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鹏  郑建常 《地震》2013,33(1):111-118
讨论了华北地区中强地震前地震力标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首先介绍了地震力标度的物理意义, 给出了由传统经验公式推导出的地震力标度σ值的计算方法, σ值是一个表征地震时震源处断层平均驱动力的物理量, 基于地震波能量推导得到, 介于地震频度和能量之间, 根据经典通用的经验公式, 地震力标度σ值与震级ML存在lgσ=1.14ML+6.22标度关系; 结合华北地区(34°~42°N ; 110°~124°E; )地震活动的特点, 利用1980年以来2500多次3级以上地震, 研究了MS≥5.0中强震前σ值的变化规律, 结果发现该指标能客观反映地震活动的增强与平静。 中强地震前存在σ值高值异常, σ值有由低转高, 在高值点发震的特征。 空间上σ值的分布与地质构造、 地震带和强震孕育过程有关, 中强震前地震力标度σ值有成片增加的过程, 对中强地震预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2006年河北文安地震后,华北地区出现大面积长时间的5级地震平静,为了更好的研究华北地区的震情,运用地震力标度σ这个新指标对华北地区中强地震前的特征进行研究,以求得到合适的预测检验方法,为华北地区中强地震的预测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地震力标度σ值及其在地震短期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地震波能量,利用数字地震波形资料,提出地震力标度σ值定量预测指标,详细介绍了σ值计算方法,研究了强震前σ值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地震力标度σ值与震级ML存在lgσ=0.98ML+6.93标度关系,σ值是一个表征地震时震源处断层平均驱动力的物理量,其大小介于地震频度和能量之间;②云南地区σ值会出现类似于正弦波的高低起伏周期变化,发生于波峰附近的强震绝大多数以连发的形式发生,而波谷附近则以单个地震发生为主,以σ值曲线从谷底上升1.5个月为起报时间点,则3个月及其以内发生强震的可能性为78%;③σ值空间分布表明,主震前2~4个月σ值在较大范围内会出现高值异常,随着主震的临近,σ高值会向未来主震震中及附近迁移、集中和收缩,主震发生前很短时间(1个月内),σ值会迅速变小,临震前地震活动异常平静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4.
陈虹 《地震》2000,20(1):45-52
提出了二个描述中强震发生前中短期阶段地震活动异常时空演经图像的参量σN、σE。分别将其用于华北地区、新疆地震区及南北地震带,并对其预报效能进行检验,对其异常的空间分布图像与强震发生地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二参量能较好地瓜倾吐夺前中短期阶段孕震区及其周围地区地震活动的异常平静及丛集的现象。二参量异常的时空分布图像上示出在中强震发生前3个月至1年在震中周围地区有明显的异常分布,且随着时间逼近发震时  相似文献   

5.
黄耘  高旭  谢华章 《中国地震》2000,16(3):233-241
运用刻画强震前中,小地震在时空分布上不均匀性的参量GL值的方法,系统研究了华北地区28次Ms≥5.0中强震前GL≥1.0的高值异常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和时间上的变化特征,系统开展了该地区不同地震活动水平的计算震级下限,时间窗,空间窗的合理性研究。对计算中所选取的参数进行优化和修改;采用全时空扫描的方法研究,追踪华北地区历次中强震前GL值的异常变化。结果表明:华北地区82%的中强震前约1~3.5年内,在未来震中的附近出现明显的高值异常区,地震多发生在异常区的边缘或附近。GL值异常区的时间曲线表明,异常持续时间为3~25个月不等,异常持续时间优势分布为3~14个月,约占总异常的78%;异常结束后,地震发生的优势分布为0~14个月,约占总异常数的83%,由此认为,GL值方法可能成为华北地区中强震预测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戴维乐  沈业龙 《地震》1993,(5):1-10
本文用分形理论的信息维方法研究了大华北地区1976年以来十次中强地震区域地震时间分布信息维在主震前后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信息维的变化反映了地震时间分布结构自组织特征,在震前一、二年内无标度区及其上、下限值出现明显的下降异常变化,无标度区跨度由1个数量级变宽为3个数量级,震后恢复到一个数量级。震前无标度区跨度越宽,表明地震时间分布自相似结构自组织程度越高,大华北地区十次中强震无论其所在地区、震源深度、地震序列类型、发震构造不同、震前信息维都显示了明显的下降过程,并且临震前降到最低值,震后回升。信息维下降异常时间与主震震级无关,但信息维下降的最低值与主震震级有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文献[1]导出的反映地震力的物理量——地震活动标度的概念,计算了我国两千年来的地震活动标度值,绘制了全国地震活动标度分布圈,分析了它的某些分布特征,据此划分了我国的主要地震活功带、并作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顾瑾平  钱家栋  王琤琤 《地震》2001,21(2):46-52
通过对测震学各单项指标的预测效能调研,为进一步提取前兆信息,选择了7项测震学指标:频次、地震蠕变、6值、缺震、η值、GL值和调制比,进行综合概率分析。7项指标对关注地区的全时空扫描并考虑了空间单元异常与中强震地点对应的模糊关系,得到指标在各空间单元异常后发生中强震的条件概率。根据历史上每个单项指标的预报效能求计算综合概率时的指标权重,按贝叶斯定律得到相应不同指标在不同时间窗和不同空间单元时中强震发生的加权综合概率。计算结果(1970年以来)表明,对华北地区和川滇地区这一综合概率方法预测效能的R值评估超过0.5。  相似文献   

9.
综合异常指数方法在华北地区地震短期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系统分析并筛选出华北地区地震频度、地震活动标度、mf值、调制比、b值、D值、η值、地震活动强度熵和地震活动时间熵等映震较好的9项测震学参数基础上,应用综合异常指数方法,分别计算了它们各自的地震异常指数时序值,进而合成得到华北地区测震学综合异常指数时序曲线,通过研究其地震短期异常特征,给出了华北地区ML≥5.8地震短期综合预测的判据指标,经R值评分检验表明,该指标具有较好的地震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10.
华北地区的背景地震活动及区域未来强震危险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辉  曹建玲  申旭辉 《地震》2011,31(2):11-23
华北地区的历史强震活动非常频繁。 然而, 自1998年张北MS6.2地震以来, 该地区已经经历了10多年的地震平静期, 中强震平静现象比较突出。 本文利用1970年至2009年的小震资料, 对华北地区的背景地震活动进行分析, 给出了地震活动性参数b值、 最大震级以及强震复发间隔和强震年平均发生概率的空间分布。 b值空间分布表明, 山西构造带的运城地区, 郯庐断裂带的宿迁地区以及太行山块体内部的石家庄地区的b值较低。 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综合空间图像表明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主要受区域深部动力因素所控制。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确定中强震活动在时间上弱优势分布特征的方法 ,结合全国地震目录 ,对华北地区中小震弱优势分布的一些特征进行了分析 ,得出中小震活动在时间上弱优势分布峰值时间的经验公式 :t=0 .0 0 2 74× 10 ( - 1 .91 0 .86 * ML) ,根据历史地震资料得出中强震活动在时间上弱优势分布峰值时间的经验公式 :t=0 .0 0 2 74× 10 ( 0 .40 7 0 .5 38* M) ,采用外推的方法分析了华北地区强震活动周期的一些特征。结合震级—频度关系 ,分析了华北地区中强震活动周期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2.
应变释放∑E1/2、小震调制比Rm值、缺震M、b值、G-R关系偏离度η值和地震非均匀度GL值等项地震活动参数空间扫描结果对于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及其邻近地区的中强震发生地点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根据该区已发生的10次Ms≥4.9级地震震前的空间异常分布初步给出了这6项参数的异常判据,并认为未来中强震所在区域应基本同时满足应变释放、小震调制比和缺震的异常指标;同时,未来中强震应发生在这6项异常密度最大的地区.研究结果表明,10次中强震中有7次地震位于异常最大密度区内,其中有5次地震的异常密度达到5项以上.  相似文献   

13.
讨论了川西几次中强震前地震活动性标度值H的时空变化特征,认为强震前1-2年有高H值异常,H值的空间分布与地质构造,地震带、强震孕育过程等有关,我们用罗兰格等推导的公式对川西几次强震前区域地震活动性标度进行了研究,发现炉霍7.6级。松-平7.2级,盐源6.7级等地震前H值有由低转高增强再发震的特征,空间扫描结果发现1976年8月16日松-平7.2级地震前地震活动性标度值H有成片增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华北地震区岩石圈磁异常场各分量的零值线分布以30km为缓冲半径建立缓冲区,并对缓冲区内1900年以来MS4.0及以上大陆地震进行统计,探讨华北地区岩石圈磁异常场零值线分布与中强震震中位置关系,发现7.0级以上地震震中分布与岩石圈磁异常场磁偏角、N向分量、E向分量以及垂直分量零值线的分布位置关系密切,其中震中分布与磁偏角的相关性最高,达83.3%。  相似文献   

15.
郭德科  赵卫红 《内陆地震》2002,16(4):331-336
利用地震活动群集度指标 CV值对华北地区 1 6次中强地震前 CV值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发现在中强震前 1— 3年 CV 值显示高值异常。把 CV值的这种特征应用于河南及其邻区 ML≥ 5.0地震的预报研究中 ,再根据制定的预报规则 ,进行预测内符检验和预报评分。结果表明 ,该方法是一种有效的中期地震预报方法 ,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两种方法研究了华北地区某些中强震前S波分裂值随时间的变化。对唐山地区发生的几次地震,用常规统计分析法直接从天津蓟县、静海、武清等台地面和井下记录的地震图上测量出S波分裂值。用极化矢量转向法和利用白家疃地震台的数字地震记录资料,研究了大同6.1级地震前一年该地区小震的S波分裂值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华北地区一些中强地震前可以观测到S波分裂现象,因而S波分裂可作为一种反映震前波速异常的测震学前兆。  相似文献   

17.
应用地震活动加速指数AI算法对华北地区1970年以来ML≥6.0地震进行了回溯性研究。 利用该方法统计中强震前的中小地震活动频度, 分析结果显示在空间上能够反应出中小震活动频度的异常。 另外, 应用有关地震活动的频度面积S值方法, 对ML6.0级以上强震前后的中小地震活动在时间分布上进行了研究, 此方法对AI算法的计算结果在时间上给予了支持。 结果表明: AI指数能够量化地给出中强震前中小地震活动的相对增强或减弱程度, 中强震的S值在震前表现为高值或低值异常, 震后下降或上升。 S值的异常点与AI扫描值的异常结果在时空分布上相辅相成。 在地震目录完整的情况下, 中强震震中区及其附近地区震前1 a的中小地震活动与之前3 a、 5 a的活动背景相比, 出现明显的“加速”或“减速”现象。 利用这两个参量的变化, 可为该地区中强震的预测分析提供一定的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18.
选取1970—2019年蒙宁交界区中国台网中心地震目录,结合研究区地质构造,分析震级与地震频次以及时间与地震频次的关系。利用极大似然法,设定不同的窗长和步长,对研究区进行b值时空扫描,对比b值时间曲线,发现某些中强震发生在b值下降到异常水平然后上升的过程。采用矩形窗和圆形窗分别进行空间扫描,对比发现,研究区低b值分布在(104°—105°E,36°—38°N)区域;对研究区16次中强震进行震例回溯,结果发现,5次地震发生在低b值区域,表明低b值区有发生中强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前震序列地震活动度的异常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宇卫 《中国地震》1991,7(2):47-54
本文试图用综合、定量地表征地震活动性的时、空、强因素的地震活动度S值,对华北地区地震活动性的强弱程度进行定量描述。结果表明:用S值通过前震来寻找地壳内部短、临震兆信息是困难的。但从八次中强震的S值变化曲线来看,有一段异常过程,围绕震中不同半径范围内的S值时序变化曲线则表明:震前在震中区一定范围内(一般在半径为100公里)S值有下降-上升-下降-上升(或上升发震)-发震的异常过程。因此,用S值作为中期预报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本文还试图将S值做为前兆震群的背景信息指标,结合前兆震群的其它指标,即:k值、h值、U值及p值对1970年以来华北地区的16个小震群序列进行了对比检验。  相似文献   

20.
利用首都圈地震数字台网2009年1月至2016年3月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采用Sato尾波单次散射模型,固定尾波窗长,计算唐山地区尾波Q值,时间和空间上分析Q值分布特征,结果显示,Q值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在较长孕震时间上呈现降低—升高—降低—发震的过程,且中强震易发生在Q值高低值交界区偏高值一侧,震群易发生在Q值相对较低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