩石薄片观察与X-射线衍射等),本文将鲁西芙蓉统条带灰岩分为四类,即:灰岩-泥灰岩互层(L—M)、灰岩-页岩互层(L—S)、薄板状灰泥岩(Ltb)和纹理状灰岩。泥灰岩互层(C1).条带灰岩通常沉积于潮下低能环境(一般在正常浪击面以下).在成岩过程早期,富含碳酸盐层与含粘土层具有差异胶结现象,这使得条带灰岩在压实、压溶作用及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形成各种不同程度的变形构造,如裂缝构造、“香肠”构造.在外力(如风暴、地震等)的触发下,条带灰岩可能在埋藏的情况下由差异压实作用形成假竹叶状砾屑灰岩.  相似文献   

16.
涪陵地区位于"开江-梁平海槽"西侧,存在发育高能相带的地质背景,飞仙关组主要发育白云岩储层和鲕粒灰岩或颗粒灰岩储层.采用地质-地球物理互馈结合的方法,对该区飞仙关组储层开展了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及正演模拟的研究,结果表明:白云岩储层速度相对致密白云岩有所降低,降低幅度有限,仍高于致密灰岩,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低频强振幅特征;地震响应分析结果显示,迭瓦状前积之上的波谷反射可能是鲕粒灰岩或颗粒灰岩储层发育的有利位置,正演模拟证实,滩顶对应波谷,滩底对应波峰,孔隙发育差异和储层厚度的不同造成振幅强弱有别,滩体延伸长度的不同,可分别形成长轴状与短轴状迭瓦状前积,滩体叠置地方振幅减弱.通过地震异常平面规律的刻画,认为长轴状强振幅迭瓦状前积在研究区最有利,是优先考虑的勘探有利区.  相似文献   

17.
第三系-第四系黄土界线铱异常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放射化学中子活化分析和仪器中于活化分析方法,测定了我国陕西段家坡黄土剖面第三系-第四系(2.48 Ma)沉积界线附近黄土样品中铱和一些其它微量元素的丰度.在古地磁倒转界线处发现了铱的丰度异常,其最高含量为 58.5×10~(12)g/g,比其背景含量至少富集了10倍.除了铱和金之外,其它元素,特别是与火山活动密切相关的As和Sb等亲硫元素在界线附近并无富集.因此,铱异常的火山成因基本上可以排除.铱异常的出现与古地磁倒转事件(M/G)具有等时性.这表明第三系-第四系之交的古地磁倒转事件以及全球性的气候突变可能与这次地外撞击事件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18.
利用ICP-MS对采集于广西桂林杨堤弗拉阶-法门阶(F-F)之交碳酸盐岩地层样品的测试分析,表明测试样品稀土元素总含量平均值为33.32μgg?1;轻稀土与重稀土含量比值的平均值为6.35,明显富轻稀土,呈现轻稀土富集的分布模式;Eu异常值的平均值为1.13,普遍呈正异常,并在F-F界线附近出现两次明显的Eu正异常峰值;测试样品稀土元素具明显的四素组效应,并在两次Eu正异常层位表现为明显的M型四素组效应.综合杨堤剖面稀土元素及相关微量元素特征,认为杨堤剖面在上、下Kellwasser层位(KWH)发生了两次明显的热液活动,并导致海水酸化.热液活动带来的多金属离子和酸性液体对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破坏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和自身组织结构,引起以层孔虫-珊瑚礁为标志的宏体生物大灭绝.  相似文献   

19.
下扬子地区早三叠世碳酸盐岩碳同位素组成的演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分布于下扬子地区早三叠世海相碳酸盐岩台地相、斜坡相、盆地相3条地层剖面的碳同位素演化趋势研究表明, 早三叠世碳同位素组成演化表现为3次负漂移和1次正漂移. 经与牙形石生物地层对比, 3次负漂移分别发生在早三叠世Griesbachian期、Smithian期和Spathian晚期, 正漂移发生在Spathian早期. 相同时期不同沉积相区碳酸盐岩具有相同的碳同位素组成变化趋势, 但由台地相→斜坡相→盆地相碳酸盐岩δ13C值由高向低的变化说明其背景值受古地理因素控制. 碳同位素组成的正漂移与早三叠世生物繁盛及有机质的快速埋藏有关, 而碳同位素组成的负漂移则可能与早三叠世频繁的火山活动、生物绝灭有关.  相似文献   

20.
华南埃迪卡拉纪地层发育,在不同时期保存多个特异埋藏化石生物群,记录了新元古代全球性冰期结束之后海洋生物群的演化轨迹.同时,华南埃迪卡拉系浅水台地相区碳酸盐岩沉积发育,记录了埃迪卡拉纪古海洋碳同位素组成的连续变化特征.在华南扬子区埃迪卡拉纪生物地层学、同位素化学地层学和事件地层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放射性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数据和国际埃迪卡拉系内部划分研究的主体趋势,提出中国埃迪卡拉系二统六阶的划分方案,其中上、下统分别包括三个阶.建议埃迪卡拉系上统的底界放在陡山沱组上部显著碳同位素负漂移(EN3)由正值向负值转换的层位.建议埃迪卡拉系下统第二阶的底界放在陡山沱组下部刺饰疑源类化石的首现层位,第二阶地层以碳酸盐岩碳同位素普遍正值(EP1)为特征;第三阶的底界置于陡山沱组中部碳同位素负漂移(EN2)由正值向负值转换的层位,第三阶以产出刺饰疑源类上组合为特征.埃迪卡拉系上统第五阶在华南以产出庙河生物群为特征,而第六阶则以产出石板滩生物群和高家山生物群为特征.今后的工作重点将是在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讨论基础上,逐步明确各个统、阶界线的层型剖面和点位,以及正式名称.华南埃迪卡拉系的部分统、阶的界线剖面具有成为国际层型剖面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