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沙河街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古生物、岩石、测井等方面综合探讨了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沙河街组的特征及其划分与对比。沙四下亚段和沙二段以红色砂泥岩为主,沙四上、下亚段之间为一假整合面,沙二段底部存在一较大的沉积间断面;沙四上亚段、沙三段和沙一段为灰色砂泥(页)岩夹4套盐岩,其中,沙一段和沙三段中的稳定灰质泥页岩是东濮凹陷较好的区域地层对比标志层。沙四下亚段化石稀少;沙四上亚段地方性介形类开始发育,为Cyprinotus altilis组合;沙三段以介形类Huabeinia和Candona的大量出现为特征,介形类为Huabeinia chinensis组合、沟鞭藻类为Bohaidina-Parabohaidina组合;沙二段以轮藻的空前繁盛为特征,轮藻为Charites producta组合、介形类为Cyprinotus xiaozhuangensis组合;沙一段以腹足类极其丰富为特征,腹足类为Valvata(Cincinna)rehetaiensis组合、介形类为Phacocypris huiminensis组合。前人对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沙河街组各段的划分所依据的标准相同,但在确定具体界线时分歧较大,尤其是沙三段与沙四段的分界线。虽然前人均是以Cyprinotus altilis组合的上限和Huabeinia属顶峰带的下限为依据进行划分的,但因以古生物为标准划分地层的精度有限,加之当时钻井地质资料较少和断层错综复杂等,致使同一研究者在东濮凹陷的不同地区所划分的界线也不统一。本文研究指出通过层序地层学及沉积相变规律等沉积学问题的详细研究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黄骅坳陷中北区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地层的确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黄骅坳陷仅在南区的王官屯地区发现过确切的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地层。上世纪 90年代初 ,地层古生物工作者曾根据个别单井孢粉化石资料 ,怀疑黄骅坳陷北区的北塘凹陷局部分布有沙四段。但由于当时的勘探程度较低 ,化石证据不足 ,因而没有得到广泛认可。中区板桥和歧口凹陷过去从未发现沙四段。通过对板桥凹陷地层的系统古生物分析 ,发现中北区沙三段下伏原来部分归属中生界的地层中含大量的藻类、介形虫、腹足类及轮藻化石 ,依据它们的生物群特征 ,这套地层应属于沙河街组四段 ,且为沙四段上亚段。  相似文献   

3.
宋传春 《地层学杂志》1998,22(4):315-320
山东车西地区沙河街组沙三、沙四段之间发育一套油泥岩“尾巴”段地层,其中沙三、沙四段的标志化石混生,在层位归属上一直存在分歧。通过标志化石组合特征的分析对比,并综合层序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以及岩电组合特征的研究,认为沙四段化石的延续是早期古生物分子的孑遗,沙三段标志性化石的产生是古生物新成员的先驱,以生物地层学进行层位划分应以标志化石新成分的出现作为一个新的时代阶段的开始,而油泥岩“尾巴”段的层序地层特征、岩石地层和岩电特征等均趋向于沙三段,所以将其划归为沙三段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东营凹陷和东濮凹陷的层序结构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并对东营凹陷和东濮凹陷的体积和地形进行了分析,认为陆相湖盆古地形、可容空间变化与总可容空间的比值(可容空间的体积变化率)与层序结构有密切关系。沙三段沉积期,东营凹陷三级湖平面变化引起的可容空间的体积变化率与东濮凹陷四级湖平面变化引起的可容空间的体积变化率相近。东营凹陷沙三段沉积时期盆地体积大、地形陡,层序的发育主要受三级湖平面变化的控制,因此层序厚度大,层序内部砂体厚度大,分布相对集中。而东濮凹陷沙三段沉积时期,盆地体积小,地形较缓,层序的发育主要受四级湖平面变化的控制,因此层序厚度小,层序内部砂体厚度小,分布广,不稳定。  相似文献   

5.
渤海湾盆地是一个典型的内陆裂谷盆地,内部发育6个坳陷、4个隆起、54个凹陷和44个凸起。沉积盆地的含油气性与其古地理分布有密切的关系。利用渤海湾盆地各坳陷大量的录井、岩心、古生物、测井、地震资料及前人的大量文献和数据,对渤海湾盆地各坳陷古近系孔店组、沙河街组沙四段、沙三段、沙二段、沙一段、东营组进行了全区对比和统层。在此基础上,对冀中坳陷、济阳坳陷、临清坳陷内东濮凹陷各组段的沉积相进行了分析,编制了这些区域的古地理图;充分利用前人文献和科研报告中所编制的辽河坳陷、黄骅坳陷、渤海海域古近系各组段的古地理图,编制了渤海湾盆地孔店组、沙河街组沙四段、沙三段、沙二段、沙一段、东营组的古地理图。渤海湾盆地发育数十个含油气凹陷,每个凹陷中心的深湖亚相泥岩构成烃源岩,而在凹陷的边缘发育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三角洲、滩坝等砂体,构成重要的储集层,在有利的成藏条件下,凹陷中央的烃源岩向周围与之互层的储集层供烃形成油藏,在凹陷中央的烃源岩中,还发育了页岩油、页岩气、致密油气等非常规油气。因此,每个凹陷就是油气生成、运聚的基本单元,是一个独立的油气运移—聚集系统。生油凹陷的分布及其古地理特征控制了油气在渤海湾盆地古近系中的平面分布。  相似文献   

6.
东营凹陷沙三段、沙四段普遍发育超压,在沙三上亚段底部与沙三中亚段顶部钙质泥岩与暗色泥岩过渡带、沙四下亚段顶部和底部稳定盐膏岩层的封隔作用下,形成了两个超压封存箱,即沙三段—沙四上亚段超压封存箱和沙四下亚段超压封存箱。由于每个超压封存箱内均发育优质烃源岩,因此,沙三段、沙四段又可划分为两个相互独立的含油气系统,即沙三段—沙四上亚段含油气系统和沙四下亚段含油气系统。东营凹陷民丰洼陷北带沙四段深层近岸水下扇具有“扇根封堵、扇中富集、扇缘输导”的油气成藏特征,油气来自同期发育的、与近岸水下扇侧向接触的烃源岩,主要形成“自生自储”型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7.
渤海湾盆地是一个典型的内陆裂谷盆地,内部发育6个坳陷、4个隆起、54个凹陷和44个凸起。沉积盆地的含油气性与其古地理分布有密切的关系。利用渤海湾盆地各坳陷大量的录井、岩心、古生物、测井、地震资料及前人的大量文献和数据,对渤海湾盆地各坳陷古近系孔店组、沙河街组沙四段、沙三段、沙二段、沙一段、东营组进行了全区对比和统层。在此基础上,对冀中坳陷、济阳坳陷、临清坳陷内东濮凹陷各组段的沉积相进行了分析,编制了这些区域的古地理图;充分利用前人文献和科研报告中所编制的辽河坳陷、黄骅坳陷、渤海海域古近系各组段的古地理图,编制了渤海湾盆地孔店组、沙河街组沙四段、沙三段、沙二段、沙一段、东营组的古地理图。渤海湾盆地发育数十个含油气凹陷,每个凹陷中心的深湖亚相泥岩构成烃源岩,而在凹陷的边缘发育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三角洲、滩坝等砂体,构成重要的储集层,在有利的成藏条件下,凹陷中央的烃源岩向周围与之互层的储集层供烃形成油藏,在凹陷中央的烃源岩中,还发育了页岩油、页岩气、致密油气等非常规油气。因此,每个凹陷就是油气生成、运聚的基本单元,是一个独立的油气运移—聚集系统。生油凹陷的分布及其古地理特征控制了油气在渤海湾盆地古近系中的平面分布。  相似文献   

8.
在集宁盆地商都坳陷,首次应用丰富的孢粉、介形类和轮藻等化石资料论证并命名了一套新地层,自下而上为高勿素组和大囫囵组,在高勿素组中分别建立了孢粉Ⅰ.Cyathidites—Aequitriradites—Pilosisporites—Tricol popollenites组合;介形类Ⅰ.Mongolocypris infidelis—M.tera—M.longa组合;轮藻I.Obtusochara niaoheensis—Atopochara alanensis—S phaerochara datongensis组合。在大囫囵组中建立了孢粉Ⅱ.Schizaeoisporites—Taxodiaceaepollenites组合,包括2个亚组合,即①Cicatricosisporites-Classopollis亚组合,②Tricolpites-Polyporites亚组合;介形类Ⅱ.Mongolocypris cf.infidelis-M.cf.tera组合;轮藻Ⅱ.Grambastichara yuntaishanensis—Hornichara productas—Raskyaechara wumengensis组合。根据上述微体古生物化石,认为高勿素组相当于早白垩世晚期的阿尔布期,大囫囵组相当于晚白垩世早期的赛诺曼—土伦期。  相似文献   

9.
青东凹陷新生代垂向地层序列及展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青东凹陷勘探程度较低、新生代地层发育特征尚不明晰的现状,从岩性、测井、地震、古生物化石等资料入手,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对凹陷新生代地层进行了构造层和岩石地层的多重划分,将其划分为古近系和新近系—第四系两个构造层,其中古近系构造层自下而上发育孔店组、沙四段、沙三段、沙二段,地层发育特征与东营凹陷相似,但垂向序列不完整,缺失沙一段和东营组。在此基础上结合钻井标定和地震剖面的解释,重点绘制了古近系四个构造亚层的残留地层等厚图,并对其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构造亚层残留地层在厚度和展布方向上变化较大,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体现了不同地质时期盆地沉积充填和构造演化的差异性。最后对青东凹陷缺失沙一段—东营组的可能原因进行了初步讨论,认为新生代地幔柱高点由渤海湾盆地南部迁移到渤海海域可能造成该地区在古近纪末期未接受沉积,而据垦东地区北部的物源在沙一—东营期来自南部也可推测该时期青东凹陷已抬升遭受剥蚀。  相似文献   

10.
辽西凹陷中央反转带是辽东湾探区优质轻质原油的富集区,但关于该地区原油成因类型、分布规律及成藏特征尚未开展系统研究。文章通过系统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及对比,识别出辽西凹陷沙河街组发育沙一段、沙三段、沙四段3套有效烃源岩,但有机质来源及沉积环境差异明显。研究证实3套烃源岩的有机质组成均以浮游生物为主,其中沙一段浮游生物含量最高,陆源输入最少,沙四段有机质组成中沟鞭藻含量明显高于沙一段和沙三段。此外,沙三段和沙四段烃源岩均沉积于淡水—微咸水弱碱性还原环境,沙一段烃源岩沉积于半咸水—咸水碱性强还原环境。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将中央反转带发现的原油划分为3种类型,结合油源对比研究表明第Ⅰ类原油为沙三段和沙一段烃源岩生成的混源油,主要分布在中央反转带的中块和东块中部地区;第Ⅱ类原油来自沙四段烃源岩,仅分布在中央反转带东块南部地区;第Ⅲ类原油为沙四段和沙三段烃源岩生成的混源油,主要分布在中央反转带西块以及东块北部地区。在此基础之上对辽西凹陷中央反转带成藏主控因素进行分析,明确辽西凹陷中央反转带油气藏受“源—断—砂”三因素耦合控制,即有效烃源岩分布、油源断裂与砂体匹配程度控制了油气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1.
青海油田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合作,在柴达木盆地昆2井井深5120~5140 m发现南星介化石带。通过对比柴西地区和柴北缘地区南星介化石带的发现层位,并将该化石带顶界在地震剖面上进行标定追索,认为南星介(Austrocypris)是柴达木盆地下干柴沟组下段上部的标准化石。从发现南星介化石并标定有T4反射界面的冷科1井(或深88井)开始,沿地震测线向昆2井进行追索,经时深转换,将昆2井5040 m处标定为下干柴沟组上段与下段的分界。两井之间T4(下干柴沟组上、下段分界)、南星介化石带顶界和T5 (下干柴沟组底)呈3条平行线,表明其得到闭合验证,下干柴沟组上、下段的分界划分合理。因此,生物地层学与地震地层学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对比柴达木盆地陆相新生界红色碎屑岩区的地层。  相似文献   

12.
复合分异度不仅能表明化石群内属种的多寡,而且能反映各种个数分配是否均匀。它对划分生物群落和恢复沉积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文中讨论了复合分异度的概念,并选用了信息函数熵H(s)作为分异度的计算方法,分析统计了山东济阳坳陷东营凹陷沙三段至沙一段沉积时期的介形类分析化验资料,并计算了东营凹陷现有资料井各时期的分异度值,做出了分异度等值线图。根据分异度的值及区域内的优势种,共划分出了各时期的11个生物群落,即Limnocythere armata(具刺湖花介)、Phacocypris huiminensis(惠民小豆介),Pseudocandona boxingsis(博兴假玻璃介),Camarocypris elliptica(椭圆拱形介),Huabeinia unispinata(单刺华北介),Camarocypris ovata(卵形拱星介),Huabeinia chinensis(中国华北介),Camarocypris ovata(卵形拱星介),Huabeinia chinensis(中国华北介),Cyprois mina(小型拟星介),Huabeinia obscura(隐瘤华北介)。个体古生态资料和复合分异度值对生物相划分和环境划分起着重要的作用,结合生物群落划分出了东营凹陷各时期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3.
渤海始新统沙四段层序地层特征及与周边油区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湾盆地始新统沙四段(沙河街组四段)形成时的构造背景特点决定了它的复杂性、多变性和多样性。沙四段在其建组剖面分为沙四上、中和下三个亚段。随着新钻井的增多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渤海沙四段层序地层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渤海以前的沙四段基本没有分出亚段,只是分出了南北两种类型。现在认为渤海发育完整的沙四段,分为上下两个亚段,下部为蒸发盐湖相沉积,上部为正常的砂泥岩沉积。南部发育完整的沙四段,北部只钻遇了沙四上亚段,可能缺失沙四下亚段;上下亚段以假整合接触,南北地层是统一的,而不是两种类型。沙四下亚段相当于济阳坳陷典型沙四段中、下两个亚段。沙四段分为继承和残留两种类型,二者有很大的差别。沙四段下亚段不具备生油能力,上亚段发育完整的生储盖组合,可以形成自生自储的油气田,是深层勘探的重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侏罗纪孢粉植物地理区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盆地南部地区侏罗纪的孢粉化石 ,可分为 5个孢粉组合 :1) Cyathidites- Classopollis组合 ;2 ) Disac-ciatrileti- Cyathidites- Classopollis- Quadraeculina组合 ;3) Disacciatrileti- Cyathidites- Classopollis- N eoraistrackia组合 ;4) Disacciatrileti- Cyathidites- Classopollis组合 ;5 ) Cyathidites- Classopollis- Disacciatrileti组合。这些组合与塔北地区的组合明显不同 ,与我国华南亚区侏罗纪孢粉组合基本一致 ,属于华南侏罗纪孢粉植物地理亚区的范畴 ,而塔北地区的组合与我国华北亚区侏罗纪孢粉组合大体一致 ,属于华北侏罗纪孢粉植物地理亚区的范畴。因此 ,塔里木盆地侏罗纪孢粉植物地理分区界线应划在盆地的近中间 ,从西北向东南延伸  相似文献   

15.
河南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盐岩沉积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濮凹陷是渤海湾盆地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其古近系的两个沉积旋回发育了四套盐岩,分别位于沙河街组第三段的第四亚段(S34)、第三亚段(S33)、第二亚段(S32)和沙河街组的第一段(S1)。主要分布在凹陷北部。每套盐岩又由若干个盐韵律组成,每一单韵律由盐岩和泥岩组成。两套等时对比标志层(深湖沉积)之间盐岩与砂泥岩存在着相变关系。盐岩是在深盆背景下干旱成因的,盐类物质来自地下深处上涌的卤水,分层卤水是盐形成的基本形式,上涌通道是基底大断裂,动力基础是岩浆活动。盐的阻隔作用使其对下部地层的温度、压力均有影响,这种影响有利于加快盐下地层中的有机质成熟与演化。盐又是良好的盖层,且在高温、高压下盐呈塑性状态。勘探实践看出东濮凹陷的岩性油气藏与盐岩的沉积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搞清盐岩的分布规律对东濮凹陷下步勘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东濮凹陷位于河南省濮阳市东部,属中原油田。古近系自下而上包括沙河街组一至四段和东营组。古近系原始地层厚度分布反映出东濮凹陷在古近纪具有裂陷盆地的构造古地理特点,但是古近纪不同时期裂陷盆地的特征有明显的差异。沙四段沉积时期发育多沉降—沉积中心的断陷湖盆,且沉积中心不稳定;沙三段沉积时期兰聊断层是控制东濮凹陷的主边界断层,发育由2条相对稳定的NNE向沉降—沉积带构成的复式半地堑断陷湖盆,控凹断层位移沿走向的差异导致局部沉降—沉积中心在次级凹陷带内沿轴向迁移;沙二段、沙一段和东营组沉积时期东濮凹陷发育“反S型”沉降—沉积带,反映兰聊断层南段的垂直位移明显小于中段,而盆地南部的长垣断层与黄河断层的垂直位移量明显增大。古近纪构造古地理演化特征可能是导致断陷湖盆发育的岩石圈动力学机制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李凌  谭秀成  邹春  丁熊  杨光  应丹琳 《地质学报》2012,86(2):316-324
通过详细的岩石学特征分析,结合区域分布,研究了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的膏盐岩成因,进而讨论了其反映的膏盐盆迁移和演化及构造指示意义。雷口坡组总体存在两种岩性组合和分布特征的膏盐岩,一类出现于雷一段—雷三段下亚段沉积时,表现为纹层状膏盐岩夹块状膏盐岩,厚度较小,横向分布稳定,属于泻湖成因;另一类出现在雷三段中亚段—雷四段中亚段沉积时,以块状硬石膏岩和石盐岩为主,厚度差异巨大,横向变化较快,并且膏盐岩沉积中心出现向西、向北迁移的趋势,与早期的膏盐岩形成了鲜明对比,属于膏盐盆成因。由此反映出构造信息,四川盆地中三叠世雷口坡期的构造应力场总体处于由张应力向挤压应力转换,其中,雷一段—雷三段下亚段沉积时盆地总体处于构造平静期,为张应力向挤压应力转换的过渡期;相比而言,雷三段中亚段—雷四段中亚段沉积时为构造活跃期,盆内北西—南东向和北东—南西向应力挤压趋于活跃,新的沉降中心形成,强烈的蒸发作用使得膏盐岩在凹地快速沉积,并随挤压的阶段性活跃,发育向北、向西迁移趋势的雷三段中亚段、雷三上亚段、雷四段下—中亚段沉积期三期膏盐盆,川西凹陷的形成与演化从雷三段中亚段沉积期已经开始发育,并在雷四段下—中亚段沉积期已具雏形。这些认识为四川盆地雷口坡组膏盐岩成因研究提供了新基础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8.
江苏晚古生代孢粉组合序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欧阳舒 《地层学杂志》2000,24(3):230-235
结合新得的孢粉材料 ,总结了江苏泥盆纪—二叠纪孢粉组合序列 ,共计 7个组合 (带 ) :1)五通组下部观山段AL组合 (Fa2 b- c) ;  2 )擂鼓台段中下部 L H组合 (Fa2 d) ;  3)擂鼓台段中上部 L C组合 (Tn1 a— Tn1 b早期 ) ;  4a)擂鼓台段顶部 MD组合 (Tn1 b晚期— Tn2 ) ;  4b)“老坎组”MC组合 (Tn1 b晚期— Tn2 ) ;  5 )高骊山组 DP组合(Tn3— V1 - 2 ) ;  6 )龙潭组 GM组合 (P21 — P1 2 ) ;  7)大隆组 CS组合 (暂名 ) (P22 )。简要介绍了每个组合的内容和特征并对某些地层的时代作了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9.
薛耀松  周传明 《地层学杂志》2006,30(1):64-74,i0003
扬子区早寒武世早期的磷酸盐化小壳化石的发现,为早期动物演化及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地层的划分与对比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碳酸盐岩地层中的这类小壳化石易于被风化剥离出来并成为磷质颗粒再沉积,这种现象在地层中常能遇到,它会给对某些生物分布时限的确定和地层对比造成混乱。考虑早寒武世一些主要小壳化石的再沉积和地层对比时要注意以下问题:1)带和带的磷质小壳化石产于Paokannia或Hunanocephalus的层位,它们无疑是再沉积的;2)组合带标志性化石与组合带标准化石共生,应判定其沉积时期为组合带时;3)扬子台地区的梅树村阶地层大都不全或缺失,保存的梅树村阶地层普遍与震旦系灯影组不同层位假整合接触,其岩性及生物特征均与下伏地层不同,另建组级地层单位是合理的;4)“杨家沟段”、“西蒿坪段”、“宝石坡组”不能作为灯影组顶部地层,它们是水井沱组沉积旋回的一部分,更不能因它们是筇竹寺期的沉积而把“灯影组”顶界上升到筇竹寺阶;5)滇东北地区大海段中产有丰富的Heraultipegmayunnanensis,它与Siphogonuchitestriangularis和Paragloborilussubglobosus共生,分布局限,其他地区仅在组合带中零星分布,所以在S.triangularis-P.subglo-bosus组合带()的上部建立一个H.yunnanensis组合亚带似乎更合适些。  相似文献   

20.
朱明善 《沉积学报》1988,6(3):78-88
本文据东海五口探井的559个碎屑矿物样资料,用主要重矿物的含量及其组合特征编绘了含量变化图,试图进行分层比较。位于西湖凹陷的平湖一井和玉泉1井重矿组合特征可比性较好;龙井2井三潭组以下与上两井缺少可比特点;灵峰1井除东海群外,其余地层与上列3井相比,差异是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