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安徽大别山北坡尖晶石方辉橄榄岩中发现榴辉岩包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游振东 《地学前缘》2000,7(1):68-68
大别山北部有没有超高压榴辉岩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最近我们课题组在霍山饶拔寨石羊河、程家老屋等地的尖晶石方辉橄榄岩中发现了榴辉岩质的包体。饶拔寨的超镁铁质岩带实际上是一系列向SE缓倾的透镜状岩体群 ,以石羊河至饶拔寨林场岩体为例 ,岩体厚度不足 2 0 0m ,倾向南东 2 0~ 30°。上下盘均为含石榴石的黑云母片麻岩。榴辉岩呈直径1m左右的块体出现于蛇纹石化强烈的橄榄岩中 ,与之共生的还有角闪岩的包体。岩体内还不时夹有围岩片麻岩的薄层 ,暗示岩体是后来就位于片麻岩的。榴辉岩呈草绿色致密块状。主要矿物组成为石榴石 (…  相似文献   

2.
大别山产出的榴辉岩相岩石包括石榴橄榄岩、榴辉岩、榴云片岩、榴辉片麻岩、榴玉英岩和榴辉大理岩等不同系列,它们均分布于花岗质片麻岩中。矿物共生序列研究表明,榴辉岩相岩石经历了从绿帘角闪岩相、柯石英榴辉岩相、角闪榴辉岩相、绿帘角闪岩相到绿片岩相的演化过程。花岗质片麻岩及变质火山—沉积岩系并未经历超高压变质作用,但却与榴辉岩相岩石经历了同一期绿帘角闪岩相变质事件,证明二者在地壳范围内发生了构造合并  相似文献   

3.
五台山区五台晚期韧性剪切带主要发育在五台山花岗绿岩带内,为区内规模最大、影响广泛的区域性构造。总体呈北东-北东东向展布于五台岩群与花岗质片麻岩的接触带上或变质地层的接触带上,延伸长达200km以上。受吕粱期褶皱叠加改造呈“之”字型展布,是五台山花岗绿岩带南北向两个巨型岩片的分界构造;变形以花岗质岩石强烈片理化、糜棱岩化、绿泥石化为特征,发育糜棱岩、糜棱片岩、角砾状糜棱岩;剪切带内矿物拉伸线理及各类旋转应变标志指示上盘相对由北西向南东逆冲推覆;从剪切带所涉及的地质体为五台岩群及北台片麻岩,王家会岩体,并被吕梁期褶皱叠加,说明其形成于新太古代五台运动末期的造山过程。  相似文献   

4.
柴北缘大柴旦榴辉岩呈透镜状产于以角闪岩相变质条件为特征的片麻岩中.选择新鲜的保存较好的榴辉岩分别进行U-Pb和Ar-Ar同位素年代学测定,含石榴子石的白云母片麻岩(此榴辉岩的围岩)被选用于白云母的Ar-Ar测定.榴辉岩的U-Pb测定显示206Pb/238U表面年龄统计权重平均值为(494.6±6.5)Ma,代表榴辉岩的峰期变质作用年龄.同样榴辉岩样品的多硅白云母被分选出用于39Ar-40Ar年代学测定.测定结果获得的坪年龄为(466.7±1.2)Ma,等时线年龄为(465.9±5.4)Ma,代表榴辉岩在退变过程中的冷却年龄;围岩中白云母的39Ar-40Ar年代学测定,获得等时线年龄为(477.67±17.72)Ma.相似的Ar-Ar年龄值表明,榴辉岩和围岩在抬升过程中经历了一致的冷却及退变质历史.  相似文献   

5.
本文总结了榴辉岩的高温高压弹性波速测量结果,并将其应用于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地震资料的解释。由于榴辉岩具有高密度和高波速,它们和长英质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角闪岩、麻粒岩、蛇纹石化橄榄岩的界面可以产生强反射。如果俯冲的陆壳物质以榴辉岩与围岩互层的形式在上地幔保留下来,就可能在造山带的上地幔产生地震反射。根据CCSD孔区地震剖面所建立的地壳成分模型表明:苏鲁超高压带地壳浅部的高速层可归因于夹在花岗质片麻岩、副片麻岩、角闪岩等岩石中的榴辉岩和超基性岩;中地壳主要由中酸性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和副片麻岩组成;下地壳以中基性麻粒岩为主。在该超高压变质带现今的深部地壳,榴辉岩含量很少或几乎没有。因此,折返的超高压变质岩是以构造岩片的形式沿一系列剪切带逆冲并覆盖在正常的中下地壳之上,深部榴辉岩的缺乏可能与下地壳拆沉作用无关。  相似文献   

6.
鲁东官山榴辉岩呈透镜状包于变质含霓石碱性花岗岩中,榴辉岩的片麻理与主岩片麻理总体呈交切关系,局部可见变质含霓石碱性花岗岩呈细小岩枝状脉贯入榴辉岩中。变质含霓石碱性花岗岩锆石U-Pb法下交点年龄为231±25 Ma,上交点年龄为818±66 Ma。发现了闪长玢岩脉斜切式侵入榴辉岩及变质含霓石碱性花岗岩的接触关系,且闪长玢岩脉中有榴辉岩捕虏体,这种现象指示:闪长玢岩侵位时榴辉岩已折返至地壳较浅部位。研究表明,榴辉岩与变质含霓石碱性花岗岩共同经历了新元古代的超高压变质作用,但变质作用发生时含霓石碱性花岗岩可能处于熔融状态,榴辉岩是其中的固相包体。  相似文献   

7.
大别山双河超高压变质岩的稳定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斌  郑永飞  王峥嵘  龚冰 《地球学报》1997,18(Z1):83-85
大别山双河地区片麻岩的δ18O值与共生榴辉岩同步变化,为(-4.7—+10.3)‰,这些片麻岩的18O亏损与榴辉岩一样是在遭受超高压变质作用之前原岩与大气降水交换的结果。榴辉岩及其围岩片麻岩在板块俯冲、超高压变质和岩片折返过程中可能为一个构造上的整体,两者为“原地”接触关系。  相似文献   

8.
刘福来  许志琴等 《地质学报》2001,75(1):70-81,T003,T004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预先导孔(CCSD-PP1)中岩心的岩性十分复杂,主要由片麻岩-花岗质片麻岩、超基性基、榴辉岩及少量多硅白云母石英片岩、斜长角闪岩及角闪云母片岩组成。其中片麻岩-花岗质片麻岩是最重要的岩石类型。根据片麻岩的岩相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确定片麻岩类岩石的地为一套具有较高成熟度的碎屑沉积岩-低成熟度的酸性火山岩、碎屑沉积岩建造,并与在其内部呈夹层形式存在的榴辉岩一起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花岗质片麻岩可分为三种类型:绿帘黄铁二长花岗质片麻岩、绿帘黑云二长花岗质片麻岩和绿帘二云二长混合片麻岩。绿帘黄铁二长花岗质片麻岩SiO2含量最高,为76.2%-78.86%,具有强烈的负Eu、Ba异常,Eu/Eu^*=0.125,Ba/Ba^*=0.096-0.396,其稀土和微量元素的配分模式与具有极高成熟度碎屑沉积岩部分熔融而成的花岗岩性质十分相似。该类花岗质片麻岩可能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形成之前,由具有极高成熟度的碎屑沉积岩部分熔融而成的岩浆,侵入到片麻岩类的表壳岩中,并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绿帘黑云二长花岗质片麻岩、混合片麻岩的SiO2含量明显偏低,且稀土、微量元素配分模式明显不同于绿帘黄铁二长花岗质片麻岩,该类岩石可能由片磨岩类岩石在超高压变质作用峰期阶段和近等温减压等一阶段深熔作用而成。该项研究对于深入探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变质作用-岩浆作用相互间的成因关系及其动力学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晚太古代五台花岗绿岩带中的王家会岩体,呈北东向延伸的不规则椭圆形,岩体中普遍发育片麻理和矿物定向拉伸线理。片麻理的迹线型式如同一个水平放置的长水滴的横断面,岩体中大量自形钾长石斑晶的出现,流动分异构造的存在,以及矿物弱晶内变形的特点都指示了岩体的内部构造主要是岩浆流动成因。围岩至少经历了三期变形和两期变质。岩体的内部构造系统明显地截切了围岩构造系统。两者之间不存在强烈的变形带。这显示了岩体的被动侵位的特征,王家会岩体的形态受深部走滑作用形成的张裂空间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
从榴辉岩与围岩的关系论苏鲁榴辉岩的形成与折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位于华北和扬子两板块碰撞带中的苏鲁榴辉岩形成的温压条件不但是超高压,而且是高温。榴辉岩的PTt轨迹表明其为陆-陆磁撞俯冲带的产物。榴辉岩的区域性围岩花岗质片麻岩为新元古代同碰撞期花岗岩,榴辉岩及其他直接围岩皆呈包体存在于其中,并见新元古代花岗岩呈脉状侵入榴辉岩包体中。区域性围岩新元古代花岗岩的锆石中发现有柯石英、绿辉石等包裹体,表明新元古代花岗岩的组成物质也经受过超高压变质作用,且榴辉岩与围岩新元古代花岗岩的锆石U-Pb体系同位素年龄基本相同。但新元古代花岗岩所记录的变质作用和变形作用期次(或阶段)却少于榴辉岩。椐上述可得如下推断:超高压榴辉岩与新元古代花岗岩岩浆是同时在碰撞带底部(俯冲板块前部)形成的;榴辉岩的第一折返阶段是由新元古代花岗岩岩浆携带上升的,其第二折返阶段是和新元古代花岗岩一起由逆冲及区域性隆起而上升,遭受剥蚀。  相似文献   

11.
辽西台里地区花岗质岩石主要由花岗质片麻岩、斑状花岗质片麻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等组成,这些花岗质岩石均曾被视为新太古代花岗岩。根据各类花岗质岩石的产状序次关系确定,块状/片麻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呈岩脉或岩枝状侵入太古宙花岗质片麻岩和斑状花岗质片麻岩中,分别出露于研究区南北两侧。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的I型花岗岩,显示火山弧花岗岩的特点。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锆石组成复杂,大量继承性锆石和新生锆石共存。新生锆石岩浆结晶特征明显,内部发育振荡生长环带,并具较高的Th/U值(0.15~1.70)。两个样品的新生锆石U-Pb定年结果(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53.7±2.0) Ma和(153.7±4.7) Ma。研究表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源自下地壳中基性火成岩的晚侏罗世花岗质侵入岩,其构造背景与古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下俯冲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预先导孔(CCSD-PP1)中岩心的岩性十分复杂,主要由片麻岩-花岗质片麻岩、超基性岩、榴辉岩及少量多硅白云母石英片岩、斜长角闪岩及角闪云母片岩组成。其中片麻岩-花岗质片麻岩是最重要的岩石类型。根据片麻岩的岩相学及其地球化学特征,确定片麻岩类岩石的原岩为一套具有较高成熟度的碎屑沉积岩-低成熟度的酸性火山岩、碎屑沉积岩建造,并与在其内部里夹层形式存在的榴辉岩一起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花岗质片麻岩可分为三种类型:绿帘黄铁二长花岗质片麻岩、绿带黑云二长花岗质片麻岩和绿帘二云二长混合片麻岩。绿帘黄铁二长花岗质片麻岩SiO_2含量最高,为76.72%~78.86%,具有强烈的负Eu、Ba异常,Eu/Eu~*=0.125,Ba/Ba~*=0.095~0.396,其稀土和微量元素的配分模式与具有极高成熟度碎屑沉积岩部分熔融而成的花岗岩性质十分相似。该类花岗质片麻岩可能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形成之前,由具有极高成熟度的碎屑沉积岩部分熔融而成的岩浆,侵入到片麻岩类的表壳岩中,并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绿帘黑云二长花岗质片麻岩、混合片麻岩的SiO_2含量明显偏低,且稀土、微量元素配分模式明显不同于绿帘黄铁二长花岗质片麻岩,该类岩石可能由片麻岩类岩石在超高压变质作用峰期阶段和近等温减压第一阶段深  相似文献   

13.
大别山产出的榴辉岩相岩石榴橄榄、榴辉岩,榴云片岩,榴辉片麻岩,榴玉英岩和榴辉大理岩等不同系列,它们均分布于花岗质片麻岩中。矿物共生序列研究表明,榴辉岩相岩石经历了从绿帘角闪岩相,柯石英榴辉岩相,角闪榴辉岩相,绿帘角闪岩相到绿片岩相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新甫山、上港岩体分布于鲁西新太古代早期泰山岩群和英云闪长质片麻岩、条带状英云闪长质片麻岩组成的古陆核的东北部。主要岩性为片麻状花岗闪长岩及片麻状奥长花岗岩。根据新的锆石SHRIMPU—Pb定年结果,片麻状花岗闪长岩形成年龄为(2613±12)Ma,片麻状奥长花岗岩形成年龄为(26234±9)Ma,为新太古代中期形成。在泰山桃花峪一下港之间出露的条带状英云闪长质片麻岩中奥长花岗质脉体锆石U—Pb年龄在2660~2600Ma。该期岩体是新太古代早期英云闪长质片麻岩发生变质作用与重熔岩浆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榴辉岩与围岩的变质程度和变质年龄研究是超高压竞质地体形成机制研究的关键.已有研究表明,柴北缘野马滩榴辉岩和围岩副片麻岩共同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榴辉岩的变质年龄为458±7Ma,但有关副片麻岩的变质时代存在争议,从而制约了本区超高压变质地体形成机制的讨论.本文选择新发现的野马滩超高压榴辉岩中的副片麻岩夹层进行详细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锆石的阴极发光图象显示所选锆石具有清晰的核.边结构,为典型的变质碎屑锆石特征.LA-ICP-MS定年方法获得锆石核部原岩形成年龄为大于1000Ma,边部变质事件年龄为458±6Ma.该年龄与紧邻的超高压榴辉岩的变质年龄一致,指示二者形成于同一地质事件.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片麻岩的原岩为形成于陆缘环境的含泥硅质岩.综合榴辉岩与片麻岩原岩形成构造背景、变质程度及产状关系,提出野马滩榴辉岩与围岩属"原地"关系,可能形成于陆壳的深俯冲作用.  相似文献   

16.
宝山-桃行榴辉岩呈透镜状包体赋存于荣成花岗质片麻岩套(Chgg)内,通过榴辉岩主量元素地球化学、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石榴子石矿物化学分析,确定榴辉岩原岩为壳成变质成因,具有岛弧拉斑玄武岩(IAT)特征.宝山-桃行榴辉岩是其原岩与围岩一起经过高温高压变质作用而形成.  相似文献   

17.
在对那蓬岩体进行地质研究和磁组构分析的基础上,恢复了岩体在形成过程及以后的古构造应力场,推断岩浆在拉张环境下,于印支期沿罗定一广亭构造带上升侵入成岩;燕山期不同阶段的韧性变形在岩体两侧分别形成了糜棱面理(片麻理)并且片麻理在岩体横剖面上构成一个背形构造。  相似文献   

18.
南阿尔金地区榴辉岩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野外地质调查工作表明,阿尔金地区西起且末河到茫崖长达300km范围内的"阿尔金山岩群"中多处出露榴辉岩透镜体。榴辉岩在产状和岩石学特征上可以分为两种:第1种是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退化变质较弱,围岩多与片麻状花岗岩或花岗闪长岩关系密切;第2种是细粒结构,片麻状构造,具有透入性片麻理,有明显退化变质现象,围岩多与大理岩、黑云变粒岩、石英片岩等关系密切。在分布上,榴辉岩限于古元古代"阿尔金山岩群"中,含有榴辉岩的阿尔金构造杂岩带是柴达木盆地北缘碰撞杂岩带的西延部分。  相似文献   

19.
大别山碧溪岭未经历超高压变质的片麻状花岗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关于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中与榴辉岩密切伴生的花岗片麻岩是否也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一直是个争议的问题。笔者最近在碧溪岭片麻状花岗岩中首次发现了可靠的岩相学和矿物学证据 ,证明该岩石只遭受到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的改造 ,而未曾记录超高压变质矿物组合。根据片麻状花岗岩与围岩接触部位强烈糜棱岩化的发育 ,认为超高压岩石在抬升到地壳范围时与以花岗质岩石为主构成的扬子陆壳发生了大规模的构造并置。  相似文献   

20.
北京云蒙山岩浆杂岩体的岩石学和构造变形特征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位于北京市东北部的云蒙山岩浆杂岩体由十余个侵入体组成 ,它们普遍遭受了强烈韧性变形改造 ,与太古宇杂岩和变形变质的中 上元古代沉积岩共同卷入了云蒙山背形的构造系统中。野外调查和对岩石薄片的观察表明 ,岩浆杂岩体中各侵入体均具有变形变质特征 ,主要造岩矿物间具有明显的交代关系。虽然各侵入体在形成时代上存在明显的先后关系 ,但它们具有的片麻状构造是共同的 ,并且与围岩的变形是统一而协调的。这表明云蒙山岩浆杂岩体的片麻理不是岩体侵位时形成的 ,而是在岩体冷凝固结后受到构造变形作用改造的结果。即杂岩体侵位与其发育的片麻理构造所反映的变形事件在时间上存在明显差距。根据同位素年代学资料 ,岩浆侵位发生在燕山中期 ;但其与围岩一起卷入云蒙山背形构造系统的变形事件发生得较晚 ,可能形成于燕山晚期。云蒙山杂岩体中长英质侵入体的矿物学特征表明其在侵位后曾经历麻粒岩相区域变质作用 ,而在燕山晚期随变质核杂岩下盘的抬升又经历了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云蒙山岩浆杂岩体可以代表燕山造山带新生的中部地壳的部分岩石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