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探讨LaCosteG型重力仪气压响应的数学力学模型及模型参数测定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实用的气压改正程序。根据北京高崖口基线的实验观测资料,计算了G570仪器的气压响应模型参数,并对灵山基线的观测结果进行了气压改正,基本消除了气压影响,明显提高了观测精度。  相似文献   

2.
以荣昌华江井为观测对象,开展详细的水温梯度测试。分析不同深度段水温潮汐响应和同震响应,统计该井不同深度处井水温微动态特征,认为:荣昌华江井特定深度段的水温能记录到微弱潮汐响应,可能是因为井水温梯度较小,水位变化引起的温度变化较小,而高频噪声相对较大,影响该井记录潮汐现象;随着观测深度的增加,荣昌华江井水温记录同震响应的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吉林省境内地下流体观测井网对日本M_W9.0地震的同震响应。结果表明,尽管震中距离、地下流体观测井岩性及环境各异,多数的观测井仍具有较好的同震响应。同震响应主要以水位阶变和振荡为主,而水温观测无明显变化。基于如上分析,讨论了同震响应变化的可能机理。  相似文献   

4.
九江1井水位与水温对大震的同震响应特征及机理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计分析九江1井2008—2011年水位、水温在多次大震中的同震响应特征,结果显示:水位通常表现为在正常背景下振荡,水温则通常表现为突降后恢复正常,水位和水温对远场大震的同震响应存在着一致性。同时,九江1井水位对地震的同震响应灵敏性优于同井水温观测,但水位观测受降雨影响,且气压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5.
收集云南地区井水温数字化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和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2次地震引起的云南地区井水温同震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构造区域的观测井的井水温同震响应存在差异,主要与井孔本身的特征和区域构造环境有关;同一口观测井对不同地震引起的水温响应变化形态基本一致,不受地震方位和震源机制的影响,井水温同震下降或上升响应幅度随震级的增大而增大,随震中距的增大而减小;井水温同震响应的机理主要是在地震波的作用下,观测井孔中的水体受震荡激发而加速对流与掺混导致水温发生变化,当地震波逐渐平息,探头附近的井水温逐步恢复。  相似文献   

6.
薛红盼  张乐  陆丽娜  李静  卫清  刘青 《地震》2020,40(1):184-202
地震地下流体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地震监测手段。 本文分析夏垫断裂带上观测井的同震响应特征, 探讨观测井水位、 水温同震变化对夏垫断裂带的影响机理, 收集和整理布设在夏垫断裂带上的赵各庄井和西集井两口观测井水位和水温同震响应资料, 从响应的地震次数及发震位置、 异常幅度、 时间和形态类型等方面对其响应特征进行分析, 从震中距、 震级和井-含水层岩性等方面探讨了地下流体地震前兆异常的成因。 结果显示, 赵各庄井和西集井水位地震响应能力强于水温, 响应形态以振荡型为主, 对于MS7.0以上地震具有显著的映震能力。 在水温资料中, 仅有赵各庄井对2008年汶川MS8.0地震有响应, 响应幅度为0.0129℃。 综合分析认为, 井-含水层岩性影响了两井同震响应形态特征, 远场大地震产生的动态应变导致了较大的水位变幅。  相似文献   

7.
北京良乡、赵各庄井水位、水温同震响应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集了2001年以来北京地区良乡、赵各庄井水位、水温的同震响应资料,从其同震响应特征中发现,虽然两观测井水位的响应灵敏度相差不大,但良乡井水温的灵敏度要好于赵各庄井。在对比两观测井水温日变化幅度以及气泡脱逸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两观测井含水层的水文地质特征,对于两观测井水温响应灵敏度的差异给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利用位于华蓥山断裂带的重庆荣昌井水温数字化分钟值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该井水温对2008年1月—2021年9月全球MS≥7.0、川滇地区MS≥6.0、重庆及周边地区MS≥4.0共273次地震的同震-震后响应动态特征,对井水温同震优势方向成因和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获得以下认识:①荣昌井水温同震-震后响应能力较好,对近震和远震均可记录到;该井水温同震响应由深及浅的顺序发生,响应持续时间随观测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响应幅度随观测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且该井水温同震-震后响应持续时间较同井水位的长;②自观测以来,荣昌井多层水温同震响应方向均为上升,说明单个井水温对不同地震的同震响应存在优势响应方向,水温的同震特征更依赖于井孔自身观测条件的影响;荣昌井水温同震响应优势方向上升可能是地震波的扰动造成井下深部气体释放,并沿裂隙上升进入井含水层系统而引起;③荣昌井水位-水温对中、远场地震的同震为同向上升正相关关系或振荡—上升,对近场地震的同震为水位下降—水温上升的反相关关系,可能是近场地震和中、远场地震引起的水位同震响应变化机制不一致所致;引起荣昌井水温同震变化的地震波能量密度e(r)>10-5J/m3,而引起荣昌井水温和水位同震反向变化的地震波能量密度e(r)>1J/m3。  相似文献   

9.
对同一地震所激励的伸缩仪和体应变仪的体应变响应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个观测系统所记录到的是叠加在体应变固体潮背景上的一种振荡衰减变化。这两个系统分别对发生在印尼、中国台湾和福建的几次远震、地方震和近震作出了不同程度的响应。体应变响应幅度约为10-7~10-9,并且体应变仪的响应幅度大于伸缩仪的。同一观测系统的响应幅度与地震能量成正比,响应延迟时间与震中距成正比。  相似文献   

10.
远场大震的水位、水温同震响应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深井水温观测在中国已经开展了20年,但目前对于水温响应机理的研究还不充分。在对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MS8.7地震后,中国地下流体观测井网中121个观测井水位、水温同震响应特征的研究中,作者发现了具有规律性的一类变化类型:当某些观测井水位出现振荡的时候,其同井水温绝大多数会出现几十分钟到数小时的下降—恢复过程。为了对此现象进行验证,又收集了河北唐山矿井2001年数字化以来39次远场大震水位、水温的同震响应资料,发现其具有相同的规律。在对可能造成水温下降的影响因素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同震水温下降的气体脱逸模式,给出了在气泡脱逸过程中造成水温下降的2种主要影响因素,并利用此模式对部分观测现象进行了较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丹东地区现有四口地下水位观测井,分别是东港汤池井、四道沟滨江井、同兴乡变电井、宽甸明安井。本文利用多年的观测资料对这四口井进行了对比分析,着重分析了气压、降雨对地下水位的影响,从前震效应、震后效应、同震响应方面对四口井加以分析,找出了四口观测井的微动态信息,并对丹东地区地下水井点的分布及所反应的微动态信息优劣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2.
张赤军  方剑 《地球物理学报》1996,39(Z1):114-120
根据西藏与南亚地区重力大地水准面的分布,对其相应的场源作了分析.其中除分别来自地球表层的地质构造和深部的核幔起伏外,剩下的主要部分可能是由密度较小的地幔热柱所形成,地幔热柱中心位置处于东经82°和纬度0°附近,这和该处的热流密度异常位置十分吻合.所反演的热柱有关参数:上顶深100km,下底深2850km,半径100km,与周围地幔的密度差为30kg/m;另外,还讨论了在对流状态下该地幔热柱引起的动力效应,计算出对流速度和剪切力分别为4.8-48cm/a和11-110MPa,该力对我国岩石层应力场的构成和青藏高原的隆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日食电离层效应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1987年9月23日日环食期间,我国14个电离层站和1988年3月18日日全食期间两个站的垂测仪和偏振仪记录,并综合50年代以来历次日食电离层效应的观测结果,证实:1.E层和F1层光食效应明显,F2层动力学效应显著;2.f0F2存在日食日值大于、小于或等于控制日值三种典型情况;3.TEC食变曲线有凹陷和不凹陷两种典型情况,甚至出现日食日值大于控制日值的异常现象. 本文对F2层和外电离层的动力学特征作了定性讨论,认为:空间等离子体温度急剧下降和沿场扩散是F2层和外电离层日食效应的最主要因素;而磁赤道上空等离子体的沿场扩散、“喷泉”效应,热层风和全(环)食带方位是影响位于磁赤道异常区各电离层站日食电离层效应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水对受力岩石变形破坏宏观力学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了解水对受力岩石的宏观力学效应,在MTS电液伺服材料试验系统上,对不同饱水度的砂岩、花岗闪长岩、灰岩和大理岩进行了单轴压缩试验,取得了这几种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随饱水度变化的定量结果.结果表明,水对受力岩石的力学效应与岩石中的含水状态是密切相关的,自然状态的砂岩、花岗闪长岩浸水后,其峰值强度和弹性模量随饱水度的增加而迅速衰减,当饱水度达到某一定值时,这两种岩石的峰值强度和弹性模量基本稳定下来;文中用函数Y=Aexp(-Bx)+C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最小二乘法拟合.实验中求得水饱和状态和自然状态砂岩的泊松比并没有明显差异,说明在宏观上水对该种岩石受力变形的作用是各向同性的.通过10-5/s和10-4/s两种不同应变率试验,发现水对受力岩石的力学效应具有时间依赖性,这一特点说明仅从有效应力原理来考虑水对受力岩石的力学效应是不够的,而应考虑应力腐蚀这样复杂的过程.此外,大理岩的试验结果表明,水对受力的碳酸盐类岩石的作用机理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它与水对受力的含SiO2类岩石相比,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E极化的二维有限元法和有限差分法研究导体层边缘附近的虚感应矢量.首先,研究有一定埋深的导体--围岩界面处的情况,其中包括虚感应矢量的频率响应.其次,研究了海岸效应的虚感应矢量的频率响应.在海岸效应中不仅考虑了不同海水层厚度的影响,还考虑了海水与陆地的电导率比值大小对虚感应矢量的影响.最后,研究了被动陆缘(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处的海岸效应,检查磁感应矢量的测量是否能揭示海岸下面深部电导率的横向变化(即与岩石层厚度变化有关联的电导率变化).  相似文献   

16.
地下流体远场地震效应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绚敏  林伟 《地震》1995,(1):59-64
本文通过对5级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事例的研究得到,地下流体的远场效应是客观存在的。与近场效应相似,远场效应也显示出复杂性,同时远场效应与近场效应无明显差异,这就给地震预报,尤其判断未来震中,带来很大困难。为此有必要开展地震综合预报和地下流体地震综合观测。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次利用常微分方程定性理论对平流层O3、O动力系统的平衡性质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如果在平流层O3的主要分布高度内,大气扩散作用小于光化学作用,那么平流层的O3层处于稳定状态;反之,平流层的O3层将遭到破坏.利用这一机制,我们可以解释南极平流层O3的季度变化规律和每年9-10月份出现的南极O3洞.  相似文献   

18.
A new model to simulate spatially correlated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s is developed. In the model, the main factors that characterize three distinct effects of spatial variability, namely, the incoherency effect, the wave-passage effect and the site-response effect, are taken into account, and corresponding terms/parameters are incorporated into the well known model of uniform ground motions. Some of these terms/parameters can be determined by the root operation, and others can be calculated directly. The proposed model is fi rst verif ied theoretically, and examples of ground motion simulations are provided as a further illustration. It is proven that the ensemble expected value and the ensemble auto-/cross-spectral density functions of the simulated ground motions are identical to the target spectral density functions. The proposed model can also be used to simulate other correlated stochastic processes, such as wave and wind loads.  相似文献   

19.
地震安全性评价是确定重要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基础性工作. 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效益问题,特别是经济效益问题一直为大家所关注.本文提出了对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效益进行评估的一种模型,并举例粗略地计算了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丽江台水管仪频谱分析及同震震后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丽江台水管仪观测资料进行了频谱分析和同震震后效应初步研究。频谱分析结果清楚地显示了日波动和半日波动,并得到了3个主要日潮汐波01、P1、K1,3个主要半日潮汐波N2、M2、S2和三分之一波M3。该台水管仪记震能力强,同震效应形态均呈振荡型,震后均能恢复到震前日变及趋势变化,震后没有震阶和趋势变化,但可记录到大震后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