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西通道的国家西向流通网络特征与组织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带一路”倡议促使国家进入全面开放、陆海统筹、门户引领的发展新阶段。相对以往侧重海洋方向上的城市流通网络研究,内陆方向在内容和方法上都有待拓展。构建“流通成本—通达能力与生产外向型程度—市场竞争与政策保护—流通结构与组织模式”分析框架,利用空间分析技术,基于西通道对国家西向流通网络结构特征与货流组织模式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高等级流通节点在最小时间与运费成本路径上,表现出整体上的近似性;流通节点货流生产能力差异显著;构建西向多层级轴—辐物流网络,市场竞争条件下沿海地区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节点具有显著的货流规模优势,而地方补贴政策下内陆节点可辐射沿海地区并展开货源竞争;根据节点、线路、流量等方面特征,可提炼出国家西向流通的“三角洲结构”。在筛选出西向流通核心节点群体基础上,提出西向货流组织的四种模式:以顶点城市为主导的统一编组集结模式、以内陆省会城市为主导的货源集结模式、以发达外贸型城市为主导的货源产区发车模式、以重要港口城市为主导的货源集散型模式。西向流通经历了独创、扩散、分散阶段,并将走向整合阶段,西向流通的主导权将最终回归位于优势空间的核心节点城市。  相似文献   

2.
以MODIS遥感影像为基础,在各种气象参数和遥感空间建模的支持下,应用定量遥感反演技术,获取了松嫩平原植被覆盖度、土壤湿度、陆面温度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四种生态环境要素的空间分布栅格影像。通过应用GIS空间分析功能,总结了各种生态环境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并对植被覆盖度与土壤湿度、陆面温度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之间的相关性分别进行了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3.
针对潮滩环境中潮汐和坡度变化对海岸线变化监测的影响,提出一种通过两景影像计算潮滩坡降进而准确获得海岸线的方法,并利用坡降值估算潮滩体积。以岸线变化较剧烈的黄河三角洲南部的甜水沟口至小清河口的粉砂淤泥质潮滩为例进行应用研究。结合遥感影像、实测固定断面数据和水深测量数据分析表明,影像间的潮差对坡降估算值虽有较大影响,但选择合适潮位估算潮滩坡降是可行的,估算坡降的最小相对误差可达0.2%,均方根误差小于实测坡降一个数量级。1973-2009 年甜水沟口至小清河口14 个年份的岸线变化分析显示,黄河改道对本区的直接淤积影响在甜水沟向南3 km范围内,最大淤积区位于甜水沟口附近,年均淤积率31 m/a,而后在1989-2002 年海区南部出现较大幅度淤积,主要为黄河入海水沙直接或间接淤积造成的;研究时段内岸滩总体演化趋势为蚀退,最大年均蚀退速率51 m/a,黄河改道造成的海洋动力变化是影响本区海岸冲刷的主要因素。验证表明,本文方法计算的潮滩体积用于指示海滩冲淤变迁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从南极半岛南设得兰群岛地区的43个采样点采集了334个定向火山岩样品进行古地磁研究。火山岩层的地质时代为早第三纪。火山岩样品的古地磁学研究表明,早第三纪时,南设得兰群岛及南极半岛已经处于或接近于现今的地理位置。早第三世以来,本区未有明显的相对运动。古地磁资料还表明,古新世南极半岛的北缘出现了小规模的逆时针转动(约15°)。这与南美板块与南极板块的相对移动有关。随着南大西洋的扩张,南美板块向西漂移,南极半岛北部受此西向漂移的带动,出现了小规模的逆时针转动  相似文献   

5.
以四川绵竹小岗剑泥石流应急治理工程1#拦砂坝的基础设计、施工工艺、泥石流过流运用为依据,探讨了狭陡沟谷重力式拦砂坝钢管桩基础的设计和施工技术。针对狭陡型泥石流沟道的特殊地形及其带来的设计施工方法、材料和设备运输受限的问题,分析了钢管桩基的适用性和有效性,通过结构组成、布置构造和分析方法的创新,探索了复合桩基的实施要点,提出了钢管桩基受力分析的"折算断面法"。1#拦砂坝为重力式板基,下部碎石土持力层设钢管桩群,桩间土压力灌浆构成复合桩基,用于提高地基承载力并阻止坝下冲刷淘蚀。根据2012年汛期过流时坝下沟道剧烈冲刷引起的坝基淘刷与临空状况,进一步探讨了有关钢管桩基础设计优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研究区距池州市南约26km,行政区划属池州市贵池区梅街镇和梅村镇。研究区区域构造位于扬子陆块北部的大陆边缘带,横跨下扬子前陆带和江南隆起带两个二级构造单元,高坦断裂从本区南东角经过。研究区内勘查发现Ⅰ、Ⅱ两条金矿化带,圈定工业金矿体一个(Au1),矿体均赋存于Ⅰ号金矿化带内之高家边组黄铁绢英岩化砂页岩中,受北东向断裂之次级裂隙控制。经研究认为矿床成因应属浅层中低温岩浆热液蚀变岩型金多金属矿。  相似文献   

7.
矿区位于秦岭纬向褶皱系西段南带,位于摩天岭地体之石鸡坝-康县区域成矿带(文康断裂带)内。下泥盆统岷堡沟组为主要赋矿层位,控矿构造在关牛湾矿带中顺层展布,关牛湾金矿区主矿体即赋存于该断裂中,属控矿构造,硅化、黄铁矿化、毒砂化是成矿期的同源同期产物,与金的关系十分密切,且为金的主要裁体,共圈出金矿体三条,矿床成因均应属中低温热液矿床。地层、构造、岩脉内外接触带、蚀变等找矿标志明显。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伊和布拉格多金属矿位于额济纳旗-大兴安岭成矿区之突泉-林西华力西燕山期铁(锡)铜、铅、锌、银、铌(钽)成矿带。区内共发现7条矿化蚀变带,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圈定了元素组合异常4个。矿化蚀变带受NE-SW向断裂构造控制,其中Ⅲ号矿化蚀变带、Ⅴ号矿化蚀变带位于该区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断裂带的交汇处。矿化蚀变主要产于下二叠统或上侏罗统,成矿作用与燕山中晚期岩浆侵入活动相关。矿化蚀变带与地球化学异常及低电阻率,高极化激电异常均相关性,其中Ⅲ号蚀变带深部已见多层银铅锌矿体。从地质、物化探资料分析并与有关同类型的矿床类比,区内多条矿化蚀变带均具有寻找中-大型银铅锌多金属矿潜力。  相似文献   

9.
东北典型黑土区40年来沟蚀空间格局变化及地形分异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SPOT5和Corona影像为基础数据源,获取了东北典型黑土区1965年和2005年的侵蚀沟分布数据,生成了侵蚀沟密度空间分布图;基于1∶5万地形图,插值求取DEM,提取了地形因子;最后,在GIS空间分析模块支持下,分析典型黑土区40年来沟蚀空间格局变化及其地形分异规律。结果表明,经过40年的开发,研究区侵蚀沟密度剧增,且各等级侵蚀沟密度都出现向更高一级发展的趋势,呈现出以北西南东向为轴心,从沟蚀剧烈增加区到微度增加区变化特征;沟蚀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层状分布规律,在海拔250~275m高度出现密度最大值,说明岗坡地带是黑土区沟蚀易发区;坡度分异表明黑土区侵蚀沟出现向高坡度发展趋势;各坡向上侵蚀沟密度和动态发展状况表明,在东北典型黑土区坡向不是影响侵蚀沟发育的首要因子。  相似文献   

10.
上海苏州河滨水空间的社会服务功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州河城市滨水空间具有公共属性。经过百年发展,苏州河沿岸形成了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景观。随着公众对滨水空间的观光休闲、历史文化和景观功能的需求日益增加,在城市建设改造过程中,滨水空间向公共空间转换成为重要的趋势。以苏州河市区段为例,实地调研滨水空间的利用现状,发现设置铁栏或围墙、占用公共廊道、缺少滨水步道、集中绿地限时开放影响廊道连通性和公众可达性,加上原有的规划未充分把公共属性和水岸资源纳入到整体规划中,造成社会服务功能发挥不足。结合典型河段功能规划,选取了苏州河河口段、梦清园段、中远两湾城段、武宁路桥段和苏河湾段五个典型河段,进一步分析了典型河段的社会服务功能影响因素。从整体规划、连通性、因地制宜退界开发、历史文化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角度提出提升苏州河滨水地区社会服务功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闫峰  吴波 《干旱区地理》2013,36(6):987-996
毛乌素沙地位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上,生态环境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脆弱性。采用1977-2010年Landsat数据,运用决策树和非监督分类相结合的方法对近40 a来毛乌素沙地荒漠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决策树分类和ISODATA非监督分类相结合可快速实现荒漠化地区地物遥感解译,图像总分类精度大于87.28%;(2)近40 a毛乌素沙地流动沙地面积在20世纪90年代末最大,2010年最小;半固定沙地面积在2010年最大,90年代末最小;固定沙地面积在2010年最大,70年代末最小;(3)70年代末荒漠化程度最为严重,流动和半固定沙地面积之和占了毛乌素沙地总面积83.64%;80年代末、90年代末和2010年的流动和半固定沙地面积之和分别占总面积74.51%、77.10%和67.90%;(4)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耕地和水体间的相互转换过程活跃,荒漠化演替过程显著区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主要分布在北部、西北部和南部,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南部,90年代末到2010年主要分布在西北部、西部、南部和东北部;(5)近40 a毛乌素沙地气温以0.039 ℃/a的平均速度递增,降水则以0.095 mm/a的平均速度递减,气候总体上体现出暖干的趋势。降水是影响荒漠化过程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原因,人文因素中的人口、土地利用结构和政策实施等也是影响荒漠化过程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三峡水库蓄水后荆江洲滩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薛兴华  常胜  宋鄂平 《地理学报》2018,73(9):1714-1727
目前对三峡水库蓄水后荆江河段的洲滩演变还缺乏完整认识。基于三峡水库蓄水前后枯水期遥感影像,分析了荆江洲滩的冲淤变化与分布及形态演变。结果表明,蓄水后荆江洲滩总面积持续冲刷减小,累计冲刷4.56 km2,大部分发生在蓄水后前6年(冲刷速率0.55 km2/a)。上、下荆江洲滩的冲淤演变存在差异性。上荆江洲滩总面积一直处于冲刷萎缩中,且其强度明显大于下荆江,累计冲刷6.46 km2;下荆江前期(2002-2009年)冲刷、后期(2009-2015年)淤增,累计淤1.90 km2。在冲淤分布上,上荆江凸岸滩持续冲刷萎缩,凹岸滩前期冲刷、后期略有淤增,心滩(洲)前期淤积增长而后期冲刷萎缩;下荆江主要是凸岸滩冲刷,凹岸滩和心滩(洲)有所发展。根据滩体位置活动和冲淤动态性,荆江心滩(洲)演变被划分为8种典型类型。在形态演变上,上荆江以凸岸突出滩体和边滩发育的凹岸滩冲刷显著,形态变化不大。下荆江凸岸滩上游弯侧冲蚀后退、湾顶退缩、下游弯侧淤积伸长,形态趋向低弯扁平化,在高弯曲特定河湾平面形态格局下凸岸冲刷—淤积过程延伸到相邻河湾凹岸,成为下荆江凹岸滩和心滩淤积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淤积一般不越过凹岸湾顶。  相似文献   

13.
滦河下游河道及三角洲地貌的近期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黎刚  殷勇 《地理研究》2010,29(9):1606-1615
自20世纪80年代滦河上中游大型水库的修建以及下游农业用水量的激增,滦河下游水沙锐减。至桃林口水库修建后,滦河入海水量减至5.96亿m3/a,下泻泥沙减至2.43万t/a,滦河断流趋势日益严重。本文选择1979年至2007年多期遥感影像,探讨在大规模水资源开发影响下滦河下游河道及三角洲地貌的演化。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后滦河下游水沙量的大幅减少直接导致下游河道萎缩。由于上游水库的拦截以及下游河道搬运能力下降,入海泥沙量大幅减少几至断绝,致使滦河三角洲主汊道1984年改道后并未发育形成新的三角洲叶瓣,入海汊道由多汊萎缩为单汊,三角洲逐渐转入全面侵蚀阶段。  相似文献   

14.
在全世界范围内土壤侵蚀对农业生产和水质量都有着负面影响, 因此区域尺度的土壤侵 蚀评估非常重要, 但是它往往会受可收集到观测数据的数量和质量的限制。在过去的30 年中, 遥 感技术已为土壤侵蚀研究提供了多方面有效空间数据, 这些数据常被直接用于探测土壤侵蚀和 土壤侵蚀沉积, 通过辨别土壤侵蚀的总体特征, 可以区分土壤侵蚀区域, 再根据经验评估土壤侵 蚀强度, 获得探测结果。本文介绍了可用于土壤侵蚀研究的多种卫星和传感器及应用遥感数据探 测土壤侵蚀特征, 土壤侵蚀区域和土壤侵蚀沉积的实例。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三峡坝区河谷深槽的地貌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实地观察,分析三峡工程坝区河谷深槽的地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三峡深槽的成因及其发育年代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三峡坝区河谷深槽是在三峡地区构造抬升过程中,水流顺构造裂隙强裂侵蚀下切而形成的;对深槽堆积物中朽木进行的14C测年表明,三峡深槽的深切侵蚀大约发生在30-40ka BP;(2)三峡深槽的向下深切主要是急流(特别是漩流)携带岩砾对槽底进行研磨,掏蚀作用形成的;三峡坝区坝上深槽中的岩礁和左壁以及坝下深槽的右壁还受到急流携带岩砾的撞击、冲蚀、磨蚀和下沉流的垂向磨蚀作用;坝下深槽的左壁则是发育了深槽之后,由槽壁岩石的减压张裂及其水下的坍塌而拓展形成的;(3)深槽的平面延伸受到纵向裂隙构造的控制,最容易发生强烈深切的位置,则受到横向裂隙与纵向裂隙的受切部位控制;深槽中的深潭向下深切所能达到的深度,主要与局部水势的变化及床底岩石抗蚀强度的差异有关,其深度不受海面高度的限制。  相似文献   

16.
The land accretion processes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with its quantities of sediment transport, are dominated by drainage basin factors. Since the tidal and the sea wave processes are weak, the delta provides an ideal site to study the response of land accretion to the changing climate and human activities. Firstly, by using sea charts and remote sensing images, the annual land accretion area has been identified and is related to annual precipitation and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drainage basin. It is found that the rate of land accretion of the delta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recipitation, but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areas of erosion control measures and with the quantity of water diversion. Secondly, a multiple regression equation has been established between the rate of land accretion of the delta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area of terrace land building and tree‐ and grass‐planting, the area of the land created by the sediment trapped by check dams,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and the annual quantity of water diversion. The regression indicates that the changing precipitation contributes most to the land accretion rate of the delta, the contribution made by erosion control measures ranks the second, and the contribution made by water division the third.  相似文献   

17.
何福红  王涛  范擎宇  张振华  吴孟泉 《地理研究》2015,34(11):2124-2132
受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和反立体现象等因素的影响,单纯基于二维遥感图像提取冲沟参数精度较低。以山东省栖霞市庵里水库东岸流域为研究区,建立一种地形和遥感图像融合技术,并用于提取沟沿线、坡底线等冲沟参数,以期为沟蚀参数的大量、快速提取提供一种新方法。结果表明:① 基于HSV变换,高斯标准化地表粗糙度作为地形图像融合的权重,建立了地形与遥感图像融合方法,增强和丰富了图像中的地形信息。② 基于融合数据,结合沟沿线和沟底线坡度阈值处理,在研究区内提取了144条冲沟,总面积为1.699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29.89%,为强烈侵蚀。③ 选择张家沟—北丁家沟流域作为检验区,以RTK-GPS实测数据为参照,地形融合法提取冲沟的准确率和沟头平均偏移量分别为98.413%和4.12 m,其精度明显高于传统的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法(73.016%和9.61 m)。  相似文献   

18.
基于遥感的江苏省大陆岸线岸滩时空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江苏省1984-2016年61景多源遥感影像数据和部分实测潮位、坡度数据,利用遥感技术结合改进的水边线方法提取了多时相的海岸线和平均大潮低潮线,研究了江苏省绣针河口至连兴河口大陆岸线岸滩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84-2016年,由于海岸带开发,江苏省的海岸线整体以向海推进为主,自然岸线由458.24 km逐渐减少至166.74 km,人工岸线由163.66 km快速增加至598.74 km,大陆岸线长度由621.90 km增加至765.48 km。发生位置和长度变化的岸段中,淤长岸段长127.62 km,年均向海推进83.03 m;围垦岸段长401.21 km,年均向海推进87.63 m;冲刷岸段长71.17 km,年均离海后退10.81 m;围垦被侵蚀岸段长25.95 km,年均离海后退8.64 m。海岸线的空间变化导致江苏省沿海陆地面积净增加104332 hm2,其中由于围垦增加的陆地面积98520 hm2,围垦是陆地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海岸线的离海后退主要发生在废黄河三角洲岸段,但是到2008-2016年,岸线的侵蚀范围已向南扩大至新洋河口至斗龙港岸段。受围垦活动及岸线侵蚀影响,江苏省潮间带坡度不断变陡,统计断面的平均坡度由1.4‰增加至1.9‰,其中废黄河三角洲岸段的中山河口至扁担河口岸段坡度最陡,基本在3~14‰之间;辐射沙洲陆岸岸段坡度最为平缓,但坡度也在逐渐陡化,由0.9‰增加至1.5‰。潮间带面积由271747 hm2减少至168645 hm2,减幅38%;潮间带平均宽度由5064 m减少至3096 m,减幅39%。  相似文献   

19.
以松嫩平原西部的典型沙漠化区泰来县为例,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野外调查获取了3期土地利用和沙漠化分布数据,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沙漠化动态响应。结果表明:①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大多趋于加重趋势,其中1986~2000年加重趋势迅猛,2000~2005年加重趋势有所减缓;②沙漠化土地面积总体趋势逐渐增加,前期以40.7hm2/a的速度增加,后期以8hm2/a的速度增加,增加速度明显减慢,其中低覆盖度草地和林地发生沙化的几率最高;③土地利用方式未变化的土地以沙漠化减轻为主,而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变化的土地,前期以沙漠化加重为主,后期以减轻为主,与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相一致。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73~2000年9个时相的卫片、海图,提出了卫星影像系列——海图叠合分析法来分析辐射沙洲中大沙洲的动态变化,并将之运用到东沙的动态趋势分析中。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卫星影像系列——海图叠合分析法,可避开了不同时相卫片的潮位校正难点,揭示了沙洲的冲蚀淤长变化。(2)东沙北缘向南移动;沙洲东缘向东移动;在沙洲西部遭受侵蚀,边缘东移,但幅度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