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河东煤田杨家湾勘查区钻孔煤层煤质分析显示,太原组煤层以中硫、中灰、中高挥发分、中高发热量的气煤和1/3焦煤为主,山西组煤层主要为特低硫、中高灰、高挥发分、中发热量的气煤。利用工业分析、元素分析及工艺性能数据分析了各指标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根据煤炭资源潜力评价洁净煤等级6级划分方案,对本区煤的洁净等级进行了划分:山西组原煤洁净等级为Ⅲ-Ⅳ级,以Ⅳ级为主,属中等-较好洁净煤,太原组原煤洁净等级为Ⅳ级,属于中等洁净煤;山西组和太原组浮煤洁净等级为Ⅱ-Ⅲ级,均属于较好-好洁净煤。  相似文献   

2.
为了实现淖毛湖矿区优质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在对以往勘查钻孔的煤质化验资料统计分析和系统采样测试的基础上,对矿区主采1号煤层的煤岩、煤质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并论述了硫分、灰分、挥发分、氢碳原子比的分布规律,并参照气化、液化用煤的煤质评价要求及洁净煤等级评价要求对1号煤的液化特征、洁净等级进行划分,划分结果显示:淖毛湖矿区1号煤以直接液化为主,原煤洁净等级为Ⅲ级,属较好洁净煤;浮煤洁净等级为Ⅱ,属好洁净煤,对实现淖毛湖矿区煤炭资源的洁净高效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全面梳理王洼矿区煤炭资源煤质数据,以促进王洼矿区优质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为目标,以延安组主要煤层5#煤层为研究对象,采用以往煤田地质勘探钻孔数据分析结合系统采样和分析测试,对相应煤质指标进行详细研究,全面掌握矿区煤质特征。王洼矿区煤层具有镜质组含量高,惰质组含量较低的特点,以低至特低灰、中低硫、中高挥发分长焰煤、不黏煤为主;按煤炭清洁利用类型,大部分适合用于气化用煤及以气化为基础的间接液化用煤,西北部小范围具有直接液化用煤潜力;原煤洁净等级为Ⅲ级,属较好洁净煤;浮煤洁净等级为Ⅱ级,属好洁净煤。  相似文献   

4.
水曲柳勘查区位于舒兰煤田,主要含煤地层为古近系舒兰组。根据勘查区地质成果,论述了地层的含煤性,并对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的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该勘查区煤类为褐煤和长焰煤,煤的挥发分产率高,煤级低,氢含量相对较高,是很好的液化用煤;该区原煤干燥基发热量为12.80~25.00MJ/kg,属于低热值煤,煤的结渣性轻微,也可用做动力用煤;原煤洁净等级为三级,属于较好洁净煤,洗选后的浮煤洁净等级为二级,属于好洁净煤。  相似文献   

5.
河东煤田吉县车城详查区主采煤层(2、9+10号)获得资源量144 872万t,其中2号煤层为中灰、低硫、中高发热量、高软化温度灰之贫煤、无烟煤,9+10号煤层为中灰、中高硫、中高发热量、中等-高软化温度灰之贫煤、无烟煤。在整理和分析勘查区15个钻孔化验资料的基础上,依据唐跃刚等提出的煤炭资源洁净等级6级划分方案,对该区主采煤层进行了洁净等级评价。评价结果显示:2号煤层洁净等级为II-VI级,以III级较好洁净煤和IV级中等洁净煤为主,属中等较好洁净煤,主要分布在勘查区中部和西北部;9+10号煤层洁净等级为IV-VI级,以IV级中等洁净煤为主,属中等洁净煤,占据了勘查区的绝大部分区域。  相似文献   

6.
郑富龙 《福建地质》2012,31(1):41-44
以煤的宏量组分作为评价指标,根据福建省已勘查的118个井田(或矿区)煤的灰分和硫分分析数据,运用计算机软件对童子岩组煤的洁净等级及分布范围进行划分,结果表明童子岩组煤洁净等级主要为Ⅱ~Ⅴ级,以Ⅲ级为主,占80%以上,在各煤田均有分布;少量Ⅳ级,微量Ⅱ级和Ⅴ级。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临兴区块的多口探井中发现了丰富的石炭—二叠系的孢粉化石,为了建立该地区的生物地层划分标准,将该地区与华北克拉通石炭—二叠纪时期的孢粉组合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建立了4个孢粉组合:Cyclogranisporites--Denosporites--Florinites组合(Ⅰ),归属于太原组;Sinulatisporites--Gulisporites--Punctatisporites组合(Ⅱ),归属于山西组;Punctatisporites--Limitisporites--Punctatosporites组合(Ⅲ),归属于下石盒子组;Vitreisporites--Pteruchipollenites--Vittatina组合(Ⅳ),归属于上石盒子组。该研究成果为华北克拉通石炭—二叠系古植被和古气候重建提供了新的孢粉数据,古气候恢复表明,太原组—山西组沉积时期,为温暖潮湿的热带--亚热带气候;下石盒子组时期气候开始偏干旱,上石盒子组沉积时期,气候则持续向干旱环境转变。  相似文献   

8.
山东二叠系石盒子组孢粉特征及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山东彭庄煤田、淄博地区二叠系石盒子组各段进行采样,经孢粉分析、鉴定和统计,共发现46属62种及部分未定种,根据孢粉化石的纵向分布规律及其含量变化,自下而上建立三个孢粉组合:Ⅰ.Apiculatisporites—Gulisporites—Laevigatosporites(黑山段);Ⅱ.Patellisporites—Densosporites—Florinites(万山段、奎山段);Ⅲ.Anapiculatisporites—Cordaitina(孝妇河段)。孢粉组合特征表明,石盒子组沉积时期植物属于华夏植物群面貌,与下伏地层沉积时期不同的是裸子植物越来越繁盛,且种类越来越丰富,表明气候较下部地层趋于干旱。同时依据二叠系山西组植物群的组成、形态和总体面貌的变化,分析了山东二叠纪的古气候状况及其演变历程,即山西组、石盒子组黑山段沉积时期为温暖半潮湿气候;石盒子组万山段、奎山段、孝妇河段沉积时期为干旱气候。  相似文献   

9.
为合理清洁利用内河南省陕渑煤田各生产煤矿的煤,基于全区地质背景以及含煤地层的基本情况,对矿区煤的物理性质与煤岩特性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煤的工业性能和用途,选取灰分、硫、汞、氯、铬、镉、砷、氟、硒、铅、锰等11个指标作为煤炭资源洁净潜势评价因子对矿区煤的洁净等级进行划分。结果表明:二1煤层的宏观煤岩类型多为半暗煤及半亮型煤;有机显微煤岩类型以镜质组为主,半镜质组和惰性组含量基本相等。陕渑煤田二1煤主要为中灰中富硫、低磷焦煤,次为瘦煤,无烟煤和弱粘结煤。通过分析原煤工艺性能,说明二1煤层为高发热量、挥发分适中、结焦性能良好、强抗碎性煤,属中等难选—低等难选煤类。矿区总体煤洁净等级为不洁净煤。  相似文献   

10.
为了厘清陕北府谷矿区煤炭资源的清洁潜势、探究其更加清洁高效利用的可能性,在整理分析相关煤炭勘查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矿区主采煤层样品进行系统煤质分析、煤岩组分鉴定、微量元素测试以及相应的对比分析,以探讨其清洁高效利用潜势及途径。结果表明:府谷矿区煤具有中高灰、低硫、高挥发分、高氢碳原子比、低有害元素、富惰质组分等特点,较高的灰分是府谷矿区煤清洁利用的最主要障碍。经对比评价,府谷矿区原煤洁净等级为Ⅲ级,浮煤为Ⅱ级。低热演化程度、高挥发分、高氢碳原子比的特点使其在煤炭直接液化利用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浮煤直接液化利用是府谷矿区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的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1.
在对淮南地区二叠系岩性、矿物和生物化石进行观测研究以及相关地球化学参数测试的基础上,对淮南地区这一时期的沉积相演化特征及其与烃源岩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淮南地区早、中二叠世时期海水震荡性后退,总体以水下沉积为主,大致可划分为2种沉积亚相:山西组的三角洲沉积和下石盒子组的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前三角洲、泥炭沼泽、分流河道、决口扇、河漫滩等微相,泥页岩在前三角洲和河漫滩相最发育。岩性和显微组分的组成受沉积微环境变化的控制作用明显,“(腐泥组+壳质组)/∑显微组分”以大于等于70%为主,利于生气;有机碳含量则受沉积亚相和沉积微环境的共同控制,山西组泥页岩中有机碳平均质量分数约2.78%,明显高于下石盒子组泥页岩中的1.11%。综合考虑泥页岩累计厚度、有机碳含量及有机质的显微组成等因素认为,研究区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都可作为页岩气的有利勘探层位,尤以“潘集镇-潘集区-泥河镇-平圩镇”这一带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12.
徐淮地区在构造上属于南华北板块,拥有华东最重要的煤炭基地徐州煤田、淮北煤田与淮南煤田,二叠系煤系烃源岩普遍发育,但针对该地区二叠系页岩气形成的地质条件的研究成果少见。通过对宿州3-1钻孔二叠系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上石盒子组泥页岩进行系统采样,开展了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等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揭示该地区二叠系有效的富有机质泥页岩层段发育在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有机碳含量较高,山西组优于下石盒子组;有机质主要为Ⅲ型干酪根,处于成熟至高成熟阶段,具有较高的生烃潜力。  相似文献   

13.
以鄂尔多斯东南部取心资料为基础,对不同层位泥岩的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等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了本溪组至下石盒子组的沉积环境演化规律及物源特征。岩性资料分析结果表明,本溪组至下石盒子组,泥岩颜色由深及浅,表明沉积环境的还原性由强至弱;对环境敏感的微量元素(V、Ni、Sr和Cu等)及Ceanom值分析结果表明,本溪组至下石盒子组沉积环境总体属于弱还原-还原环境且还原性有逐渐减弱的趋势;气候总体为温暖湿润环境,自下而上,气候的温湿性变弱;本溪组为海相咸水沉积,山西组及下石盒子组以陆相淡水沉积为主;本溪组水体较浅,山西组水体较深,下石盒子组水体较山西组浅。δEu、(La/Yb)N及Gd/Yb等稀土元素指标分析表明,研究区沉积母岩以上地壳岩石为主,存在南北两个物源,北部物源为盆地北部阿拉善—阴山古陆造山带,南部物源为北秦岭造山带;受南北物源控制,研究区南部近源沉积的Al2O3/CaO值普遍高于北部的远源搬运沉积。  相似文献   

14.
运用高压压汞、液氮吸附及渗透率测试等实验,利用极差、突进系数、变异系数等参数,表征煤系页岩孔渗特征及孔隙层间非均质性,分析孔隙层间非均质性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河南义马地区上、下石盒子组泥页岩微孔与小孔较为发育,山西组大孔较为发育,分别提供了气体吸附附着面积和储存运移空间;上石盒子组孔容与孔径相对偏差最小,孔隙分布均匀,山西组比表面积相对偏差最小,表面积分布均匀;随围压增大,渗透率不断降低,且满足负指数相关关系;渗透率级差、突进系数和变异系数显示下石盒子组渗透率非均质性较弱,山西组渗透率非均质性很弱,更易于压裂开发。非均质性宏观上主要受沉积物质组成和构造改造作用影响,微观上受成岩演化影响。  相似文献   

15.
山东济阳石炭-二叠系煤成气储层沉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建立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进行煤成气储层沉积学研究。储集在二叠系砂岩(属于致密砂岩)储层内的煤成气藏成为重要的天然气藏。济阳地区上石盒子组万山段、奎山段和孝妇河段,发育河流相、湖泊滨岸相为主要特色的砂质沉积,是煤成气主要储集层。主要储层沉积相为河道滞留与边滩组成的河道充填。煤成气储集空间主要是次生孔隙。本区石炭-二叠系砂岩成岩作用强烈,原生粒间孔保存较少,大部分的粒间孔隙是由于后期溶蚀作用形成的。这种次生的粒间孔隙充填在粒间孔隙之间的杂基或胶结物后期经溶蚀作用形成。二叠系气藏的直接盖层主要是下石盒子组的河漫相、山西组及太原组的三角洲平原和湖沼相沉积的泥岩、煤和炭质泥岩。  相似文献   

16.
山西静乐舍科勘查区主要含煤地层为上石炭统太原组和下二叠统山西组,通过对区内地质成果分析,本区太原组沉积环境由河控三角洲到潟湖、潮坪交替出现,期间发育两次碳酸盐台地,岩性主要以灰岩、泥岩、中粗砂岩和粉、细砂岩为主,含主要可采煤层9煤层;山西组主要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相、泛滥盆地相和泥炭沼泽相,以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为主,含主要可采煤层4-1、4煤层;4-1号煤层属大部可采的较稳定煤层,4和9号煤层属全区可采的较稳定煤层;本区主要煤类均为焦煤,资源量丰富,煤质较好,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露头及钻井资料的研究,河南省晚古生代煤系可划分为1个一级层序(308~252 Ma);以太原组上部灰岩段底界面为区域性沉积间断面,将该一级层序又分为Ms1和Ms2两个二级层序;进而依据次级层序界面又细分为20个三级层序。通过对本区沉积演化特征的研究表明:本溪组沉积早期,本区海侵方向为自东向西进行,海侵中心由南向北迁移,而到本溪组沉积晚期,海侵范围扩大,海侵中心部位继续北移,海侵方向由NEE向SWW进行;自太原组沉积开始,区内海侵逐渐达到高潮,海域扩大;到山西组沉积期,区内大面积海退,海域范围向东南退缩,经历了滨海-潮坪-泻湖-下三角洲平原的沉积演化;到下石盒子组至上石盒子组沉积期,海水基本退出华北盆地范围,致使河南境内沉积演化最后经历了从三角洲前缘-下三角洲平原-上三角洲平原沉积的演变过程。研究成果对分析研究区晚古生代成煤、古地理、古环境及聚煤规律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河南禹州与山西太原石炭--二叠纪多重地层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禹州的本溪组、太原组与山西太原的岩性相似,唯厚度较小;禹州的石盒子组与太原的岩性和厚度差异大,而且太原的煤层厚、层位低,禹州的煤层薄、层位高。由本溪组至山西组呈向南穿时,石盒子组为向北穿时,显示海水先向南侵后又向北回泛的变化趋势。沉积环境由下而上由陆表海经三角洲向大陆体系演化,并向南迁移,反映了该区总体上北部是陆地,南部是海洋的古地理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