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对大同、代县两台地电资料进行了处理分析,并用地电实用化攻关判别异常指标和经验公式检验,在1990年度报告中试预报:忻州──大同一带将发生6.0级左右地震。结果在1991年忻州、大同老震区相继发生了5.1级地震和5.8级地震。预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全国第七届青少年地震科学夏令营于1988年7月23日在山西大同开营.来自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的118名营员参加了夏令营.山西省副省长吴达才同志任名誉总营长,国家地震局副局长陈颙任总营长;孙国学(山西省地震局局长)、王国治(中国地震学会科普委员会主任)、韩文(大同市副市长)、高葆珍(雁北行署副专员)、王文学(忻州行署副专员)任副总营长;陈运泰(中国地震学会理事长)任总辅导员、张少泉(副研究员)、苏宗正(高级工程师)任辅导员;苗良田(副总工程师)任秘书长.营期,营员们游览了雕饰奇伟的云岗石窟、峻极神工的应县木塔、气势雄伟的华严古寺、巧夺天工的浑源悬空寺和绝塞名山——恒山、清凉胜境——五台山等名胜古迹;考察了大同火山和五台山地质、地貌;参观了大同中心地震台;聆听了地震科学知识讲座……,丰富的营期生活使营员们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激发了对地震科学事业献身的志趣.7月29日在五台山举行了闭营式,营员们怀着依依惜别之情踏上归途.下图为营期活动拾萃.  相似文献   

3.
大同—阳高6.1级地震活动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巍  赵新平 《地震》1994,(5):71-77
本文从较大时空范围研究了1989年大同-阳高6.1级地震的地震活动性背景,认为大同-阳高地震不是一次孤立的地震事件,是大同盆地历史6级以上地震活动的继续和必然。在时间进程中它们受华北地震区和山西地震带强震活动周期的制约,空间上与北三省交汇区中强地震成丛活动密切相关。大同-阳高6.1级、5.8级地震以及此期间的侯马4.9级、析州5.1级地震是山西地震带中强地震即将活跃的一个迹象,也是华北区域应力场增  相似文献   

4.
大同─阳高2次地震前后震源应力场的变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9、1991年大同-阳高两次地震前后几年的地震记录资料,详细分析了其震源应力场的变化,结果表明,6.1级地震前震源应力场中两个主应力轴的方向曾发生逆转,主压应力袖逆转时间约10个月,主张应力轴逆转时间为2个月。6.1级主震前4个月,两个主应力轴的方向、仰角都恢复到正常状态,且与华北区域应力场的特征某本一致,而1991年5.8级地震前却没有出现上述现象。说明大同-阳高2次地震是在同一震源应力场作用之下孕育、发展的,亦说明5.8级地震是6.1级地震的晚期强余震。指出山西地震带6级以上地震的孕育发生似是在华北区域应力场的作用之下完成的。  相似文献   

5.
对1991年3月大同—阳高5.8级地震的震源特点、序列特征及震前序列活动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这次5.8级地震是1989年大同—阳高地震的晚期强余震、地震子序列为主余震型序列的结论。从1989年以来大同老震区的弱震活动分析表明,其弱震的几个起伏是大同及其周围应力场加强的信号,可作为今后地震监测预报的窗口。  相似文献   

6.
1990年山西省地震工作会议于3月1日~4日在大同中心地震台召开。省地震局各部门的负责同志、地市地震局局长、地震台长等40余人出席了会议。吴达才副省长、省科委王云龙主任致函会议。大同市韩文副市长、雁北行署陆成日副专员出席了大会并讲了话。 吴副省长在致函中赞扬了全省地震战线的同志不辞劳苦、不畏艰难、忘我工作的精神,肯定了大同—阳高地震中,省地震局在余震判断、现场考察、灾害评估等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号召全省地震战线的同志们在新的一年里常备不懈、专群结合、深入宣传地震知识,加强对重点监视区的监测,提高震情分析水平,要下大功夫同心协力为保障山西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促进山西的社会安定和经济建设再立新功。  相似文献   

7.
1993年8月份华北的M_L≥3.0地震华北地区(33°—42°N,111°—125°E)1993年8月共发生9次的M_L≥3.0地震,其中最显著的事件是1993年8月30日大同发生的M_L4.1地震。继上月山西带南端曲沃地区发生M_L4.1地震后,...  相似文献   

8.
对大同-阳高地震的地磁场△F时、空变化做了分析。认为6.1级地震前8个月山西北部地磁场△F出现异常,同年9月达高潮。6.1级地震后的1990年3月地磁场活动又出现了第2次高潮。2次高潮的异常幅度分别为13.0nT和13.2nT。大同-阳高地震的地磁异常具有时段长,连续性好,空间分布广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对大同-阳高地震的地磁场ΔF时、空变化做了分析。认为6.1级地震前8个月山西北部地磁场ΔF出现异常,同年9月达高潮。6.1级地震后的1990年3月地磁场活动又出现了第2次高潮。2次高潮的异常幅度分别为13.0nT和13.2nT。大同-阳高地震的地磁异常具有时段长,连续性好,空间分布广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大同—阳高地震前后重力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汇总了1989年10月18日大同—阳高6.1级地震前4个单位所观测到的重力异常变化资料,在叙述重力异常的基础上,讨论分析了此次地震的重力前兆特征。并结合形变资料、地震构造资料讨论了重力场的变化,得出这些变化可能与地震构造活动有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大同-阳高两次地震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9年10月,1991年3月,在山西北部大同盆地先后发生Ms6.1、Ms5.8两次中强地震。对比这两次地震的序列、空间分布及能量释放等存在很大差异。两次地震属同一地震序列,5.8级地震的活动规律具有晚期强余震的特点,是6.1级地震活动的一次大的起伏。进一步分析表明,大同—阳高的两次地震活动,以及在此期间山西地区发生的一系列5级左右地震活动,是华北地区区域应力场增强,较大范围内应力增加和传递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大同地震台水准形变异常调查与地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大同地震台水准自观测以来的正常背景与异常变化,调查了环境变化(降雨、地下水、开采等)对观测值的影响。认为1983~1989年口泉断裂处于闭锁状态,年变速率平均为-0.7mm/a,1990年7月~1991年3月,断层出现加速活动,变化幅度为4.0mm,期间发生了1991年1月29日山西忻州5.1级地震和1991年3月26日大同阳高5.8级地震。震后曲线斜率仍然偏大,年变速率平均为-3.0mm/a,呈现新的背景值。1995年8月~1996年5月3日包头6.4级地震前,出现了异常加速—反向抬升的图象。异常加速幅度为-3.0mm,反向抬升2.0mm,这是自观测以来从未有过的现象。分析认为1990年和1995年下半年的加速变化与1991年大同—阳高5.8级地震和1996年包头6.4级地震有关。  相似文献   

13.
山西中强地震前波速比异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春云  王赵丽 《地震》1994,(2):54-63
本文分析了大同-阳高6.1级(1989),5.8级(1991),忻州5.、1级(1991),侯马5.1级(1989)以及太原,运城1989-1991年几个4.0级左右地震前后的202次小震资料。结果表明:这些主震前都存在明显的地震波速异常变化,纵横波速比Vp/Vs表面为下降-回升的异常形态,负异常持续时间与震级大小相关;主震在岁异常结束后发生,滞后时间随区域地震震源深度增大而延长。同时,主震前还存  相似文献   

14.
跨断层短边测距资料处理中的GM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的GM模型对短边测距资料进行了处理并识别异常,发现在绝大多数中强地震前,如1989年大同6.1级地震,1991年大同5.8级地震,1991年唐山4.8级、5.1级地震,1995年唐山古冶5.0级地震,1996年包头6.4级地震,1998年张北6.2级地震前,均有比较明显的异常显示,对所建模型的精度进行了检验,证明这一方法识别异常可靠,可用于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15.
1989年10月18~23日在大同—阳高地区发生了一组中强地震,最大震级为Ms6.1。这次地震是在华北地区1966~1976年强震活动高潮之后,在连续10a无6级以上地震活动的平静背景上发生的。由于本区观测台网较为密集,因而在震前观测到较为丰富的前兆现象。通过对这些前兆特点及其发展过程的研究,发现在大同—阳原盆地加速下降后(震前2~3a),在前兆中长期—中期阶段,前兆异常由震源区向远区扩展(135→330km),在前兆异常的短期阶段,大部分异常从远场逐渐向孕震区收缩。有限元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大同—阳高地震的孕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大同—阳高孕震区地壳内存在断层面的障碍体或硬包体,它们具有较强的抵抗变形的能力,从而使得该区的应力随时间不断积累,在此过程中,周围地震的发生对其应力场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有的使其增加,如渤海地震,有的使其减小,如邢台地震,到1985年前后,大同—阳高地震的孕育基本成熟  相似文献   

16.
1 震情灾情速报是震后当务之急1.1 正确的震情趋势判断和及时准确的地震速报令各级政府满意1989年山西北部晋、冀、蒙三省交界地区被列为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全国会商结论指出该区域当年或1~2年内有发生6级左右地震的可能.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地震局的报告,国家地震局还派以孙其政司长为组长的检查组到原雁北、大同市检查当地防震减灾准备工作情况,引起了省、市政府和原雁北行署的高度重视.地震发生前的9月份,省地震局主要负责同志又带领工作组深入到当年6.1级震区范围的几个县检查落实震前预防工作.10月18日6.1级地震发生后造成8度破坏,80%以上房屋倒塌,但人员伤亡无几.有的领导同志说,之所以灾情重,人员伤亡轻,在于6.1级震前1小时发生了5.7级地震,群众被吓了出来.对此,我们反问,为什么在严寒的夜晚,广大乡镇干部在5.7级震后知道阻止群众回屋呢?经过解释宣传取得了共识,即主震前有前震是人员伤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主  相似文献   

17.
通过大量震源机制解结果推断出大同盆地现代地壳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NEE,仰角变化不定,主张应力方向为NNW—SSE,仰角很小的结论,这与区域构造应力场NE—NEE向挤压作用的结果相符;分析研究认为,1998年1月10日张北6.2级地震、1999年11月1日大同-阳高5.6级地震前于1997年2月出现的P轴趋于一致,同1989年大同-阳高6.1级主震前应力场变化特征很相似;在矛盾符号比低值的过程中,如果应力主轴取向也出现趋于一致的变化,这类异常往往与盆地中等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山自皂、阳原单台初动向上、向下次数累计百分比在1991年3月26日大同--阳高5.8级地震前具有准同步变化的特点,反映了大震前应力场的一致增强。  相似文献   

18.
利用最大熵原理推导了连续随机变量震级熵的表达式,计算大同-阳高地震前后≥2.0地震的震级熵,计算结果表明,从1988年4月开始,震级熵开始出现低值异常,1989年3月熵开始回升,在回升途中发生了1989年10月18日的大同-阳高6.1级地震,1990年4月份后震级熵再次出现低值异常,9月份后震级熵再次回升,在回升途中发生1991年3月26日的5.8级地震。  相似文献   

19.
大同—阳高2次地震前后震源应力场的变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1989、1991年大同-阳高两次地震前后几年的地震记录资料,详细分析了其震源应力场的变化,结果表明,6.1级地震前震源应力场中两个主应力轴的方向曾发生逆转,主压应力轴逆转时间约10个月,主张应力轴逆转时间为2个月。6.1级主震前4个月,两个主应力轴的方向、仰角都恢复到正常状态,且与华北区域应力场的特征基本一致,而1991年5.8级地震前却没有出现上述现象,说明大同-阳高2次地震是在同一震源应力场作用下孕育、发展的,亦说明5.8级地震是6.1级地城的晚期强余震,指出山西地震带6级以上地震的孕育发生似是在华北区域应力场的作用之下完成的。  相似文献   

20.
大同—阳高地震前后地震波速比在源区与场区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计算了1985年至1992年发生在ψN39°00‘ ̄ψN41°00’,λE112°00‘ ̄λE114°30’范围内的127次ML≥2.0地震的波速比值,分析了1980年大同一阳高6.1级地震前后源区与场区波速比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差异,对计算结果进行了t检验,源区与场区波速比的时空变化及t检验结果表明,大同-阳高6.1级地震前,源区波速比存在比较明显的下降--低值-恢复-恢复-高值过程。场区测表现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