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溢油扩展、漂移及扩散预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上溢油灾害会严重破坏中国近海海洋环境,还会直接危害我国经济发展。因此,开展溢油预测预警技术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为海上溢油应急响应提供技术支撑。本文综述了溢油扩展、漂移及扩散数值预测技术的发展过程及相关研究成果,包括溢油扩展模型、溢油漂移与扩散模型、溢油预测预警系统,为未来开展溢油应急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溢油运动模型分析的基础上,确立遥感数据服务于应急所需的时间分辨率,并进一步分析遥感数据处理时间构成,讨论应急反应下的溢油轨迹预测、遥感监测技术的协同,提出优化建议.研究成果在2010-07-16发生的大连新港溢油事件发挥了关键作用,结果表明溢油应急遥感应用时效具有实践可行性及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海上溢油应急回收设备现状及稠油回收困难的问题,根据工作原理差异介绍多类型溢油回收设备,统计并分析现阶段国家级、地方级及溢油应急专业单位应急设备库的溢油回收设备配置;重点阐述现有溢油回收设备在稠油泄漏处置过程中存在的结构设计缺乏针对性、泵送传输能力不足以及输油管线承压能力不足等问题;介绍海外溢油应急设备制造厂商为解决稠油回收困难问题而设计和改进的新型收油机及泵送系统,为我国海上稠油回收设备研究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突发性海洋油污染事故发生后,能否迅速有效做出溢油事故应急反应,对保护海洋环境,维护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起到重要作用.文章从溢油应急技术和应急管理层面上指出我国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从溢油应急响应体系关键技术研究、油指纹库建设、溢油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完善等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提高我国溢油应急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5.
杨永红  徐平  林明  奚彩萍 《海洋通报》2012,31(6):636-639
在考虑水深因素的条件下,提出了一种适合于浅海环境下溢油海面的仿真方法,利用TMA谱模型和Marangoni溢油理论模型,计算有限水深下溢油海面的海浪谱;然后根据海浪的色散关系和Longuet-Higgins海浪模型,计算有限水深下溢油海面的铅直位移;并分析了Kitaigorodskii深度函数的特性。仿真结果表明,有限水深下海面的铅直位移比深水的小,而有限水深下溢油海面的粗糙度要比有限水深下和深水清洁海面的都小,结果与Marangoni溢油理论模型相吻合。  相似文献   

6.
一种独特的生物降解海上溢油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种独特的生物降解海上溢油方式自海湾战争以来,溢油对阿拉伯湾的海洋环境污染,一直是沙特阿拉伯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据估计,在海湾战争期间,约有1080万桶原油泻入该海湾,大量溢油污染了约640km沙特阿拉伯海岸。生物降解法是专家推荐的清除溢油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海上溢油量评估方法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国内外海上溢油污染事故的频发,使得全社会对海洋污染的关注不断升温。海上溢油量是评价海上溢油事故威胁程度和确定溢油事故等级的重要指标,也是污染赔偿追责的重要依据,同时对于现场溢油应急处置和科学决策也有重要作用。本文总结分析了目前主要的4种海上溢油量初步评估方法,包括质量平衡法、工艺流程法、现场观测法和数值模拟法。不同溢油量估算方法适用的溢油源和溢油方式各有不同,估算的溢油量也不尽相同。实际应用中,通常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多种方法进行溢油量综合评估。本文从实际应用出发,探讨几种可用的溢油量评估方法,并结合案例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8.
星载SAR监测海洋溢油污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星载SAR监测海洋溢油的基本原理进行总结并分析了影响溢油监测的SAR参数及干扰SAR海洋溢油监测的各种因素;对搜集到的星载SAR数据进行处理,并给出中国黄海海域的海上溢油分布的初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区的溢油主要分布在海上主要航线附近。  相似文献   

9.
海面溢油无人机高光谱遥感检测与厚度估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广波  过杰  马毅  罗旭东 《海洋学报》2019,41(5):146-158
海上溢油是海洋国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但至今仍没有一种可靠实用的海上溢油准确识别和油量遥感监测方法。为此,本文以无人机高光谱遥感为手段,开展了海面溢油检测与厚度估算方法研究。实验中,通过搭建室外大型水槽溢油实验装置,获取了模拟真实海洋环境条件下不同溢油量的遥感和现场光谱数据,在此基础上,分析并提取了海上溢油特征光谱波段,给出了海上溢油高光谱检测模型;针对现场实验条件下水面油膜厚度难以测定的问题,设计了3种利用总体溢油量的油膜厚度估算模型。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675 nm和699 nm是海上溢油检测的有效特征波段,但对极薄的油膜没有检测能力;(2)提出了归一化溢油指数模型、反比例模型和吸收基线模型等3种海上溢油油膜厚度估算模型,其中对于薄油膜(厚度≤ 5 μm)和厚油膜(厚度>50 μm),反比例模型是溢油厚度反演的首选也是唯一选择。对于中厚度油膜,晴朗天气条件下,归一化溢油指数模型是油膜厚度反演的首选,同时反比例模型和溢油吸收基线模型也都有较好的反演能力,而在多云天气条件下,反比例模型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水槽溢油观测实验,研究溢油乳化过程中表面散射特性的变化。利用全极化C波段微波散射计和矢量网络分析仪等测量设备对易发生乳化反应沥青含量小于3%的原油(A型油)、油田中开采出的新鲜原油(B型油)和经过脱水去杂质处理的工业原油(C型油)进行观测。文中详细分析了在C波段微波下乳化油膜与平静水面的后向散射差异,以及油膜乳化过程对后向散射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低风速、无浪的条件下(最大波高低于3mm),原油的乳化反应可通过表面粗糙度和自身介电常数的变化来调制雷达后向散射,并且这两种方式中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对比B型和C型原油在乳化状态和未乳化状态下的表面后向散射,结果显示在各状态下B型油膜表面后向散射均大于C型油,且在VV、HH、HV/VH极化方式下两者后向散射平均差异分别为2.19 dB、2.63 dB、2.21 dB,在20%油膜含水率的乳化状态下差异较未乳化状态时小,平均差异分别为0.98 dB、1.49 dB、1.5 dB,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油种间由于成分和油膜属性的不同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油膜表面粗糙度存在差异,影响油膜表面后向散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