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目的】研究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tukula,♀)与蓝身大斑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杂交F1代(下称"金虎斑")的染色体核型。【方法】采用头肾-PHA注射法制备金虎斑染色体,并分析其核型。【结果与结论】金虎斑二倍体染色体数为48,包括23对端部着丝粒染色体,1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核型公式是2n=48=2sm+46t,染色体臂数(NF)为50。与其他石斑鱼核型相比,金虎斑染色体核型特点符合典型的高位类群鱼类核型特征;根据染色体臂数,金虎斑属于特化类群。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fuscoguttatus)、蓝身大斑石斑鱼(Epinephelustukula)及杂交子代的形态差异。【方法】测量3个石斑鱼群体的20个形态性状,并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结果】聚类分析表明,杂交子代与父本蓝身大斑石斑鱼距离较近(2.436)。主成分分析构建了6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39.355%、16.722%、12.345%、7.941%、6.450%、5.599%,累计贡献率为88.413%;用6个主成分构建的三维空间散布图中,杂交子代与蓝身大斑石斑鱼存在重叠。判别分析筛选出6个贡献较大参数,分别为D8(背鳍前端基部至腹鳍基部长/体长)、D3(眼径/体长)、D5(体高/体长)、D2(吻长/体长)、D14(胸鳍基部至尾鳍基部长/体长)、D17(臀鳍前端基部至尾鳍长/体长),建立分类判别函数:Y1=1678.062D2+5095.854D3-1794.945D5+1947.116D8+1396.611D14+168.858D17-701.386,Y2=1456.128D2+4466.451D3-1338.855D5+1832.817D8+1201.842D14+259.712D17-678.894,Y3=1755.784D2+3972.479D3-1454.481D5+1679.688D8+1372.581D14+139.714D17-665.639,综合判别率为98.51%,所建立判别函数可快速区分3个石斑鱼群体。【结论】棕点石斑鱼雌性与蓝身大斑石斑鱼雄性的杂交后代在形态上更接近于父本,为两种石斑鱼杂交育种提供了丰富的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云纹石斑鱼(♀)×蓝身大斑石斑鱼(♂)杂交子代胚胎发育与仔稚幼鱼生长特征。【方法】通过干法人工授精将云纹石斑鱼(♀)×蓝身大斑石斑鱼(♂)进行种间杂交,连续取样观察和系统记录杂交子代的胚胎发育过程和仔稚幼鱼期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变化,同时培育云纹石斑鱼纯种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杂交子代受精卵发育经过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及出膜期,历时31 h 30 min完成胚胎发育。杂交子代的受精率为89.57%,孵化率为75.68%,受精率、孵化率均低于对照组(91.13%和87.59%);畸形率为24.55%,高于对照组(17.88%)。依据卵黄囊、背鳍第二鳍棘和腹鳍棘的伸长与收缩、体色的变化、鳞片的出现等特征将胚后发育分为仔鱼、稚鱼、幼鱼3个时期。孵化后33d仔鱼进入稚鱼期,孵化后60d稚鱼变态为幼鱼。与云纹石斑鱼纯种比较,杂交后子代生长快于后者,220日龄杂交子代全长(18.81±1.585)cm,体质量(9 173.42±3.537)g,均高于同期云纹石斑鱼纯种[全长(16.35±1.416)cm,体质量(110.80±2.379)g],杂交后代体色一致性较高,有明显的生长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金虎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tukula♂)(记作EFT)和珍珠龙胆石斑鱼(E.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lanceolatus♂)(记作EFL)胃内容物质量的变化特征,并确定其最优数学模型。【方法】选取遗传背景相近、养殖条件相同的EFT和EFL幼鱼,在水温(24.04±1.87)℃条件下一次性饱食投喂颗粒饲料,在摄食后测定两者胃内容物湿质量,分析胃排空特征,比较线性模型、指数模型和平方根模型对胃排空曲线的拟合程度,分析胃和肠中消化酶活性变化规律。【结果】EFT、EFL幼鱼摄食后胃排空特征均呈典型的先慢后快再慢型,拟合效果最优的模型均为平方根模型,两种鱼类胃内容物(Y)与摄食后时间(t)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0.5=1.058 6-0.014 2 t(R2=0.901 8,P<0.000 1)、Y0.5=0.969 0-0.018 7 t(R2=0.883 5,P<0.000 1);随着胃排...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雌激素(17β-Estradiol,E2)对雌性金钱鱼下丘脑中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E2体注射后进行雌性金钱鱼下丘脑转录组测序,基因功能注释,差异基因筛选、鉴定,GO(Gene Ontology annotation)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并利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检测E2体注射后雌性金钱鱼下丘脑中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雌性金钱鱼下丘脑转录组测序共测得Clean reads为190909756,注释到17687个基因,筛选和鉴定了22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prl、erf3α、pgr和cyp19a1b等11个表达上调基因和chsy1、muc17l、prf1和hla-α等11个下调基因。通过KEGG功能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涉及13个代谢通路。转录组和qPCR结果显示,与对照雌鱼相比,E2注射组雌鱼下丘脑中prl、pgr、cyp19a1b和3β-HSDI的表达显著上调,而生长轴相关基因ghrh、sst1、sst3、sst5和sst6的表达未受影响。【结论】E2通过反馈作用调节下丘脑中部分性类固醇激素合成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但不影响生长相关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养鱼池、微滤机、臭氧-蛋白质分离器、生化过滤器组成的循环水系统对杂交石斑鱼的养殖效果。【方法】利用低密度(200尾/池)珍珠龙趸养殖的自然微生物对循环水系统进行生物挂膜30 d,使用循环水养殖系统养殖体质量(270.5±4.5)g的杂交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 (♀)×Epinephelus lanceolatus (♂)](下称"珍珠龙趸")60 d,放养密度2 000尾/池,以相同放养量相同养殖池的流水养殖系统作对照。监测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挂膜效果,测定循环水养殖系统和流水养殖系统的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化学需氧量、悬浮固体粒子等指标,测定珍珠龙趸的生长状况。【结果】循环水养殖系统生化过滤器内部滤料出现附着菌膜,水质变化趋于稳定,挂膜状况良好,养殖期系统出水氨氮、亚硝酸盐、化学需氧量、固体粒子质量浓度均显著低于流水养殖池(P 0.05),去除率分别为65.93%、48.51%、39.92%、80.61%;经60 d养殖,循环水养殖珍珠龙趸存活率89.25%,养殖密度达35.10 kg/m3,体质量(491.7±16)g,增重率62.23%,特定生长率0.82%,饲料系数1.16,而流水养殖珍珠龙趸存活率88.15%,养殖密度为32.16 kg/m3,体质量(446.4±19) g,增重率48.48%,特定生长率0.71%,饲料系数1.27。【结论】循环水养殖系统水处理效果显著,珍珠龙趸养殖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波吉卵囊藻胞外滤液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机理。【方法】采用Illumina平台,对使用BG11培养基(对照组)和波吉卵囊藻胞外滤液(实验组)培养的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并对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qRT-PCR验证。【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波吉卵囊藻胞外滤液处理后的铜绿微囊藻组中筛选1483个表达差异显著的基因,其中上调表达基因788个,下调表达基因695个。GO功能分析将差异基因划分为35个子类别,包括催化活性、结合、代谢过程、细胞过程、膜、膜部分等。KEGG通路分析中,所有差异基因聚集在108个通路,其中84个差异基因注释在代谢功能类别中,而氧化磷酸化通路富集最显著。氧化磷酸化通路中,相关基因表达以上调为主(26个DEGs,20个上调,6个下调)。qRT-PCR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的表达变化趋势一致。【结论】波吉卵囊藻滤液引起铜绿微囊藻氧化磷酸化途径上基因表达上调,ATP合成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8.
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褐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与清水石斑鱼(E.polyphekadion,♂)杂交子代(下称杂交石斑鱼)3月龄幼鱼全长(X_1)、体长(X_2)、头长(X_3)、吻长(X_4)、体宽(X_5)、体高(X_6)、尾柄高(X_7)、眼径(X_8)及眼后头长(X_9)等9个形态性状对体质量(Y)的影响效果,并建立最优回归模型。结果表明,3月龄杂交石斑鱼9个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相关性均极显著(P0.01),其中,全长、体高、体宽及尾柄高等4个性状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总决定系数为0.933;全长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0.713),对体质量的决定系数最高(0.508),体高、体宽及尾柄高对体质量直接作用均较小,主要通过间接作用来影响体质量。以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以全长、体高、体宽及尾柄高估计杂交石斑鱼体质量的最优回归方程:?=–35.301+3.678 X_1+3.234 X_6+2.432 X_5+2.226 X_7。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研究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鞍带石斑鱼(E. lanceolatus♂)杂交F_1与亲本的形态学特征。【方法】运用常规测量方法测量杂交F_1与亲本3个群体幼鱼的形态学指标,对3个群体的12项可量、可数性状进行杂种指数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杂交F_1鱼体呈棕褐色,体侧具有6条深棕色横带,头部和体表密布白色点状和块状斑纹,各鳍呈灰褐色;可量、可数的性状中有5项性状偏向云纹石斑鱼,6项性状偏向鞍带石斑鱼,1项与两者相同;聚类分析表明,杂交F_1与鞍带石斑鱼聚为一类。【结论】杂交F_1的外部形态较接近于鞍带石斑鱼,体色和条纹较接近于云纹石斑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保活运输中低氧胁迫对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lanceolatus♂)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诱导体质量为(498.2±27.3)g的杂交石斑鱼进入休眠状态,并放置在溶解氧为(1.74±0.21)mg·L?1的低氧环境下,低氧胁迫0、6、12、24、48、72 h后,取样测定血清应激指标,肌肉、肝脏、鳃组织氧化应激指标及肌肉、肝脏能量利用指标。【结果】低氧胁迫过程中,杂交石斑鱼血糖含量在胁迫6 h时最大,72 h时恢复胁迫前水平;皮质醇含量在胁迫过程均显著高于胁迫前;肌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胁迫时间的增加而上升,肝脏、鳃SOD活性先上升后下降;肌肉、肝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鳃CAT活性在胁迫12、72 h显著低于胁迫前;肌肉、肝脏丙二醛(MDA)含量在胁迫过程中均增加,鳃MDA含量先降后升;肌肉谷胱甘肽还原酶(GSH)含量在胁迫12 h达到最大值,肝脏GSH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鳃中GSH含量在12 h时显著高于胁迫前,之后逐渐升高;总抗氧化能力(T-AOC)在肌肉、肝脏、鳃中均呈上升的趋势;肌肉和肝脏中糖原的含量显著减少,肌肉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显著增加,肝脏LDH先降后升。显著性水平均为0.05。【结论】低氧胁迫会刺激珍珠龙胆石斑鱼产生应激反应,影响体内正常的氧化应激系统,并对不同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1.
将新加坡石斑鱼虹彩病毒(Singapore grouper iridovirus,SGIV)的ORF162的开放式阅读框插入pET-32a表达载体T7启动子控制下的6-His·Tag编码基因上游,构建SGIVORF162原核表达质粒pET-ORF162。表达质粒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DE3)菌株,经IPTG诱导,成功表达SGIV ORF162融合蛋白。对IPTG浓度、诱导温度、诱导时间等诱导表达条件进行优化后,确定在0.7mmol/LIPTG、16℃条件下诱导14h时可溶性SGIV ORF162重组蛋白占重组蛋白总量的95%。经镍琼脂糖凝胶纯化,获得纯度为90%以上的SGIV ORF162蛋白。用纯化的SGIV ORF162蛋白免疫小鼠,获得高效特异的SGIV ORF162多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12.
在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幼鱼基础饲料(铜质量分数2.03 mg/kg)中分别添加6个水平的羟基蛋氨酸螯合铜(hydroxy methionine copper,HMC),制成铜质量分数分别为2.03、4.04、6.20、10.67、13.96 mg/kg的实验饲料,饲喂6周后,探讨HMC对幼鱼生长、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和组织铜沉积的影响,确定幼鱼饲料中铜的最适需要量。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HMC,对石斑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系数等生长性能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铜质量分数6.20 mg/kg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饲料系数最低,高于或低于2.03和13.96 mg/k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4.04和10.67 mg/kg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成活率、肝体比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饲料中添加HMC对全鱼水分和粗蛋白含量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全鱼粗灰分和粗脂肪含量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石斑鱼血浆铜蓝蛋白(CP)的含量、血清和肝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及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活性均以6.20 mg/kg组最高;饲料中铜的添加对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肝脏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含量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HMC均提高鱼体、肌肉和肝脏中铜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以13.96 mg/kg组最高。饲料中添加适量的HMC可提高石斑鱼幼鱼的生长性能,提高抗氧化能力。在本实验条件下,以SGR为判据,通过二次回归方程拟合可得,以HMC为铜源,斜带石斑鱼幼鱼铜需要量为7.09 mg/kg。  相似文献   

13.
以鱼粉和酪蛋白为蛋白源,添加鱼油、豆油、α-马铃薯淀粉、纤维素以及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配制成实验饲料,蛋白质质量分数设置41%、47%、53%3个水平,能量设置12 561、14 655、16 748 kJ/kg 3个水平,饲养点带石斑鱼幼鱼59 d后,以增重率、蛋白质效率、饲料系数为评价指标,分析不同能量蛋白比的饲料对点带石斑鱼体内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能量蛋白比分别为31.30、33.50、32.26 kJ/g时,点带石斑鱼增重率、蛋白质效率达到极大值,饲料系数达到极小值;能量蛋白比在31.62~35.54 kJ/g范围内,胃、肠道的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性较强。点带石斑鱼幼鱼配合饲料中合适的能量蛋白比为31.62~33.50 kJ/g。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通过人工诱导获得驼背鲈成熟亲鱼的途径,在室内水池进行驼背鲈驯养研究;用口服和注射性激素、控温、控光、营养强化、模拟生态条件等方法处理驼背鲈以诱导其性腺发育。结果表明,控光和模拟生态条件不能有效诱导性腺发育;激素、控温和营养强化相结合可诱导驼背鲈性腺发育并成熟。对其中1 组诱导成熟的亲鱼(雌、雄各1 尾)进行人工催产后,亲鱼自然产卵受精,孵出仔鱼2 万尾。驼背鲈在驯养条件下生长较快;通过人工控制和诱导可达到性腺发育和成熟,性腺发育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15.
The paper reviews the recent advances in studying grouper nutrition require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st-effective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rtificial diets. It consists of seven parts: protein and amino acid, lipid and essential fatty acid, carbohydrate, vitamin, mineral, alternative protein source, broodstock and larval nutrition. The review provides some basic information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 of nutrient requirements of groupers.  相似文献   

16.
以人工育苗所得的褐点石斑鱼苗为材料,水温28~31.5℃下,盐度范围0~70以组间距5共设置15个梯度,分别进行盐度渐变和骤变对鱼苗存活和摄饵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渐变实验中,以5/d升高或者降低盐度时,盐度10~55之间,鱼苗存活率100%;而在盐度降低至5时,平均存活时间为15.16 h,24 h存活率19.1%;盐度降至0,平均存活时间7.92 h,24 h存活率为0,盐度0时其平均存活时间与盐度5时的平均存活时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盐度60,鱼苗基本不摄食,24 h平均存活时间38.51h,24 h存活率为89.8%,24~48 h存活率为89.8%;盐度65,鱼苗不摄食,平均存活时间10.95 h,24 h存活率0%;盐度65平均存活时间与盐度60之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鱼苗在盐度25~45间摄食活动活跃。骤变实验中,盐度5~50,鱼苗存活时间>48 h;盐度0,24 h存活率5%,48 h存活率为0;盐度55,24 h存活率100%,24~48 h间存活率83.3%;盐度60,24 h存活率44.1%,48 h存活率降至11.1%;鱼苗在盐度65、70中24 h存活率0%;盐度0、65、70的处理组48 h平均存活时间的显著短于其它各组,盐度0~5、55~70为褐点石斑鱼苗骤变的极限生存盐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珍珠龙胆石斑鱼背、腹部肌肉的营养成分与挥发性风味成分。【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鱼肉挥发性风味物质,用常规分析法检测鱼肉氨基酸及脂肪酸组成。【结果】珍珠龙胆石斑鱼含肉率达到71.03%±3.88%,鱼鳞与皮质量分数高达9.60%±1.67%。背、腹部肌肉的蛋白质质量分数(干基)分别为85.19%和77.47%,脂肪质量分数分别为6.44%和12.00%,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质量分数均为0.45;背、腹部肌肉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缬氨酸,氨基酸评分(AAS)分别为86和81,氨基酸指数分别为80.06和72.61,均为赖氨酸含量最高,氨基酸评分(AAS)分别为156和140;背部肌肉中5种鲜味氨基酸总量(7.26%)较腹部(7.09%)略高,不饱和脂肪酸分别占肌肉脂肪酸总量的60.11%和45.54%,EPA+DHA的含量是腹部肌肉的11.5倍,质量分数达20.42%,ω-3/ω-6 PUFA为9.56;背、腹部肌肉分别检出挥发性风味物质50与52种,腹部肌肉中醇类物质含量最高,质量分数达60.25%,其不饱和醇类与醛类对其肌肉的总体风味起重要贡献。【结论】珍珠龙胆石斑鱼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富含赖氨酸、精氨酸、EPA和DHA的优质海产经济鱼种,其背部肌肉蛋白质营养价值高于腹部,是优质的ω-3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来源;背、腹部肌肉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丰富,腹部肌肉的鲜味优于背部肌肉。  相似文献   

18.
以全鱼粉饲料做对照(D1),用豆粕替代10%、20%鱼粉(D2、D3),玉米蛋白替代10%鱼粉(D4),啤酒酵母替代10%鱼粉(D5),配制5组等氮等能饲料,进行56 d的养殖实验,研究3种替代蛋白源对褐点石斑鱼幼鱼(23.18±1.58g)生长性能、体成分及能量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5组实验鱼的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肝体系数、脏体系数、肥满度和蛋白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值>0.05)。饲料转化效率、蛋白质效率、干物质和能量表观消化率差异显著(p值<0.05),D2组最好而D5组最差。5组实验鱼全鱼和肌肉成分中粗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全鱼水分含量也无显著差异(p值>0.05),其他指标则有显著差异(p值<0.05)。5组实验鱼的排泄能及呼吸能无显著差异(p值>0.05),摄食能、生长能和排粪能有显著差异(p值<0.05),D1、D2和D3组能量分配较好,而D4和D5组较差。与全鱼粉饲料相比,豆粕替代10%鱼粉显著提高了幼鱼的饲料转化效率和蛋白质效率,而豆粕替代20%鱼粉亦未对幼鱼产生不良影响,豆粕为褐点石斑鱼幼鱼饲料中鱼粉蛋白较好的替代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