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覆盖层影响下典型地-井模型瞬变电磁法正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井瞬变电磁法是用于地质找矿的有效方法之一,开展该方法的三维正演研究能对资料处理与解释提供帮助。在时间域有限差分算法的基础上,建立了三维地质模型和覆盖层模型,模拟了该模型下的地-井瞬变电磁响应;引入了参数EA,分析了方形低阻体和覆盖层的响应特征以及覆盖层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低阻体位于发射场源下方时,其响应曲线呈现“双高一低”的极值特征,高峰值分别对应低阻体上下边界,低峰值对应低阻体中心;低阻体位于发射场源旁边时,其响应曲线呈现单极值特征,该特征与覆盖层响应特征相同。当覆盖层电阻率较低时,“趋肤效应”作用使覆盖层的响应强度强于低阻体;但当发射场源离钻孔足够远时,覆盖层影响可以忽略,低阻体响应强度更与覆盖层-低阻体电阻率的比值有关。孔中发射能有效降低覆盖层影响。  相似文献   

2.
岩石声发射技术的应用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声发射技术是一项很有发展前景的应用技术.本文报道了岩石力学领域内应用声发射的一般概貌,介绍了其在构造应力场、岩石脆性破坏的理论机制、坚硬岩石中地下采矿及采煤过程中经常发生的冒顶、岩爆的监测预报等研究概况,并简述了声发射技术在地震预报、古构造应力场研究及天然滑坡和露天矿边坡失稳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越岭隧道地区构造应力场测量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讨论了越岭隧道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研究方法和技术,提出了采用微构造法、岩石声发射法、数值模拟等方法,由定性到定量、由点到面地综合研究越岭隧道地区的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为未来越岭隧道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研究和测量提供了一套较为系统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铜陵地区构造变形系统复合时序及复合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运用构造复合系统分析方法,在划分构造变形系统、分析构造变形系统复合时序的基础上,对安徽铜陵内生金属矿区构造变形系统复合效应进行了研究。揭示了该区构造变形历史及构造应力场的更迭,较详细地阐明了该区构造变形系统的复合关系、复合方式及复合效应。这项研究对探讨本区成矿规律及隐伏矿床预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用声发射Kaiser效应对陕甘宁盆地G地区埋藏深度1400-1700m的工组储层进行了地应力和地层条件下的岩石力学性质测试,从而获得了该地区延长组储层天然三维应力及水平主应力方向。在此基础上,根据地层条件下岩石泊松比计算了该区的现今构造应力,最大构造应力(NE方向)的平均值在8.1MPa左右,在中国西北地区属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6.
岩石声发射Kaiser点信号频带能量分布和分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赵奎  王更峰  王晓军  金解放  邓飞 《岩土力学》2008,29(11):3082-3088
通过单轴加载岩石破坏全过程声发射试验,根据Kaiser效应原理采用参数法确定了Kaiser点.在此基础上,首先采用小波包频带分解方法,对岩石声发射Kaiser点信号的能量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砂岩声发射信号的不同频带能量分布规律,得到了Kaiser点特征频带能量百分比大于相邻点的重要结论.其次,采用G-P算法计算了声发射过程关联分维数,结果表明声发射过程不仅具有分形特征,而且Kaiser点声发射信号关联分维数小于其相邻点,其结论可作为通过波形分析识别Kaiser点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断裂构造工程效应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具体工程中 ,断裂构造特性决定了断裂构造工程效应 ,两者共同决定了对断裂构造的工程处理措施。通过对断裂构造工程勘察、工程效应和工程处理全过程的综合研究 ,理论解析了断裂构造工程效应研究的前沿课题 ,并给合工程实践 ,提出了基于理论模型的个性化断裂构造工程效应研究方案。  相似文献   

8.
在野外地质调查、平衡剖面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区域构造演化, 采用岩石声发射法对雪峰隆起西南缘的最大古应力进行了恢复, 并探讨了古应力大小与油气成藏破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区共经历了5期不同强度的重要构造变革运动。在早古生代末期和印支期构造运动较弱, 声发射法的测量表明古应力值分别为13.3 MPa和24 MPa, 对应于麻江古油藏的主要成藏期。构造运动次数较多或者古应力值较大的时期, 主要对应于麻江古油藏储集层的发育期和油藏大规模破坏期。晚古生代末期构造活动次数较少, 但恢复地古应力值较大, 为92.6 MPa; 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经历了多期构造活动, 恢复地古应力值为23.3~74.4 MPa。   相似文献   

9.
利用定向岩心进行AE法原地应力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北京市房山区迎风坡花岗闪长岩300m深钻孔中,采用以水泥端帽法为主的岩心定向技术,并在钻进和取心过程中采取特殊措施,在钻孔中距地表25m~301m整个深度段内取得了直径86mm的定向岩心。对深度294m的定向岩心进行了声发射Kaiser效应试验。岩石试件为圆柱形,直径30mm,高度75mm.在垂直方向,利用声发射Kaiser效应估计的垂直主应力为7.7MPa;在294m岩体静岩压力为7.9MPa;两者基本相同。在水平面内,对4个方向的试件进行声发射Kaiser效应试验,得到相应的各个方向的压应力,由此估算的水平最大和最小主应力分别为21.2MPa和12.1MPa.水平面内最大主应力的方向基本为SN方向。将声发射Kaiser效应测量结果与水压致裂法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二者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时间延迟对劈裂试验条件下岩石凯塞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强  余贤斌 《岩土力学》2010,31(1):46-50
验证了粗晶花岗岩在劈裂试验条件下凯塞效应的存在性。进行了循环加卸载时间间隔分别为2、15d和45d时岩石的声发射试验,讨论了时间延迟对花岗岩凯塞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前期荷载越接近极限强度,岩石的凯塞效应越不明显;凯塞效应随再次加载时间延迟的增加而削弱,在对花岗岩的声发射试验中观察到15d以后岩石的凯塞效应仍然很显著,45d后凯塞效应基本消失。文中同时对试件与加载设备之间的接触状态对声发射试验结果的影响作了初步的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11.
《岩土力学》2016,(1):96-104
通过室内模拟花岗岩巷道岩爆试验,基于线性函数转换的归一化算法,将试验中获得的声发射场和红外温度场等多参量进行归一化处理,在分析其原始曲线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各参量在同一尺度下的演化特征,综合研究花岗岩巷道岩爆前兆。研究结果表明:声发射事件率、声发射能率、最高和最低红外辐射温度均适合作为岩爆灾害预测的主要参数。岩爆发生过程中各参量经过归一化处理,在统一尺度下能够快速、有效地识别岩爆发生的前兆。声发射能量加速释放是岩爆发生的早期预警信息;声发射平静期可作为岩爆灾害预警与采取控制措施的关键时期;最低辐射温度突降和最高辐射温度突增表明岩爆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这是岩爆发生的征兆。试验结果为岩爆灾害预测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声发射估计岩石试样先存应力的新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声发射话动的凯塞(Kaiser)效应测定岩石先存最大应力已成为声发射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目前,判断岩石凯塞效应对应应力的方法仍被重视。作者在研究岩石在单轴压缩条件下的声发射话动时发现:除了通过凯塞效应可测定岩石的先存最大应力之外,还可根据重复加载时声发射话动的某些特点推断出加载前的先存最大应力,从而进一步验证和提高了利用凯塞效应测定先存最大应力的可靠性。重复加载时声发射话动在一定技术条件下会出现这样的特点:在应力达到第一次加载的最大应力值时出现凯塞效应;而在此之前,当应力达到加载前岩石的先存最大应力值时,声发射话动相对其前后有所特殊。作者认为,这种现象可能反映了材料对先前经历过的损伤的记忆能力。本文初步探讨了这一现象的物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彭冠英  许明  谢强  傅翔 《岩土力学》2016,37(7):1868-1876
通过对小波变换中原函数与小波基函数关系描述发现,通用小波基函数Morlet小波、Marr小波、DOG小波、Haar小波、Daubechies小波等在满足容许条件的基础上,光滑性和紧支撑性不能同时具备的问题。在用小波分析方法研究岩石声发射信号中,困难的是找到合适的小波基函数。根据试验所得岩石声发射信号特征,采用冲击脉冲作用于二阶弱阻尼振动单位脉冲函数作为岩石声发射信号小波分析的基础函数。为拟合岩石声发射信号,提出3个构造条件,并逐一证明、优化,最后构造出带有岩石特征参数的小波基函数。经应用验证,新构造的小波基函数在处理岩石声发射信号方面比通用小波基函数更具优势,为小波分析在岩石声发射方面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沁水盆地煤层气构造动力条件耦合控藏效应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构造动力条件涵盖诸多要素,综合分析这些要素与煤层气成藏效应之间关系,是全面认识构造动力条件控藏效应的基础。为此,本文采用盆地分析、构造应力场模拟、镜质组光性组构、构造曲率等方法,分析了盆地构造演化、构造应力场、盆内构造分异、煤储层构造变动等与煤层气成藏效应之间关系,探讨了有利于煤层气富集高渗条件发育的构造动力特点。研究表明:燕山期是控制煤层气成藏的关键时期,该期NW-SE向近水平挤压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次级褶曲和高角度正断层,奠定了盆地煤层气赋存规律的总体格局,使NNE-NE向次级褶曲成为主要的控气构造类型;构造动力通过煤储层改造程度对煤储层渗透性发育特点的控制,不仅体现于镜质组光性指示面形态及其空间展布特征,也使得中等程度的构造主曲率可能提供最有利于煤层气渗流的构造条件,导致现代构造应力场高主应力差有利于煤层渗透率的发育。耦合分析认为,沁水盆地煤层气成藏效应取决于上述构造动力学因素之间的合理配置,南部仰起端的阳城北、中南部西段的安泽—沁水、中部西侧的沁源周围、东部中段的武乡西北等4个地段,可能存在有利于煤层气成藏的构造动力学条件。  相似文献   

15.
库车再生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   总被引:96,自引:14,他引:8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库车再生前陆盆地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北缘,其沉积和构造特征具有典型的前陆盆地性质.库车再生前陆盆地开始形成于吉迪克组沉积早期(距今25Ma),叠置于晚二叠世-三叠纪前陆盆地之上,是始新世末印度-西藏碰撞的远距离构造效应所致.其中的前陆逆冲带是由浅部和深部两个层次的构造组成的,其构造特征具有不一致性和不协调性.库车再生前陆逆冲带内的台阶状逆断层及其相关褶皱都是伴随着中新世以来的造山运动形成的,由山前向盆地以背驮式渐次连续扩展,自渐新世晚期一直持续到现在.印度-西藏碰撞作用引起的陆内俯冲及壳内拆离-缩短作用是库车再生前陆盆地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盆地南缘古牧地地区具有丰富的油气勘探潜力,但由于中深层地震成像存在盲区,长期以来对古牧地构造特征认识不清,制约了油气勘探进程.笔者采用高精度重磁和电法CEMP综合物探技术对古牧地地区构造特征进行了研究,取得了有价值的新认识.研究成果表明,古牧地构造为博格达山前褶皱冲断带的前锋构造,受阶梯状断裂控制.古牧地构造纵向上具多层构造特征,其中浅层为紧闭型逆冲倒转背斜,中层为受阶状逆冲断层控制的屋脊状断块,深层为潜山披覆型冲断背斜.重力异常显示古牧地背斜西围斜可能是一完整的背斜构造,古牧地中深层构造和古牧地背斜西围斜评价为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7.
再论察尔汗盐湖矿床的构造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东生 《地质科学》1990,(3):259-268
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的成盐建造可分为:浅部构造层(Q2—Q4);中部构造层(R—Q1);深部构造层(K以前)。其成盐作用可分为:泛湖阶段(Q1);盐渍阶段(Q2);盐沼阶段(Q3);干盐湖阶段(Q4)。从地层建造、变形特征、继承关系、富盐程度讨论了构造层次的生成关系。由成盐物质侧向补给的盐筛效应、垂向补给的构造膜效应讨论了构造的成盐规律,并确立了盐湖不完全对称地堑式的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8.
构造地貌与低温热年代学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广伟 《地质学报》2021,95(1):214-226
构造地貌主要是结合地球深部构造活动与地表过程来研究地质地貌塑造和演化过程,探究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关系.本文简述了构造地貌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如地幔对流的动力地形效应,定量研究古高程方法,气候、侵蚀和构造之间的相互反馈作用,侵蚀作用与岩石强度、地应力等定量研究问题等.同时,介绍构造地貌演化研究中主要测年方法之一的低温...  相似文献   

19.
李洪梁  黄海  李元灵  张佳佳  王灵  李宝幸 《地球科学》2022,47(12):4523-4545
板块缝合带作为特殊类型的“断层”,其地质灾害效应是工程地质与灾害地质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工程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受特提斯洋复杂而漫长的构造演化制约,川藏交通廊道穿越了7条板块缝合带,但对其地质灾害效应的研究却鲜有涉及.为此,在搜集整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研究,简要分析了川藏交通廊道沿线板块缝合带的地质灾害效应,并探讨其内在机理.结果表明:板块缝合带地质灾害效应主要表现在塑造地貌、创造地形条件,劣化岩体、提供物质来源,控制地质灾害的分布和诱发地质灾害(链)等4方面.构造混杂岩因其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和特殊的岩石类型与组合特征,使其天然具有易灾性,而板块缝合带就位过程中的构造运动是地质灾害效应的内生动力.板块缝合带的地质灾害效是贯穿于川藏交通廊道沿线板块缝合带构造演化过程中的内、外动力地质作用耦合的外在表现形式.板块缝合带地质灾害效应研究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建议在加强基础地质与灾害地质精细化调查的基础上深化其认识;川藏交通建设工程应加强板块缝合带工程效应研究,加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研发,以确保其安全施工与后期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20.
桂西地区重力场小波多重分解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力场包含了各种密度不均匀体的叠加效应.为了更好地划分重力异常,尝试利用具有多尺度分析功能的小波分析进行重力场的分离.通过对桂西地区重力场进行小波多重分解,分离出埋藏较浅、尺度较小的源体和埋藏较深、尺度较大的源体,反映了不同深度和尺度地质体密度的不均匀性,较好地圈定了构造盆地、深部隐伏岩体,并直观地显示了其产状变化特征.因此,利用小波分析进行重力场分解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